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的少数民族之一,中国境内有621500人(2010年),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洮河以西、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的山麓地带,其中,大部分居住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使用东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通用汉文,无单独的民族文字。
东乡族可追溯于元末明初时迁居到中国的来自中亚一带的撒尔塔人,他们先是属于蒙古国武装部队的一支军队,之后,在元王朝的政策推动下,东乡地区的撒尔塔士兵们逐渐由“军户”转为“民户”,并定居当地。到了明代,中亚一带的伊斯兰教传教者来到东乡地区传播教义后,东乡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伊斯兰文化为纽带的民族共同体,在当地,包括回族、汉人、蒙古族都成为这个群体的有机组成者。清代时期,东乡族已经出现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多种社会经济,但是,由于东乡族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且在地主阶级和贫苦农民出现严重阶级对立,许多东乡族人的生活条件每况愈下,到了光绪十八年,由于大饥荒,东乡族人大批逃亡外地,其中尤以逃亡今和政、康乐、临夏以及新疆地区的为多。辛亥革命后,东乡族人在政治和经济上仍然遭受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为了改变生存状况,东乡族人先后举行数次起义,虽然均宣告失败,但在数次反抗斗争中,东乡族人和其他民族结下了反抗专制统治封建地主阶级的战斗友谊。
新中国成立后,东乡族各地区相继解放,建立了东乡族自治县,推动基础工业建设,改革开放后,东乡族通过制定扶持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初步形成了地方基础工业。此外,东乡族的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不仅提高了东乡族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也减少了传染病的发病数。
东乡族主要信仰伊斯兰教,畜牧业、农业和手工业是他们的主要生产活动方式。东乡族的风俗习惯都具有一定的民族特点,其中,手抓羊肉、油面茶和麦索是他们的风味美食,“号帽”和盖头是他们的民族头饰,“庄”是他们的主要住宅形式,步行、渡船是他们主要的出行选择。到了开斋节、圣纪日、粮食节等节日时,他们也会举行不同的庆祝仪式。由于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他们的婚姻通常由父母决定,男女青年不能私下自己决定,丧葬实行土葬,并且实行节俭入葬。东乡族拥有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民俗音乐、叙事诗、传说和故事是他们民间文学的主要类型,他们会使用马头琴、板胡、二胡、笛子等乐器,进行“宴席曲”“哈利舞”“哲兹白”等舞蹈表演,应用木雕、砖雕工艺。此外,东乡族人喜爱体育和游戏活动,主要包括摔跤、拔腰、踢毛牙、荡秋千、压走马、下方等项目。
族名
在东乡族中,大量口碑资料流传他们的祖先是中亚细亚的撒尔塔人,因此,东乡人也都自称为“撒尔塔”或“撒塔”。“撒尔塔”源自梵语Sarta,泛指中亚一带的穆斯林(即回回人),他们以商业为主要经济生活方式,信仰伊斯兰教,而“撒塔”一词是“撒尔塔”的转音,这种转音在东乡语中较为常见。清代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当时的河州知州以河州为中心,把河州地区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乡,由于河州城东地区被划分为“东乡”,“东乡”二字得以产生。因此,清代、民国时期,定居在此的人们也被称为“东乡回”“东乡回民”。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东乡族也曾被称为“东乡回回”“东乡蒙古”“东乡土人”等,并未被当作真正的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学术界众多学者的 大量调研,正式将其确立为一个民族,且因其居住在临夏回族自治州以东地区而确立“东乡族”族称。
历史沿革
族源
东乡族的族源,可追溯于元末明初迁居中国的来自中亚一带信仰伊斯兰教的撒尔塔人,他们先是属于蒙古国武装部队的一支军队,主要从事戍边活动。到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中时期,元王朝陆续建立“社”组织,命令各地士兵随处入社,东乡地区的撒尔塔士兵们也被编入“社”组织,逐渐由“军户”转为“民户”后,成为当地的定居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牧业。到了明代时期,中亚一带的伊斯兰教传教者来到东乡地区传播教义,并在此安家落户后,东乡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伊斯兰文化为纽带的民族共同体,在当地,包括回族、汉人、蒙古族都成为这个群体的有机组成者。其中,回回人也是来自中亚一带的外族人,由于在东乡地区居住、通婚等原因,逐渐和撒尔塔人互相融合;汉族是东乡地区的老住户,撒尔塔人在此定居后,与汉人通婚,逐渐使部分汉人融入撒尔塔人中;许多蒙古人和撒尔塔人一样,原本是元代时期驻扎在东乡地区的军队,后来定居在东乡地区,并逐渐和东乡族融合,构成东乡族的组成部分。因此,东乡族是一个以撒尔塔人为主,融合了其他民族成分的新民族。
形成与分化
东乡族的形成与分化与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迁有关。明代时期,东乡地区人民主要从事农业,同时畜牧业也占有一定地位。洪武五年,明王朝在临夏回族自治州设立茶马司,为东乡地区运来茶叶,与西北边疆人民交易马匹。茶马司的设立,促进了农牧业的发展,但就明王朝来说,主要是为了补充军队战马,以及控制少数民族。之后,由于茶马司无法满足东乡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需求,汉族商人开始大量私运茶叶与其他生活用品进入河州与其交易,东乡族与汉族的交往也由此更加密切。
清代时期,东乡族已经出现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多种社会经济,但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在当时的东乡族中,一些地主、富农相较普通农户来说,他们兼营农业和畜牧业,且由于拥有充足的肥料,他们的产量也因此有着较大区别。在此时期,虽然东乡族的社会生产力相对不发达,但是,东乡族民族内部中,仍然在地主阶级和广大贫苦农民之间出现严重的阶级对立。其中,在东乡族地主阶级的构成上,大部分是中小地主,少数大地主通常是地主、官僚相结合,利用他们在军政上的势力,不断提升经济地位,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进而掌握土地产权和地方部队政权,同时,他们也会通过放高利贷的手段,剥削压榨农民的劳动力。到了清光绪时期,东乡族出现土地兼并现象,且随着土地兼并的发展,部分东乡族贫苦农民在失去土地后,沦落为成为地主的长工、零工、羊以及佃户等。以佃户为例,虽然,佃户和地主是租佃关系,但是,地主阶级对佃户的剥削仍然十分残酷,据统计,当时地主对佃户的剥削率达到百分之四十。在清王朝两百多年的统治下,东乡族人的生活条件每况愈下,到了光绪十八年,由于大饥荒,东乡族人大批逃亡外地,其中尤以逃亡今和政县、康乐县、临夏回族自治州以及新疆地区的为多。
辛亥革命后,东乡族人在政治和经济上仍然遭受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1928年初,东乡区族人组成800多人的起义军,在东乡地区的牛心山阻击封建军阀军队,之后,在国民军强大兵力的攻势下,被迫后撤,转战河州各地,到了当年秋季,由于军阀返回东乡对参加起义的东乡族群众及其亲属进行清缴捕杀,最终起义失败。1936年后,由于得知中国工农红军是专门攻打地主、土豪的军队,一些东乡族人开始参加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使东乡族出现了第一批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之后,许多东乡族人民又于1942年加入“西北民主政团组织”,主张团结西北社会各阶层,保卫西北和中国,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到1943年初,该组织的武装起义遍及临洮县、康乐县、和政县、东乡、靖远县、会川镇、陇西县、武山县、岷县、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县城。由于组织内部缺乏有效领导,此次起义最终失败,一部分东乡族人奔赴延安市,加入中国共产党。
数百年来,东乡族为了改变被压迫的生存状况,向地主阶级和统治阶级进行了顽强斗争,虽然,由于当时东乡族人民思想觉悟的局限性,缺乏明确的斗争目标和妥当的方法,但是,在数次的反抗斗争中,东乡族人在一定程度上和其他民族结下了反抗专制统治和封建地主阶级的战斗友谊。
人口与分布
据有关文献记载,清代前期,东乡区地区共有人口一万多户,五六万人。为了反抗剥削压迫,东乡族人民先后与回族、撒拉族、保安族等穆斯林民族一起进行过多次反清抗争。民国时期,许多东乡族人参加了农民起义斗争。东乡族多次的反抗斗争,使得许多东乡族青年逝去,同时也造成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衰落,再加上自然环境较为恶劣,所以东乡族人口发展极为缓慢,同时有许多东乡族人迁居他乡。据有关资料,1949 年新中国成立时,甘肃省的东乡族只有 128970 人。
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东乡族约621500人,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洮河以西、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的山麓地带。其中,定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族人有43.8万,其中,大部分居住东乡族自治县,有21.5万人,其余分别聚居在和政县、临夏县和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一小部分东乡族散居在甘肃的兰州市、定西市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同时东乡族因为搬迁,部分定居在新疆,人口约为五六万人。
东乡族主要居住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各县,如东乡族自治县、康乐县和临夏市等地。此外,东乡族在陕西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也有一定的分布。东乡地区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属于高原浅山丘陵区。该地区三分之一为河谷川地区,三分之一是黄土干旱山区,三分之一则高寒阴湿,环境恶劣;这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适宜。
宗教信仰
伊斯兰教
在东乡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部分原始信仰逐渐演变成了宗教信仰。在东乡族的宗教信仰中,伊斯兰教占有主要地位。追溯历史,东乡族的祖先中的一部分,也就是当年的回族人就是信仰伊斯兰教的。13世纪,东乡等地区发展为中国伊斯兰教的经堂教育中心,到了18世纪初,伊斯兰教成为东乡族共同的宗教信仰。东乡族的日常生活与他们的信仰息息相关,服饰、婚俗、丧葬都遵循了伊斯兰教长久以来的风俗特点,东乡族的主要节日也与他们的宗教信仰相关,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日。
在东乡族,中国伊斯兰教包括虎非耶、哲赫忍耶、嘎底忍耶、库不忍耶、伊赫瓦尼等五大教派,有的教派有几个门宦(即一个教派中的小派系),有的教派没有门宦,不同门宦都有自己的宗教仪式。
虎非耶教派
虎非耶教派也被称为“老教”,包括白庄门宦、胡门门宦、疯门门宦、穆夫提门宦等。
白庄门宦
这是由东乡族人马葆真于清代创立的门宦,该门宦主张以《伊斯兰教圣经》和“圣训”作为信仰基础,认为传教者需拥有“哈吉”的身份,以及莎车道堂的凭证。解放初期时,东乡族约有28700人信仰白庄门宦。
胡门门宦
这是由东乡族人马伏海于清代创立的门宦,马伏海因胡须长而被称为公,所以也将他所创的门宦命名为“胡门”。新中国成立初期,东乡族约有15500余人信仰胡门门宦。
疯门门宦
由于疯门门宦的创始人马一龙执意苦修,行为举止状似疯癫,他的门宦也逐渐被称为“疯门”。在东乡族,该门宦势力较小,解放初期时,约有120余人信仰疯门门宦。
穆夫提门宦
这个门宦的创始人是生于清代的马守祯。他最初在甘肃临洮传教,之后又在康乐县传教,并得到当地政府支持,被授予“穆夫提”(即教义和教法的说明者)称号。新中国成立初期,东乡族中,约有10000余人信仰穆夫提门宦。
哲赫忍耶教派
哲赫忍耶教派也被称“高念派”,在清代文献中又被称为“新教”。清代乾隆时期,哲赫忍耶教派传入河州一带,并逐渐在东乡族广泛传播。
沙沟门宦
这是哲赫忍耶教派在东乡族中的主要门宦,其创设人是清末民初的马元璋,新中国成立初期,东乡族中,信仰沙沟门宦的约有300余人。
嘎底忍耶教派
嘎底忍耶教派也被称为“坐功派”,在东乡族中,该教派主要包括大拱北门宦、海门门宦、花寺门宦等三大门宦。
大拱北门宦
大拱北门宦的创始人是清代的祁静一。在大拱北门宦,没有教主,也没有世袭的掌教制,通常都由教徒推选“当家人”传教,其中,“当家人”不能取妻。该门宦主张遵行《伊斯兰教圣经》《圣训》,教徒也要学会刘因、参悟。新中国成立初期,东乡族中信仰该门宦的约有9600余人。
海门门宦
据说,海门门宦的创始人是清代的海四太爷,清末在皋兰传教后,逐渐在民国初年传入东乡地区。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东乡族,约有2100余人信仰该门宦。此外,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该门宦属于虎非耶教派。
花寺门宦
花寺门宦的传给人是清代的马来迟,由于该门宦在清真寺等建筑物上,雕刻装饰了许多花卉图案,所以称其为花寺门宦。新中国成立初期,东乡族中约有10000余人信仰该门宦。
库不忍耶教派
库不忍耶是于明末清初传入中国的伊斯兰教教派,相传创始人穆罕引吉尼曾先后三次到中国传教,第一次到中国两广地区,第二次到湖南省和湖北,第三次从新疆来到河南省、青海省及甘肃省传教,并定居于东乡大湾头。因此,东乡族中,也将库不忍耶教派称为“大湾头门宦”。后来,穆罕引吉尼因入乡随俗改姓为张,所以,人们也将大湾头门宦称为张门门宦。新中国成立初期,东乡族中信仰张门门宦的约有3900余人。
伊赫瓦尼派
伊赫瓦尼派也被称“尊经派”,清代文献中,伊赫瓦尼派被称为“新新教”。该教派的特点是不设置门宦,只尊奉《伊斯兰教圣经》和“安拉”。伊赫瓦尼教派是东乡族实力最雄厚的教派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东乡族,约有27000余人信仰该教派。
语言文字
语言
东乡族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东乡族的语言与汉语不属于同一语系。东乡族人起源多个民族,由于在元朝开始进行民族融合,在语言上选择了当时作为统治语言的蒙古语。但是,受到时代发展、民族融合等影响,东乡语也出现大量汉语,波斯语和阿拉伯语借词。
东乡族的语言在东乡族地区得到广泛使用,是东乡族人的母语。在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和家庭教育中,东乡族人主要使用自己的语言。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和教育的发展,汉语的使用也逐渐增多,特别是在教育和官方场合,越来越多的东乡族人使用汉语交流。东乡语没有方言的差别,只有语音和某些词汇的细微差别。根据这些差别,东乡语被划分为了锁南坝、汪家集、四甲集三种土语。它们的区别在于,在汪家集土话里卷舌音较多,四家集土语里保留的古代读音的词汇较多。
文字
东乡族在历史上并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字系统。在古代,东乡族人主要通过口头传承和口头文化传统进行交流和记录。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在对东乡语进行了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原拟制订以斯拉夫字母为基础的东乡文,后来因故停止。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和与外界的交流,东乡族人逐渐开始使用汉字进行书写和交流。
民族文化
风俗习惯
生产
东乡族的生产活动方式主要包括畜牧业、农业以及手工业等。
畜牧业
东乡族的畜牧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饲养如牛、马、驴、骡等大牲畜,这些牲畜主要供农业生产使用,是驮运和乘骑的重要工具;二类是广泛牧养绵羊、鸡等家禽,主要供人们食用或者交易。在东乡族,牧养绵羊较为普遍,其作用包括四方面:一是剪毛,每只绵羊每年可以修剪两斤羊毛,用于擀毡或织褐子,如有剩余的羊毛,则用于出售交易;二是积粪,每只羊每年都可以积累大量羊粪;三是出售绵羊;四是食用。此外,东乡族除了养公鸡、母鸡之外,还养玄鸡(被阉割的公鸡),一只玄鸡可达7~8斤,有些玄鸡可达10斤以上。
农业
东乡族的农业生产活动受汉族影响较大,传统的东乡族农耕方式由三种:一是轮种,即头年种植杂禾(包括稞麦、豆子、红麦混合或油菜、大豆混合),第二年种植小麦,第三年种植阳芋,第四年再种植杂禾,如此循环耕种;二是歇种,通常在土地贫瘠的土坡地上进行农耕,种植一年,休歇一年;三是混种,通常将青稞和豆子、小麦混合下种,菜子和大豆混种。清代时,东乡族农作物品种较少,主要有洋芋、青稞、燕麦、小麦、荞麦、糜子、大豆等,到了民国时期,随着农业知识的丰富以及对周围汉族地区农作物品种的引进,东乡族开始种植红杨洋芋、白杨洋芋等,且农作物较之以前也有明显提高。
手工业
东乡族手工业种类较多,元代时,有从事碗匠、纺织匠、铁匠、银匠、皮匠、麻匠、毡匠等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匠人,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手工业种类已经逐渐消失。在东乡族,传统手工业只剩擀毡和织褐子。其中,擀毡是东乡族先民从中亚带来的传统手工业,包括擀毛毡、沙毡和绵毡等。织褐子作为东乡族的传统纺织品,织褐所用的线是用羊毛捻制而成的,这些线有黑色、白色、红色等三种颜色,虽然,织褐成品相对粗糙,但胜在结实耐穿,价格便宜。此外,东乡族还有少部分从事编织业的匠人,通常他们会使用竹子、沙柳条、麦草等编织成背头、簸箕、筛子、草帽、篮子等生产生活用品。
饮食
手抓羊肉
手抓羊肉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一道名吃。临夏古称“枹罕”,因此河州羊又称“栈羊”。东乡羊肉膘肥肉嫩,肉质纤维少且细腻,而桶子肉是手抓羊肉中的上乘货,在选择羊肉上更为讲究,即选择用小龄羊进行烹,所以在肉质上更加鲜嫩。旧时这种手抓羊肉被小贩趁热装在桶里,走街串巷叫卖,故被人称为桶子肉。
油面茶
油面茶是东乡族人的一种冬令传统营养饮食。油面茶主要使用上好的春尖细茶或者优质茯砖茶及小麦面粉等原料,以牛羊油与适量的花椒粉、姜粉等为佐料。细茶油面清香可口,茯茶油面幽香壮热,混合在一起有特殊的香味和口感。首先要滤清茶叶,再把茶水加入滚油面茶的锅里,茶沸腾时加调料,佐料量以麻辣为宜,再加上适量的青盐,最后撒上油面粉,直到油面茶呈汤状,即可食用。
麦索
麦索,是东乡族风味食品,将还没有完全成熟的稞麦或大麦,摘下来蒸熟,用小石磨碾制成筷子头大小的柱状体,拌上大蒜、辣椒面吃,独具地方特色。
服饰
在服饰方面,由于中国的快速发展,进入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改变较大,所以东乡族的服饰变化较大,开始与汉族和回族的服饰相近。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头饰上。
东乡族男子一般戴白色或黑色的无檐小帽,称"号帽";而妇女的头饰与男子有较大差别,她们一般戴丝、绸制成的盖头,盖头一般要长到腰际,头发全部被盖住。不同年龄段的人盖头颜色有所区别,女孩子在7岁到8岁开始戴绿盖头,出嫁后改戴黑盖头,50岁以上或者有了孙子、孙女的妇女戴白盖头。但随着时代发展,年轻妇女参加工作,生活和工作上的不便让她们不再戴盖头,而喜爱戴一顶白色小帽。
住宅
东乡族的住宅主要以“庄窠”(即庭院)为主。在东乡族,通常是一户人家一个庄窠,有少数二户相连的,也有的庄窠配置了后院。由于东乡族居住地区通常群山环绕,庄窠也多是依山而建,一般呈正方形或梯形,包括堂房、偏屋、厨房、大门、围墙、窑洞、花园、厕所等。其中,堂房主要用于待客,有家中长辈居住,东乡语称其为“fugia gia”,即大房子之意;偏屋主要用于子女和孙子辈居住,东乡语称其为“qiaojagia”或“gia”,即小房子之意;窑洞,东乡语称其为“alim”,通常被当作牛羊马圈、草料棚、水房、阳芋窑、存在劳动工具的工具房,每户人家的窑洞数量不等,可多可少,一些较为贫困的东乡人也会将窑洞当作居住所。此外,庄窠通常由人口较多的家庭建造,建造时,设计一个大门,在两个院子之间留出一个过道,剩余布局基本相同,这种一个大门,两个庄窠的建筑布局有利于团结家庭内部成员。
出行
东乡族所居村落大部分散布于高山峻岭、深沟旷谷之间。乡村和集镇之间连接了狭窄的羊肠小道,这不适合其他交通工具,所以多数东乡族在出行时都选择了步行,对他们来说,由于常年行走在这种险峻的山路上,即便背负背斗、担子,他们也可以健步如飞。此外,东乡族生活的地区也环水,黄河、洮河、大夏河都在其周围饶流,因此,拥有较多的渡口,行人出行时主要依靠木船和羊皮筏子渡河。
节日
伊斯兰教教历9月是戒斋的月份,9月因此称之为斋月。斋月中,穆斯林白天不饮不食,不准说污言秽语,夜间饮食,称为"封斋"。伊历10月1日开斋,举行庆祝活动,称为开斋节,或称"尔德节"。开斋节的一天,男人们除了去清真寺聚礼以外,还在清晨上"表咱"(墓地)念经祈祷,悼念亡人。邻里间相互上门问安。妇女们则在家里炸好油香、油裸、环饼分送亲友,互相拜节问候,这样庆祝三天,非常隆重。
圣纪日
伊历3月12日或13日,是纪念穆罕默德诞生和逝世的节日(穆罕默德的诞生日和逝世日相差一天)。过圣纪节时,东乡族人会举行各种形式的家会,在家会上诵读《伊斯兰教圣经》。在这个节日里,一般需要宰羊、宰鸡,烹饪之后大家一起食用。有的会聚众在清真寺、拱北街道里举办,有的则在自己家里举办。
粮食节
东乡族的传统宗教节日,即伊斯兰教的阿术拉节,每年农历三月十一日举行。东乡族阿术拉节是妇女和儿童的节日,届时,各家主妇轮流主持。按照古规,男人们只举行一个简单的祈祷仪式后即走开。节日里吃一种东乡语叫"罗波弱"的肉粥,寓有对当年五谷丰登的祝愿。
婚俗
东乡族婚礼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基本上由父母决定,男女青年不得私下自己决定,大多由“找赤”(媒人)中间传话。一般男方需要请“找赤”到女家进行沟通,“找赤”到女方家里说媒,女方应允后,男方送“订茶”作为女方应允之后的见面礼。“订茶”一般是几斤细茶和几件衣服。“订茶”之后,男女双方两家开始履行正式的订婚手续,即“麦赫勒库和”(送彩礼)。在这个阶段,由男方及其父亲,叔伯、媒人、陪客一起带上彩礼到女家中。彩礼包括茶叶、红糖、糕点等食物,还包括经媒人事先议订的衣服、现金及耳环、手镯等。东乡族有些山区还有订婚送馒头的习俗。男方家将当年收下的小麦磨成白面蒸成馒头,顶部预先抹点姜黄,用刀稍稍切开,蒸熟后,雪白的馒头顶部如开黄花,预示亲家来年五谷丰登。
丧葬
东乡族受到伊斯兰教影响,对丧葬很重视。东乡族实行土葬、速葬。通常在逝世当天料理丧事,进行埋葬不隔夜。只有亡人的直系亲属因路远赶不及当天奔丧的,才破例等候一天。丧葬较节俭,亡人埋葬不用棺木,不戴饰物,不陪葬。东乡族把裹尸布叫“克凡”(一译凯凡),尸体叫“埋体”,逝世叫“杜亚依结”,忌说人死,只有动物死了才说死。人逝世后,家族立即商议丧葬之事,推举年纪大的人主持治丧,并立即派人通知亡人的各方亲友和邻近乡里,东乡语叫作“开连库“,即“报丧”,告知亡故时间和送葬时间、地点。亲友、邻里闻讯来到亡人家里之后,向家属表示安慰,叫“他节”,而亡人家属需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出散“乜贴”,即为悼念亡人施舍现金。
礼仪
在东乡族,尊老爱幼是晚辈做人的基本品德。当晚辈出门归来当天,见到长辈时,要说“色俩目”问安。长辈和晚辈同时进门、出门时,要请长辈先进、先出,如果晚辈有急事赶前,要和长辈说明原委,才可以赶到长辈前方。平时,如果长辈走来,坐着的晚辈要先起立。在待客上,每逢节日、喜庆日或者因他事前来做客的人们,主人家要在门外迎接对方,如果是穆斯林客人,见面时,要先说“色俩目”问安,之后,再按照辈分、年龄,依次让其进门,通常在宴请客人时,女性客人不和男性客人同屋吃喝。在交友上,朋友相见时,通常在说“色俩目”问候对方时,还要行握手礼,握手时要双手相握,抱至胸前,双手大拇指并齐和朋友的双手大拇指相触,同时念诵“安拉胡麦算俩尔俩”,即真主襄助之意。此外,东乡族人在结交挚友(东乡语称“多斯他尼”)时,会举行一个结义仪式,并请阿訇(伊斯兰教主持清真寺教务和讲授经典的人)和至亲前来作证,结义双方互捧《伊斯兰教圣经》起誓,结束后宰羊、宰鸡来款待大家。
禁忌
过去,东乡族禁止孕妇在娘家生孩子,一旦婴儿出生在娘家,妇女返回婆家时,要分别在娘家和婆家的院墙上搭建一架梯子,这位妇女要抱着婴儿在其他人的帮助下,用爬梯子的方式走出娘家的院墙,又用同样的方式走进院墙。部分地区的东乡族则会让妇女抱着婴儿,背着身子退出娘家门,再背着身子进入婆家门。此外,东乡族禁止乱扔废纸、抽签算命、男子蓄长发、背地议论他人、说谎等。
社会组织
家庭
东乡族的家庭通常由妻子儿女组成,也有三代、四代同堂的家庭。家庭中,祖父被称作“节堆”或者“爷爷”,祖母被叫做“奶奶”,父亲被叫做“阿达”,母亲被叫做“阿娜”,兄长被叫做“嘎嘎”,姐姐被叫做“阿伽”。中,父亲的权威最大。由于有着较为深刻的孝悌观念,东乡族子女要求孝顺和赡养父母(包括继母),弟弟要服从兄长。
家伍
东乡族的家伍,就是汉族地区的家族。家伍,由和父亲相关的血缘亲戚组成,有亲家伍与大家伍之分。由同一个祖父的后代组成不同的家庭,大家就互相视为亲家伍;超过祖父的范围,到了曾祖父和太祖的后代,组成不同的家庭,就叫大家伍。在东乡族,家伍的作用是排解家庭纠纷、子孙分家时的财产分配,以及婚丧祭祀,通常来说,先请亲家伍协商解决问题,如果亲家伍无法解决,再请大家伍协调解决。
民间文学
民歌
东乡族民歌风格多样,有固定形式,生动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包括了略、洛洛、扬场歌、当奴杜调、哈利、儿歌等多种类型。其中,了略是夏季收割季节或收庄稼时唱的歌,歌词通常固定不变,曲调悠扬,表达了劳动丰收时的欢快和喜悦;略略是碾场时唱的号子,歌词简单,如“梿格哇啦达”(梿枷歌)是碾场打梿枷时唱的号子;扬场歌是碾场后扬场时唱的号子;当奴杜调是一种打夯调,通常采取一人领唱,众人伴合的形式;哈利是东乡族的迎婚调,即专门在结婚仪式上唱的歌;儿歌在东乡族民俗音乐中十分丰富,其中,《真扎诺》《胡拉哈胡勒》都备受儿童喜爱。
叙事诗
在东乡族,用东乡语吟诵的长篇叙事诗包括《米拉黑》《战黑那姆》《诗司乃比》《和者阿姑》《葡萄蛾儿》等。其中,《米拉尕黑》数百年来口口相传,对东乡族人影响甚深,作为一部说唱体的叙事长诗,《米拉尕黑》形式较自由,中途换韵较多,音乐只有两个曲调:一是玉声宫调式,二是羽调式,旋律结构没有定型,可以随着唱词的长短自由变换,两段曲谱交替,循环往复,有较强的吟诵性。
传说和故事
民间传说和故事是东乡族民间文学的主要类型之一。通常来说,传说属于人民对历史的艺术记录,在东乡族,《哈木则巴巴》《穆乎英吉尼的传说》就是东乡族人对和民族迁徙相关事件的记录。此外,东乡族的民间文学中,较丰富的是生活故事,它反映了不同方面的内容,如《背地的故事》《俄晃祖哈》《习攻儿与后娘》《三个县的衙役》《新媳妇打鬼》《尕孙子》等民间故事就表现了受苦受难的贫苦百姓和官僚豪绅的斗争,通过这些生活故事,揭露了现实生活中的不同矛盾冲突,真实地反映了东乡族人的疾苦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艺术
音乐
东乡族音乐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演形式而被人熟知。他们使用多种乐器,包括马头琴、板胡、二胡、笛子等,演奏出悦耳的音乐作品。东乡族音乐通常分为器乐和民俗音乐两大类。器乐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乐器是马头琴,它是由马头形状的琴筒和马尾弦组成,演奏时需要用弓拨动弦发出声音。民歌方面,东乡族的民歌表达了他们的生活情感、人生哲学和历史传承。东乡语民歌多为叙事性长歌,如描述天仙打仗的占黑拉木 ,抒情优美的《葡萄娥儿》等。其中,《米拉尕黑》是民歌中被人熟知的一首,叙述了年轻勇士米拉尕黑与美丽的玛芝璐姑娘相爱的故事。
舞蹈
东乡地方大都为高山峻岭、道路崎岖不平,行走都要上山下坡。妇女在狭窄的地埂阡陌中行走时,往往头部也左右摆动,体态显得轻盈柔婉。又因宗教影响,东乡族妇女气质较为含蓄而又端庄,这些表现在舞蹈动律上即为富有弹性和梗劲的腿部屈伸动作特点。同时,东乡族祖先是从中亚细亚一带的撒尔塔迁徙而来的,所以在东乡族民间舞蹈中还明显带有中亚一些民族舞蹈刚健、豪放、挺拔的特点。东乡族舞蹈主要有“宴席曲”“哈利舞”“哲兹白”等。
雕刻
在雕刻方面,东乡族人民大部分世代居住在分散、偏远的大山深沟之中,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其中,东乡族人广泛应用了木雕和砖雕的工艺,为建筑物本身增添了一定的艺术感。在伊斯兰艺术中,禁止偶像崇拜,以装饰性花草图案为基础,大部分以符号和几何图形文字进行装饰。木雕作品通常以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为主题,以精细的刻线和立体的形态展现出东乡族人民的审美追求。石雕则常见于墓葬和纪念碑,他们运用凿刻和雕凿的技法,在石头上雕刻出生动的图案和文字,以纪念和纪念重要的人物和事件。
体育和游戏
东乡族人喜爱体育和游戏活动,主要有摔跤、拔腰、踢毛牙、荡秋千、压走马、下方等。其中,摔跤是东乡族中较为普遍的传统体育活动,包括“花花抱”“揽腰抱”“后腰抱”等三种,通常采取三局两胜制;拔腰是一种比赛体力的活动,包括单手抱、双手抱;踢毛牙就是踢毽子,参赛者可用脚尖、脚侧、脚背踢出16种花样;压走马是东乡族的一种马术活动;下方是东乡族中老年人喜爱的传统棋类活动。
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东乡族各地区相继解放,1950年9月25日,东乡自治区成立,之后,东乡自治区先后改名为东乡族自治区、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的现代工业变化巨大。1958年,东乡区建立第一家国营企业县农机厂,随后,又陆续建立地毯厂、面粉加工厂、食品加工厂、五金社、服装社等多个工厂,为之后的基础工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东乡族地区实行改革开放,通过制定扶持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深化改革国营和集体工业企业,初步形成了电力、机械、建材、冶炼、毛纺、食品、印刷、民族特需用品等地方基础工业。
随着国家教育政策逐渐完善,东乡族教育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1997年以来,东乡族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提高民族素质、振兴民族经济、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战略重点和“长效工程”来抓,确定了“重点在山区,难点在女童,投入是保证,改革是动力,质量是关键”的教育工作思路,以东乡族自治县为例,它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对乡(镇)实行教育目标专项考核,通过一系列措施的落实,有力推动了自治县民族教育的发展,这些措施进一步提高了东乡族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比如1951年只有165个少数民族干部,到了2005年已经增加到1890人,其中东乡族干部占到了55%。
此外,新中国成立后,东乡族也逐步建立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让东乡族地区长期危害人民的天花、黑热病绝迹,也让许多传染病总发病数大大减少;与此同时,东乡地区地方病的发病率也得到了有效控制。此外,妇幼卫生保健和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也在逐步完善,目前儿童“四苗”覆盖率已超过85%。
经过数十年来各民族人民的努力,东乡自治县贫穷落后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上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参考资料
带你走进东乡族传统体育项目——拔棍.潇湘晨报.2023-08-11
东乡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06-13
“八有八美”东乡.海报新闻.2023-08-11
东乡族.平凉民族宗教网.2023-06-13
中国语言文字概况.中国政府网.2024-04-27
看见东乡:羊倌的守望.每经网.2023-08-11
漫着花儿走四方:东乡族(组图).光明新闻.2023-08-11
花儿临夏 多彩东乡.澎湃新闻.2023-08-11
东乡族.中国国家地理.2023-06-13
非遗 | 传承指尖上的“非遗”.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2023-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