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Cancer Hospital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创建于1958年,原名日坛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所属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中国第一家肿瘤相关专科医院,也是集医、教、研、防于一体的国家级肿瘤防治中心,首任院长是吴桓兴教授,现任院长是赫捷院士。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2021年度全国医院综合排名榜”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综合排名位居全国25位。

1958年,日坛医院在北京创立。1962年增设肿瘤研究所,1983年更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2009年,成为国家癌症中心依托医院,肿瘤研究所被并入国家癌症研究中心,该院共设立有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和河北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两个院区。2018年12月4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被国家卫健委公布为首批肿瘤多学科诊疗试点医院。

医院总建筑面积近35万平方米,北京院区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河北院区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总床位约3800张,北京院区约有1600张床位,河北院区设有2600张床位,医院有由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一流团队,现有博士后流动站4个、博士点14个、硕士点20个,以及博士生导师98人、硕士生导师143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医院拥有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是中国培养肿瘤专业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年门诊量73万余人次,年住院量5.3万余人次,年手术量近1.8万台次。

科研方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还设有4个基础研究室、2个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中心、中心实验室和实验动物室。“2021年度医院综合STEM结果”显示该院排名第10。 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最佳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上,肿瘤专科位居全国医院榜首。2022年9月29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揭牌。

历史沿革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原名日坛医院,于1958年在北京建立,是新中国举办的第一家肿瘤专科医院。

建院之初,就开始在河南林州开展肿瘤防治工作,后又在启东市建立肿瘤防治现场,1960年医院启动了中国第一项抗肿瘤临床试验,开启了中国抗肿瘤临床试验元年,于1962年增设肿瘤研究所。21年后即1983年搬迁,院址位于北京市东南龙潭湖畔,即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7号,肿瘤研究所更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同年建立了中国第一批抗肿瘤药临床药理基地。继1996年成立中国第一个抗肿瘤药临床试验伦理委员会后,第二年也就是1997年获批中国第一批国家级新药抗肿瘤临床试验中心。

200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成为国家癌症中心依托医院,肿瘤研究所被并入国家癌症研究中心。2020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成为首批北京市研究型病房示范建设单位。2021年成为首批“辅导类”国家医学中心。医院是协和医学院研究生培养单位。2022年9月29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揭牌暨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一期工程开工仪式在郑州举行。

规模条件

整体情况

中国医学科学院共两个院区,一个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一个位于河北省廊坊市。总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总床位约3800张,院内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有博士后流动站4个、博士点10个、硕士点12个,以及博士生导师66人、硕士生导师 11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万人计划等各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百余人,医院专家在170余个国内外专业学术组织中担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等职务。拥有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5个(肿瘤学、细胞生物学、病理与病理生理学、麻醉学、影像诊断与核医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个(病理科、胸外科、医学影像科),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北京院区

位于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7号,约有1600张床位,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设有21个临床科室、10个医技科室、6个基础科室,年门诊量达73万余人次,年住院量5.3万余人次,年手术量近1.8万台次。

在中国率先开展肺结节精准定位、解剖性部分肺叶切除、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机器人/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加原位新膀胱、大分割放疗等创新医疗技术。拥有质子加速器、磁共振图像引导医用直线加速器、旋转调强放疗直线加速器、超高端能谱CT与3T高场强功能成像MRI和PET-MRI等先进仪器设备,多台能完成调强放疗、图像引导放疗和旋转调强放疗的直线加速器、大孔径CT模拟定位机与核磁共振模拟定位机、肿瘤射频热疗设备、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河北院区

位于河北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面积266亩,计划共设有2600张床位,拟设有31个临床医技科室,10个行政职能科室,河北医院将依托国家癌症中心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学科优势,与医科院肿瘤医院采取“一院两区”的一体化管理模式。

医院配置了在国际上科技水平处于前列的的质子治疗系统、核磁加速器等超大型尖端医疗设备,引进了最新的抗肿瘤药物及技术。

2023年8月9日,河北青年报刊载的一则注销公告显示,河北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拟向组织登记管理机关申请注销登记。8月11日,据中国新闻网报道,河北院区正式宣布申请注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官网“河北医院”字样已消失。

科室设置

重点专科

医院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个,分别为病理科、胸外科、医学影像科。

胸外科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始建于1958 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的第一个胸部肿瘤外科,首次制定了肺癌和食管癌诊治标准,团队包括中科院院士 1 人、正高级职称15人、副高级职称 16人,下设6个病区及1个特需病区,开放床位 232张。主治肺癌、食管癌、贲门癌纵隔囊肿及肿瘤等,年诊治患者 9 万余人次,年手术量超 10000 台。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是胸外科领域首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一直保持中国专科领先地位。

病理科

病理科是1958年建院同时首批临床独立建制科室之一,现在是以医教研防为核心的研究型临床病理学科,是国家临床病理重点专科、国家临床病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基地、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临床重点学科,也是全国疑难肿瘤病理诊断中心、高级病理诊断医师培训中心和肿瘤病理临床转化研究中心。科室拥有在职员工140余人,占地约4000平方米,博士生及硕士生导师共13名,2019年完成临床病理外检诊断11.2万余例;术中冰冻诊断5.3万余例次;细胞学诊断约4.2万例;免疫组化检测24.6万余例项;分子病理检测4.3万余例项;院际间疑难病理会诊3.2万多例。

医学影像科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成立于1961年,是中国国家卫生和生育计划委员会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教育部重点学科、北京协和医学院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及北京市医学影像科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截止2022年底,各级专业技术人员共计191人,其中主任医师13名,副主任医(技护)师20名,主治医师28名,主管技师人数39人,主管护士人数16人,建立了头颈部、胸部、腹部、乳腺等专业分组及子专业组,部分专业组专家的学术造诣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全部科室

参考资料:

医学成就

医学贡献

儿茶素的生物学作用及机理

程书钧院士等人从1984年开始系统研究儿茶素的生物学作用及机理。1990年,发现儿茶素可以用来治疗尖锐湿疣,与日本合作研究者——原征彦教授共同申请了专利,之后生产出第一个被批准在美国上市销售的复合成分植物药,影响了美国《植物药研究指南》的制定。

优化调强放疗技术

放射治疗科主任医师戴建荣等人共同完成的“调强放疗技术的优化设计及简化应用”项目获得2011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独创性提出独立准直器,调强放疗方法,在国际上最早研究无均整器对调强放疗的影响,建立了简化调强放疗技术,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资助。

食管癌基因组畸变及其瘤内异质性和克隆进化

王明荣研究员课题组对中国食管癌进行了全基因组高通量突变和拷贝数畸变分析,较全面地揭示了中国食管癌的基因组畸变谱,进一步研究了食管癌基因组畸变的瘤内异质性及克隆进化,研究表明基因突变和甲基化在食管癌肿瘤进化过程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发表于Nature Genetics,研究拓展了对食管癌的认识,为阐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理、研发食管癌的分子标志和靶向药物奠定了理论基础。

医学实践

子宫颈癌快速筛查方法

2008年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乔友林教授率其多学科宫颈癌预防研究团队,在比尔/梅林达•盖茨基金会的资助下,与美国PATH(帕斯适宜卫生科技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所、美国Digene公司等机构合作,历经5年多时间,完成了careHPV(宫颈癌筛查技术)检测技术的研发及首次临床终点评价试验研究。

移动式加速器术中放疗

为克服传统的术中放射治疗的操作繁琐、安全性较差难题,医院于2007年购置中国第一台移动式加速器术中放疗设备,成立由多科室医生组成的放疗小组,经俄亥俄州立大学、北卡大学医学院等专家进行专门培训后,于2008年开展了中国首例移动式加速器术中放射治疗并取得圆满成功。

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

结合无疤理念与常规微创设备,通过人体自然腔道(直肠、阴道、口腔)将手术标本取出,在中国,王锡山教授率先开展、创新了十余种结直肠癌NOSES术式,通过领导联盟、编写专著、制定共识、开展巡讲等活动在中国近200家医疗中心推广普及NOSES术,领导着中国结直肠癌微创外科治疗占据世界领先地位。

教育科研

教育

中国医学科学院成立于1956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成立于1917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自1957年起实行院校合一的管理体制,是中国最高医学研究机构和最高医学教育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属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组织机构下的医疗系统。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单位,拥有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5个(肿瘤学、细胞生物学、病理与病理生理学、麻醉学、影像诊断与核医学),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是中国培养肿瘤专业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

医院有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招生专业覆盖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学、药学、中西医结合、公共管理学7个一级学科,共有肿瘤学、放射肿瘤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放射影像学、超声医学、核医学、医学技术、麻醉学、临床病理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公共卫生硕士、细胞生物学、药剂学、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19个二级学科专业;在岗博士生导师98名,在岗硕士生导师144名。截止2022年,共招收研究生3279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601人、硕士研究生1678人。

科研

国家重点学科

影像诊断与核医学科

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2完成单位)一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2完成单位)和二等奖(第1完成单位)各一项。发表SCI论文127篇,其中中科院1区论文5篇,最高影响因子14.919,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46篇。近五年以第一单位主持科研课题共57项,经费10071万元。在研项目国家级课题11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院所级及其他课题20余项。核医学科始建于1958年,是我国成立最早的核医学科之一,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承担了多项国家及部级重点课题,培养博士、 硕士研究生50余人,获多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此外长期承担国际原子能机构核医学研究合作课题。

肿瘤学科

该学科实验室成立以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7项;获得省部级一等奖10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10项;获6项国家级、26项省部级奖。陈万青发表在《中国肿瘤》杂志的“中国2009年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肿瘤防办郑荣寿发表在《中国肿瘤》杂志的“中国肿瘤登记地区2008年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以及肿瘤防办代珍发表在《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的“中国结直肠癌发病趋势分析和预测”3篇文章入选2014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内学术论文》。实验室现拥有两院院士5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名、教育部长江学者6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名,以及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海外优青1名等。

麻醉学科

麻醉科创立于建院之初,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的麻醉学硕士、博士培养单位,院内有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多人,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各附属医院麻醉科共同组成了国家麻醉重点学科。科室每年承担数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市自然基金、首特基金、医科院创新工程项目、国家癌症基金会项目等国家、省部、院校级研究课题。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论著,推动学科和专业领域的发展,开展转化医学研究并获得数十项专利授权。主编多部学术专著,以及国家级的行业指南,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影响力。

妇瘤科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妇瘤科创建于1958年,是全国最大的妇科肿瘤综合治疗中心之一。科室拥有临床工作人员100余人,其中包括主任医师8人,副主任医师10人。妇瘤科为国家肿瘤学重点学科,承担了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包括宫颈癌癌前病变的预防和治疗的研究、卵巢癌的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究,以及妇科肿瘤基因及转化医学研究等。该科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4名。另外,每年接收全国进修医生的短期参观学习和半年、1年的进修学习。每年承办国家级及北京市妇科肿瘤学习班等继教项目。

病理学与生理学科

病理科由组织病理、细胞病理、分子病理三部分组成,同时设有肿瘤病理转化研究中心。科室总面积约占4000余平米。2007年被评定为北京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17年5月病理科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医学实验室(ISO15189)认可。现为首批国家重点临床病理学规培基地。每年接受进修医师培训10-20名,设有高级进修医师班,实现量身定制。病理基地具有完善的教学资源。近5年来病理科担任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国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0余项,发表国际国内期刊论文200余篇,包括《Cell Research》《Annals of Oncology》《STTT》《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等国际著名肿瘤学杂志,单篇最高影响因子52分。研究成果被多个国际指南引用。牵头组织多项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编写多个专家共识和指南;主编出版8部专著及合作出版的10部专著,有5部以英文形式分别在美国、英国德国及澳洲出版。

科研成果

共获科研成果23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26项,省部级奖项92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约300项,获批专利授权300余项,多项研究成果被NCCN等国际和国内权威指南采纳。“十三五”以后,在CA Cancer J Clin、Nature、Lancet、Cell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近百篇文章。承担90余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和课题,2014至2021年间,牵头注册临床研究365项,参与72种抗肿瘤药物注册临床试验,推动优替德隆、达尔西利、氟唑帕利等国产原研创新药物上市,连续八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量值肿瘤学排行榜中名列第一名。

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盐酸埃克替尼开发研究、产业化和推广应用”项目在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被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药品上市后得到了广泛的肺癌临床应用。王绿化教授率领的放疗科胸部肿瘤专业组近十年对精确放射治疗技术下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LA-NSCLC)综合治疗模式的研究成果,被授予“2015年度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惠民型科技进展”奖。开展了全球唯一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明EP方案仍为最佳的同步化疗方案。院内病因及癌变研究室林东昕教授课题组与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曾长青教授课题组共同完成的研究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的Nature Genetics(自然遗传学)上。2005年论文影响因子为25.797,位列全部SCI收录期刊的第15位。这项研究的发表再次证明院所学术研究水平进入国际领先行列。

科研平台

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还设有4个基础研究室、2个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中心、中心实验室和实验动物室。2009年成为国家癌症中心依托单位,肿瘤研究所并入国家癌症中心。2021年成为首批“辅导类”国家医学中心。另外,医院也是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肿瘤规范化诊治质控中心、国家药物临床研究中心、临床研究国家级质量评价和促进中心。

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有固定人员63人,研究特色是聚焦中国高发的食管癌、肺癌乳腺癌等癌症,深入研究肿瘤分子病因学与分子流行病学、肿瘤发生发展的细胞分子机制、肿瘤系统生物学、肿瘤免疫、肿瘤转化医学等方向。承担了87项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7项;获得省部级一等奖10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10项。

病因及癌变研究室

病因及癌变研究室建立于1971年,2001年成为“ 癌发生及预防分子机理”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有13名科研人员,主要研究方向和目标是探讨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甄别出可应用于肿瘤早期诊断、个体化治疗、预后判断、以及预防或干预的分子标志物或分子靶点,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支持的科研工作,与美国休斯敦大学MD Anderson肿瘤中心、英国伦敦大学皇家肿瘤研究所有科研合作。

流行病学研究室

流行病学研究室成立于1976年,研究方向为肿瘤高发区的防治研究,集中开展上消化道肿瘤和女性肿瘤的筛查和早诊早治、营养与肿瘤及老年退行性疾病等方面的研究。立足在肿瘤高发现场开展工作,建成了世界一流的人类乳头瘤病毒实验室。承担国际、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1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10余篇,为中国癌症防控提供了大量可靠证据和现场实践经验。

杂志期刊

该院是《中华肿瘤学杂志》《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及《抗癌之窗》杂志等的依托单位,:创办出版全英文期刊《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Center》等多本专业学术期刊。

《中华肿瘤学杂志》

1979年创刊,肿瘤学专业学术期刊,现为月刊,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该杂志以广大肿瘤学医师和科研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收录于MEDLINE、PubMedScopus、CA、JST、EMBASE、万方、中国知网、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等。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该杂志是由中华医学会主办、1992年创刊的全国性学术期刊,由中华医学会主管,是中国放射肿瘤治疗学专业权威性期刊,以肿瘤放疗临床、肿瘤临床放射生物、肿瘤临床放射物理、热疗学为主要内容,以中、高级临床医生及研究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现为月刊,期刊栏目包括头颈部肿瘤、胸部肿瘤、腹部肿瘤等,期刊影响因子值在肿瘤类期刊中暂列首位。

《抗癌之窗》

该杂志由国家健康委员会主管,2006年创刊,现为双月刊,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胡亚美孙燕、吴孟超等40余名著名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委员会、编辑委员会,共同制定办刊方针,以打造一个癌症防治的精品媒体窗口,向全社会传播健康生活方式。抗癌之窗以所有关注健康,关注生命的人群为读者对象。现由中国知网中)、维普(中)、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收录。获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收录证书。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Center》(国家癌症中心杂志)

2021年3月创刊,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赫捷院长担任主编,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主管、国家癌症中心主办的英文肿瘤学术期刊,也是国家癌症中心主办的第一本英文杂志,JNCC由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监管,由国家癌症中心主办,

声誉与排名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中,该院综合排名位居全国25位,“2021年度医院综合STEM结果”显示该院排名第10。

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在全国三级肿瘤专科医院中持续名列第一,国家监测指标等级为专科医院最高等级A等。截至2022年,连续八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量值肿瘤学、胸外科学排行榜中名列第一名,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2022年发布的《中国最佳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上,肿瘤专科位居中国医院榜首。

院内专家

赫捷

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国家癌症中心主任、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会长、亚洲胸外科医师协会会长,胸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赫捷院士是中国最早创立肿瘤遗传资源库和转化研究实验室的临床肿瘤专家之一,是中国胸外科领军人物,擅长肺癌、食管癌和纵隔肿瘤的外科手术和综合治疗,主持“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等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多项国家级重大项目,研究成果为行业指南及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林东昕

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病因及癌变研究室主任,癌发生及预防分子机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理事、肿瘤病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揭示并阐明中国食管癌、胰脏癌肺癌等肿瘤的易感基因及基因-环境交互作用、遗传变异对肿瘤放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影响。论文累计SCI影响因子1100多分,被引用9500多次。参与主编或编写《肿瘤遗传学》《肿瘤学》《临床肿瘤学》等专著。研究成果获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2011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

徐兵河

GCP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国内外著名肿瘤内科专家,长期致力于肿瘤内科治疗,特别是在乳腺癌个体化精准治疗和抗癌新药研发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主编教材及专著15部,牵头制订中国规范、指南和共识20余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科技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杰出成就奖、省部级奖10余项以及国家发明授权专利10项。

刘绍严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委员头颈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甲状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代谢与甲状腺学组委员,中国整形美容协会肿瘤整复分会会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头颈外科临床工作多年,年手术量超800台次,年门诊量超3000余例,擅长甲状腺癌喉癌下咽癌、颈段食管癌、舌癌牙龈癌、涎腺肿瘤等的诊断和治疗。参与发表国内外期刊70余篇,参与制定多项头颈肿瘤和甲状腺癌国家级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

薛奇

主任医师,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兼大外科主任,国家癌症中心肺癌诊疗示范性MDT团队负责人,北京市肿瘤外科规培基地主任,担任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肺外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促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胸外科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胸外科学会常委,北京肿瘤学会常务理事等学会职务。从事胸部肿瘤外科工作多年,擅长肺癌、纵隔肿瘤、胸壁肿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尤其擅长肺结节的诊治和肺癌微创手术治疗。

李晔雄

博士,教授,博士导师,放疗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前任主委,《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主编和国际淋巴瘤放疗协作组(ILROG)常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擅长淋巴瘤乳腺癌、胃肠道肿瘤和前列腺癌等的诊治,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多项研究课题。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并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主题发言。

资质认定

1996年该院通过三级甲等医院评定,2021年成为首批“辅导类”国家医学中心。

参考资料

医院简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06-02

赫捷.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06-04

肿瘤病理与检验学教研室介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07-20

我院医学影像科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07-20

高树庚.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07-20

肿瘤医院建院五十周年庆典大会隆重举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07-20

2021年医院排行榜.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06-02

医院简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4-02-17

河北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2022年招聘公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06-03

国家卫健委公布首批231家肿瘤多学科诊疗试点医院(附名单).人民网.2024-02-16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项目工程财务决算审计招标公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07-20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生简章.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07-20

河北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2022年招聘公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07-20

总体情况_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_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06-03

top100.医院 STEM 结果.2023-06-02

刚刚!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及肿瘤专科排行榜正式发布!(2021复旦版).全球肿瘤医讯.2023-08-08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揭牌 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一期工程开工 楼阳生出席并讲话.河南省人民政府.2024-02-07

中国医肿: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研究型医院|从业者说.临床研究促进公益基金.2023-08-08

迁至北京市东南龙潭湖畔,更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06-02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揭牌.澎湃新闻.2024-02-13

2023年国家癌症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招聘公告(第二批).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07-20

河北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为何注册不到2年要注销?.中国新闻网-今日头条.2023-08-11

胸外科.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07-20

病理科.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06-03

影像诊断科.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06-03

科室导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07-20

程书钧院士等人的研究成果与上市新药Veregen.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06-03

“调强放疗技术的优化设计及简化应用”项目获2011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06-03

食管癌基因组畸变及其瘤内异质性和克隆进化.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08-08

世界瞩目新的研究成果子宫颈癌快速筛查方法(careHPV)获得成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06-03

移动式加速器术中放疗在我院首获成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08-08

五洲名家聚北京,共话微创新高地 ——第一届国际NOSES学术会议掠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08-08

院校概况.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2023-08-08

肿瘤流行病学教研室介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06-03

核医学科(PET-CT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08-08

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07-20

麻醉科科室简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06-03

妇科.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06-04

病理科.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06-03

我院参研项目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06-03

王绿化教授团队获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惠民型科技进展奖.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06-03

林东昕教授研究论文在NatureGenetics上发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06-03

病因及癌变研究室.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08-08

流行病学研究室.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08-08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Center.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Center.2023-06-06

《中国肿瘤学杂志》.期刊简介.2023-06-03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期刊简介.2023-06-03

抗癌之窗杂志.艺术之家.2023-06-03

林东昕.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06-05

徐兵河.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07-20

刘绍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07-20

薛奇.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08-08

李晔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