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位于中国重庆市涪陵区滨江大道2段185号,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该馆于2003年正式开工建造,并于2009年5月18日建成对外开放。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占地约1.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8433平方米。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是重庆三峡博物馆的分馆之一。
白鹤梁古称“巴子梁”,是一道长约1600米、平均宽15米的天然石梁,由于长江水的冲刷,被分为上、中、下三段。白鹤梁上记载了从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以来,后世历代题刻的诗文和各种图形石雕。千余年来,白鹤梁历经长江水冲刷,直至1994年三峡大坝启动施建,白鹤梁沉入江底。为保护白鹤梁水文遗址,于2003年启动保护工程,开工建设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由水下题刻保护体、水下廊道以及地面陈列馆三部分组成,是世界首座非潜水可达到的水下博物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内存有题刻165段,石鱼18尾、观音2尊、白鹤1只,极具科学价值、历史价值以及艺术价值。
白鹤梁题刻于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评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白鹤梁题刻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
历史沿革
成立背景
白鹤梁古称“巴子梁”,是一道长约1600米、平均宽15米的天然石梁,由于长江水的冲刷,被分为上、中、下三段,清代以后改称白鹤梁。唐代或唐代以前,白鹤梁上已经有石鱼水标。唐代晚期,在石鱼水标附近开始刻有题记和题诗,并有记录当时水位的大顺元年(公元890年)刻“秤斗”。北宋时期,有石鱼和古人题刻的江心石梁已成为涪陵区名胜,大量的记录石鱼与水位关系的题刻,以及相关诗文被镌刻在石梁上。元灭南宋后,包括蒙古族在内的元朝地方官员仍然在涪陵江心石梁观看石鱼,记录水位及镌刻题记。明清时期,白鹤梁题刻继续发展,其数量比元代增多,但远不及宋代。近现代以来,人们共镌刻了14则题刻于石梁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于保护与研究的考虑,在石梁上题刻的现象基本消失。
建设历程
1992年,中国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启动,三峡大坝建成后,库区正常水位提高到175米,白鹤梁将永远沉入江底。1994年10月14日,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到三峡库区的涪陵区考察工作时,对白鹤梁的保护提出了专门的意见,国家文物局多次组织国家文物研究所、地质大学、建设部等部门的专家学者到白鹤梁进行实地勘察和测量。
200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葛修润教授提出了“无压容器”保护方案,对白鹤梁题刻本体和题刻环境进行保护。
2003年2月13日,白鹤梁原址水下保护工程正式开工,整个保护工程由“水下博物馆”“连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和“地面陈列馆”四部分组成。
2009年5月18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2015年,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投入1535.93万元,完成白鹤梁参观廊道23个观察窗玻璃更换工程,消除安全隐患,提升了抗风险能力。
2015年,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投入600万元,完成水下保护体照明系统改造工程,实现保护体内灯光亮度的程序化、智能化控制,使水下题刻展示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
设计布局
场馆设计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总建筑面积为8433平方米,由“水下题刻保护体”“水下廊道”以及“地面陈列馆”三部分组成。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采用“无压容器”设计方案,在白鹤梁上修建一座无压容器作为保护壳体,并在内注满过滤后的长江水,使保护体内的水压与外部长江水压达到相对平衡。在容器内部,采用先进的设备及技术,对长江水进行沉淀、消毒、活性炭去淤等以减少对文字题刻的侵蚀,使得白鹤梁题刻安然地保存在水中。
馆内布局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陈展区分为地面陈列馆和水下参观区。地面陈列馆分为两层,一楼包括咨询接待区、水下参观等候区以及纪念品售卖区等;二楼是陈列展示空间,以“水、石、诗、馆”为主题,分为“生命之水”“长江之尺”“水下西安碑林博物馆”以及“三峡明珠”四个展览单元。水下参观区分为斜坡廊道、水平廊道和参观廊道三部分。斜坡廊道运用多种科技手段复原白鹤梁题刻原址场景;水平廊道采用视频、展板、3D作画等方式,介绍了“长江生态”——鱼类、“航运长江”——船舶等水文化知识;参观廊道可通过23个圆形观察窗,借助水中照明系统观看白鹤梁题刻的原貌。
陈列展览
地面陈列馆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地面陈列馆常设白鹤梁题刻专题展览,以“水、石、诗、馆”为主题,分为“生命之水——世界大河文明中的水文观测”“长江之尺——白鹤梁题刻的科学价值”“水下西安碑林博物馆——白鹤梁题刻的人文价值”“三峡明珠——世界首座遗址类水下博物馆”四个单元。展览运用多种展示手段,从世界文明的角度,全面系统的介绍了白鹤梁题刻的历史文化与科学价值;同时通过对保护体建设论证过程的介绍,还原了文物保护的艰辛历程,便于观众了解文物保护的特殊意义。
水下参观区
水下参观区由胁迫交通廊道、水平交通廊道、参观廊道和保护体内题刻原址四部分组成。斜坡交通廊道长91米,深入长江水下40米,斜坡廊道运用声光电手段营造“天幕”,模拟白鹤梁原址场景,在渐入长江水下的过程中感受江岸风光景色。水平交通廊道长146米,通过视频、展板以及3D画作等介绍“生态长江”鱼类、“航运长江”船舶等知识。参观廊道石围绕保护体的参观区域,可通过23个圆形玻璃窗观察题刻,并运用题刻拓片投影展示对重要题刻进行辅助说明。保护体长轴70米,短轴23米,内有历代题刻140段,通过循环过滤,伴以LED照明,并结合水下工程技术展示题刻原址。
重要馆藏
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保存有自唐代广德元年(公元763年)的中国历朝历代题刻165段,其中与水文有关的题刻为108段,石鱼十八尾,观音2尊,白鹤1只。在白鹤梁上留名者有700余人,史有传者如:黄庭坚、黄寿、吴缜等。
双鲤石鱼水标
双鲤石鱼水标位于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水下参观区,该水标处由两尾石鱼和一首宋代刘忠顺写的古诗《留题涪陵石鱼》。题记中的双鲤各有三十六鳞,前雌后雄,溯江而上,雌鱼口中衔有代表神圣高雅和美丽纯洁的莲花,雄鱼口中衔有祥瑞的蓂草。诗文内容为:“七十二鳞波底镌,一衔蓂草一衔莲。出来非共贪芳饵,奏去因同报年。方客远书徒自得,牧人嘉梦合相先。前知上瑞宜频见,帝念民饥刺史贤。”白鹤梁石鱼及其题刻为统计长江上游历史上的水文水位状况,探索长江上游水文变化规律以及长江沿岸地区的水利建设、水力开发、航运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黄寿题诗
明正德庚年(公元1510年),涪陵区知府黄寿观石鱼,题五言律诗:“时乎凤凰见,石没亦是丰。时乎见,石出亦是凶。丰凶良有自,奚关水石踪。节用爱人心,胡为有不同。”此诗用辩证的思想客观地看待“石鱼出水兆丰年”这一传说,并体现了节用爱民的民本思想。
吴革题记
吴革题记刻于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题刻颇有颜体风韵,刚劲稳重。题刻内容为:“易以包无鱼为远民,民固可近而不可远。余牧是邦久矣,今岁石鱼呈祥,得以见丰年,而知民之不远也。即尘显妙,有开必先,余乐斯二者,遂率宾僚共为之游。时宣和四年十二月十五日,朝散大夫通判军州事常彦,奉议郎前通判达州权司录事李全,修武郎兵马都监曹,宣教郎权司士曹事王拱,迪功郎涪陵县尉张时行,朝奉郎权知军州事吴革题。”该题刻表现了吴革体察民情、亲民爱民的为官思想。
黄庭坚题记
“元符庚辰涪翁来”刻于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赵煦时期,黄庭坚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黔州(今重庆彭水)安置。元符三年,宋徽宗即位,黄庭坚遇赦东归,遂留下此题刻。在此题刻中,借“来”字对皇帝说:“您是让我去不去,来不来,上不上,下不下。我已过半百之年,还这么折腾,您到底是想把我怎么样?”
吴缜题记
吴缜题记刻于北宋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该题刻是白鹤梁上一幅典型的枯水位题刻。题刻内容为:“元丰九年岁次丙寅二月七日,江水至此,鱼下五尺,权知涪州朝请大夫郑颐愿叟,权判官石谅信道同观,权通判黔州朝奉郎吴缜廷珍题。”
学术研究
学术成果
1995年,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了政协四川工委主编的《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一书,该书共收录精选碑刻102段,图片28幅,分石鱼水文、人文集萃、千秋翰墨、镌刻生辉四个部分,集中展现了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水下碑铭奇观风貌。1996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移民开发局、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编著的《长江三峡工程水库水文题刻文物图集》一书,该书收录了整个三峡库区的水文题刻,其中包括涪陵白鹤梁枯水题刻、云阳龙脊石枯水题刻等。2005年,曾超出版专著《三峡国宝——白鹤梁题刻汇录与考索》,该书分“正误”“辑佚”“考证”“求索”“附录”等五个部分,对研究白鹤梁题刻提出了一些富有启示性的思路。
白鹤梁题刻文字校正方面也产生了众多成果,如李胜的《白鹤梁题刻名人考按五十六则》《白鹤梁题刻题名人考按续六十六则》《〈水下碑林白鹤梁〉题刻释文校读记》,王晓晖的《白鹤梁题刻文献汇集校注》等。
考古成果
最早对白鹤梁题刻进行文物征集和清理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征集和清理的是贵州省博物馆。从1955年起,贵州省博物馆开始墨拓和征集刻石文字拓片,数量共计千余件,主要为清代拓片。1962年3月13日至30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派出工作组,到涪陵区对白鹤梁古代石刻文字作了初步调查,拓制了“石鱼”题刻文字81段;在1963年初春进行了第二次调查,这是首次对涪陵白鹤梁题刻进行系统全面的文物调查;20世纪70年代在重庆至宜昌段进行了3次洪水、枯水题刻的专题调查,在重庆的丰年碑、涪陵的白鹤梁、云阳县的龙脊石等处收集了大量的枯水水文资料。1994年5月 至1995年10月,长江水利委员会3次对三峡库区的水文题刻进行了复查和测量,发现已有部分题刻被自然或人为破坏。1996年春节期间,国家文物局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对白鹤梁进行了水下考古,白鹤梁题刻在原公布的文物数量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现,吴盛成将其编至《白鹤梁题刻水下考古新发现及其历史意义》一文中。
目前,历代对白鹤梁题刻的文物拓片,主要收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贵州省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以及涪陵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所获荣誉
1988年1月13日,白鹤梁题刻被国务院公布评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白鹤梁题刻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
2009年,白鹤梁获得国家文物局授予的“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一等奖。
2013年1月,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5年,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水下工程获得FIDIC(菲迪克)国际年度工程项目优秀奖。
参考资料
The Underwater Museum of White Crane Ridge.中国日报网.2023-06-05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2023-06-14
政务服务网.重庆人民政府政务服务网.2023-06-05
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2023-06-05
2023“畅游涪陵 乐玩一夏”文旅消夏季即将启动.人民网.2023-06-05
第一站: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2023-06-05
白鹤梁水文文化.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2023-06-05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简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2023-06-05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6-14
水下碑林白鹤梁.中共吴忠市青铜峡纪律检查委员会.2023-06-13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每日环球展览.2023-06-25
国家水情教育基地——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浙江省水利厅.2023-06-14
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贵州网络广播电视台.2023-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