鳗鲡(学名:Anguilla japonica),又称:日本鳗鲡、白鳝、青鳝,是鳗鲡目鳗鲡科鳗鲡科鱼类。最大长度可达150cm,常见长度:40cm。成体细长如蛇状,前部圆柱形;尾部侧扁,奇鰭相连。头呈钝锥状,平扁。吻部尖而平扁,眼较小。背鳍起点距她孔的距离大于距肛门的距离,臀鳍起点与背鳍起点的距离为头长的1/2-2/3;尾鳍圆钝。体青灰色,腹部白色,无斑点。
鳗鲡分布于日本至东海、韩国、越南、中国和菲律宾北部。为溯河洄游性鱼类,鳗鲡是海生河长的洄游性鱼类,一生洄游于江河淡水和海洋咸水之间,栖居于江河、湖泊、水库等水体,常隐居在近岸洞穴中,喜暗怕光,昼伏夜出,有时还可以上到陆地,经潮湿处移到附近其它水体。鳗鲡为肉食性鱼类,常以小鱼、虾、蟹、田螺、蛏、蚬、沙蚕等水生生物为食。
鳗鲡一生经历5个生长发育阶段:海洋中浮游性的仔鱼时代、沿海变态期从柳叶鳗变为玻璃鳗、淡水中的黄色鳗生长期、降海洄游的银色鳗、产卵后死亡。鳗鱼苗不能用人工繁殖来培育,这主要是因为鳗鲡为溯河洄游性鱼类,很难在人为环境下来模拟。它的产卵场远在几千公里以外介于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群岛中间的深海。
形态特征
外部形态
鳗鲡(拉丁学名:Anguilla japonica)最大长度可达150cm,常见长度40cm。成体细长,前部近圆筒状,后部侧扁。头呈钝锥状,平扁。吻部尖而平扁。眼较小,埋于皮下。眼间距宽平。鼻孔每侧两个,前鼻孔具短管,位于吻端侧方;后鼻孔呈裂缝状,接近眼的前方。口大而阔,口角达于眼的后缘。下颌稍长于上颌。唇厚。两颌及犁骨上均具3行小齿,呈带状排列,中间一行较大。无小须。鳃孔位于胸鳍基部的前方。肛门位于臀鳍前方。鳞细小,埋于皮下,呈席状排列。侧线发达,体上多黏液体。背鳍、臀鳍和尾鳍相连。背鳍起点距臀鳍起点较鳃孔为近,距离为头长的1/2-2/3。臀鳍起点紧位于肛门的后方。胸鳍圆形。无腹鳍。体上部灰黑色,体侧上缘微绿色,体下白色。
鳗鲡背侧黑绿色,向下为青绿色,腹侧白色。鳍淡黄色,奇鳍后端边缘较暗。在黄河流域最大长达1325mm。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中国分布
鳗鲡中国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沿岸及其江河,海南岛、台湾地区和东北等地均有分布。
栖息环境
鳗鲡为溯河洄游性鱼类,生活在淡水、河口和沿海环境中,包括河流、溪流、湖泊和湿地。洄游进入淡水河流以后,栖居于江河、湖泊、水库等水体,常隐居在近岸洞穴中。
生活习性
觅食习性
鳗鲡为肉食性鱼类,白天潜伏在洞穴或石缝中,黄昏时刻出洞觅食,常以小鱼、虾、蟹、田螺、蛏、蚬、沙蚕等水生生物为食,成鱼以小型鱼虾,水生昆虫为食。
节律习性
鳗鲡是海生河长的洄游性鱼类,一生洄游于江河淡水和海洋咸水之间,在淡水水域长大的鳗鲡,性成熟后产卵于近海。在海洋中孵化的鳗苗,在每年的春天汇集于河口,溯江而上,进入江河的淡水区域乃至稻田,觅食索饵。那些长大性成熟的鳗鲡,又在每年的霜降或立冬前后,顺流而下,进入海洋繁殖后代。
鳗鲡喜暗怕光,昼伏夜出,白天潜栖于水下石缝里、桥墩下、涵洞处、水底草丛中,黄昏时刻出洞觅食,风雨交加之时更加活跃。有时还可以上到陆地,经潮湿处移到附近其它水体。
生长繁殖
鳗鲡一生经历5个生长发育阶段:海洋中浮游性的仔鱼时代、沿海变态期从柳叶鳗变为玻璃鳗、淡水中的黄色鳗生长期、降海洄游的银色鳗、产卵后死亡。
鳗鲡性腺发育很慢,体长450mm时,尚为白色二期阶段,似雄鱼,741mm时卵巢才自肉红色开始沉积黄,5-8年达成体,成鱼降海繁殖,性腺在向产卵场洄游过程中逐渐成熟,雌鱼与雄鱼到中国台湾地区东南太平洋深海产卵,它游回大海产卵的距离长达五千公里以上,是鱼类中最长的,它可以在“绝食”一年半后仍能生存,产后大部死亡。孵化后的幼鱼需经变态发育成为幼鳗,并逐渐向河口游动。
幼鱼聊叶状,白色半透明,曾被称为小头鱼(leptocephalus)。随海流及东南风影响,春季浮游到我国、朝鲜及日本沿岸变态,成为线状(又称线鳗),雌性小鱼入江河内索食生长,适应力很强。雌鱼溯河,雄鱼在近海河口附近索食生长。
人工繁殖
鳗鱼苗不能用人工繁殖来培育,这主要是因为鳗鱼有很特别的生活史,很难在人为环境下来模拟。鳗鱼在淡水的河川里长大为成鳗,到了夏天就开始降海洄游,也就是由河川游到海洋去产卵,和鳟鱼、三文鱼由海洋中游回河川去产卵的溯河洄游正好相反。它的产卵场远在几千公里以外介于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纳群岛中间的深海,科学家发现这个产卵场主要是因为在这里采获很多它刚孵化的仔鱼。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鳗鲡在受繁殖特征影响,在淡水和海洋环境中都会受到诸多因素威胁。其成熟个体数量持续减少。
种群威胁
鳗鲡是典型的降河洄游鱼类,从大陆水域洄游到海洋中繁殖,死亡前只产卵一次。这些特征增加了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它们的繁殖具有终结性,在淡水和海洋环境中都会受到威胁。主要是人为威胁。包括但不限于:迁移障碍、气候变化、栖息地退化、入侵物种、寄生、污染、捕食和不可持续的海洋资源开发等。
保护级别
2016年11月6日,鳗鲡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濒危(EN)(A2bcd)物种。
保护措施
2003年,日本首次成功地利用饲养的幼体圈养生产玻璃鳗,并于2010年实现了生命周期的完全闭合(Masuda等,2012年)。然而,要在日本大规模生产鳗鱼,使其在生物学和经济学上可行,仍需要更好的饲料、疾病预防以及简化和缩短饲养过程(Masuda等,2012年)。2014年,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的架构下成立了鳗鱼可持续养殖联盟(ASEA),以加强合作,并讨论与鳗鱼资源保护和管理相关的有效法律(Tzeng,2016年)。
在日本,捕获幼鳗必须持有许可证,许可证的发放是为了在有限的捕鱼期内捕获用于水产养殖或研究的苗种。非法和未报告的渔获量仍然是一个严重问题,其潜在渔获量至少是合法报告渔获量的两倍。有10个都道府县禁止或限制捕获银鳗,另有8个都道府县自愿暂停捕获,目的是保护这些地区的产卵鳗鱼。多年来,日本一直在河流和湖泊中放养幼鳗,以增加种群数量。然而,放养会破坏种群动态,因为养殖/放养的个体与自然繁殖的野生个体在存活率、生长率和性别比例上存在差异。将鳗鱼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放养,可能会导致鳗鱼无法迁移到产卵区。国际海洋考察理事会(ICES)得出结论认为,关于增殖放流的益处仍存在巨大的知识差距,有必要开展进一步研究和持续监测,以更好地评估和了解其影响(ICES,2016年)。
在中国,捕鱼许可证的数量受到限制。在中国台湾地区,2007年出台了一项控制幼鳗出口的法规,禁止在11月至3月间出口幼鳗。有关用于养殖的玻璃鳗的最新资料显示,2014年至2015年的捕捞期缩短为四个月(2014年11月1日至2015年2月28日)。为了保护鳗鱼栖息地,中国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历史上玻璃鳗的主要捕捞区)已禁止捕捞。此外,其他地区的33条河流也已禁止捕捞幼鳗和较大的鳗鱼。自2014年11月起,对鳗鱼养殖活动控制方面的法规进行了修订。中国渔业渔政管理局每年对养殖户的玻璃鳗投入量进行审查和更新,每个养殖户都要接受许可证制度和个人投入量限额的控制和管理。日本鳗的玻璃鳗投入量上限为10公吨。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鳗鲡为经济鱼类,味道鲜美,可制罐头。我国产量不大,渤海更少。近年来人们多在江河口纳苗(线鳗)进行人工养鳗,特别是在南方养鳗业发展迅速,产量大增。
鳗鲡,肉质细嫩,味美,肉和肝的维生素 A 的含量高,具有相当高的营养价值。是一种备受食客青的名贵鱼类,因其食用价值高而享有“水中人参”之美称。在中国以及世界很多地方从古至今均被视为滋补、美容的佳品。
药用价值
鳗鲡,捕后除去内脏,洗净,鲜用或晒干。味甘,性平;归肺、脾、肾经。功效作用:健脾补肺,益肾固冲,祛风除湿,解毒杀虫脒。主治病证:五脏虚损,消化不良,小儿疫积,肺膀咳嗽,阳,崩漏带下病,脚气水肿,类风湿性关节炎骨痛,肠风痴疾,疮疡痔痿,疮疾,肠道寄生虫。
《家藏蒙 下》((清)王世钟编)云:鳗鲡,气味甘平。去风杀虫,治骨蒸劳擦,着痹风瘙,阴户蚀痒暖腰膝,补虚损。其骨烧烟,能化蚊为水,熏毡及屋舍竹木,辟绝蛀虫,置骨于衣箱,能辟断诸蠢。
参考资料
鳗鲡 Anguilla 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 1846 - 专题库 - 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共享平台.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共享平台.2023-08-21
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08-21
Anguilla japonica (Japanese Eel).IUCN.2023-08-21
Anguilla japonica, Japanese eel : fisheries, aquaculture.fishbase.se.2023-08-21
鳗鲡.科普中国.2023-08-21
鳗鲡 Anguilla japonica - 专题库 - 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共享平台.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共享平台.2023-08-21
物理海洋 知识点.自然资源部门户网站.2023-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