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期是指大范围的、降水次数频繁的连绵阴雨天气。这里通常是指中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在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
"梅雨"之称来源于中国的一个气象名词,古代称为黄梅雨。历史上所称的"黄梅雨",通常是指"梅"节令内的降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习惯上取"芒种"节气为梅节令,此时正值梅熟时节,因此也叫"黄梅"。
现象介绍
一般来说,每年的6月中旬至7月下旬,是中国的梅雨期。在梅雨期,易出现暴雨天气。由于夏季地面热力条件较好,还易出现雷雨大风、冰雹,甚至龙卷风等对流性天气。
气候成因
梅雨的形成是气旋或锋面在当地长期停滞的结果。每年五、六月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迅速加强,湿热的热带海洋气团和赤道气团就乘势扩张到中国南岭一带,与北来的、较冷的温带气团接触,形成锋面,在锋面上,不断产生气旋或低槽,这些气旋或低槽向东移动时,常常被中国沿海的高压挡住去路,因而行动迟缓,先后在东南丘陵、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淮河南部长期滞留,使各地形成阴雨连绵的梅雨。
划分标准
古代历法规定,黄梅雨季从芒种后第一个丙日算起,称“入梅”,在小暑后第一个未日结束,称“出梅”。
从气象角度,“入梅”的判断需考虑天气(降水)实况和大气环流配置。在目前各省、市的天气预报业务中,出梅、入梅日期主要是通过当地的雨日、雨量、气温以及副高的位置来确定,若符合了各自所定的标准,就意味着入(出)梅了。下面用浙江省入梅出梅标准举例:
入梅
1.五六月份,出现五天或五天以上日雨量≥1.0毫米的阴雨天气,且整个梅雨降水是连续的
2.≥5天的阴雨,允许有二天雨量不足1.0毫米,或一天无雨,且以后没有连续五天及以上的连晴天气
3.北半球500hPa副热带高压脊线由北跃至20°N并连续稳定二个候
4.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3摄氏度,以后气温逐渐回升,期间允许1-2天日平均气温小于23摄氏度
出梅
异常现象
早梅雨
有的年份,梅雨开始的很早,在5月底6月初就会突然到来。在气象上,通常把"芒种"以前开始的梅雨,统称为"早梅雨"。早梅雨会带来一些反常的现象。例如,由于在梅雨刚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靠近地面的大气层里,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还是很频繁的,因此,阴雨开始之后,气温还比较低,甚至有冷飕飕的感觉,农谚说:"吃了端午棕,还要冻三冻"就是这个意思;同时也没有明显的潮湿现象。
长江中下游平原部分地区的农民,把这一段温度比较低的梅雨称为"冷水黄梅"。以后,随着阴雨维持时间的延长、暖湿空气加强,温度会逐渐上升,湿度不断增大,梅雨固有的特征也就越来越明显了。早梅雨的出现机会,大致上是十年一遇。这种早梅雨往往呈现两种情形。一种是开始早,结束迟,甚至拖到7月下旬才结束,雨期长达四、五十天,个别年份长达二个月。另一种是开始早,结束也早,到6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地区就进入了盛夏,由于盛夏提前到来,常常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程度的伏旱。
迟梅雨
同早梅雨相反的是姗姗来迟的梅雨,在气象上通常把6月下旬以后开始的梅雨称为迟梅雨。迟梅雨的出现机会比早梅雨多。由于迟梅雨开始时节气已经比较晚,暖湿空气一旦北上,其势力很强,同时,太阳辐射也比较强,空气受热后,容易出现激烈的对流,因而迟梅雨常常多雷雨阵雨天气。人们也把这种黄梅雨称为枕头头黄梅"。迟梅雨的持续时间一般不长,平均只有半个月左右。不过,这种梅雨的降雨量有时却相当集中。
特长梅雨
1954年中国江淮流域出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这次大水,就是由持续时间特别长的梅雨造成的。这一年,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梅雨开始之前的5月下半月春雨已经很多,梅雨又来得很早,6月初就开始了。天气一直阴雨连绵,并且不时有大雨、暴雨出现,维持的时间特别长,直到八月初才"出梅"。当阴雨结束转入盛夏天气时、已经临近"立秋"了。这一年整个梅雨期长达两个月,连同五月份的春雨,则达到两个半月以上。进入"小暑"、"大暑"以后,长江中下游本来应该是晴朗炎热的"伏天"了,却一直是阴云密布难见太阳,瓢泼的大雨不时倾泄到地面上来,不少地区洪水滚滚、"寒气"袭人。这一年长江中下游平原5月-7月三个月的雨量,一般都达到800-1000毫米,接近该地区正常年份全年的雨量;部分地区,雨量多达1500-2000毫米,相当于同一地区一年半的雨量,导致洪水泛滥成灾。
中国地域辽阔,局部洪涝经常发生。有的可能是由于台风雨引起的,有的可能是别的天气系统接连带来的几次暴雨造成的,但它们的持续时间不长,洪水退去比较快,影响范围也比较小像象1954年这样,阴雨时间达到二个多月之久,造成长江流域全流域性洪水的现象,是极为罕见的。这种罕见的大水、常常是与一场梅雨联系在一起的。像1998年的大水,也是特别长的梅雨所造成的。
"短梅"和"空梅"
同特别长的梅雨完全相反的是,有些年份梅雨非常不明显,它象来去匆匆的过客,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停留十来天以后,就急急忙忙地向北去了。而且这段时间里雨量也不大,难得有一、二次大雨。这种情况称为'"短梅"。更有甚者,有些年份从初夏开始,长江流域-直没有出现连续的阴雨天气。多数日子是白天晴朗暖和,早晚非常凉爽,出现了"黄梅时节燥松松"的天气。本来在梅雨时节经常要出现的衣服发霉现象,也几乎没有发生。这段凉爽的天气一过。接着就转入了盛夏。这样的年份称为"空梅"。"梅悔"和"空梅"的出现机会,平均为十年中1-2次。"短梅"和"空梅"的年份,常常有伏旱发生,有些年份还可以造成大旱。
倒黄梅
有些年份,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梅天似乎已经过去,天气转晴,温度升高,出现盛夏的特征。可是,几天以后,又重新出现闷热潮湿的雷雨、阵雨天气,并且维持相当一段时期。这种情况好像象黄梅天在走回头路,重返长江中下游,所以称为"倒黄梅"。"小暑一声雷,黄梅倒转来"。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的一句天气谚语。它的意思是说,在梅雨过去以后,如果"小暑"出现打雷,则梅雨又会倒转过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梅雨结束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通常是越来越稳定的,而雷雨却是天气不稳定的象征。
况且时至"小暑",通常冷空气已不再影响长江流域,而雷雨的出现常常和北方小股冷空气南下有关,这种冷空气的南下,有利于雨带在长江中下游平原重新建立。当然,"倒黄梅"并不一定在小暑日打雷以后出现。一般说来,"倒黄梅"维持的时间不长,短则一周左右,长则十天半月。但是在"倒黄梅"期间,由于多雷雨阵雨,雨量往往相当集中,这是需要注意的。由于"倒黄梅"属于梅雨的一种,它在结束之后,通常都转为晴热的天气。
造成影响
从长江干流防汛来看,梅雨期结束后的7月下旬到8月上旬是长江防汛的关键时期(俗称“七下八上”),在8月中下旬也有发生极值洪水的可能。7月中下旬,经过梅雨期多轮强降雨后,长江中下游平原干流、部分支流以及湖库的水位抬升,8月雨带北移,长江和汉江的来水增加,长江干流容易形成洪水。
梅雨期,还需关注强降水引发的城市内涝、农田积涝,以及降水期间伴有的短时强降水、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山区要防范山洪地质灾害。需要加强江河湖库监测巡查,加强防御强降雨引发的城市内涝、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同时注意防御强降雨和强对流天气对农业、建构筑物、户外活动等的不利影响。
梅雨天气防霉小诀窍
及时处理衣服霉点
雨天空气潮湿,衣服不容易晒干,久而久之容易形成霉菌。同时,雨天一些人不愿洗衣服,堆放在一起时间一长也会长斑。预防霉点形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持干爽。梅雨天空气湿度大,衣服要晾在通风处,也可以在衣柜里放点干燥剂。
同时,梅雨季节时,要多检查下衣柜,如果衣服生出小霉斑,要及时处理。还有,平时尽量少开衣柜、衣橱门,以免吸湿性较强的棉、麻等织物霉变。如果家里有晒干的橘子皮,用干净的纱布或旧袜子包好放置在衣柜,可以保持干燥、去霉味,还可以防虫。
电视电脑每天开机一会
梅雨天家电也易受潮,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每天开机一两个小时,电视机、电脑、收音机等运行过程中能产生热量,驱散机器内部的湿气。很多人习惯将洗衣机放在卫生间里,其实那样容易受潮,最好放在通风干燥的阳台等地方;冰箱在放置时不能贴墙,因为墙面容易受潮,随之也会导致冰箱内部件受潮。这个时候,大家千万别忽视空调的除湿功能,它可以给家居环境除湿,让其它的家电免受潮气之苦。
牙膏+酒精擦拭霉斑
一旦长期空气湿度过高,家里的家具也会受潮。如果家具出现轻度发霉的迹象,可以尝试用棉布条沾上酒精进行擦拭。家具和墙壁之间一定要留出空隙,这样能起到换气的作用,减少家具起霉的概率。
如果布艺沙发出现小霉斑,可尝试用少许牙膏擦拭,再用干布擦干净。不过,最好还是将沙发套拆下来,清洗晾干再使用。同时,家里打扫卫生时,家具一定要擦干。一旦发霉,则有可能木材本身没有经过防潮处理,或是木家具长期处于高湿度的环境。同样可以用牙膏加酒精的方法来去除实木家具上的霉斑。平时,可以在家具里放置一些干燥剂。
房间角落放生石灰
让房间保持干燥,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用生石灰。做几个布袋子装上生石灰放在角落,可以让整个房间保持干燥。
一般来说,家里的浴室基本是湿气最重的地方,长时间的湿气容易滋生细菌,建议在每一次洗完澡后,不妨用冷水冲洗一遍卫生间,再用拖把拖干地面。然后,开窗或打开排风机使浴室快速干燥。同时,厨房在使用过后,要用清洁剂擦拭灶台和墙壁,防止食物残渣或洗碗水溅到墙面。要注意的是,早上和晚上这两个湿气最重的时间段,建议关紧门窗。如需要为室内通风透气时,最好选择中午时段。
参考资料
梅雨期结束对防汛抗旱意味着什么.今日头条.2023-05-30
中国科普博览_大气科学馆.中国科普博览.2023-05-30
入夏稍晚 梅雨期偏长.今日头条.2023-05-30
贵州进入“梅雨期”了吗?气候专家这么说…….今日头条.2023-05-30
梅雨期的确定.磐安县人民政府.2023-05-30
中国科普博览_大气科学馆.中国科普博览.2023-05-30
今年梅雨为什么如此异常?宁波市气候中心的解答来了.宁波市公安局.2023-05-30
江淮之间进入梅雨期.今日头条.2023-05-30
下周起我市将进入梅雨期.今日头条.2023-05-30
梅雨季防霉小诀窍.中国气象局.2023-05-30
图解气象-梅雨期提示与预防.中国气象局.2023-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