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作者被贬黄州府时所作,他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乌台诗案”发生在 1079 年,当时的苏轼被关进监狱一百多天,经历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面临死亡的威胁。在众人的帮助之下,最终没有把苏轼逼上绝境,在 1080 年被贬到黄州,担任着团练副使的职位,免于一死。当时的他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这个团练副使名存实亡,没有所谓的“薪资待遇”,更像是一个犯人被囚禁在黄州。初到黄州,苏轼是忐忑的、窘迫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苏轼逐渐在窘迫中寻得了一份宁静,拥有了一份淡然。他开始思考社会、人生与理想的关系,开始从苦难中奋起,他的人生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因此逐渐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就是其中一首。
作品原文
定风波 · 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这就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游玩途中遇雨,没有雨具,同行的朋友都为难免淋雨而狼狈不堪,苏轼却没有感觉,坦然得很,即便淋雨也无所谓。不久雨就停了,狼狈的和不狼狈的都没有淋。
苏轼 的一生沉浮大起大落,“乌 台 诗案”是苏轼命运 的 重要节点,从 御 史台 监 狱 挣 扎爬出后,被贬黄州,此时的苏轼处于人生低 谷。词 中 小序 交代 了创作缘 由,包 括 时 间、事件以及众人和“余”的 不 同 反应。
创作背景
公元1079年,御史何正臣等人上表弹动苏轼,奏报苏轼在《湖州谢上表》中用语暗讥朝政、讽刺新法,随后又牵
连出大量其他诗文为证。这次弹动以苏轼下狱并被远贬黄州府为终。此案先由监察御史奏告,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史称“鸟台”,著名的“鸟台诗案”由此而来。
公元1082年的春天,是苏轼因“鸟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这一天,原是风缓日暖,苏轼与朋友相约一起去看郊外荒田,归来途中,风雨忽至,然雨具先去,同行只得狼狈躲雨,唯他一人闲庭信步,长啸一首《定风波》。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苏轼。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府。赵煦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市、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惠州、儋州市。宋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止咳胶囊”。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作品赏析
三月七日的沙湖道上来了一场阵雨。雨势突然而猛烈,风雨之中,同行狼狈躲避,匆匆行色,苏轼却“吟啸且徐行”,徜徉其间,自得无忧。依据现实情境,苏轼当吟唱“无杖无鞋轻似马,坦荡烟雨任平生”,而不是“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但他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逻辑关系层
从逻辑关系层面而言,“雨具先去”遵循的是现实逻辑,而“一蓑烟雨任平生”呈现的是诗歌逻辑。
苏轼在《书柳子厚\u003c渔翁\u003e诗》中曾提出“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的理念。他认为诗歌创作应有“趣味”,不可拘于通俗日常的框架,而应在诗中埋有一二“反常”之点,即要适当违背常见的现实逻辑,艺术化所见生活场景,但这种“有趣”的反常必须合乎“道”—不能违背艺术逻辑,即合乎诗歌的审美心理。也就是说,诗歌作品的美感不依靠理性的逻辑推理,而是源自于艺术的创造与审美的感知。被苏轼大赞“诗中有画”的王摩洁,有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红楼梦》评此句曾说,“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实际上,正是这种似于现实无理的反常意象多维组合,反复映衬,才得以建构起王维的诗画王国。横漫的长河、竖直的孤烟、浑圆的落日,交织的线条,远近的方位,层叠成苍茫廓远的大漠之画。
苏轼在上闺中亦是暗借此道。“雨具先去”是现实背景,于风雨骤来之时,给读者带来一种紧迫之态—天地虽大,诗人无遮无避,袒露其中。在“雨具先去”的前提下,风雨大至,狼狈而行的同伴与吟啸徐行的诗人构成鲜明对比,拉起诗歌张力。接着,诗人用“竹杖芒鞋”和“一蓑烟雨”进一步细化了“吟啸徐行”的境界。一根竹杖,一双芒鞋,一片蓑衣,勾勒出横(蓑衣)与竖(竹杖),点(个人)与面(风雨)的线条感,丰盈了上(蓑衣)、中(竹杖)、下(芒鞋)全方位的空间感。纵与横交错,凝缩画面,锁定诗歌中心人物;点与面晕染,风雨之势迎面而来。无遮无掩下,苏轼龋身影便显得分外孤直不移。反常的诗句联动,看似违背正常逻辑,却巧妙地完成了奇趣且合道的命题,将单一叙事变得画面化,视觉上给予读者简笔传神的审美体验,也在心理上“先声夺人”地氨氯出一个骤雨扑面而仍闲庭信步的诗人形象。
意象选择层
从意象选择层面而言,此处“蓑衣”并非实物,而是诗人内心选择的一种外化与投射。“竹杖芒鞋”“蓑衣”,除去工具意义,更附有情绪价值。
众所周知,在雨泥环境中,着草鞋、披重蓑、扶竹杖,显然不是最佳选择。因拖泥带水,略显笨重,所以只好“徐行”,但苏轼却偏偏要说此举“轻胜马”。此处“轻”的内涵必然不是行路轻快、身体轻便等实际体感,而是内心轻松的深意表达。结合创作背景和人生阅历,不难读出:“马”式的快节奏行程象征着紧迫的官场氛围;“竹杖”“芒鞋””蓑衣”作为平民化的衣着,象征着远离政治与权力中心的滴居生活。苏轼在历经宦海沉浮后的心态可见一斑:骏马疾行的官场生活虽光鲜,其间的波橘云诡却时时令人身心疲惫;黄州之境尽管冷僻偏远,倒能让人卸下心防,惬意畅然。
其次,蓑衣具有遮蔽风雨之用,与其说“一蓑烟雨任平生”不若说“一蓑(以)任平生风雨”。蓑衣成为了苏轼得以抵御外扰的工具—诚然,这里的蓑衣并不存在,但在经历人生的“鸟台”风雨后,苏轼从内心外化出一件这样的工具,来配合芒鞋、竹杖,来隔绝纷扰是非。此时无论是现实中的雨打风吹,还是官场上的明枪暗箭,都不能令词人狼狈躲避,因为他手中有“竹杖”—可攀险地,可探前路;脚下有“芒鞋”—走的是贴近民间、造福百姓的路;肩上有“蓑衣”—风雨难扰,尘嚣隔绝。
叙事结构层
从叙事结构层面而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出现不是独立章句,而是为最后“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点睛蓄势,埋下终章的伏笔。
“蓑衣”这一意象,在中国传统诗意系统里,有其独特的象征意味。蓑衣的材质特性和用途属性使其常常出现在田园边、农家院。如“百沸操汤需涌波,操车嘈嗜雨鸣蓑”“农妇白qtr ,裙,农夫绿蓑衣”,它象征一种朴实且充实的乡村生活,可与前句“芒鞋”一起构成远离官场、深入民间生活的载体。当然,在此词中,它并非实有,而是虚写一笔,上文已有说明,不再赘述。同时,由于作诗为词的人不是真正的农人,“蓑衣”也就成为一种诗化的精神寄托,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需;+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这里的“蓑衣”已成为“渔父”形象的重要一环,而“渔父”是文学典故中高洁隐士的化身。
苏轼在上闺一笔雨中“蓑衣”,下闺一句回首“归去”,这其间滋味不得不让人深思。实际上,苏轼不止一次表达过“隐逸,’之志,如《减字木兰花》(贤哉令尹)“不如归去。二顷良田无觅处。归去来兮。待有良田是几时”3 149《行香子》(清夜无尘)“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725。更甚,“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
之诗”1 2515,直接表露了自己的人生追求是以田园之祖、隐逸之宗的陶渊明为标杆。这一切都指明,苏轼怀有一个“归隐”梦,不过苏轼终其一生也未真的归隐田园,他的归去更多是从庙堂走向江湖,从天子臣归到百姓翁。“归去”对
他而言更像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心灵上的疗伤,让他找到一点实事、一些慰安,在宦海波澜中自由静谧。正因有如
此的“归去”,上闺中看似矛盾无理的“蓑衣”成为了一枚亮眼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