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林,亦称“袁公林”,位于今中国河南省安阳市北关区水北岸太平庄,安阳市洹滨北路中段。是中华民国首任总统袁世凯的陵寝。据时任大总统徐世昌的意见,袁世凯称帝未果,不宜用皇帝陵墓的称谓,而且“林”与“陵”可以互相借用,故用。
袁林始建于1916年,于1918年竣工,是中西合璧的帝陵式园林:以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为体,西洋建筑风格为用,参照明清皇陵规制,兼采西洋建筑风格,仿效美国总统格兰特濒河筑墓形式。整个陵墓分作照壁、陵院和墓台三个部分,其间以神道相连,形成一体。它是中国民国初期官式建筑的重要代表,是我国陵墓园林从传统向现代转折的重要节点,传统封建专制的帝王陵寝自此开始转向现代感怀凭吊的陵墓园林。
1982年11月,袁林被批准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2013年3月,袁林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12月,袁林被评选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历史沿革
命名由来
袁林之所以称“袁林”而不称“袁陵”。第一种观点认为是时任大总统徐世昌的意见,他认为“陵”乃中国古代皇帝陵墓称谓,袁世凯生前称帝未果,并自行取消“洪宪”年号,且病死于民国大总统任上,因此用“袁陵”不合适。第二种观点是《说文解字》中,“林”与“陵”可以互相借用,“林”能避“陵”之嫌,而兼有“陵”之实,而且陵墓周围种植了大面积林木,景色尤为壮观,因此用“袁林”较为稳妥。
建设年代与过程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逝后,北洋政府开始陵墓修建工程,批准成立“董理墓地工程处”,以“皇帝”的规格为他举行了国葬,遵其遗愿,将陵墓地址选在安阳彰德洹上村。并聘请德国工程师,参照明清皇陵规制,兼采西洋建筑风格,仿效美国总统尤里西斯·格兰特濒河筑墓。
1918年6月,历时两年的袁世凯陵墓工程竣工,占地0.092平方千米。并设立“袁林董理社”,负责陵墓管理事务。袁林董理社成立后,拟定守护规则和祭祀章程,每年推举数人轮流负责,并雇佣守陵人员,购置祭田10顷,收入充作袁林日常管理保护经费。
损坏与修复历史
袁林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曾受到了较大破坏,建筑内的设施、天花、藻井、槛窗和隔扇等全部损毁丢失,所幸各主要建筑均基本完好保存下来。1958年,安阳市人民政府在这里设立安阳市博物馆(现安阳博物馆),负责袁林的保护修缮事宜,并将其辟为文物游览景区。
“文革”中,袁林再次遭到洗劫,石像生群被推翻,墓碑移出碑亭之外,墓台铁门遭切割倒地,宝城石墙和封土被拆除,墓室顶部裸露。“文革”结束后,在安阳市委、市政府的和河南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安阳博物馆加大了对袁林的保护力度,主持了历次的维修工程。
地理环境
袁林,位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洹上村东北方向的太平庄,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处半湿润地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年平均气温14.3℃,年平均降水量582.3mm,年平均相对湿度64%,年平均风速2.2m/s,年平均无霜期217天。袁林模仿西式选址而建造中式陵墓,地址往往受到相关堪舆思想的影响而依托山体起陵。
主要景点
袁林布局的核心是一条南北贯通的中轴线,将陵寝的建筑物自南向北依次排列,即照壁、神道、糙石桥、青白石桥、牌楼、望柱、石像生、碑亭、东西值房、堂院大门、大丹陛、东西配殿、景仁堂、墓台。
照壁
照壁,袁林的最南端建筑,背洹河横立,由青条砖砌成,是袁林标志性建筑之一。其建造形制为硬山顶,绿琉璃瓦顶,大屋脊建筑。主墙、翼墙连砌,呈“八”字形,拱卫着前方的袁林建筑群,全长60余米,高7.79米,厚2.2米。照壁底座为须弥基座,束腰雕刻有卷草和枝蔓等图案,墙面海漫方砖。照壁主体与东西两翼墙雕刻有五幅图案,正中嵌以砖雕墓徽,两侧辅嵌对称“五福拱寿”砖雕图案,照壁东西两翼均镶嵌有墓徽图案,给人以庄重威严之感。此照壁是目前所知中国最大的一座砖雕照壁,照壁砖雕上有“五福 (蝠) 捧寿”的吉祥图案。
神道
从照壁到墓冢,有全长600多米的神道。神道分为两个部分,以牌楼门为分界线。从照壁沿着三丈二尺的神道北行至牌楼门为前部分。牌楼门北至墓冢为神道的后部分。
糙石桥
从照壁北行先越过一座小拱石桥为糙石桥,该石桥为单孔券桥,桥两侧为砖砌栏板,每侧六个方柱,五块石板,均为糙石砌成。
青石桥
过了糙石桥,便是一座玉带状青石桥,该大石桥为长四丈、宽两丈、高1.2丈的一孔的“金水桥”,孔径高8尺、宽8尺,桥两侧砖雕栏杆上刻有龙兽浮雕,桥下有环绕袁林的河道。牌楼后面则是一条由青白石铺砌而成,贯穿南北的神道,这条神道在当时只有祭祀袁世凯的高级官员才可以使用,因此,它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牌楼
牌楼位于袁林中轴线南端,位于大丹陛南侧,为袁林标志性建筑,又称为“五槽门”。五楼六柱式,覆绿色琉璃瓦,通面阔五丈九尺,高二丈五尺五寸。在七丈二尺宽的石墓明台上,六根方柱拔地而起,柱间由上下额枋联结,构成牌楼的坚实骨架。五间绿琉璃瓦顶的门楼镶架在额枋之上,由彩绘木斗拱托,颇为壮观。在每根门柱上还雕刻有一只张口朝天的望天吼。
整个牌楼的构架由“铁筋洋灰石子”版筑预制,连同房间的雕花、柱巅的坐兽也由水泥铸成,用于陵地建设尚属首例,是中国古建和近代建筑材料的结合。其凛枋大木,包括凛、枋为片金西蕃莲、宋锦枋心、桅花盒子的金线大点金彩画(所有应贴金的部分均用黄色代替),斗拱为黄边作法,飞头为黄“万”字纹饰,头为黄边烟琢墨攒退圆“寿”字纹饰,该建筑彩画1993年由山西太原古建公司彩画队重绘。
石像生
穿过牌楼,神道两侧便是袁林石像生,两侧对称排列,依次为望柱、石马、石虎、石狮、文武翁仲。文武翁仲石像,文臣头上戴的是平天冠,身穿祭天礼服,双手作拱手状。武将则是头戴挂有红缨的军帽,身穿军服,手持军刀肃立。袁林仿帝陵布置石像生,但其顺应时代而采用民初文、武官员形象,中西元素对比体现在石像生所着服饰上。袁林石像生“武人着北洋军礼服,胸佩文虎勋章,手握军刀,英豪威武,文人着七章纹祭天大礼服,头戴平天冠,双手垂胸,谦卑恭敬。”武人石像生之北洋军礼服则为仿西式制服。
望柱
望柱在中国古代是指诽谤木,是臣民向君主提出意见的象征。该望柱高5.76米,坐落于须弥座上,柱身平面呈六边形状,雕刻有各种各样的花饰。其上花饰称作“章”,总共有十二种花饰,因此称作“十二纹章”。十二纹章在中国古代只有帝王才可以使用,以“”为核心,在其周围点缀日、月、星、云、龙、火、雉、藻等百余种图案。
碑亭
碑亭,位于袁林中轴线上,石像生之后,大丹陛中央建有歇山单檐四角碑亭,方形歇山顶,覆绿色琉璃瓦。碑亭内雕塑了一只重达20多吨张口吐舌的石雕,外形奇异,头若龙、背负龟甲、脚如鹰爪、尾部如蛇尾,在中国古代被称为“赑屃”,是古代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中的,我国历代帝王在建造碑亭时都用赑屃来负碑。墓碑,高5.39米,刻有“大总统袁世凯之墓”八个大字,其字是袁世凯的好友徐世昌题写的。碑背面没有文字,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不常见。
堂院大门
堂院大门,位于袁林中轴线上,碑亭往北,单檐歇山顶,上覆绿琉璃瓦,其形制为三开间状,称为“三进门”,中式柱。前面有月台,台下两边的树池内,各植有一株兰松,东西各有值房三间。这里的每扇门都雕刻有“铺首”状的门环,“铺首”也是龙生九子中的其中一子。门上排列有横纵各七排,共49个门钉。按照中国古代陵寝的建造形制,门钉应该是横竖9排,共49个门钉。从这也体现了袁林虽然是仿照帝陵的形制建造。
景仁堂
庭院建筑由景仁堂和东西厢房形成的“三合状”布局。堂院神道正中放置一座铜炉,为风磨炉
景仁堂,即袁林的堂,是袁林的主殿。位于中轴线北端,是袁林中最大的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碧瓦顶。檐部的斗拱以及内檐天花藻井均饰以色彩鲜艳的彩绘。景仁堂是专门祭祀袁世凯的地方,屋内摆放有供桌、祭器以及袁世凯生前用过的衣冠剑带。东西各有配房五间,是供祭祀官员休息及僧人作法的地方。景仁堂整座建筑风格传承明清官式建筑做法,雕梁画栋,庄严肃穆。
墓台
墓台,袁世凯的葬身之所在景仁堂之后,经大铁门、五供石桌即达袁世凯墓庐。墓台共有三层,周围砌虎皮石,地面由混凝土筑成。一层墓台南端正中有西式铁门,为一大两小“山”字形,间以青白石门柱;铁门门扇上部为栅栏,下部为栏板,饰以图案;四周有石柱铁索围护。中间的铁门浑铁铸成,铁门上有仿西洋勋章似的八角墓徽,而墓徽中央却是中国古代的十二章纹,结合了中西特色。
二层墓台则以石柱铁栏围护,抽象出传统帝陵宝城的形状,石桌上摆放祭祀用的“五供”,由三块巨型青白石雕刻而成。三层墓台为宝顶的基座,是埋葬袁世凯的墓冢,其形制上是仿照美国总统格兰德濒河庐墓修建的,青白石墙,墙顶有西式石狮12座;上有宝顶,为传统圆形封土堆形式,顶部植草皮一层,底部以青白石矮墙围护。其高约八米,周长约60余米。
建筑特征
建筑形制:中西杂糅
袁林在整体形制上仿明、清帝陵,但总体以“前中后洋,中西合璧”布置陵墓建筑。比如取消了代表明、清“帝陵核心标志的“方城明楼”,用西式庐墓代替了中式封土形式的宝城宝顶,西式庐墓饰以西洋铁艺、石雕的。但景仁堂以前的部分,依明、清帝陵之传统而制。前有跨河石桥,次有仿明、清石牌坊之钢筋混凝土牌坊,牌坊后有石像生、碑亭,接着是堂院大门,入内为飨堂景仁堂,飨堂在明为棱恩殿(清称隆恩殿),飨堂两侧有东西配殿。飨堂景仁堂后的墓区,则是西方陵寝的形式。墓台南端为西式大铁门,四周有铁栏杆围护;墓台上之宝顶舍弃地宫,平地起西式庐墓,内筑砖,外以钢筋混凝土封护。
建筑结构:古今并用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多用砖木、土石,形成了独特的木结构体系。石牌坊也多用仿木结构构筑;皇陵地宫则为石拱券结构,上覆圆形封土。袁林的营造则部分以钢筋混凝土取代传统砖木结构,将传统砖木结构与现代钢砼结构并用。
以景仁堂与宝城庐墓为例,景仁堂为“官式建筑,单檐歇山,绿琉璃瓦顶,瓦为三样,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内立檐柱、金柱以承重,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砖木结构作法。而袁林“宝城内无地宫,为平地庐墓”,墓室内为砖圹,外则以钢筋混凝土封护。袁林中牌坊一改明、清帝陵之石质传统,以钢砼仿木构椽枋的传统样式修建,上覆绿色琉璃瓦,别具一格。
文化活动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六日,是临近袁林的安阳桥庙会日,世俗有到袁林折柏枝祛百病一说,此时,袁林内游客众多。
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陵寝的营建严格受礼教制度的制约,其布局形式是社会政治制度、礼仪习俗及文化技术等社会诸领域的综合反映。袁林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其建筑特征与布局根植于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清末民初,既有对传统帝陵制度形式的强烈认同,又有对近代西方形象样式的直接引用。它既不同于古代封建性帝陵,又与现代纪念性陵园有所区别。袁林的装饰纹样与雕塑形象也体现出清末民初西方文化的渗透,不仅沿用了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也杂以西方的形式形象,袁林是民国初期官式建筑的重要代表,是中国唯一的一座中西合璧的帝陵式建筑。
装饰纹样
传统帝陵装饰纹样古有定制,或寓意吉祥瑞符,或象征身份等级,“起到了一种教化及审美陶冶的作用”。例如,袁林南端照壁有砖雕“五福(蝠)捧寿”的吉祥图案。此外,袁林中还遍布“嘉禾”与“十二章”纹等传统纹样。“嘉禾”在汉代即为祥瑞图式,不仅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有彰显君德之意。“十二章”形象源自上古崇拜,被“礼治”思想赋予特定意义,“代表着封建皇权至高无上的荣耀”。袁世凯洪宪帝制,所穿礼服也作“十二章”纹饰。袁林施用“嘉禾”与“十二章”,祈福之外,似有彰显墓主身份的意味。
袁林使用的西式纹样,除明、清时期即大量流行的西番莲纹外,主要是在照壁、神道华表、墓门、墓台铁栏以及彩画等多处采用一种西式勋章图形作为装饰。中国勋章始于清末参照国外样式设计的“双龙宝星勋章”。民国初期,虽有“大勋章”“嘉禾勋章”“勋位章”“白鹰勋章”“文虎勋章”“宝光嘉禾勋章”等多种,但未脱出西洋形式。袁林勋章图案与当时的勋章均不同,为传统“十二章”图案与西式勋章形式的组合,也隐含了对墓主人身份的暗示。
雕塑形象
帝陵以石像生雕塑体现“延续生命”这一传统墓葬观念的核心内容。袁林仿帝陵布置石像生,但其顺应时代而采用民初文、武官员形象,中西元素对比体现在石像生所着服饰上。袁林石像生武人着北洋军礼服,文人着七章纹祭天大礼服。文人石像生祭天冠服源自民初之恢复“汉衣冠”的运动。政府于民国三年(1914年)订立祭祀用服饰制度,袁世凯洪宪帝制为了争取自身的合法性,继续沿用辛亥以来‘汉衣冠'的古制作为标榜。其登基时君臣皆着祭祀礼服行祭天大典。民国初年,北洋政府“详考西法”而制军服,“军礼服制式采取欧式,其领、肩、袖、裤、帽各章标识与北洋常备军最早采用的德式军礼服几近相同”早在清末袁世凯小站练兵时,就使用了简单的西式官衔制。后清政府吸取外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式军服的制定原则。
建筑价值
作为中国河南省仅存的保存完整的三处官式建筑群之一,袁林具有重要的文物建筑价值。其中西合璧的陵墓设计风格、独特的历史承载,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实物标本和关注的焦点。
袁林是中国陵墓园林从传统到现代转折的重要节点,传统封建专制的帝王陵寝自此开始转向现代感怀凭吊的陵墓园林。
袁林展厅内还基本陈列《袁林与袁世凯》,用大量的历史资料、照片和实物较为详细的介绍了袁林的建筑结构和修建过程。2020年,袁林修缮与展示利用工程,按照袁林初建时的《墓工报告》记载,恢复景仁堂、东西配殿、东西值房等内部家具陈设和器物展示等,并通过现场语音导览系统进行详细介绍。同时,对原来的图文展览内容及展板也进行了更新提升。
开发与保护
1978-1984年,安阳市人民政府投资2.96万元,对袁林进行了大规模整修,维修了碑亭、堂院大门、东西配房和景仁堂的绿琉璃瓦顶,按原位置重置被推翻的石像生和墓碑,用原石料按原尺寸恢复了宝城。
1993-2001年,河南省文物局和安阳市政府共投资230万元,对袁林建筑的外檐彩画进行了修缮,维修了袁林照壁,改造了门区建筑等。
2002-2003年,安阳市政府投资1300余万元,打通了袁林照壁至青石桥神道,拆除周围违建民居和杂乱建筑15000平方米,对照壁及神道两侧进行了大面积绿化。
2004年,安阳市财政拨款30万元,重铸了景仁堂前风磨铜鼎炉、墓台两副小铁门和墓台铁链、铁栏杆等。
2020年,启动了袁林修缮与展示利用工程,这项工程是袁林百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
相关人物
袁世凯
袁世凯(1859年9月~1916年6月),出生于河南省项城。清爱新觉罗·溥仪初立,由爱新觉罗·载沣摄政,于1909年元月,令袁世凯“回籍养”。袁选择定居安阳城北洹上村,在此营建了袁寨和养寿园,还在安阳城内建一袁府。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北京病逝,时年57岁。北洋政府依照袁世凯“扶柩回籍,葬我洹上”的遗愿,在安阳洹上村东北太平庄北侧距离安阳城约五华里处建造了一座帝陵式的大型坟墓,将袁葬于此,称为“袁林”。
袁世凯与中国近代水泥工业的发展密切如斯,故而袁林之中,传统砖木、土石材料与现代混凝土并用,遍及整个建筑群。
重要事件
1982年11月,袁林被批准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袁林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12月,袁林被评选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参考资料
安阳袁林的时代特征考述.地域研究与开发.2023-06-09
袁林.安阳市人民政府.2023-06-09
新闻发布厅丨袁林百年来首次大修 门票价格保持不变.安阳市人民政府.2023-06-09
民国时期袁林史迹考.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6-09
安阳概貌.安阳市人民政府.2023-06-09
河南皇家陵园演变及园林艺术研究.河南农业大学.2023-06-09
汉画像祥瑞图式研究.苏州大学.2023-06-09
谈袁林木构建筑彩画及其维修.古建园林技术.2023-06-09
1905年新军服制述论.军事历史研究.2023-06-09
清代帝陵的哑巴院和月牙城.故宫博物院院刊.2023-06-09
秦始皇陵园设计规划问题之研究.文博.2023-06-09
传统民居装饰图案的象征意义.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06-09
明清皇家服饰“十二章”考(上).收藏家.2023-06-09
清代的“双龙宝星”勋章.故宫博物院院刊.2023-06-09
中国古代陵园雕刻的创作意念.新美术.2023-06-09
衣冠之殇:晚清民初政治思潮与实践中的“汉衣冠”.天府新论.2023-06-09
晚清及民国时期陆军军服的近代化.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6-09
袁世凯安葬地之谜.侨园.2023-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