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苏州市刺绣的简称,起初指的是只是以苏州为中心太湖流域吴文化圈的普通女红技艺,后应市场需要逐渐发展成一个相对专业的手工行业。已成为太湖流域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兼具历史传承、创造财富、科学技艺、女红文化、民俗文化及文化交流价值。

苏绣技艺起源不详,但两千五百年前江南一带刺绣就已运用在日常服饰中。受宋代院体画影响,北宋时期"画绣"流行,临摹名家画作成为苏绣的主要题材之一。明清时期苏绣发展鼎盛,清代确立苏绣为四大名绣之一。苏绣有技艺精湛,画面光顺柔和、雅致和谐,针法丰富多样的风格特点,根据绣品属性不同主要发展为阁绣、民间日用绣和宫货绣三大类。苏绣不断创新发展,影响周边地区,形成上海顾绣、南通市沈绣、常州乱针绣、无锡精微绣、扬州市刺绣等分支。

2006年5月,苏绣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商品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时代背景下苏绣的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在政府出台政策、设立机构扶持苏绣发展的同时,苏绣艺术家也不断创新,为传统苏绣注入新的因素,推动苏绣与时代发展相协调。

历史沿革

孕育生发

苏绣发源于江南苏州一带,从考古资料来看,吴越民族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饲养家蚕,江南丝绸文化起源并不晚于黄河流域。河姆渡文化、江苏吴江梅埝及吴兴钱山漾新石器遗址出土的文物都表明江南地区的养蚕和丝织在7000年前就开始发展。

苏绣具体何时出现并无清晰答案,东汉刘向的《说苑》是最早记载苏绣的文字:“晋平公使羊舌肸聘于吴,吴人拭舟以逆之,左五百人,右五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这说明至少两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刺绣就已出现在上层社会的日常服饰中。

《三国志·吴书》有“妻妾衣服,悉皆锦绣”、“妇人绮靡之饰”、“绣衣,转相仿效”等记载以及晋朝王嘉拾遗记》中的描写:“吴主赵夫人,丞相达之妹,善画,巧妙无双,能于指间以彩丝织云霞龙蛇之锦,大则盈尺,小则方寸”,“权使写九州方岳之势。夫人曰:‘丹青之色,甚易歇灭,不可久宝;妾能刺绣,作列国方帛之上,写以五岳河海城邑行阵之形。’既成,乃进于吴主,时人谓之‘针绝’。”描写了孙吴妇人善刺绣的特点,虽然《拾遗记》是传奇志怪小说,但也侧面反映了三国时期苏州市地区刺绣技艺得到一定发展,兼具实用性与装饰性。

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发展迅速,为刺绣提供绣稿的同时客观上也对刺绣技艺提出了更高要求。铺绒绣、结子绣以及擘绒错针法等新针法在这一时期产生,奠定了明代顾绣、苏绣的基础。萧衍提倡佛教与刺绣,宫中有罗绮、刺绣匠师等工匠五百余人,齐、梁等朝还有刺绣锦裙和法被的记载。

成熟繁盛

唐宋时期苏州的规模不断壮大,经济发展繁盛,为苏州地区刺绣技艺发展成熟奠定了基础。

唐代是织绣史上的转折时期,苏州刺绣这一时期在针法、题材与风格等方面也开始成熟。针法上突破了锁绣针法,增添了直针、缠针、齐针、套针、平金、盘金等新针法;题材得到扩展,从最初服饰和日用品的装饰逐渐发展成到经、绣画像、绣字等领域。刺绣发展开始分为以装饰为目的的欣赏类绣品以及以实用为目的的日用类绣品两个方向。

宋代中国经济中心完成南移,织绣中心也转移到了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北宋封建士大夫生活奢华,崇尚刺绣,刺绣需求量随着卤簿制度的确立急剧增加。南宋时期,苏州市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进一步提升,城内刺绣业日益兴盛,农村家家养蚕、户户刺绣。苏州城内街巷命名也多与苏绣有关,如”锦绣坊““绣花弄”“绣锦坊”“滚绣坊”“绣线巷”等其中绣线坊是专门制作刺绣丝线的地方,锦绣坊是刺绣织锦业的集市,滚绣坊据传是因滚针绣的发明使用而得名。

受院体画风影响,北宋时期“画绣”“绣书法”开始流行。偏安江南之后,文化发展推动纯欣赏性刺绣发展。总体,宋代苏州地区刺绣技艺日臻成熟,有浓厚时代风格和苏州地方特色,苏州刺绣也在这一时期正式分化为欣赏品和大宗商品两类,二者平行发展。

元代苏州市地区刺绣发展整体继承了宋代的风格特点,并有所发展。全国广设绣局和罗局,刺绣的审美和功用日趋艺术化。赵孟頫之妻管仲姬的《刺绣观音像》显示出当时苏州刺绣的技艺之高超。

鼎盛时期

明代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王鏊编的《姑苏志》中首次以文字形式归纳了苏绣的艺术特色:“精、细、雅、洁,称苏州绣”,可视为“苏绣”艺术形式正式形成的标志。洒线、蹙金、缉线、发绣、绒线绣等富有新意的绣种出现,同时明代复建苏州织造局,也令苏绣艺术更趋成熟。苏绣在原料、针法、色彩等方面与山东省鲁绣、北京撒线绣、广东省金银绣等刺绣门类产生区别。苏绣成为女性的家庭副业,商品绣发达,被誉为“绣市”,影响力不断扩大,并逐渐走向海外。

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于苏州昆山地区兴起的昆曲于苏绣相互影响。昆曲近两百年的繁荣使窄衫、绣绔、金蟒、白衣等戏衣需求急增,推动了苏绣艺术的发展,促进了苏绣风格的形成。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毗邻苏州市的上海露香园“顾绣”兴起,“顾绣”是明中叶以来上海松江府顾名世家眷的绣品,不仅延续了宋代画绣的针法技艺,自身在图案、配色、针法、绣工等方面也形成了特有风格。顾绣一开始只是露香园女眷用作欣赏的闺阁绣,后随着顾家的没落和顾绣的流行,逐渐由女红转变为市场交易的商品,并逐渐融入苏绣。

清代,中国形成了四大具有地方特色的刺绣系统:苏绣、蜀绣、粤绣和湘绣。苏绣在产品种类、应用范围和针法技艺等方面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随着刺绣业规模逐渐壮大,与它们相对应的行业公所随之一一建立。其中,苏州刺绣业65家绣庄同治六年捐资创立最早的刺绣同业公所“锦文公所”。清代苏绣人才辈出,刺绣名家沈寿改进了传统针法和丝线配色,吸收日本刺绣技艺和西方素描、油画艺术中的明暗原理、色彩处理方法,开创了“仿真绣”,成了苏绣艺术中的一种全新艺术形式。1910年,清政府举办“南洋劝业会”,沈寿的肖像绣《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一举夺魁,李佩黼、华璂的作品荣获金牌奖,常州、无锡等获奖作品多达几十件。另外佛像发绣也在前朝基础上有了一定发展。

明清时期,苏绣逐渐走向海外市场,到宣统元年,李佩黼等人的作品又在布鲁塞尔意大利都灵的世界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苏绣传统技艺因现代转型而名扬四海,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期,针法技艺上乱针绣的出现是近代苏绣发展的一大创新。

进入中华民国后,苏绣艺术持续发展,生产规模大,商品化程度高。《中国实业志·江苏省》中记载:“苏州顾绣庄全盛时期,为民国十年至十五年间,当时每年营业额达四五十万元。民元之前出品大半销售湖南省河北省山西省各省;现下大宗绣品,均供给上海市及当地之需要,洋庄推销则有估衣店、民间贩。惟以前出品,都系整幅,刺绣花色甚少变动,近来重视零剪,且花式变动甚速。”

近现代发展

中国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使刺绣销量锐减,苏绣发展跌入低谷,但依旧延续了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政府通过组织城乡物资交流等办法促进绣品销售,使苏绣生产得到恢复。同时通过国家领导人的推动,苏绣出口力度增强。此外,苏绣在艺术领域也的得到发展,20世纪五十年代第一幅当代双面绣《五彩牡丹》问世后,双面异色绣、双面三色绣(异色、异样、异针)相继研发成功。同时,苏绣还被应用于各类古代刺绣精品的复制。

改革开放后,刺绣市场受到市场经济浪潮冲击,苏绣再次面临挑战。刺绣技艺高超、有名望的刺绣名手纷纷创办个人工作室,她们的绣品多为高档礼品或藏品,部分销往海外。有的绣娘经营绣品店,往刺绣商方面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苏州镇湖刺绣产业群的崛起。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镇湖绣女自产自销刺绣旅游品,刺绣逐渐由副业转为主业。九十年代中后期,一部分农村绣娘开始拜名师、请专家、学绘画、求深造以追求更高的刺绣表现技艺。同时注重自身形象与品牌的打造,农村刺绣水平整体提高,苏绣技艺推陈出新。

主要特点

技艺风格

明代王鏊编纂的《姑苏志》概括了苏绣“精、细、雅、洁”的技艺风格,其中精细为技术特点,雅洁为艺术特色。此后苏绣长期以“平、光、齐、匀、和、顺、细、密”的技术特色而闻名。

精湛缜密

首先,精美的苏绣须精心设计,合理布局,使底稿内容动静相衬,疏密有致,兼有意境与神韵;其次,针法是苏绣的基础,布丝运针缜密与否是绣制精品的关键所在,在绘画笔法、线条粗细组织、排针布局、劈丝技术运用等方面应当精通以增强艺术表现力;再次,以装裱的精良匹配绣品的精美。

光顺和谐

苏绣注重求光,由于丝线本身的光泽感,画面物象会因光影的同而产生明暗变化,苏绣艺术家通过对细微处光影变化以及色线熏染铺陈效果来解决。苏绣艺术同时还注重“顺”,强调丝理对表达物体凹凸转折、阴阳向背的重要作用,顺着丝理排列的方向刺绣。如绣花卉,宜采用散套针;猫,宜用施针;乱针似乱非乱使作品生动逼真。绣者在掌握求光、运用丝理规律的基础上还要选取合适材料,正确的丝理走向,巧妙运用这些刺绣艺术语言来体现刺绣意境。

柔和雅洁

苏绣兼具清雅和淳朴的特点,欣赏品色彩柔和淡雅,即便施重彩时也是华而不浮;日用品种类繁复,色彩搭配也以柔和雅致为尚。绣品不仅颜色简洁、雅致,题材选取的立意也高雅,通常以书画入刺绣。

有常无定

苏绣艺术家在遵循刺绣一般规律的同时又不拘泥于规范成法,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而不断创新,如针绣、双面绣、双面异色绣、双面三异绣的诞生。绣者在刺绣时,针法采用、运行和配色的处理都没有固定模式,根据刺绣对象而改变。此外,日常刺绣往往蕴含着绣者的主观情感,寓意不同,绣品所使用的针法、体现的风格也就不同。

创作题材

苏绣题材表现广泛,绣稿取材于苏州市的戏曲、民间传说、年画(桃花坞年画)、剪纸、砖雕和虎丘泥塑等其他艺术门类,并不断丰富和发展。总体而言,传统苏绣题材可分为图案绣和画绣两大类。

图案绣

传统苏绣的图案绣多取材于日常的生活场景、戏曲故事,神话传说,如龙凤、麒麟、飞禽走兽、奇花异草、鱼虫、家畜、暗八仙、八宝、神话人物等。不论是民间绣品还是皇宫定制的宫货绣,所选图案大多被赋予了美好寓意,如“凤穿牡丹”“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等。

画绣

画绣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绣佛像,对着唐朝佛教兴盛带动佛像刺绣的发展,刺绣也逐渐开始转向传统书画作品,内容多样,涉及宗教、人物绘画、风景绘画及书法等方面,明清时期,苏绣与画绣的融合更为紧密。画绣多以名家书画作品为蓝本,再灵活运用刺绣技法以达到书画的笔墨效果,韩希孟的《宋元名迹方册》、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宋代画绣《瑶台跨鹤》《梅竹鹦鹉》《海棠双鸟》和南京博物院藏的宋代画绣《达摩渡江图》是尚存世较为著名的画绣。

针法运用

针法是苏绣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苏绣针法有一个单一到多元、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轨迹,每一种针法都因各自特定的线条组织规律而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根据刺绣对象不同而选用选用不同的针法,能够体现所绣对象的质感,一件优秀的苏绣艺术作品可能同时运用数十种针法。

主要分类

男耕女织这种有着明确分工的家庭手工业生产模式是中国封建传统社会的一大特点,刺绣这一技艺与生活联系紧密,成为女性的必备技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苏绣根据绣品属性不同主要发展为闺阁绣、民间日用绣和宫货绣三类。

闺阁绣是上层社会的名门闺媛们以自娱而做的刺绣,以欣赏类功能为主,多用于装饰陈设与送赠礼品,上海市的顾绣就多为闺阁绣。深宅大院的闺秀们多有较好的刺绣技艺,同时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创造力,使得闺阁绣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闺阁绣追求笔墨效果的画绣,有画绣相彰的艺术特色。

民间实用绣是城乡普通劳动妇女以满足自身生活消费而绣制的日常生活类绣品,后随着经济及社会发展,也有一部分民间实用绣进入市场进行销售。民间实用绣涉及面较广,包括被面、枕套、荷包之类的日用品以及婚嫁、宗教、陈设绣品等,强调在实用性基础上兼顾装饰性。民间实用绣往往赋予各种图案以不同的吉祥寓意,主要有爱情、祈福纳祥和驱邪避灾等主题。

宫货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为满足宫廷和皇室奢侈的生活而专门绣制的绣品,生产形式主要有官办织绣工场的集中生产以及民间绣庄组织绣娘分散生产。宫货绣往往选料讲究、不惜工本以追求精细和繁的艺术效果,其主要发展阶段在元、明、清三朝。宫货绣主要分为“上用”和“官用”两类,“上用”是冕服、龙袍、百子衣等专供宫廷帝后所用的精品;“官用”主要是赏赐勋贵的物品及体现官员身份地位的服饰,也是一种文化和政治符号。宫货绣的图案配色、构图样式都以宫廷要求为准,图案结构程式化,题材主要是龙凤样式。清代西方美术影响宫廷艺术,宫货绣中也有体现中西合璧的风格。

制作工艺

刺绣工艺有设计、勾稿、上绷、勾绷、配线、刺绣、装裱等工序。其中日用绣品在完成绣稿后,需经过啄样,将图样在玻璃纸上的花样偕印上底料,用于批量生产;此外绣成后还需经过缝纫合成工艺,加工成为枕套,绣衣等各类刺绣日用品。欣赏性的绣品经装裱后还需根据不同的绣件装配红木座架。

创作出彩色画稿后勾描出绣稿的单线轮廓,将底料安置到刺绣绷子或者绣架上后,用细针将勾稿钉在底料反面,用笔在底料上勾画出线稿。接下来是刺绣环节,根据所绣对象选配好绣线,灵活运用多种针法与绣法,绣品完成后便可运用在日常用品中或进行装裱。

主要流派

苏绣最初仅指苏州市的刺绣产品,后渐渐发展为以苏州为中心,在吴地范围内运用苏绣针法技艺并具有苏绣艺术特征的刺绣品的总称。而吴地是以太湖为腹心,上海市、南京作首位,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市为躯干,杭州市嘉兴市湖州市为节肢,旁及南通市扬州市的一个地域总体。故苏绣包括上海的顾绣、南通的沈绣、常州的乱针绣、无锡的精微绣、扬州刺绣等分支。

上海顾绣

顾绣,又称露香园顾绣。崛起于明嘉靖年间,最初是松江府上海县顾名世家族女眷以书画为粉本创制的绣画。顾绣体现宋代画绣的特点,追摹古画,创作以绣理遵循画理为基本原则。顾绣生动精妙,受到当时文人与市民的喜爱,影响遍及江南。明末顾氏家道中落后顾绣渐渐脱离士大夫家庭,民间女子习得后,顾绣便成了江南刺绣的通名。顾绣以进士顾名世孙媳韩希孟为代表,其代表作有《洗马图》《女后图》《米画山水图》《花溪鱼隐图》等。发展盛期名家丁佩总结了明清顾绣精髓,撰有《绣谱》流传后世。

南通沈绣

沈绣又可称仿真绣或艺术绣,是清末明初苏绣名家沈寿将西方绘画融入传统苏绣后创立的一种新的刺绣形式。沈寿大部分绣品的底稿尤其丈夫余兆熊绘制,以旋针、虚实针表现物体肌理,多彩丝线调和色彩,融入西方的光影表现方式和写实画风,绣品色调自然柔和,有立体感。沈绣的代表作品有《耶稣蒙难像》系列、《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等,沈寿口述的《雪绣谱》是中国第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刺绣理论著作。南通女工传习所的沈绣传人在沈寿“以新意运旧法”思想的影响下创制了双面绣、双面异色绣、双面异色幽灵螳螂绣、彩锦绣等一批新绣种。

常州乱针绣

乱针绣又称正则绣、锦纹绣,创始人为常州杨守玉。其以素描和油画的理念改变了传统平针绣“排比其针,密接其线”的针法,创制了纵横交错、长短交错的乱针绣法。乱针绣有针法技艺灵活多变和铺色层次分明等特点,技法的巧妙与“半绣半画”的特质使常州乱针绣受到喜爱。创始人杨守玉先生的代表作《老人头像》《少女与天鹅》等作品有重大影响,其作品《罗斯福》还作为中国国礼赠给美国总统。

无锡精微绣

江苏无锡市苏绣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无锡刺绣又称“精微绣”,最早见载于东汉刘向说苑》:“晋平公使羊舌肸聘吴,吴人饰舟以送之,左百人、右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说明两千五百多年前无锡就已出现刺绣服饰。明中叶俞氏创制的堆纱绣被选为贡品,清代创制“闺阁绣”“切马鬃绣”“堆纱绣”“填色稀铺法”“乱针绣”等独特技法使精微绣得到进一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双面精微绣”。无锡精微绣卷幅微小,造型精巧,技艺要求高、难度大,有“精”“细”“难”的艺术特征。清嘉庆、爱新觉罗·旻宁年间刺绣艺术家丁佩的《绣谱》在无锡写成,亦对无锡刺绣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扬州刺绣

扬州刺绣源于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受到扬州深厚历史文化、手工刺绣工坊传统底蕴的影响和“扬州八大怪”的熏陶,善绣书画。主要表现中国画中的笔墨意趣,形成有地方特色的“仿古绣”,亦有“针绣”的美称。扬州刺绣的仿绘画针法在传统针法的基础上,为适应仿绘画追求最佳视觉效果而衍生出来的对多种针法的组合灵活运用。常用针法有套针、擞和针、施针和虚实针,还吸收借鉴了常州的乱针绣。

价值与影响

苏绣是较特殊的文化形态,作为一种手工技艺,兼具技术与艺术价值。

文化传承

苏绣从远古时期便已出现,与江南地区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发展至今经历了由简到繁,由粗到细的漫长过程,形成了丰富多样技法的同时还体现着江南地区的民俗风情。苏绣已是地域文化标志,是江南人民自我体认的重要标志,有重要的历史传承价值。刺绣是中国传统女红文化的重要一环,苏绣发展历史上的绣娘也是江南文化、女红文化的一个重要文化基因。研究苏绣文化对当代如何重拾女红文化与现代生活发展相适应,以及探索现代女性与社会和谐发展,提高妇女艺术修养有积极意义。苏绣的民间日用品种类繁多,贴近江南地区民众生活,凝聚着地域风情与特色。从小孩周岁的虎头帽、肚兜,到婚礼洞房内的”绣货“,再到丧俗的莲花绣,宗教绣品以及戏服上的刺绣,都彰显江南地区民俗文化特色。

经济价值

苏绣作为一种文化生产力,经济因素是其传承命脉所在。在古代封建商品经济中,江南城乡中有大量专职绣工,女子以做刺绣补贴家用是常见的生活方式。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孙吴妇女纷纷加入生产合作社为国家创汇。后随着中日邦交的正常化,刺绣的外贸出口任务增加,江南大力发展刺绣和服腰带及高档日用品,拓展日本市场、带动对日本出口创汇的同时使农村绣女的经济收入提高。20世纪80年代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苏绣产品也随之转型,由副业变为主业,规模化、集群型的发展模式带动了太湖流域就业率提高和产值的增长,对江苏省乃至全国的刺绣发展起积极作用。

技艺创新

苏绣的发展建立在科学和手工技艺不断发明、革新的基础上,苏绣富含科学技艺价值。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苏绣的针法、绣法、染色与配色技艺、底料等方面都在保留传统的同时大胆创新,日益精进。明代顾绣崛起,苏绣从中借鉴了其“以画入绣”风格;清末在西学东渐中沈寿将西洋绘画技巧引入苏绣,创立“仿真绣”,使苏绣有立体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杨守玉创立了“乱针绣”,用全新的针法技巧丰富中国传统刺绣工艺;新中国成立后,任閒又创立了具有中国画泼墨写意风格的“虚实乱针绣”,将苏绣的艺术面貌从全盘西化回归传统。绣法上双面绣、双面异彩双面三异绣接连出现,材料也不断革新。20世纪初,苏绣开始往机绣方面发展,长针绣发明使工绣比手绣效率提高两倍;70年代,苏州刺绣厂在国际上出现效率更高的电子绣花机的情况下,不断研制出新的电子绣花机;80年代,电子绣花机跨入微电脑控制阶段,1988年,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与国营二六七厂联合开发,成功研制“电脑刺绣机及其编程系统”,手工刺绣与电脑技术结合了起来。

文化交流

苏绣是中外对外交流的特殊媒介,代表民族文化和艺术形象,以苏绣为媒介的对外交流贯穿着中外交流史。公元306年,日本曾遣使到江南求缝制女工;唐朝鉴真东渡时就带有江南绣师,苏绣对日本织绣工艺产生了深远影响。到了近代,苏绣通过商贸渠道或世界博览会等形式输出欧美,1915年在美举办的巴拿马共和国世博会上,沈绣的《耶稣像》获大奖,另有15个奖项均有江南绣女夺得,此后苏绣名扬海外,为绣品外销打下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绣品以国礼、窗口展示、单位开放等方式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

传承与保护

随着社会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手工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工艺美术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苏绣也陷入了被边缘化的窘境,迫切需要转型发展。

当代嬗变

历代刺绣艺术家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大胆探索、不断创新,使得苏绣历经百年得以保存至今。当代苏绣艺术家在创作题材、针法、新材料和艺术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使苏绣得到新发展。

苏绣艺术在保留传统纹样图案、历代中西名家绘画作品题材的同时,还受到当代艺术思潮的影响,融入多样化的当代艺术元素。将表现题材扩展到当代东西方绘画领域和摄影艺术,还改变传统临摹再现艺术作品为请艺术家或绣者自己为苏绣创作绣稿的“新画绣”。苏绣丰富多样的针法是其艺术特征之一,在其发展历史中,针法得到不断创新。当代苏绣艺人在研究史料、传承技艺的基础上创制了虚实乱绣针、免光T形针法和滴滴绣等新针法,同时还注重传统针法的创新运用。绣线、底料以及装裱材料直接影响着绣品的观感,当代苏绣艺术家不断探索材料的运用,开发出三叶异形丝、夜光丝等新绣线,还将纳入纳米技术。传统苏绣艺术以绣品尺寸的小巧来体现作品的精致,近年来为适应作品主题和市场需求,有大规模苏绣作品问世。苏绣艺术还与当代装置艺术、城市雕塑艺术等“跨界”结合,寻求艺术形式的突破。2013年苏绣艺术家周海云在传统双面绣的基础上研发出了“立体三层绣”,并成功申请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

传承方式

家庭式传承是过去苏绣艺术传承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至今仍是当地苏绣艺术传承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仅依靠家庭式传承不能满足苏绣艺术的发展需要,仍需其他传承方式的补充。师徒传承也是传统工艺美术的主要沿袭方式,当代苏绣艺术传承分为普通师徒传承和大师传承两类。20世纪50年代以后,苏绣走上集体生产之路,师徒传承形式在集体生产体制下发展出了“合同”形式的师徒关系。随着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政府规定国家评定的苏绣大师需要各自制订详细的传承计划,以及成任务后的成果体现形式和考核方法等内容,从制度上保障传承的有序发展。并且出于保护和扶持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的目的,国家允许工艺美术大师成立个人艺术工作室,师徒传承也在工作室中得到延续。集中教育传承是当代苏绣艺术传承的主要形式,采取开班的方式,通过设置的专业课程向学员传授知识和技能,有力推动了近现当代苏绣艺术的发展传播。此外,苏绣还通过文字、录音、录像等手段对相关资料进行完整记录与总结,以理论研究传承苏绣技艺。

保护工作

2006年5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苏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确定,苏州市的李娥瑛和顾文霞为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此后,不断有苏绣大师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2010年,苏绣又与湘绣、蜀绣、粤绣一起启动联合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工程。

苏州地方政府将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工作的法规投入使用,并对苏绣艺术的保护、传承、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如《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苏州市综合性试点总体实施方案》(2004年)、《苏州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办法》(2004年)等,2012年苏州市委、市政府编制出台《苏州市丝绸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在推动苏绣产业整体转型起了有效作用。

2012年,上海市举行中国历史刺绣与“非遗”保护研讨会,从专业理论领域探讨了苏绣传承发展的问题。

苏绣艺术一直延续着使用他人作品为绣稿的传统,由于知识产权意识的薄弱,当地苏绣发展面临着可能侵权的问题。2007年,苏州镇湖刺绣协会率先与苏州市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摄影家协会签订集体协议,与上述三个协会的艺术家就版权问题达成共识,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苏州市范围内的版权纠纷。2009年,苏州市知识产权局推动镇湖街道成立知识产权办公室以及苏州市版权协会镇湖分会,协助苏绣工匠解决版权问题、规范刺绣产业版权秩序。2010年苏州市知识产权专项资金出资50万元,与中国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共同搭建“苏州市刺绣作品版权许可交易平台”,帮助解决产权问题。

参考资料

品读苏州|每周一荐 • 苏绣.苏州市文旅融合发展中心微信公众平台.2024-12-26

苏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7-27

苏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3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23-07-27

姚建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3

张美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3

姚惠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3

蒋雪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3

张玉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3

余福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3

顾文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3

李娥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3

市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丝绸产业振兴发展规划的通知.苏州市人民政府.2023-07-30

苏绣双面绣的绣法图解.全球纺织网.2023-08-09

苏绣针法及工具 苏绣制作工艺流程 苏绣精品介绍.看点时报.2023-08-09

顾绣.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7-29

苏绣(南通仿真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7-29

苏州 扩展(常州乱针绣).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7-29

苏绣(常州乱针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7-29

苏绣(无锡精微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7-29

苏绣(扬州刺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7-29

特写:在文化传承间穿针引线.新华网.2023-08-09

沈寿与世博会.中国沈绣艺术馆.2023-08-09

【现场|苏绣七十年:文献里的丝韵万象】.新浪新闻-澎湃新闻.2023-08-09

一种带有立体效果的带框三层绣品.专利查询网.2023-07-29

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公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的公告.中国政府网.2023-07-30

中国四大名绣迈出联合国申遗第一步.中国新闻网.2023-07-30

中国历史刺绣与“非遗”保护研讨会上海举行.央视网.2023-08-09

苏州打造刺绣版权交易平台 解决“版权危机”.新浪网.2023-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