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芹(1951年8月26日—1996年11月8日),出生于纽约州绮色小镇,父亲是“两弹一星”科学家郭永怀,母亲是著名语言学家李佩教授。

1956年8月,郭芹随着父母回国,住在北京中关村特级专家13号楼204室,与钱学森、钱三强是邻居,十年动荡时期,郭芹成为下乡知青,被分配到内蒙古自治区农区,之后经历了父亲飞机失事牺牲,母亲被隔离审查等事件,身体每况愈下。

1970年,郭芹病退回京,以烈士子女的身份进入父亲的单位“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1980年,郭芹去美国,1996年在北京病重去世,享年45岁。

人物生平

幸福童年

郭芹,1951年8月26日出生于纽约州绮色小镇,当时,父亲郭永怀康奈尔大学副教授,母亲李佩在康奈尔大学读研究生,在父母的关爱中,郭芹度过了一个幸福的幼年。

1956年1月,中国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大批留学者回国。1956年8月,郭永怀、李佩夫妇带着5岁的女儿郭芹也回到了北京,住进了中关村特级专家13号楼204室,一套四室两厅双阳台、卫生间带浴缸的房子,一些木质家具以及很多的书架,窗外有一棵高大的树,而钱学森、钱三强,住在14号楼,是他们的邻居。

作为郭永怀、李佩夫妇的独生女,郭芹待人亲和,从小多才多艺,虽然父母要求都很严格,没有特别溺爱,但因为他们都是留美高级知识分子,生活水平着实不错,日子过得无忧无虑。

动荡的青少年

十年动荡时期,郭芹被视为“狗崽子”,受尽了歧视白眼,在“上山下乡”时期,郭芹曾经恳求父亲郭永怀“走后门”,希望能去参军,但正直的郭永怀,并没有同意。1968年9月20日,17岁的郭芹初中尚未毕业即从北京赴内蒙古农区,成为一名“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

内蒙古自治区农区,从小养尊处优、被父母呵护着的郭芹,完全适应不了在农村的生活,她不会做饭,不会洗衣服,不会挑水,动作慢,力气小,工作干不好,赚不到工分,好在同在农区的知青们会帮助她,让她的日子不那么难过。此时她的母亲李佩已经被“隔离审查”,父亲郭永怀做着绝密的工作,不能去看她,只能在回信里写一些鼓励她的话,“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去克服困难,要向贫下中农学习……”,后来又写信给女儿,说想给她寄一双翻皮棉鞋,但因为没有尺寸,就没敢买,而这封信,就是郭永怀写给女儿的最后一封信。

1968年12月5日凌晨5时左右,郭永怀返回北京时飞机失事,与警卫员牟方东当场牺牲,清理遗体时,工作人员发现,郭永怀与牟方东紧紧抱在一起,怀里护住了一个皮质公文包,那里面的关键数据完好无损。12月7日,郭芹接到了父亲出事的电话,匆忙回到北京参加父亲的追悼会,在家时,她经常用钢琴弹奏《红灯记》中的唱段“我爹爹像松柏,意志坚强,顶天立地,是英勇的共产党”,不久之后,又回到插队的地方。

1970年,郭芹的身体状况不佳,病退回北京,以烈士子女的身份进入父亲的单位“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但她的家庭条件急剧下降,原本宽敞的房子住进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其他家庭,一下子拥挤了起来,而母亲失去了自由,没有办法来看望她。

中年去世

1980年,郭芹返回美国。1996年11月8日,郭芹在北京病故,骨灰撒入昆明湖中,享年45岁。临终前拜托好友王永光和李伟格照顾母亲。

家庭成员

艺术形象

由导演傅勇凡二度创作的话剧《今夜星辰》,于2020年底在安徽大剧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连续演出四场。该剧通过看似寻常却精心的艺术结构,让李佩与郭芹母女俩用回顾的方式讲述了郭永怀的主要事迹、人生经历、性格特征以及家庭的命运遭际。

参考资料

被遗忘的一代人——写在郭芹去世20周年之际.知识分子 .2023-07-03

中关村“特楼”:40多位科学家与65岁的历史建筑.百家号-新京报.2023-07-03

“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的烈士.澎湃新闻.2023-07-02

“向现代科学进军”.百家号-人民资讯.2023-07-03

他用生命保护国家绝密资料,女儿的请求却成了永远的遗愿.百家号.2025-05-06

《今夜星辰》再现郭永怀与李佩的家国情怀.百家号.2023-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