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简称地大(英文名称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缩写:CUG),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学校由国家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与国土资源部门、湖北省人民政府依据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学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教育部优势学科平台建设项目资助高校,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北京地质学院,1960年成为全国重点院校。1974年,学校定址武汉,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组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两地办学,总部在武汉。1997年,学校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学校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主管。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学校于1960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1986年成为全国试办研究生院的高校,1997年首批跨入 “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2006年成为教育部优势学科平台建设项目资助高校,2017年首批获得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项目资助,2022年再次入选新一轮国家“双一流”建设。

截止2024年4月,学校有南望山校区、未来城校区两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1474353平方米。学校现有23个学院、70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34160人,包括本科生18719人,硕士研究生12067人,博士研究生2339人,国际学生1035人;成教及网络教育注册学生2万余人。教职员工3405人,其中教师1943人。有23个学院、70个本科专业;有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工程硕士、MBA、MPA等10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包涵14个工程领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771-780名,在2025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位列第54名,在2023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位列第201-300名。

学校历史

北京地质学院

1952年1月11月,中国地质大学前身北京地质学院成立,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共同合并建立的,在瑞王府夹道举行首届开学典礼,学校将11月7日(苏联十月革命纪念日)确定为校庆日。

湖北地质学院和武汉地质学院时期

1960年,被任命为重点学院,也是唯一的地质类重点高等学校。1970年,更名湖北地质学院,学校迁出北京,搬至湖北省江陵县。1974年,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学校在武汉定址。1978年,在原北京校址,建立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

学校在1986年被评为全国试办研究生院的高校。1987年,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的批准,建立中国地质大学,在北京、武汉两地办学,武汉是总部。1990年,学校校歌定为《勘探队员之歌》。1994年,校友温家宝回母校时题词“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成为此后地大的校训。在1997年,成功入选“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为湖北省最早进入“211工程”的高校之一。2000年,学校经国土资源部划归为教育部管理。2005年,分别在武汉、北京独立办学。

2006年,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的协议,协议双方为教育部和原国土资源部。同年被评为教育部优势学科平台建设项目资助高校。2010年该校喜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70项。2011年该校新增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在2017年荣获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项目资助,9月,中国地质大学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学校提前实现了“建成地球科学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办学目标,同年9月9月2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重庆市人民政府署战略合作协议。

2019年,学校新增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22年,学校成功再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同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史馆建成。

2023年8月11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内蒙古研究院成立。 12月1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当选空天地一体化遥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理事长单位。12月28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

2024年4月30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新能源学院揭牌。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据2024年4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中国地质大学有23个学院、70个本科专业。

注:截止到2024年4月,表格信息来源于

学科建设

截止2024年4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共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6个湖北省重点学科,“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在全国历次学科评估中均排名第一;有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工程硕士、MBA、MPA等10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包涵14个工程领域。有2个一级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有8个学科领域。

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国地质大学的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被评为A+档,A+学科数量并列全国高校第22位。中国地质大学共有34个学科参加评估,12个学科排名前30%,其中,2个学科为A+档,2个学科为B+档,8个学科为B档。通过对比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参评学科排名的位次百分位整体提升,排名前20%的学科增加1个,排名前30%的学科增加7个,19个学科的排名位次百分位上升。

注:截止到2024年3月,表格信息来源于

师资规模

据2024年4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405人,其中教师194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683人,教授511人,副教授94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9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29人。学校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5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湖北省教学名师13人。

注:截止到2024年3月,表格信息来源于

教学建设

截止2022年,中国地质大学已有国家级专业建设点34个,省级专业建设点17个。学校地质学、地球物理学两个基础学科入选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工程等9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截止2022年,学校拥有1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11门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3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还有52门省级精品课程、2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3门省级一流课程。截止2024年4月,学校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

截止2024年4月,学校建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7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此外该校建有70余个校外产学研基地、19个实验教学中心、306个本科教学实验室等各级各类实践平台。

合作交流

截止2024年4月,该校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的100多所大学签订友好合作协议;与斯坦福大学、麦考瑞大学、滑铁卢大学香港大学牛津大学等十二所大学共同组建“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可以在地学领域方面共享资源、互相交流合作。

学校每年平均公派出国的平均师生人数达到了900多人,出国留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平均每年邀请境外专家的次数达到了600多次。建立多个孔子学院分别有:美国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美国阿尔弗莱德大学孔子学院、保加利亚大特尔诺沃大学孔子学院;建立中美联合非开挖工程研究中心;设立地质国际研究中心:丝绸之路学院、约旦研究中心、丝绸之路地质资源国际研究中心。

学校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办学,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成为首个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学校与莫斯科国立大学共建“2+1+2”项目,专业优秀的学生赴莫斯科国立大学进行一年语言预科学习,“2+1+2”的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习2年,在莫斯科大学语言预科班学习1年,在莫斯科国立大学高年级学习2年。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止2024年4月,学校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院(所、中心)102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科技部地质工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还有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

注:截止到2024年4月,表格信息来源于

科研资源

图书馆

截止2024年底,学校拥有两座馆舍。南望山校区图书馆坐落于校园西区,正对学校大门,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现有馆舍面积24000平方米。未来城校区图书馆(未来图书馆)坐落于未来城校区的正中央,总建筑面积36835平方米,于2020年9月开放。图书馆馆藏图书有182万多册,其中163.3万多中文图书,6.4万多外文图书,12.6万余过刊,113个数据库,数据库分为中文数据库和外文数据库,分别为50个和63个。馆内有75名工作人员,74人的学历在本科及本科以上,17人具有高级职称,47人为中级职称

南望山校区图书馆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图书馆馆舍空间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南望山校区图书馆共有阅览座位2700余个,信息共享座位50余个,会议报告座位100余个;未来图书馆共有阅览座位2500余个、休闲座位近500个、会议报告座位300余个。两个校区图书馆的一楼服务大厅均设有自助借还书机、图书消毒机、自助检索机等现代化自助设备。为满足师生的自主学习需求,图书馆还设置了研修(讨)室,其中南望山校区6间,未来城校区85间,每间可以容纳2-12人讨论学习,有11间研修(讨)室配备了会议云屏或苹果一体机等在内的现代化设备。

未来图书馆

未来图书馆的空间设计还充分考虑了不同载体类型文献存储和利用的需求,设置了包括新书阅读区、期刊阅览区和流通阅览区等在内的纸质文献阅读区和数字阅读空间。在二楼设立了京东阅读体验区、京东READER自助借还机、电子读报机等在内的现代化阅读设备,并布置了各种类型的休闲座椅、沙发,为读者打造了融学习、阅读、讨论和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休闲交互空间。在五楼设立了创新空间和信息共享区,设立了包括3D打印机、VR体验机、书法体验台和留声机在内的多功能体验区,可以为读者提供多元化、创新型的学习交流空间。目前我馆的各项服务功能完善,能为读者提供便捷的检索、借阅、统计、参考咨询、科技查新、查收查引、定题服务、用户教育、文献传递等多种文献服务。图书馆除开展文献服务、参考咨询和读者教育等服务外,还经常开展主题图片展、主题图书推荐等内容丰富的阅读推广活动。

学术期刊

《地球科学》

1957年创刊,1981年复刊,2014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2015年更名为《地球科学》,原刊名《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9-2005年连续三届荣获“国家期刊奖”,2013年荣获“全国百强科技期刊”。

《地质科技通报》

《地质科技通报》(原名《地质科技情报》)是由中国地质大学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地学学术双月刊.2001年获第四届湖北省优秀期刊奖;2004年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期刊评比二等奖;2005年获第五届湖北省优秀期刊奖;2006年获教育部首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2007年获第六届湖北省优秀期刊奖;2009年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创刊,常设栏目有:资源环境研究(教育部名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管理与经济、新闻与传播、高等教育,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教育部“名栏工程”入选期刊;教育部名栏建设成就奖。

《安全与环境工程》

安全与环境工程》由教育部主管、中国地质大学主办,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科技期刊(双月刊),该刊被收录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该刊主要刊登工程、环境地球物理的新理论,核磁共振等方法的应用新成果,工程勘察(尤其是国家重大、重点工程)和环境勘察中的新技术新成果。该刊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版)》

创办于1999年,是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014年起改为一年6期(双月刊),由教育部主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办。

科研成果

2010年到2021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8项,获“中国科学十大进展”1项、“十大地质科技进展”2项、“十大地质找矿成果”2项。科睿唯安信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原汤森路透)“高被引科学家”5人,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9人,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作者61人。

截止2014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唯一一所参与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高校,参与了“嫦娥工程”月球探测数据处理和月球应用研究,并且学校自主研发的MAPGIS软件成功应用于“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该校的殷鸿福院士主持完成的确定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的“金钉子”工程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注:截止到2023年3月,表格信息来源于

校园文化

学校校徽

学校校徽有:中文校名(中国地质大学)、英文校名(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1952(学校成立时间)、核心图案。核心图案象征着地球科学的特征:放大镜、地质锤、指南针、地球经纬线。校徽以灰色和蓝色相结合,蓝色象征睿智和严谨,灰色象征沉稳端庄。

学校校旗

中国地质大学的校徽有两种,一种是蓝色底、一种是红色底。由学校的中文名称、英文全称和校徽共同组成。

学校校训

艰苦朴素、求真务实。艰苦:是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怕困难,奋力达到光辉的顶点。朴素:是生活简朴、不虚假、不奢侈、不浮夸、永做真人。求真:坚定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务实:发扬务实前进的作风,要有踏实的精神,永远向前看、做、行。

学校校歌

勘探队员之歌》,作词是徐志贤,作曲是晓河。在1990年,将《勘探队员之歌》定为校歌。在2021年第七次校务会议审议确定五线谱。

校区情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现有2个校区分别为:南望山校区和未来城校区。

南望山校区

南望山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邮政编码为:430074。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群、图书馆、学生公寓、体育场馆等相关配套设施。2018年之前,南望山校区西区学生食堂总面积仅8089平方米,建设规模缺口7511平方米,现有食堂不能满足西区学生就餐需要。为了缓解就餐压力,学校于2017年—2020年,对南望山校区学二食堂进行维修改造,并建设完成了总建筑面积约4204平方米的西苑食堂。

未来城校区

未来城校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锦程街68号,邮政编码为430078。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群、图书馆、学生公寓、体育场馆等相关配套设施。未来城校区图书馆于2019年12月竣工,总建筑面积36835平方米,建筑高度49.8米,地上9层,地下1层。

校园环境

珠宝科研大楼

截止2022年10月,该大楼占地面积约6890.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4140平方米,主要建设用途有政产学研基地、教学科研用房和地下车库等。

宝谷创新创业中心

2019年,宝谷创新创业中心开始建设。中心总建筑面积约20000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五层。项目在2021年建成后,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总面积提升至20000平方米以上,具备同时扶持至少6家企业总部、200个大学生创业团队、2000名创业就业人员的基本条件。

逸夫博物馆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国家二级博物馆,是首家被认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高校博物馆,是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古生物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全国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武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7武汉十大博物馆。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57年11月7日成立的北京地质学院陈列馆,首任馆长苏良赫教授。建馆初期,标本主要继承了北京大学地质系、清华大学地质系、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地质系和唐山铁道学院地质科的收藏,历史己逾百年。学校迁址武汉时,部分标本也运至武汉,1982年武汉地质学院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1987年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物馆。2001年,受邵逸夫基金会和教育部专项资金资助,博物馆大楼建设启动,并于2003年落成,并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位于武汉市鲁磨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西区校园南侧,坐落在风光旖旎的武汉市东湖之滨、南望山麓。博物馆建筑外观融合了地质学、仿生学和天文学特点,荣获湖北省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并成为武汉东湖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大隧道

地大隧道长333米,高4.5米,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内隧道,被称为国内高校第一座校园内隧道。地大校内隧道总面积超过4800平方米,连接地大西区与北区,2011年中国地质大学计划对该隧道进行改造,在内绘制上全景壁画,隧道壁画工程将综合运用古典与现代的壁画绘制技法,在隧道内壁制作出巨幅连绵的壁画。壁画将以地质年代为背景,从古代浩瀚的原始海洋,到现代文明的人类社会,将五代十二纪的景象以及每个时代的代表生物描绘出来,整个隧道将呈现出一幅宏伟的历史长卷,是“时间隧道”与“科普长廊”的结合。

化石林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化石林是华中地区唯一异地保存的化石林。在约1500平方米的园中,树立着百余棵产自中国、美国、蒙古国、南非印度尼西亚和缅甸的硅化木,由张和先生于2002年、2008年、2012年3次捐赠。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更新时间:2024年6月

历任领导

注:截止到2023年3月,表格信息来源于

杰出校友

注:截止到2023年3月,表格信息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官网

学校排行

QS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771-780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801-850名。

上海软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2023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位列第59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2023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位列第201-300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位列第61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2025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位列第54名。

学校荣誉

2011年,中国地质大学获评为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高校。

2020年,中国地质大学获评为“2017-2019年度湖北省平安校园”。

2018年,中国地质大学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校园)”荣誉称号。

2020年,中国地质大学获评“全国文明校园”。

2021年,中国地质大学获得“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荣誉称号。

参考资料

历史沿革.中国地质大学.2023-05-29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章程.中国地质大学新闻网.2023-05-29

重磅发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23年本科招生章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24-05-3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爱企查.2024-05-30

学校简介.中国地质大学.2023-05-29

学校简介.中国地质大学.2024-04-16

刘杰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书记,李建威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界面快讯-今日头条.2024-06-14

QS世界大学排名 2025.QS TOP UNIVERSITIES .2024-06-06

2025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发布,清华北大浙大居前三.大众日报-百家号.2025-04-15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软科排名.2024-04-04

校训规范.视觉形象识别系统.2023-05-29

校歌规范.视觉形象识别系统.2023-05-29

学科总览.中国地质大学.2023-05-29

校长致词-欢迎访问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2023-05-29

本科专业设置.中国地质大学.2023-05-29

校友风采.中国地质大学校友会.2023-05-29

在校院士.中国地质大学.2023-05-29

教学名师.中国地质大学.2023-05-29

喜讯 | 我校获评全国文明校园.中国地质大学.2023-05-29

我校获批4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中国地质大学.2023-05-29

70米手绘长图,带你穿越中国地质大学70年办学历程.微信公众平台.2023-05-29

我校喜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70项.中国地质大学.2023-05-29

我校新增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国地质大学.2023-05-29

权威发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人民网.2023-05-29

重庆市政府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6所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地质大学.2023-05-29

学校新增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地质大学.2023-05-29

【中国日报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史馆落成.中国地质大学图书档案与文博部.2023-05-29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内蒙古研究院成立.微信公众平台.2024-05-26

空天地一体化遥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第一届成员大会成功召开.人民政协网.2024-05-2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微信公众平台.2024-05-2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新能源学院揭牌.微信公众平台.2024-05-26

奋进中的地球科学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2023-05-29

我校2个学科进入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A+档.中国地质大学.2024-05-30

重点学科.中国地质大学.2023-05-29

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中国地质大学.2023-05-29

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中国地质大学.2023-05-29

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中国地质大学.2023-05-29

2021-2022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中国地质大学.2023-05-29

本科教育概况.中国地质大学.2023-05-29

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中国地质大学教务处.2023-05-29

我校16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中国地质大学.2023-05-29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教务处.2023-05-29

中外合作办学.国际教育学院.2023-05-29

莫斯科国立大学“2+1+2”项目.国际教育学院.2023-05-29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2023-05-29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2023-05-29

本馆简介.中国地质大学图书馆.2023-05-29

概况.中国地质大学期刊社.2023-05-29

[光明日报]以特色文化构建育人体系.中国地质大学.2023-05-29

我校2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地质大学.2023-05-29

科技奖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学技术发展院.2023-05-29

校徽规范.视觉形象识别系统.2023-05-29

色彩规范.视觉形象识别系统.2023-05-29

校旗规范.视觉形象识别系统.2023-05-29

定了!地大两个校区命名“南望山校区”“未来城校区”.微信公众平台.2023-05-29

校园风景.中国地质大学.2024-05-26

52张图,记录时代变迁下的地大校园.微信公众平台.2023-05-29

本馆简介.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2024-05-26

地大隧道将成科普壁画长廊.长江商报官方网站.2024-05-26

万物复苏的春天 在校园偶遇恐龙时代的绿植.中国地质大学.2024-05-26

现任领导.中国地质大学.2023-05-29

历任领导.中国地质大学.2023-05-29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2024-05-11

2024中国大学排名.2024中国大学排名.2024-05-11

我校获评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高校.中国地质大学.2023-05-29

学校荣获“2017-2019年度湖北省平安校园”.中国地质大学.2023-05-29

我校再次被湖北省授予省级文明单位称号.中国地质大学.2023-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