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夫子庙又称孔庙、孔子庙北京孔庙余姚市的学宫位于江南学弄实验小学东首,是宋庆历七年县令谢景初兴建的,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废科举时才完成它的历史使命。800多年来学宫曾为“文献名邦”的余姚培养出许多人才。

概况

学宫又称孔庙、文庙和先师庙,大凡文化古城均有此类建筑。余姚的学宫位于江南学弄实验小学东首,是宋庆历七年(1047)县令谢景初兴建的,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时才完成它的历史使命。800多年来学宫曾为“文献名邦”的余姚培养出许多人才。

历史

据《乾隆志》介绍,余姚学宫宫殿式的建筑从正南大门一直往北成一主轴。当时学宫东西宽208步,南北长388步,占地6.32亩。四周有朱红色围墙开四于左右前后:东为东学弄,俗称鬼弄(因弄内过暗而称之。也有认为是举弄,当年考举人所在地之意);北为杜义弄(即荼蘼弄);西为西学弄;南为学弄。当衢之南凿泮池(俗称学池)作防火用。泮池之南为射圃道地,古代的射击场。泮池左右与小河相通,东接星桥下的石巍江(现巍星路),外连姚江。历代学宫遭过三次大的火灾,屡毁屡建,可见余姚人对教育之重视。

我家世居学宫之东不足50米的老宅,亲眼目睹学宫70年来的变化。老城改造使我远离学宫,但它时常在我的梦中出现。它是我小时候上学的必经之地。学弄从东到西,到现第二医院门口的四眼井,有一条小河。学宫宫门紧闭,立“文武百官在此下马”的禁碑于宫门两旁。禁碑对面是横跨小河的石桥。学宫的正大门是严禁入内的,耸立高大的坊门截断了东西直通的学弄。上学必须过两座小桥绕宫前半圆形的泮池。紧邻的是我家四代读书的实验小学(原名康节小学,创建于1930年,后又改为余姚镇第二小学、中心小学等)。该校部分校舍、教室就是学宫的西房和西大殿,占整个孔庙的三成左右。南京夫子庙的正大殿和东大殿,东房就改造成粮站,后为粮食制品厂。

大概在上世纪50年代初,学宫前木质的坊门年久失修倒了,学弄终于东西直通,神秘而广大的学宫也改为粮站。由于好奇,我们总要结伴进内去探个究竟。因学宫的正殿和东殿与我校只一墙之隔,顽皮的学生故意开一个墙洞,以拾球为借口,偷偷进去游玩。树上的蟪蛄、屋檐中的麻雀窝、石块下草丛中的昆虫,均成了童年之最爱。尽管甬道和广场上杂草丛生,但精美的石梯、石栏、石狮仍可让人猜想当年的辉煌。还有许多大石龟,背长2米有余,宽一米多,上有石碑镇压,在第一进大殿前沿分列两旁,共有八只。中间缺了一只,而龙泉山脉脚下正巧有一只石龟。传说是从南京夫子庙中爬出去的。第一进大殿两旁有石碑各四块,上世纪50年代已缺两块,而其中一块当时存龙泉山“园中园”中,上记元至正二十年(1360)春在秘图山举行的续兰亭雅会盛况。

如今,狭窄的学弄和巍星路已填河为路,连棂星桥也搬上了龙泉山。学宫的遗址也先后成了小学、商店、住宅等。前几年我路过学宫旧址,其东首还有一段斑驳的墙身,依稀还留下当年朱红色的遗迹。

先师门

折叠

孔庙正门,门前立有琉璃牌坊及下马碑。大门院内东侧设有神厨、井亭、宰牲亭;西侧有神库、致斋所等,环境神秘而典雅。

进士碑林

折叠

进士碑林陈列竖立于大成门外左右两侧,共198通,气势自殊。其中有元代3通、明代77通、清代118通。碑上刻有进士姓名、次第与藉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的进士及第者计51624人(含状元、榜眼、探花)。明朝时的知名人士于谦袁崇焕,清末的林则徐和沈钧儒的进士碑,都可在此碑林中寻庙找到的。

石鼓共10座,原陈展于大成门内,出土于陕西宝鸡,系公元前8世纪姬静时期的遗物。每鼓刻有记述周宣王游猎故事的四言诗一首,这就是古今闻名的石鼓文,为中国稀世文物,但已迁故宫收藏与展出。现存此处的石鼓,是清乾隆时的复制品。

御制记功碑

折叠

御制记功碑计11座,分别竖于大成门院内东西两侧的碑亭内,为清代帝王的记事碑。如雍正三年平定青海省告成太学御制文碑等,以记述有关历史事件及所取得的功绩。

触奸柏

折叠

触奸柏是孔庙内最大的一棵柏树,相传是元代国子监祭酒许衡所植,已近七百年的历史,至今繁枝盘错,挺拔苍翠。传说明朝奸相严嵩朱厚熜祭孔时,行至树下,树枝揭掉了他的乌纱帽。几年后又长出了一个树瘤,横看似一个龙爪抓住了一个人头。这人应为惊恐面部扭曲。人们便认为柏树有知,能够辨别忠奸,因此称之为"触奸柏"或"辨奸柏"。

砚水湖

折叠

砚水湖,孔庙中的一眼古井,因坐落在德胜门至安定门内一带的水线上,井水常溢到井口,水清浅而甘冽,称为满井,相传,进京科考的举子们,在孔庙拜孔子后,如饮井中"圣水",便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以井水磨墨,便会浓墨喷香,落笔如神。清爱新觉罗·弘历特赐名"砚水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