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那跋陀罗(394年-468年),又作求那跋多罗,梵语名为Gunabhadra,意译为功德贤,世称“摩诃衍”,为中天竺婆罗门种姓,刘宋时期著名的译经僧人。
求那跋陀罗幼年自幼学习五明诸论,通晓天文、书算、医方、咒术等学说。因读《阿毗昙杂心》而崇信佛法,剃度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时,成为精通三藏的小乘佛教学者,后开始转修大乘佛法。刘宋元嘉十二年(435年),他经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乘船到达广州市,被刘义隆迎接至京师建康(今南京),被安顿在祇寺,受到各路高士名人的拜访,时任大将军的彭城王刘义康和丞相南谯王刘义宣也尊其为师。后刘义宣出镇荆州市,邀请求那跋陀罗一同前往,住在辛寺。建康初年,刘义宣叛乱,胁迫求那跋陀罗随军,刘义宣战败后,平叛的王玄谟应刘骏之命,将求那跋陀罗护送回京师,后被安顿在中兴寺。大明六年(462年),求那跋陀罗应宋孝武帝之请祈雨成功。泰始四年(468年)正月,求那跋陀罗圆寂,终年七十五岁。
求那跋陀罗在中国期间翻译了大量佛教经文,现存译经有十二部七十三卷。他在其翻译的《胜经》《楞伽经》《大法鼓经》等中宣扬如来藏教义,对后来佛教各大宗派教义的形成颇有影响。他在佛教思想史上的影响在于他系统的翻译、传播了大乘瑜伽一系的学说,其所译《楞伽经》奠定了中国禅宗的理论基础,由此衍生了一批专讲《楞伽经》的楞伽师,为中国禅宗的先驱,他也被尊奉为楞伽师的第一代祖师。
人物生平
青年时期
求那跋陀罗,是中天竺的婆罗门种族,梵名“求那”是“功德”,“跋陀罗”是“贤”的意思。其家庭信奉婆罗门教,因此他自幼学习五明诸论,通晓天文、书算、医方、咒术等学说。后来偶然读了《阿毗昙杂心》(小乘佛法经典),开始崇信佛法。但因为其家庭为和佛教对立的婆罗门种族,其父母禁止他皈依佛教,他便离家至远方求师,出家为僧,专心研究佛法。二十岁受具足戒时,他已成为精通三藏的小乘佛教学者。不久后,他开始转修大乘佛法,其大乘老师命他探取经匣时,他探得的是《大品般若经》《华严》,老师感叹他与大乘佛法的缘法不浅。自此,他开始苦修、诵读、讲解这两本经书,到后来同门之中没有能与之抗辩之人,因其大乘佛法造诣高深,被称为“摩诃衍”(大乘和尚)。在受大乘的菩萨戒法后,他又写信劝导父母从婆罗门教徒转变为佛教徒。
前往中国
由于刘宋文帝在其统治时期对佛教的大力宣扬,当时有很多天竺僧人前往中国传播佛法,求那跋陀罗也是在此时期前往中国。他从斯里兰卡(今斯里兰卡)乘船前往中国传法,于元嘉十二年(435年)在广州市登陆,当时广州刺史车朗得知此事后,将消息报告给朝廷,刘义隆立即派遣使节隆重地迎接求那跋陀罗到京师建康(今南京),他还让时年七十三岁的东安寺高僧慧严和南京名刹道场寺的高僧慧观,去欢迎求那跋陀罗,求那跋陀罗的名声在南京轰动一时。到京师后,求那跋陀罗被安顿在祇洹寺。在京师期间,各路高士名人纷纷前来拜访,当时大儒颜廷之便曾亲自登门拜访,时任大将军的曹据刘义康和丞相南谯王刘义宣也尊其为师。后来,他开始翻译佛教经书,在祇洹寺译出《杂阿含经》,在慧严所住的东安寺译出《大法鼓经》,后在丹阳郡又译出《胜鬘经》《楞伽经》,当时其徒众有七百余人,宝云为其传译,慧观为其笔录。
随行荆州
元嘉二十一年(444),南谯王刘义宣出镇荆州市,邀请求那跋陀罗随行。抵达荆州后,他被安顿在辛寺,并为他建造殿堂安居。在此期间,由他的弟子法勇作为传译,求那跋陀罗又译出了许多佛家经典,如《无忧王经》《央掘魔罗经》《相续解脱地波罗蜜了义经》《现在佛名经》《第一义五相略集》《八吉祥经》等。
孝建初年,刘义宣起了叛乱之心,求那跋陀罗极力进谏,认为不可能成功并拒绝随行。由于他在百姓中威信很高,刘义宣强行将其裹挟在军中。梁山一战中,刘义宣被刘骏派来平乱的王玄谟击败,宋孝武帝曾下令若王玄谟抓住求那跋陀罗,要好生照顾送到京师,因此王玄谟找到求那跋陀罗后将其护送至京师。
再回京师
回到京师后,宋孝武帝接见了求那跋陀罗,在谈话中得知求那跋陀罗并未参与军事,且检查他在荆州十余年的书信,也没有涉及军事之言语,因此宋孝武帝仍视其为高僧,并以礼待之。后来孝武帝与求那跋陀罗谈法论道时,又提起刘义宣,刘宋孝武帝问求那跋陀罗是否怀念刘义宣,求那跋陀罗毫不讳言称,因为受到刘义宣十年供奉,不可能忘掉他的恩德,并请求孝武帝为刘义宣烧香三年。司马曜虽面色悽然,但也答应了求那跋陀罗的请求。
求那跋陀罗再回京师住在中兴寺,后来他还在秣陵(今江苏江宁县)的凤凰楼西侧新建了一座寺庙。大明六年(462年),天下大旱,求那跋陀罗应刘骏之请祈雨,宋孝武帝还称若祈雨不成,便不用再见面了。求那跋陀罗在北湖钓鱼台烧香祈求,不饮不食,口诵经文,次日果然天降甘霖。
刘彧时期,求那跋陀罗依然受到皇帝尊奉。泰始四年(468)正月,求那跋陀罗觉得身体不适,便与宋明帝、公卿大臣告别。据《高僧传》载,临终他一直站立而望着天上,当他看见天花和圣像,便在将近午时圆寂,终年七十五岁。
人物作品
古代经录对于求那跋陀罗所翻译的佛教经典有不同的记载,《梁高僧传》中作求那跋陀罗译经有《杂阿含经》《大法鼓经》《胜鬘经》《楞伽经》《无忧王经》《过去现在因果经》《无量寿经》《泥洹》《央掘魔罗经》《相续解脱(地)波罗蜜了义经》《现在佛名经》《第一义五相略经》《八吉祥经》,十三部百余卷。《开元释教录》卷五载为五十二部一百三十四卷;《出三藏记集》卷二载为十四部七十六卷,其卷十四中又载求那跋陀罗译经一百余卷;道宣《大唐内典录》引述费长房《开皇三宝录》的记载,认为求那跋陀罗译经七十八部一百六十卷。
求那跋陀罗现存的译经有《杂阿含经》四十八卷(《开元释教录》载为五十卷,是将《无忧王经》抄入二十三和二十五卷)、《大法鼓经》两卷、《相续解脱(地)波罗蜜了义经》两卷、《胜鬘经》一卷、《楞伽经》四卷、《央掘魔罗经》四卷、《无忧王经》一卷、《八吉祥经》一卷、《过去现在因果经》四卷。另外李廓《魏世众经目录》记载,求那跋陀罗还译有 《大方广宝经》二卷、《佛说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三卷和《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 一卷( 即《小无量寿经》的节译) ,求那跋陀罗共存译经十二部七十三卷。
以下为部分求那跋陀罗译经介绍:
《杂阿含经》基本是以言行录的体裁,记述佛陀和他的弟子们的修行与弘法活动,经中揭示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如缘起、十二因缘、三法印等。其梵语本已经散佚不全,在求那跋陀罗之前,《杂阿含经》的单品经文已传入中国,从汉末至晋末的译家如安世高、竺护法等都相继翻译过,另外还有三秦时代(350年-451年)的《别译杂阿含经》十六卷。
《大法鼓经》,收在《大正藏》第九册,为宣扬一乘成佛的经典,《大正藏》第九册它记述如来常住一乘真实之理,简述一切世间乐见离车童子于佛陀灭后传持正法之事,经题具有“击大法鼓,宣说深妙义趣”的涵义。
《胜鬘经》,全称为《胜鬘狮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宣扬的是一乘思想和如来藏思想,它叙述胜鬘夫人由父亲波斯匿王和母亲末利夫人的引导而信奉大乘佛教,并亲蒙佛陀授记,在法会上为大众演说一乘、一谛、一依等大乘佛法,反复说明如来藏是超离世间的根本原因。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经题为佛入楞伽之地所说的经,经中宣扬世界万有由心所造,认识的对象在内心而不在外界。其他译本有北魏菩提流支译《入楞伽经》十卷,唐实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经》七卷。
《央掘魔罗经》,收在《大正藏》第二册,其内容以央掘魔罗执剑害佛为缘起,受文殊菩萨执剑法门的影响,呵斥诸天、声闻大弟子、文殊的空行,宣扬“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等如来藏思想。
人物影响
宣扬“如来藏”
求那跋陀罗的主要影响在于译经,他翻译的经文质朴且不失原意,在其翻译的《胜鬘经》《楞伽经》《大法鼓经》等系列经典中,宣扬如来藏教义,如《胜鬘经》指出人人具有“自性清净心”,此心“含藏如来一切功德”,亦名“如来藏”,它存在于众生之中,但却为“客尘”所染,去除“客尘烦恼”,则实现涅,让众生成佛变成可能;《楞伽经》说“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认为如来藏是一切万法生灭的极因,是世间一切善恶的根本因,这个根本因能够兴造三界六道一切众生;《大法鼓经》持如来法身常住不灭的思想,在涅境界中肯定众生“有常”“有我”,此“我”称“大我”“真我”,即“佛性”“如来性”,如来之法身。这些观点促进了《涅槃经》中所讲的佛性问题以及对如来藏问题的广泛研究,受到后来信奉涅槃佛性之说的佛教学者重视,并出现了各有师承、互相歧异的涅槃师说,对后来佛教各大宗派教义的形成颇有影响。
宣扬大乘瑜伽系学说
求那跋陀罗所在佛教思想史上的影响是他系统的翻译、传播了大乘瑜伽一系的学说,他所翻译的《相续解脱地波罗蜜了义经》,便是从《解深密经》中最后两品独立出来加以翻译的,《解深密经》便是大乘瑜伽宗的主要依据经典。
传承
《楞伽经》论述了大小乘佛教思想理论在禅观上的差别,奠定了后世禅宗的理论基础。经过禅宗祖师达摩、慧可等人的发展后,形成了一批专讲《楞伽经》的楞伽师,即为中国禅宗的先驱。在《注<心经>》《楞伽师资记》的禅宗谱系中,将求那跋陀罗作为楞伽师的第一代祖师,其中对“南宗”的解释为,因求那跋陀罗“传灯自南天竹,故称南宗”。《楞伽师资记》还提到求那跋陀罗在译经之外,还根据《楞伽经》“曾开禅训”,讲到禅法的着重点在“安心”,安心的根本为“安理心”,对理心的解释为则是“心能平等名理,理能照明名心,即心即理是为佛心”,佛心即为所安之心,这些都是楞伽师理论体系的重要根据。
此外传说《十二头陀经》也为求那跋陀罗所译,其中对头陀行者衣、食、住、威仪的十二项规定,与“不净观”禅法结合起来,在下层僧侣中有广泛影响,也是禅宗的先行部分。
人物争议
据法海《六祖大师缘起外纪》载,求那跋陀罗曾在广州光孝寺建戒坛,还预言日后有肉身菩萨在这里受戒,此戒坛便是六祖慧能受戒之所。但建此坛者还有另外三说,《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员》《指月录》载为求那跋陀所建;《祖堂集》载为求那跋摩所建;《光孝寺志·古迹志》与《光孝寺志·建置志》载为求那罗跋陀所建,但《光孝寺志》又有矛盾之处,在《光孝寺志·法界志》又载为求那跋陀所建。
由此引发了两个争议,求那跋陀罗与求那跋陀、求那跋摩、求那罗跋陀是否为同一人,以及求那跋陀罗是否为戒坛的建造者。
《高僧传》中有求那跋摩、求那跋陀罗两人传记,求那跋摩译名功德,为不同的两人。但没有两人建戒坛之事的记载。
近现代历史学家罗香林认为应是将求那跋陀罗误作为求那罗跋陀,两人为同一人。学者杨鹤书则不同意罗香林的意见,他认为求那跋陀罗和求那罗跋陀为不同的两人,首先两人到达广州市的时间不一;再者求那跋陀罗到达广州即被刘义隆迎回南京,不可能在广州建祭坛,后续他曾到南京、丹阳、荆州等地译经,而求那罗跋陀除《光孝寺志》的记载外,并无其他记载;跋陀(Bhatha)和跋陀罗(Bhadra)在印度为两个不同的姓氏,因此两人不可能是同一人。但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林友能则认为杨鹤书的考证,求那罗跋陀依据《光孝寺志》,而求那跋陀罗依据《高僧传》,两者似乎没有可比性,他认为建戒坛确有其人,但何人所建有待考证。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徐文明认为,求那跋陀为求那跋陀罗之简称,求那罗跋陀是误书,事实上都是指求那跋陀罗。但戒坛并非求那跋陀罗所建,而应为求那跋摩所建。之所以很多禅宗史料将求那跋陀罗作为戒坛的创立者,一种原因是将二人事迹混淆,还有可能是因为《楞伽师资记》将求那跋陀罗列为中国禅宗第一祖,后世不少禅宗资料为了强调他的重要性,将戒坛列为求那跋陀罗所建。
人物轶闻
海困求观音
求那跋陀罗乘船前往中国时,船行至中途,风突然停止了,船中淡水也用尽,船中人都陷入绝望,求那跋陀罗站起,让船中众人不要惊慌,只要他们一心念十方佛,唱观世音的名号,定会得到保佑。说罢便便开始虔诚的诵经礼拜,不多时便风起云涌,雨水落下,众人因此而得救。
梦中易首
在荆州时期,刘义宣请求求那跋陀罗为他讲《华严经》,求那跋陀罗因不通汉语而感到苦恼、发愁。于是他日日夜夜地求观音加持,有一夜忽然梦见一位穿白衣、持宝剑、提着一个人头的人问他为何发愁。求那跋陀罗就对白衣人说了原因。那人当即提起宝剑把求那跋陀罗的脑袋砍了,再把自己提着的那个人头按在他脖子上,然后让他转头试试痛不痛。求那跋陀罗试了试,不痛。次日,求那跋陀罗便会说汉语了,并开始为刘弘宣讲经。
预言祸乱
元嘉末年,刘义宣屡做怪梦,求那跋陀罗预言说,京城要出祸乱了。不久后,太子刘劭杀死刘义隆自立,宋文帝三子刘骏举兵讨伐杀死刘,刘骏即帝位,即为宋孝武帝。
江中救命
刘义宣在梁山战败之时,求那跋陀罗乘坐的战船离岸边很远,他又不会游泳,于是求那跋陀罗一心颂念观世音名号,抓起根竹杖就跳入江中,他跳入水中后发现江水只没到膝盖处,于是他用竹杖划水,往岸边游去。忽然有个小孩儿从后面出现,牵着他往岸边走去。求那跋陀罗还很奇怪说这个童子如何能救他呢。但恍惚之间,十余步就已到了岸上,求那跋陀罗想脱下衣服赠与那个童子,但那童子却早已不见踪影。
修寺祈鬼神
求那跋陀罗在凤凰楼西侧修寺时,没到半夜,便听见推门呼唤之声,但却看不见人,众僧人也屡作噩梦。于是求那跋陀罗燃香祈告鬼神,称他在此修寺是为让鬼神们早日解脱,若鬼神愿意在此住下,可作为护法善神。若不愿,便可自行离去。当夜,僧俗十余人梦见有鬼神数千,跳着担子离去,此后僧众们便安宁了下来。
所欠一死
一次,刘骏在东府举办宴会,诏见求那跋陀罗,当时求那跋陀罗没有净发已满头白发。求那跋陀罗素来聪明机辩,宋孝武帝便对尚书谢庄说想戏弄一下求那跋陀罗。于是宋孝武帝说求那跋陀罗不负远来之意,但唯有一点不足。求那跋陀罗则答道,他到京师已三十年,受皇帝恩遇,感愧不已,如今已年满七十,老病不堪,不足者只缺一死。
坚持素食
求那跋陀罗从小就只吃素食,一直坚持到晚年。常手持一香炉,从未离手。每次吃过饭,都要分一些食物给飞鸟,飞鸟就停在他的手掌上取食。
人物评价
《高僧传》载其:“为人慈和,恭恪事师尽礼。” 称赞求那跋陀罗为人和蔼又认真,亲近师长尽礼而不怠慢。
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海波教授认为:“求那跋陀罗不仅是位译师、禅师,还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宗师。”
参考资料
译经僧——求那跋陀罗.中国佛教协会.2023-08-08
大法鼓经解义.经藏网.2023-08-18
【佛教的头陀苦行法】.静心禅院.2023-08-08
求那跋摩在华事迹探讨.佛学研究网.2023-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