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黄酒,指的是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华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饮品。还具有解毒、杀虫脒、燥湿、祛风痰的作用。因雄黄酒中含有类物质,容易引起中毒,现已不再饮用。
起源
《清嘉录》中的《雄黄酒》一节,写明端午节要搞好环境卫生,“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又以余酒染小儿额及手足心,随洒墙壁间,以祛毒虫。宋代施宿的《嘉泰会稽志》就记载:“端午日,设蒲觞,磨雄黄酒饮之。”即使不会喝酒的居家男女,也要将雄黄酒放在唇边抿一两口。“五四”诗人朱湘的《端阳》诗曰:“这天酒里面都放雄黄,家家无老少都拿酒尝。儿童的额上画着王字,喝不完的酒洒满一房。雄黄酒不仅成为了端午节的饮品,同时还有杀虫的作用。相传屈原投江之后,一位老中医将雄黄酒倒入江里,想一次药晕鱼龙,从而保全屈原的尸体,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晕龙,人们就把这条龙拉上岸,剥了皮,抽了筋,以解除心头之恨。又用雄黄酒抹孩童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不敢伤害像屈原一样心灵纯洁的孩子们。
功效
雄黄味辛,性温,归肝、大肠经。具有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的功效。主治痛肿疗疮,蛇虫咬伤,虫积腹痛,惊痛,疟疾。《神农本草经》说:"主寒热,鼠瘘,恶疮,痔,死肌,杀百毒。"《本草纲目》曰:"治疟疾寒热,伏暑泄痢,酒饮成癖,惊痛,头风眩晕,化腹中血,杀劳虫虫。"临床功效主要体现在解毒、杀虫两个方面。治痛脚疗毒、蛇虫咬伤。上述功效的发挥,与雄黄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等药理学作用密切相关。
药理作用
1.肿疔疮,湿疹癣,蛇虫咬伤。本品温燥有毒,外用或内服均能以毒攻毒从而解毒杀虫脒疗疮。治痈肿毒,可单用或入复方,以外用为主,如《千金要方》以本品为末外涂治痈疽肿毒;亦可与白矾同用,如二味拔毒散(《医宗金鉴》);配伍乳香、没药、麝香为丸,如醒消丸(《外科证治全生集》)。《葛仙翁肘后备急方》用本品与黄连、松脂、发灰为末,猪脂为膏外涂,治疗疥癣。用治蛇虫咬伤,轻者单用本品小磨香油调涂患处;重者内外兼施,如《瑞竹堂经验方》以之与五灵脂共为细末,酒调灌服,并外敷。
2.虫积腹痛,惊痫,疟疾。本品内服能杀虫脒,燥湿祛痰,截疟。传统治疗虫积腹痛,惊痫,疟疾等,但现代临床已较少使用。
3.抗癌作用雄黄对小鼠肉瘤S180有抑制作用。可用于皮肤癌、宫颈癌、唇癌、阴茎癌、乳腺癌等。对人体子宫癌细胞培养林系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在90%以上。
4.抗血吸虫作用。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的小鼠,于感染前3天开始给雄黄、槟榔、阿魏、肉桂合剂 0.2ml/20g,感染后继续给药12天,成虫减少率达75.27%,动物无虫率达14.29%,无雌虫率达 42.86%。
风险与禁忌
不良反应:雄黄因含砷而毒性较大。砷是一种全身原浆毒物,可以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干扰细胞代谢,引起血管、肝、肾、大脑、神经、胃肠等组织器官的损害。雄黄中毒的主要原因为:一是炮制不当(雄黄煅烧后易生成毒性更大的三氧化二砷(As2O3));二是煎服剂量较大,或入丸散剂超剂量服用,或长期应用。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雄黄是一种含硫化砷的化学物质。虽然外用能治疗疥癣恶疮、蛇虫咬伤,内服可治惊痫、疮毒等,但由于砷遇热后会分解为三氧化二砷,即我们所说的砒霜。砷类物质进入人体后,很容易蓄积在体内各部位,引起神经、肠胃和呼吸系统急性或慢性中毒,并可致癌。有报道说,内服20克雄黄,便会使人死亡;即使小剂量服用,也会对肝脏造成伤害。因此我们现在过端午,便不再饮雄黄酒了。
中毒救治
1. 催吐、洗胃:口服中毒者立即饮米醋2碗引吐,吐尽后服鸡蛋清5~6只或豆浆2碗;亦可用1:5 000高锰酸钾溶液或活性炭混悬液洗胃。
2. 中草药治疗:粉防己、甘草各10g,绿豆100g。病情轻者将上药水煎顿服,1日2剂。
参考资料
雄黄酒.凤凰网.2023-06-25
别了,雄黄烧酒过端午.中国文旅传媒.2023-06-25
雄黄酒.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2023-06-24
【中药学】第二十章 攻毒杀虫止痒药.广西宝康医药集团.2023-06-25
雄黄.药智数据.2023-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