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坚,1943年2月13日出生于阜新市,东北林业大学原校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林业工程国家“双一流”学科带头人,全国工人先锋号团队带头人,著名归国学者,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坚1962年毕业于东北林学院,毕业后即遭遇“文革”,被分配至黑龙江省泰康县造纸厂从事造纸工作。1978年恢复研究生考试后,李坚考上了东北林学院木材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即在东北林学院任教,并于1987年获得博士学位。1989年至1990年,李坚在英国北威尔士大学院进修。1996至2007年,李坚任东北林业大学校长。2011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坚在木材研究方面成果显著,如新型木材阻燃剂FRW研究成果成功突破了木材阻燃的国际难关,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推广。此外,他还多次获得如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等国内高含金量科技进步奖。2024年9月6日,李坚入选202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
人物经历
早期经历
1943年2月13日,李坚出生在阜新市一户农家。虽然家境贫寒,求学艰苦,但是李坚的兄长却坚定地支持他读书。在高考时,他选择了东北林业大学木材利用系,从此与木材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66年毕业时恰遇“文革”,李坚被分配至黑龙江省泰康县造纸厂,从事了12年的基层工作。但他不仅获得了造纸厂的先进奖状,还利用休息时间偷偷地学习木材知识。
科研经历
1978年,恢复研究生考试的第一年,李坚凭借他十二年学习的积累成为东北林学院木材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李坚自1981年硕士毕业后就开始担任东北林学院林产工业系教师,直到1983年。1983年至1987年,他又担任东北林业大学林产工业系讲师、副教授,并于1987年获工学博士学位。
1984年,李坚带学生到广西柳州木材防腐厂实习,工厂请李坚帮忙解决如何使马尾松的材质一直稳定这一问题。由于马尾松这种木材易开裂、好变形,一直难以存放和应用,给企业造成了很多损失。李坚通过实验,提出化学处理与干燥工艺相结合的“马尾松木材改性综合处理技术”,当年工厂盈利300余万元。
1987年,大兴安岭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森林火灾,过火面积114万公顷、过火原木1500万立方米。火灾扑灭后,李坚带领学生前往现场,处理严重虫害的木材。经过现场实地试验,李坚筛选出适于大规模作业的高效灭虫药剂,提出了可以处理千立方米以上楞垛的熏蒸法。这不仅为5·6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减少上亿元的经济损失,后来还成为大规模保存火烧原木的国际通用方法。经历了大兴安岭火灾,李坚开始关注木材的阻燃问题。1989至1990年,李坚在英国北威尔士大学进修,担任合作研究教师。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李坚为博士生导师,兼任木材科学与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1996年,李坚担任东北林业大学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带头人。1996至2007年,李坚任东北林业大学校长。
2000年,李坚科研小组研发的新型木材阻燃剂FRW突破了国际上普遍未能逾越的技术难点,最终使中国产品得以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2011年11月,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2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和海峡两岸林业敬业奖励基金奖。次年被评为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2017年他所带领的团队“生物质材料创新研究团队”被黑龙江省命名为工人先锋号;获得首届“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荣誉称号。所带领的学科成为“985优势平台”学科、ESI全球前1%学科和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科研成就
自上世纪80年代,李坚就注意吸收化学、数学、自动化、艺术设计等专业的科研人员进入木材科学领域,提倡学科的交叉融合。正是这种远见,让李坚和他的团队创造出诸多第一:第一部应用现代波谱分析技术揭示木材內部及作用原理的专著——《木材波谱学》;第一次运用有序聚类分析、计算机视觉技术以及优化统计理论,解决成熟材和幼龄材界定难题的专著——《生物木材学》;我国第一篇论述木材视觉、触觉、调湿等特性与人类和室内环境关系的论文——《木材、人类与环境》,成为唤醒人们生态意识的开篇;第一次提出利用生物矿化原理制备无机化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第一次采用超临界技术制备以木粉为原料的纤维素气凝胶;第一次将采伐剩余物、木材加工剩余物、废旧木质材料这样的“三剩物”,以及秸秆、竹子等数量巨大却被弃之不用的材料纳入科学研究再利用的范畴。
李坚在木材保护学、生物木材学、木质环境学和生物质复合材料等学科领域开展科研,提出“木材仿生与智能响应”“木材表面化学镀”“纳米纤维素与气凝胶”等新的研究方向。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500余篇,著作30余部,获国家发明专利40余件。
参考资料:
任职情况
个人生活
名字由来
李坚出生在阜新市的一户农家。小时候父母给他取名“李财”,希望他将来能够挣钱养家。尽管求学的过程非常艰苦,但是兄长却坚定地支持他读书。初中时,兄长把他的名字改成“李坚”,希望“坚”字能够时刻提醒这个寄托着家庭希望的弟弟——用坚强面对人生的挑战。
生活习惯
李坚的家位于一栋老旧居民楼里,面积不大、装修素朴。他最爱吃东北地区的蘸酱菜,闲暇时喜欢到操场上散步,他最愿意和充满活力的年轻学生们在一起。他说:“房子、票子都是身外之物,不应迷恋。自然的生活最好。”不仅如此,每天早上7点多,78岁的李坚都会出现在办公室。只要他没有出差,这个习惯就基本没有改变,就连过年也不例外。
家庭关系
1978年,李坚考上了研究生,实现了他的求学梦,可是他的家人却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当时李坚已经成家,并育有三个宝贝女儿。他和妻子每月收入加起来只有89元,支撑五口之家已十分勉强,一旦他回到学校读书,日子将更加捉襟见肘。妻子陈淑清了解李坚,知道他认准的事,就一定会努力做成。她说:“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再念书。”一个周日,李坚从学校回家看望久别的妻女。妻子跟二女儿说:“你爸念书吃不上什么,去买10个朱云峰,改善改善生活。”等了很久,女儿回来了,却只拿回6个。原来,长年吃不上细粮的女儿经受不住油酥烧饼的诱惑,一边走一边吃下了整整4个烧饼。至今回想,李坚还忍不住和女儿开玩笑:“还想吃烧饼吗?想吃多少,爸给你买多少!”
主要作品
书籍著作
科研论文
注:因书籍和论文较多,此处仅列举部分
参考资料:
荣誉奖项
参考资料:
人才培养
“又红又专”是李坚多年以来坚持的选才标准。
做李坚的学生很累,他每周都会去实验室检查科研进展,还要求学生们不能光做实验,更要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每天至少要写500字的总结。多年来,他每天写总结的字数保持在800至1000字。尽管很累,但很多李坚的学生说,在李坚的指导下,自己的人生发生了改变。
“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许民是木塑复合材料方面的专家。许民考取博士时已38岁。之前因为父亲去世,她心力交,对人生也心灰意冷。当李坚鼓励她考博时,她说自己已评上副教授,不想再辛苦读博了,因为那样“会累、会变老”。李坚说:“你不辛苦,就不会变老吗?人的一生怎样都会度过,你虚度也好、刻苦也罢,一天都是24个小时。不同的是你人生的意义。只有用积极的态度,才能收获一个无憾的人生。”这些话许民记在心里,她对人生的理解从此不同。
高丽坤是一名硕士研究生。读本科时,母亲患上骨癌,父亲很早就离开了。所以高丽坤只能和双胞胎姐姐一边读书、一边给母亲治病,“压力大到让我看不到希望,有时站在7楼宿舍,真想跳下去算了”。李坚知道后,一面帮她联系医院,一面鼓励:“不管发生什么,都不能放弃”。李坚还号召為高丽坤捐款。后来,母亲的病情好转,她本人也从自卑、自闭变得坚强、乐观。现在高丽坤已经发表了11篇SCI论文,并成为保送的博士生。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李坚是中国杰出的木材科学家、著名教育家,在生物木材学、木质环境学、木材功能性改良学、生物质复合材料学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开创性研究工作,取得了卓越成绩,为中国木材科学与技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
他有着超前的眼光、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李坚的学生、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王清文评)
特殊材料制成的院士,不管工作多么繁累,从来看不到他疲倦,总是精力旺盛的样子。(李坚开山弟子——刘一星教授评)
参考资料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院.2023-07-25
李坚院士.东北林业大学木质新型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023-07-25
李坚.东北林业大学新闻网.2023-07-25
李坚.东北林业大学.2023-07-25
李坚:一生都向自然学(序二).中国工程院院士院.2023-07-25
李坚.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2023-07-25
历任领导.东北林业大学.2023-07-25
东北林业大学李坚院士荣获2024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百家号.2024-11-06
李坚.hlhl.org.cn.2024-10-09
木材科学分会.中国林学会.2023-07-25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坚受聘我校.河南农业大学报.2023-07-25
李坚.x-mol学术平台.2024-10-11
中国工程科技研究机构与专家库.中国工程科技研究机构与专家库.2023-07-25
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教育在线.2024-10-08
李坚院士讲座通知.东北林业大学.202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