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策上将是唐高祖李渊为嘉奖次子李世民而开设的官爵。

天策,星名,即傅说星,传说为武丁的大臣傅说死后托神。天策上将是天策府官制的一种,职位在三公之上,仅次于名义上的文官之首三师(即太师、太傅、太保);天策府则是武官官府之首,在十四卫府之上;天策上将可以自己招募人才作为天策府中官员,即所谓的“许自置官属”。

唐朝只有李世民获封天策上将,五代十国有马殷、马希范、马希广、马希萼、李景遂获封为天策上将,宋代赵元佐、赵元俨(追谥)获封天策上将之后,再无人获封此称号。

名称由来

傅说”是星名,别名“傅说星”。傅说,约生于公元前1335年,是商朝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自春秋以来,经历汉朝、魏晋南北朝一直到唐朝,各种历史记载都称傅说为“圣人”。按照古代人的理解,圣人约有这样三种含义:一是无所不能的人。二是道德智慧极高的人。三是有某方面专长、造诣至于极顶的人。傅说的道德和智慧超乎常人,思想理论精辟深刻,行政实践能力使君王武丁为之倾倒,使天下百姓受其惠泽,因而“殷国大治”。

李渊以“天策上将”命名这个新职务,其对李世民的信赖和期望可见一斑。

历史沿革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世民在虎牢关之战中连破夏王窦建德、郑王王世充两大割据势力,并俘获二人至首都长安,为唐王朝统一了中国北方。

此时李世民已身兼秦王、太尉(三公之首,主管全国军事)、尚书令(尚书省长官,宰相之首)与陕东道大行台(陕东道是唐朝初年设置的最大的战时行政单位)四重身份,因为李世民现有地位极高,立下的功劳又极大,难以衡量,李渊认为以前的官衔已经不能与这特殊的功劳相配,于是另赐给一个名号,用旌旗来记录李世民的功德,给李世民加封号为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位在王公之上。

天策府可以配置官属,里面设有长史司马各1人;从事中郎2人;军咨祭酒2人,典签4人;主簿2人;录事2人;记室参军事2人;功、仓、兵、骑、、士六曹参军各2人,参军事6人。李渊用这样的封赠给李世民,是对他的功劳的肯定,此时的天策府实际上成为了秦王李世民军事上的顾问决策机构。

此时百官之首的三师空缺,其次的天策上将为李世民;天策上将下面是亲王,秦王李世民又居首位;亲王下面是三公,太尉空缺,司徒李世民又居首位;三公之下、实际上的文官之首宰相中的首位尚书令也由李世民担任,使得任天策上将兼秦王兼司徒兼尚书令的李世民不管是爵位上还是在职官上、也不管在文臣还是武将中地位都是最高,仅次于皇帝李渊和皇太子李建成(皇帝为君,皇太子是储君,对臣下而言都是君主)。

李世民即位之后,鉴于国内统一战争已经结束,战事渐少,加之天策上将位高权重,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天策上将撤销。

五代十国期间先后有马殷马希范马希广马希萼李景遂获封为天策上将,宋代赵元佐赵元俨(追谥)获封天策上将之后,再无人获封此称号。

天策府中官制

唐初天策上将所属天策府官制如下:

天策上将:〔李世民〕一人,正第一品,负责唐对内外的军事作战,府主,总判府事。

天策府长史:〔唐俭〕,一人,从第三品,管理府中各类事务。

天策府司马:〔宇文士及〕一人,从第三品,管理府中各类事务。

天策府从事中郎;〔于志宁杜如晦〕二人,从第四品下,协助长史、司马管理府中各类事务。

天策上将军祭酒:〔苏世长、窦师纶〕二人,正第五品下,军事参谋人员,同时负责指挥礼仪、接待太子宾客事务。

天策府主簿:〔李玄道虞世南〕从第五品下,二人,负责起草天策上将的教令、命令。

天策府记室参军:〔薛收薛元敬(兼)武德七年,收卒,复召东虞州录事参军刘孝孙补之〕从第五品下,二人,负责公文(书、疏、表、启)往来,负责发出天策上将的教令、命令。

天策府诸曹参军事:正第六品下,每曹二人,共十二人,分别为:

功曹参军事二人,掌管府中官员请假、出差、礼仪、医药、选拔、考课、工资、福利、铺设等事。

仓曹参军事二人,〔李守素〕掌管府中库、食堂、厨房、和证件“过所”的发放等事。

兵曹参军事二人,〔杜淹、魏伦〕掌管府中士兵名册、考勤。

骑曹参军事二人,掌管府中牲畜畜牧。

铠曹参军事二人,〔褚亮、韦元整〕掌管府中兵器。

曹参军事二人,〔戴胄、阎立德〕掌管府中建造和处罚府中士兵。

天策府参军事:〔薛元敬、蔡允恭、颜相时、李桐客〕正第七品下,六人,掌管出差及其他检校之事。

天策府典签:〔苏勖、窦师纶(兼)〕正第八品上,四人,协助掌管传达教命、导引太子宾客之事。

天策府录事:〔裴怀节〕正第九品上,二人,协助掌管书疏表启,传达、执行教命。

获封人物

唐朝仅有李世民一人为天策上将,,唐朝之后又有赵元佐、赵元俨、马殷、马希范、马希广、马希萼、李景遂获封为天策上将。

赵元佐

赵元佐(965年—1027年),字惟吉,初名赵德崇,赵光义赵光义长子,赵恒同母兄,母为李皇后李氏。赵元佐禀性聪明机警,历封卫王、楚王,后被废为庶人。

至道三年(997年)四月,宋真宗即位。宋真宗念及赵元佐是自己的同母兄长,起任赵元佐为左金吾卫上将军,并恢复赵元佐被宋太宗剥夺的楚王爵位。宋真宗封禅泰山后,实任赵元佐为太傅;祭祀汾阴,升为太尉中书令。又加任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拜任为天策上将军、兴元牧,赐带剑上殿和诏令上书不称名的待遇。

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赵恒去世,其子赵祯即位,封赵元佐为江陵牧,增加赵元佐的食邑。

天圣五年(1027年),赵元佐去世,享年六十二岁,追封齐王,谥号恭宪,陪葬永熙陵

赵元俨

赵元俨(985年~1044年)赵光义第八子,宋太宗时期封周王。

宋真宗即位,授检校太保、左卫上将军,封曹国公,为平海军节度使,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检校太傅,封广陵郡王。封泰山,改昭武、安德军节度使,进封荣王;祀汾阴,加兼侍中,改镇安静、武信,加检校太尉;祠太清宫,加兼中书令。坐侍婢纵火,延禁中,夺武信节,降封端王,出居故驸马都尉石保吉第。每见帝,痛自引过,帝悯怜之。寻加镇海、安化军节度使,封彭王,进太保。赵祯为皇子,加太傅。历横海永清保平定国节度、陕州区大都督,改通王、泾王。

宋仁宗即位,拜太尉、尚书令兼中书令,徙节镇安、忠武,封定王,赐赞拜不名,又赐诏书不名。天圣七年,封镇王,又赐剑履上殿。明道初,拜太师,换河阳三城、武成节度,封孟王,改永兴凤翔、京兆尹,封荆王。

庆历四年正月,赠天策上将军、徐二刺史朱棣,谥恭肃。

马殷

马殷(852年-930年),字霸图,许州陵(今鄢陵县)人,五代十国时期南楚开国君主。

马殷早年投入秦宗权军中,隶属于孙儒部下。孙儒战死后,马殷作为刘建锋的先锋,南下湖南省,攻占潭州等地,成为马步军都指挥使。

干宁三年(896年),刘建锋被杀,马殷推为主帅,逐步统一湖南全境。唐朝任其为湖南留后、判湖南军府事,迁武安军节度使。此后,马殷逐渐扩大地盘,兼并静江军,夺取岭南数州。

开平元年(907年),后梁太祖朱温封其为楚王,定都潭州(今长沙市)。

开平四年(910年),加天策上将军尚书令

天成二年(927年),后唐封其为南楚国王。在位期间,采取“上奉天子,下奉士民”策略,不兴兵戈,保境安民,很少主动对外交战。对内发展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赋税,使得湖南经济得以繁荣。

930年,马殷去世,时年七十九岁,谥号武穆王。

马希范

马希范(899年—947年),字宝规,许州鄢陵(今鄢陵县)人,楚武穆王马殷第三子,五代十国时期南楚第三任君主,在位16年(932-947年)。

后唐长兴三年(932年)七月十一日,马希声去世,因马殷临终时遗命兄终弟及,因此六军使袁诠、潘约等人迎接在朗州时任镇南节度使的马希范继位。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二月初九日,后唐任命马希范为武安市武平节度使,兼任中书令

后唐清泰元年(934年)正月二十一日,后唐封马希范为楚王。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十二月,石敬瑭石敬下诏加任马希范为江南诸道都统

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四月初七日,后晋加封马希范为天策上将军,赐予官印,听由他开府设置官属。

开运四年(947年),马希范去世,终年四十九岁,谥号文昭王。

马希广

马希广(?-950年),字德丕,五代十国时期南楚君主第四任,楚王马殷第七子。

东汉天福十二年(947年),马希范去世,将领排除马希范诸弟中年龄最长的马希萼,而拥护马希广继立,后汉封马希广天策上将军、楚王,因而马希广、马希萼之弟马希崇就以马希广之继位违反父亲兄终弟及的遗命挑拨马希萼。

后汉乾二年(949年),时任武贞(武平)节度使的马希萼叛,率军南下进攻南楚都城潭州(今湖南长沙),马希萼战败,马希广以不愿伤其兄为由,放弃追击。

乾祐三年(950年)马希萼勾结蛮族军再度攻击马希广,并向南唐称臣,请求发兵攻潭州。马希广派军讨伐马希萼,大败。马希萼遂与蛮族军兵围潭州,守将许可琼投降,潭州陷落,马希广被擒。不久,被马希萼赐死。

马希萼

马希萼(900年-953年)五代十国时期南楚第五任君主,楚王马殷第五子。

乾祐三年(950年)马希萼杀死马希广,自称天策上将军、楚王,向南唐称臣。

郭威广顺元年(951年),王逵周行逢首先占据朗州,拥护马殷长子马希振之子马光惠当节度使。数月后,徐威等将领兵变,拥护马希崇武安市留后,马希萼被囚禁于衡山县。马希萼抵衡山后,复被廖偃、廖匡凝、彭师暠等拥护称衡山王。不久,南楚为南唐所灭,马希萼被南唐任命为江南西道观察使,仍封楚王。其后在入朝的时候,被李璟李璟留下,几年后在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去世,谥恭孝王。

李景遂

李景递( 920年-958年)字退身,徐州市(今属江苏省)人。李昪李昇第三子。

吴天二年(936),仕吴为门下侍郎参政事。

南唐烈祖李建立南唐,李景遂自吉王进封寿王,除东都留守、江都尹,李昪驾崩,李璟以皇位让李景遂,被大臣阻止。于是李景遂徙封燕王,改齐王,加诸道兵马元帅。

保大五年(947),立为太弟,李景遂力辞不许,取老子“功成名遂身退”之意,改字“退身”。

李景遂在东宫十三年,屡次上书请求归藩。中兴元年(公元958年),授天策上将军、江南西道兵马元帅、洪州大都督、太尉、尚书令,封晋王。同年为太子李弘冀鸩杀,赠太弟,谥“文成”。

参考资料

傅说庙.平陆县人民政府.2023-08-18

旧五代史 卷一百三十三.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2023-08-15

南京南唐二陵将建成考古遗址公园.中国新闻网.2023-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