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灵兰(学名:Dendrophylax lindenii)为兰科(Orchidaceae)抱树兰属(Dendrophylax)的一种附生兰,别名鬼兰、frog orchid(英文别名) ,因开花时像浮在半空中的幽灵而得名。幽灵兰产于古巴和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西南部,西印度群岛也有分布,主要生长在湿润的热带生物群落中,通常附着在树皮上。幽灵兰喜高温高湿的自然环境,不耐寒冷,花期为6-8月,通常只有5-10%的幽灵兰可以开花。

幽灵兰贴附于基质生长,看似无叶。根灰绿色,簇生;茎不明显;叶苞片状,不明显,通常无。总状花序;花连续开放,通常一次1-2朵,夜间芳香;萼片和花瓣平展,白色至乳绿色或淡黄棕色;花瓣镰状下弯;唇瓣白色,基部凹陷,3裂,中裂片具近四边形峡部,末端分裂成2个拱形结构,扭曲。果为果。

幽灵兰形态奇特,开花时会散发香气,具有一定观赏效果。此外,佛罗里达州的沼泽湿地公园还根据人们对幽灵兰的好奇心理,向游客开放了“探索观赏幽灵兰”的旅游项目。

由于幽灵兰数量稀少且人工繁殖困难,因此价格十分昂贵,野外非法采集现象非常严重,并且幽灵兰还面临植食性害虫的侵害和湿地水文变化的威胁。2022年,幽灵兰被列为美国联邦《濒危物种法》的候选物种。为保护幽灵兰的种质资源,美国将其列为禁猎物种,并设立相关法律保护。此外,美国和古巴都建立了相应的种子和真菌库,同时科学家们也开展了相应的繁殖实验。

植物历史

1844年,比利时植物学家吉恩·朱尔斯·林登(Jean Jules Linden)在古巴首次发现了一种叶片退化、不生长在土地上的兰花。两年后,英国植物学家约翰·林德利(John Lindley)将其拉丁名定为“Dendrophylax lindenii”。其属名“Dendrophylax”是由“dendron”(树)和“phylax”(守护者)两个希腊语组成,这是因为抱树兰属的植物根群大都紧贴着寄主树,仿佛是为了保护寄主树免受外界侵害,种加词“lindenii”则是由发现人林登(Linden)的名字拉丁化得来的。1880年,美国人柯蒂斯(Curtiss)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科利尔县的棕榈滩(Palm Hammock)地区首次采集到野生幽灵兰标本。

幽灵螳螂兰仅依靠在一条扁平的根依附在树干上,其花朵为白色,当风吹过时花瓣随风摆动,像是浮在半空中的幽灵,因此被称为鬼兰或幽灵兰。幽灵兰大多生存在阴暗潮湿的沼泽中,其花朵形状像跳跃状态的青蛙,因此又被称为“frog orchid”(青蛙兰)。

形态特征

幽灵兰是一种附生兰,其植株贴附于基质生长,看似无叶。

根、茎、叶

根灰绿色,簇生,长约50厘米,宽约3-5毫米。茎不明显;叶苞片状,不明显,通常无。

花序梗弧形上升,长6-25厘米;苞片管状,具鞘;总状花序,具1-10花;花苞片披针形,干膜质。花连续开放,通常一次1-2朵,夜间芳香;萼片和花瓣平展,白色至乳绿色或淡黄棕色;中萼片披针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20-21毫米,宽5-6毫米,先端锐尖;侧萼片稍偏斜,披针形至狭披针形,长25-30毫米,宽4-5.5毫米,先端钝至锐尖;花瓣镰状下弯,狭披针形,长22-27毫米,宽4-4.5毫米,先端锐尖至渐尖;唇瓣白色,基部凹陷,3裂,中裂片具近四边形峡部,末端分裂成2个拱形结构,扭曲,裂片长45-70毫米,先端细尖,侧裂片展开,宽18-25毫米,先端钝至锐尖;花距弓形,细长,11-17厘米;蕊株粗壮,有2个三角形翼向唇部突出;花粉团橙色,有花梗的子房细长。

果实

蒴果,长6-10×0.5厘米。

物种分布

分布范围

幽灵兰产于古巴和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西南部,西印度群岛也有分布。在佛罗里达州,幽灵兰常生于大柏树盆地(Big Cypress Basin)生态区的水松林地和湿地沼泽中,通常附着在树皮上。在古巴,已知的最大幽灵兰种群位于西部的瓜纳哈卡比(Guanahcacabibes)半岛,通常附着在木质坚硬且表皮有深裂沟缝的树上。

栖息环境

幽灵兰主要生长在湿润的热带生物群落中,在古巴,幽灵兰寄主的树木主要为网脉古柯(Erythroxylum areolatum)、齿枝藻(Comocladia dentata)等。而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西南部,幽灵兰寄主的树木只有卡罗莱纳白蜡(Fraxinus caroliniana)、光叶番荔枝(Annona glabra)两种,幽灵兰的大多数寄生树树皮都为皱皮或半皱皮。此外,古巴和美国佛罗里达州除了台风和雨季外,森林几乎没有风,因此幽灵兰的栖息地大部分时间都被潮湿、静止的空气覆盖。

生长习性

幽灵兰喜高温高湿的自然环境,不耐寒冷,美国佛罗里达州虽然在冬季偶尔会出现零度以下的气温, 但植被茂密的地区相对湿度较高,可以使幽灵兰免受低温的侵害。而古巴西部的温度不会低于零度,因此幽灵兰可以正常生长。幽灵兰的根系从中心点呈辐射状向外扩散,使植株可以附着在树皮表层或者树皮上的苔藓植物层上,同时中心点也是花茎抽出的位置。幽灵兰的花期为6-8月,通常只有5-10%的幽灵兰可以开花,一株幽灵兰一次只能开一两朵花,其在夜间会散发香气。

繁殖

与其他兰科一样,幽灵兰需要通过与真菌形成菌根来获取营养物质。成熟的幽灵兰植株缺乏叶子,主要通过根部进行光合作用。显微镜观察发现,幽灵兰可与角杆菌属(Ceratobasidium)真菌形成互利共生关系,并且角杆菌属真菌还可促进种子萌发。幽灵兰主要靠飞来的昆虫传播花粉,其种子唯一传播的途径只有风力。对幽灵兰的自然繁殖起关键作用的是巨女神蛾(Cocytius antaeus),其口器特别长,可深入幽灵兰长达10-20厘米的花距,保证为植株成功授粉。

栽培技术

幽灵兰的人工繁殖较为困难,多采用组织培养的方式进行繁殖。2017年,美国研究人员洪昂(Hoang)首次提出了幽灵兰种子离体繁殖的完整过程。即选择温度为18-32℃、空气流通顺畅且光照较为充足的温室作为幽灵兰的繁殖地,以胚状体为外植体,杀菌消毒后转入分化培养基中,待愈伤组织形成后转入生根培养基中,植株根系生长完整后进行炼苗移栽。幽灵兰幼苗对肥料比较敏感,根上未长出银白色斑点前不能施肥,植株成熟后可适当施加稀释的兰花肥,施肥的同时可适量浇水。以此方式培养出的幼苗,会在发芽后的三年内在温室内开花。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截止2018年,在古巴发现的幽灵兰数量少于500个,但其种苗分布较为广泛,其中约30%的植株处于种苗阶段,在古巴的一棵寄主树上,发现了26个正在生长的种苗。幽灵兰是佛罗里达州的著名植物,数量十分稀少,截止2021年,在野外发现的幽灵兰仅有2000余株,其中大部分植株位于法卡塔奇·斯特兰德(Fakahatchee Strand)州立公园和相邻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在野生动物保护区中,仅有一个地点发现了幽灵兰种苗,其他植株大多已经完全成熟,整个种群处于老龄化状态。

生长状况预测

有学者根据2015-2020年美国佛罗里达美洲狮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Florida Panther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FPNWR)连续六年收集的数据,对幽灵兰的生存状况进行了预测。当地的幽灵兰被划分为七个不同的种群,每个种群相隔约5公里。收集每个种群的三个年龄级(幼苗、幼株、成熟植株)的数据,并记录存活、开花和结果状态,同时构建规模结构积分投影模型(IPM)。预测在没有外部不利因素的干扰下,未来十年内幽灵兰的数量将下降20%。大多数种群的死亡速度高于新生速度,只有一个生于十分潮湿区域的种群,可以持续发出幼苗,这表明该保护区内的大多数幽灵兰种群缺乏适宜的繁殖条件。

有学者通过实验评估气候变化对幽灵兰适宜生态位分布的影响,该研究将幽灵兰的五种寄主树和三种花粉传播介质纳入分析。发现分析所含的所有物种都具有较窄的温度耐受性,这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幽灵兰很可能会失去大量适宜的生态位,有濒危灭绝的风险。

致危原因

由于幽灵兰数量稀少且人工繁殖困难,因此价格十分昂贵,野外非法采集现象非常严重,这对幽灵兰的长期生存构成严重威胁。此外,幽灵兰还面临植食性害虫的侵害和湿地水文变化的威胁,并且大多数幽灵兰种群生长在低洼沿海地区,易受周期性飓风的影响。

保护措施

2022年,幽灵兰被列为美国联邦《濒危物种法》的候选物种。同时,美国还设立了相关法律保护幽灵兰的种质资源,北美兰花保护中心(North American Orchid Conservation Center)也建立了相应的种子和真菌库。从2018年开始,在古巴地区发现的幽灵兰种子和菌根真菌都会被送到比那尔德里奥(Pinar del Río)的索罗阿兰花植物园进行保管,该植物园还会进行幽灵兰的播种繁殖实验。此外,科学家们也开展了幽灵兰的组织培养和播种繁殖实验,试图通过人工养殖的方式扩大幽灵兰的种群

用途

幽灵兰形态奇特,开花时会散发香气,具有一定观赏效果。幽灵兰的原生地多为沼泽,除蚊虫多外,还生活着大量的鳄鱼,这让寻找幽灵兰变得危险,也为幽灵兰添加了许多神秘色彩。佛罗里达州的沼泽湿地公园据此向游客开放了“探索观赏幽灵兰”的旅游项目,在进入沼泽地前,导游会先将鳄鱼引开,游客才能进入沼泽去探索幽灵兰。

物种对比

在中国,幽灵兰、双唇兰和丹霞兰都可被称为鬼兰,三者间的区别如下。

延伸文化

幽灵兰数量十分稀少,且人工培植困难,因此不少兰花贩子铤而走险。最著名的就是1994年,兰花商人约翰拉罗克(John Laroche)计划人工繁殖珍稀兰花以牟取暴利,最终却因盗窃包括3株幽灵兰在内的94种兰花而被捕。美国女作家苏珊奥尔琳(Susan Orlean)以此事件为原型创作了畅销小说《兰花贼》(《The Orchid Thief》),小说后来又被拍成电影《改编剧本》(《Adaptation》) ,在电影中男女主角去鳄鱼沼泽寻找幽灵兰,并吸食从幽灵兰中提取的毒品。虽然还没有科学家证实幽灵兰能否提取毒品,但幽灵兰本身的确具有一种神秘色彩。

通常情况下,一株幽灵兰一次只能开一两朵花,但在2007年6月,一位意大利摄影师苦等了4小时后,拍到了一组让人惊叹的照片,即一株开了9朵花的幽灵兰。

参考资料

..2023-08-01

幽灵兰.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3-08-01

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 - Report.ITIS.2024-02-02

Dendrophylax lindenii .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 website.2023-08-01

Dendrophylax.Flora of North america Website.2023-08-01

..2023-08-01

Diversity and specificity of orchid mycorrhizal fungi in a leafless epiphytic orchid,.frontiers website.2023-08-03

Didymoplexis pallens.植物智.2024-02-02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2-02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