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癣(tinea pedis)是由皮肤癣菌病(一类主要引起皮肤及附属器感染的真菌)引起的浅表真菌感染,主要累及足趾间,足、足跟、足侧缘。
足癣的发病与环境因素、多汗、穿透气性差的鞋袜、糖尿病及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有关,有一定的家族易感性。其发病率有区域性差别,欧洲平均发病率约为14%,其他大部分地区的发病率为18%~39%。真菌在温暖潮湿环境中更易生长,中国南方发病率比北方高,夏季足癣的发病率比冬季高。足癣可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污染物与人之间传播,患者自身不同部位之间也会传播。足癣有较高的复发率,约84%的患者平均每年发作2次以上。足癣对患者的健康、工作、社交及日常生活有明显的影响,继发丹毒、蜂窝织炎等感染的比率高达40%。
根据临床特点不同,足癣可分为水疱型、鳞屑角化型和浸渍糜烂型。水疱型以成群或散在分布的小水疱为主,疱壁厚,疱液清;水疱干燥吸收后发生脱屑。间擦糜烂型是指足癣皮损表面浸渍发白覆盖下为糜烂面,好发于因瘙痒揉搓局部,或长时间浸泡于积水中的足癣人群。鳞屑角化型好发于掌部及足跟,皮肤增厚、脱屑、干燥,冬季易发生皱裂甚至出血,一般无明显瘙痒。
足癣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真菌学检查结果。典型足癣病例的临床表现是足部出现多个圆形或椭圆形的红斑,边缘有鳞屑,中央区域逐渐扩大,可能伴有瘙痒、灼热、轻微疼痛等不适感觉,并且真菌直接镜检和真菌培养结果均为浅部真菌。足癣的检查项目包括临床观察和真菌学检查,真菌学检查包括真菌直接镜检和真菌培养。需要与水疱型和角化型手足癣相鉴别的疾病包括手足部湿疹、掌跖脓疱病、汗疱疹、癣菌疹、接触性皮炎、剥脱性角质松解症、掌跖部慢性湿疹和手足银屑病等。
足癣的治疗主要包括预防传染、外用药物治疗、系统药物治疗、预防继发感染以及抗过敏治疗。预防传染需要保持足部干燥,不共用鞋袜、浴盆等生活用品。外用药物治疗包括局部外涂各种抗真菌药物,根据不同类型选择不同剂型。对于鳞屑角化型手足癣或外用药疗效不佳者,可以考虑系统药物治疗。预防继发感染需要联合抗生素治疗,抗过敏治疗可以减轻过敏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分型
水疱型
该型足癣的致病真菌以趾间毛癣菌属多见。局部炎症反应明显,如外用药物选用不当,可促发癣菌疹。如治疗不及时,病程迁延,疱液及水疱破损后的创面易继发细菌感染。
间擦糜烂型
该型足癣皮损表面浸渍发白覆盖下即为糜烂面。好发于因瘙痒揉搓局部,或长时间浸泡于积水中的足癣人群。细菌可由破损处侵入皮下或淋巴管,引起临近部位感染或者丹毒。
鳞屑角化型
该型足癣的足跟、足底皮损角化增厚,在夏季皮损边缘也可发生新的炎性皮疹如水疱等,需与单纯的老年性皮肤干燥、角化过度型湿疹鉴别。
病因
足癣的发病机制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浅表真菌感染。致病菌是皮肤癣菌,包括小孢子菌属、毛癣菌属和表皮癣菌属,其次是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感染主要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和絮状表皮癣菌等引起,其中红色毛癣菌占50%~90%。
皮肤癣菌(dermatophytes)是寄生于皮肤角蛋白组织的浅部真菌。引起的皮肤癣是世界上感染最普遍的真菌病,以手足癣最为多见。皮肤癣菌有3个属,即表皮菌属、毛癣菌属及小孢子菌属,大约有40余个种根据菌落的形态、颜色及所产生的大、小分生孢子,可对其进行初步鉴定。
流行病学
足癣是最常见的浅部真菌病,大范围的区域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全球平均发病率在10%以上。其发病率有区域性差别,其中欧洲地区的平均发病率约为14%,其他大部分地区发病率在18%到39%之间,甚至更高。在皮肤浅表真菌感染中,足癣约占1/3以上。
足癣有一定的家族易感性,尤以“两足一手”型手足癣更为突出。并且足癣复发率高,约84%的患者每年发作2次以上。
传播机制
传染源
足癣的传染源包括人与人、动物与人以及污染物与人等。
传染途径
该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染,用手搔抓患癣部位或与患者共用鞋袜、手套、浴巾、脚盆等是主要传播途径,在公共浴室、健身房、游泳池等场所赤足以及其他密切接触病原菌的情况下传播。浅表性真菌感染在患者自身体表不同部位之间也可以传播,例如足癣可引起手癣、体股癣及甲癣等。
足癣的发病与环境因素也有一定的关系,如湿热地区和高温季节的手癣、足癣更容易发生。
易感人群
手足多汗的人群:手足多汗的人群因为汗液容易滞留在皮肤表面,提供了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温床,容易感染足癣。
穿过紧不透气鞋袜的人群:穿过紧不透气的鞋袜会使足部皮肤长时间处于潮湿状态,增加了真菌感染的风险。
免疫功能受损人群:免疫功能受损人群包括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糖尿病患者、艾滋病等,因为免疫系统功能减弱,容易感染细菌和真菌。
家族癣病史人群:足癣患者中有很多人有家族癣病史,尤其是“两足一手”型手足癣人群,遗传因素对足癣的发病有一定影响。
临床表现
水疱型
通常见于足跖中部或趾间皮肤,足跟少见。原发损害以成群或散在分布的小水疱为主,疱壁厚,疱液清;水疱干燥吸收后发生脱屑。患者初期常有明显瘙痒或刺痛感。该型有较强的继发细菌感染和促发癣菌疹的倾向。
如继发细菌感染,则疱液变浊呈脓性,局部可糜烂渗液或肿胀,伴有疼痛,易引发淋巴管炎等。
间擦糜烂型
趾间型足癣最为常见,最常见于4~5和3~4趾间,好发于手足多汗、长期浸水或穿着不透气鞋的人群。皮损表现为:趾间糜烂、浸渍发白;除去表面浸渍发白部分,下方可见红色糜烂面,有时伴少量渗液。患者瘙痒感明显。易继发细菌感染,可导致丹毒或蜂窝织炎,伴疼痛。
鳞屑角化型
鳞屑角化型足癣的特点是皮损多累及足底及足跟,呈弥漫性皮肤粗糙、增厚、脱屑、干燥瘙痒症状轻微。足跟、足缘每到冬季易发生裂、出血,自觉疼痛。慢性病程,该型并发甲癣的比例也相当高。
并发症
甲癣
甲真菌病是一种慢性或复发性指甲真菌感染,既往或合并足癣是其危险因素之一。甲真菌病主要影响老年病的脚趾甲,其中大脚趾甲最常受累。皮肤癣菌病是众多真菌中甲真菌病的最常见原因。近一半的脚趾甲甲真菌病患者被发现伴有真菌性皮肤感染,最常见的是足癣。
下肢蜂窝织炎
蜂窝织炎是皮肤皮下层的细菌感染,通常源于皮肤病变或伤口。蜂窝织炎的常见诱发因素包括外伤、溃疡、静脉和淋巴管功能不全以及外周血管疾病。足癣感染,最常见的是指间型,可能并发蜂窝织炎,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讨论过。在受感染的间隙中形成的潮湿,闭塞条件导致皮肤浸渍和裂变。
诊断
症状诊断
足癣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真菌学检查结果,典型病例的临床特点和真菌学检查结果如下:
检查项目
足癣的检查项目主要包括临床观察和真菌学检查。
鉴别诊断
需要与水疱型手足癣相鉴别的疾病
需要与角化型手足癣相鉴别的疾病
治疗
治疗原则
外用药物治疗
足癣的外用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霜剂、水剂、粉剂、软膏等。根据不同的临床类型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如水型应选择刺激性小的霜剂或水剂,浸渍糜烂型给予硼酸溶液等湿敷,鳞屑角化型可以使用剥脱作用较强的制剂,必要时可采用封包疗法。
早期和轻度的手足癣可以采用局部外涂药物的方法进行治疗。常用的外用抗真菌药物包括咪康唑、酮康唑、益康唑、克霉唑、联苯苄唑以及卢立康唑等。此外,丙烯胺类药物如特比芬、布替萘芬和萘替芬等也是常用的外用药物。其他一些药物类别包括吗啉类的阿莫罗芬、α-吡咯烷酮类的环吡酮胺、硫代氨基甲酸酯类的利拉萘酯等。
在选择合适的药物时应考虑皮损类型的不同,以选择适当的剂型的外用药。对于水疱型手足癣需要选择温和的制剂,如各种抗真菌的乳膏剂或溶液剂,避免使用刺激性和剥脱作用强的酒精类制剂,如复方土槿皮酊、复方苯甲酸酊等。
对于间擦型足癣可以先使用温和的散剂或粉剂待局部收敛干燥后,再用乳膏等其他剂型,也应避免使用刺激性强或角质剥脱作用强的酊剂。
而对于角化型手足癣的治疗可分两步进行,首先可以选用有剥脱作用的软膏外涂或中药浸泡,待增厚的角质剥脱后再使用抗真菌乳膏。如果有皲裂,可以加用尿素软膏等保湿剂。疗程至少为4周,对于鳞屑角化型足癣,一般建议延长用药2周;或联合应用口服抗真菌药。
系统药物治疗
对于屑角化型手足或外用药疗效不佳者,可以考虑系统药物治疗。
口服抗真菌药物可以有效治疗该病,并具有疗程短、用药方便、不会遗漏病灶、患者依从性高、复发率低等优点。适用于角化型、受累面积较大、局部治疗效果欠佳、反复发作的手足癣,和伴有某些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等)及不愿意接受局部治疗的患者。
根据新版指南,以下六种情况适合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
预防继发感染
足癣继发细菌感染时应联合抗生素治疗,预防继发感染。
抗过敏治疗
在系统药物治疗时应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减轻过敏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预防
手足癣,尤其是足癣,容易复发或再感染。健康教育对防治足癣、降低其复发及减少传播至关重要。
个人预防
社会预防
预后
足癣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疾病,复发率高达80%以上,平均每年复发超过2次。足癣会对患者的健康、工作、社交和日常生活造成明显的影响,其中有超过40%的患者出现继发细菌感染。因此,在预防和治疗足癣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历史
中医素无足癣病名,其依症状归属于“脚湿气”“脚气疮”“臭方形环棱螺”“田螺疱”“香港脚”等范畴。该病始见于《诸病源候论·脚气缓弱候》:“凡脚气病,皆由感风毒所致。”其病多因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风湿毒邪浸淫足部肌肤所致,正如明代《外科启玄·水溃脚丫烂疮》:“久雨水湿,劳苦之人跌行,致令足丫湿烂成疮,疼痛难行。”明代《外科正宗·臭田螺、田螺泡》记载:“臭田螺,乃足阳明胃经湿火攻注而成,多生足趾脚丫,白斑作烂,先痒后痛,破流臭水,形似螺魇,甚者脚面俱肿,恶寒发热。”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记载:“臭中国圆田螺,此证由胃经湿热下注而生。”均表明足癣发病与胃经湿热下注密切相关。足阳明胃经下行于足,广泛分布于足趾,若胃腑湿热塞盛,循经而行,下注于足趾,则发为足癣。
参考资料
ICD-10编码查询.WHO.2023-06-04
ICD-11编码查询.WHO.2023-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