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鸯(238-291年),本名为文俶(chù),字次骞,小名为鸯,沛国谯县(今亳州市)人。魏末晋初名将,曹魏前将军扬州市刺史文钦之子。

文鸯胆色、力气超越常人,勇冠三军。正元二年(255年),因大将军司马师废黜魏帝曹芳,改立曹髦为帝,文鸯随父扬州刺史文钦和镇东大将军毌(guàn)毌丘俭举兵起事,曾率部夜袭司马师,兵败后跟随其父文钦投奔孙吴。甘露二年(257年),魏国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起兵反抗司马昭,文鸯随文钦率部支援诸葛诞,后因诸葛诞杀死文钦,文鸯与其弟文虎只身投靠大将军司马昭,被赦免死罪,受封为关内侯。晋朝建立后,晋升为平虏护军,后于咸宁市三年(277年),都督凉、秦、雍诸军大破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后升迁为东夷校尉,因事免官。永平元年(291年)三月,为诸葛诞外孙、东安郡王司马繇陷害,遭到诛杀,并夷灭三族。

东晋史学家孙盛在《魏氏春秋》中认为,文鸯勇气和胆量超越常人;晋朝史学家傅畅在《晋诸公赞》也评价文鸯,认为他平定西北凉州的战乱,成为天下闻名的名将。

人物生平

随父勤王

文鸯本名为文俶,字次骞,小名为鸯,是曹魏前将军扬州市刺史文钦的中子,为沛国谯县人。因与曹爽为同乡,文钦得到曹爽的厚待。高平陵政变后,曹爽被诛杀,曹魏朝廷为安定文钦将其提升为前将军,后取代诸葛诞成为扬州刺史,但文钦经常忧惧,后与毌丘俭共同谋划。

正元二年(255年)正月,因大将军司马师废黜魏帝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文鸯追随其父文钦,与镇东大将军毌丘俭共同举兵勤王,假传太后诏令将檄文传递到州郡中。二月,文鸯跟随文钦、毌丘俭统帅六万大军渡过淮河向西进军,后大将军司马师统率十余万大军前去征讨文钦和毌丘俭的军队。

神勇夜袭

大将军司马师率部屯兵汝阳(今河南汝阳),并派遣诸葛诞率部攻向寿春(今安徽寿县),征东将军胡遵率部阻断文钦等人的退路,全军奉行坚壁勿战的策略。后司马师派遣竞州刺史邓艾屯兵乐嘉(今河南项城),采用示敌以弱之计引诱文钦前来攻打,文钦果然上当,率领文鸯等人偷袭邓艾,却意外遇到司马师率部暗中抵达乐嘉。

十八岁的文鸯,认为情况尚未确定,如果登上城楼鸣鼓进攻,一击可以大破敌军。于是文钦将军队分成两队,趁夜偷袭夹击司马师等人。文鸯率部率先发动偷袭,并且大声呼喊司马师,声音响彻整个军营。司马师因有眼疾,当时正被医师割除眼睛上的肉瘤,文鸯的突然出现,司马师十分震惊,眼睛从肉瘤疮口中迸出。因担心军心恐慌,司马师以被蒙头,并忍痛咬断被头。文鸯连续三次敲响战鼓,主帅文钦都未能率部前来汇合,于是天亮后文鸯知道司马师军队兵强马壮,于是率部向东撤退。

司马师认为文钦已经撤走,于是派遣部将前去追击。文钦率部将要撤退,文鸯认为不能先挫败司马师军队的气势,是无法安然退走的。于是亲率十余名精锐骑兵冲向敌阵,所向披靡,司马师的部将无人可挡,文鸯安然撤走。司马师率部击退了文钦、文鸯父子,但因为病情加重,于是让其弟司马昭负责统率全军,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司马师便病逝于许昌市,文鸯的偷袭,间接导致了司马师的病逝。

文钦、文鸯父子撤走后,司马师又派遣左长史司马琏统率八千骑兵追击,同时命令将军乐林等人紧随其后。面对强大骑兵的追击,文鸯毫无畏惧,竟单枪匹马杀入数千骑兵之中,转眼间便杀伤一百多人,然后冲杀出敌阵,就这样一共六七次冲杀进入敌阵,全部安然无恙冲出,震慑得敌军骑兵不敢继续追赶,文鸯这才全身而退。但司马师的军队依旧在沙阳大破文钦统率的部队,于是文钦、文鸯父子率领部将退守项城市(今河南项城)。

复投曹魏

当天,毌丘俭听闻文钦父子战败的消息,丢弃大军连夜逃往淮南,后兵败被杀。毌丘俭兵败后,文鸯随文钦投降吴国,文钦被任命为都护、镇北大将军和幽州牧之职,爵封谯侯,并获得假节的权力。甘露二年(257年),魏国征东大将军诸葛诞率部起兵反抗司马昭,并派遣使者向东吴求援。于是东吴派遣全怿全端唐咨、王等将领,统率三万吴军,与文钦一起前往寿春支援诸葛诞,文鸯随军出征。

次年正月,因战事不利,文钦与诸葛诞矛盾增大,而两人平日里便有嫌隙,于是诸葛诞杀死了文钦。当时,文鸯与其弟文虎率部驻守小城,听闻文钦被害,欲统兵为父报仇,但众将士不肯服从,于是文鸯兄弟二人逃出城,选择投奔司马昭。众将请求诛杀文鸯兄弟,司马昭认为,文钦罪不容赦,其子也应当被杀,但文鸯兄弟走投无路,前来投靠,而且如今城池未破,杀掉文鸯兄弟,反而会使守军坚定抵抗的决心。于是赦免文鸯和文虎,并派文鸯兄弟率领数百骑兵巡城呼喊,文钦之子尚且不被杀害,其他人有什么担心的。后任命文鸯和文虎担任将军,并被赐爵关内侯。寿春城破后,文鸯、文虎收敛其父文钦的尸体安葬,司马昭赐予其牛车。

建功西晋

曹魏咸熙二年十二月(266年2月),司马炎接受魏帝禅让,以晋代魏后,文鸯出任平虏护军之职。咸宁三年(277年)三月,因鲜卑族首领秃发树机能率部反抗晋朝,并劫掠边疆地区,征西大将军司马骏任命平虏护军文鸯都督武威郡天水市、雍州之军前去御敌,并大破树机能。后树机能派遣二十个部落、约二十万人归顺晋朝,并遣子为质。文鸯于凉州大破鲜卑的胜利,使其名闻天下,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将。晋武帝太康中期(280-289年),文鸯晋升为东夷校尉,并获得假节的权力。上任之前,文鸯前去面见司马炎,但司马炎十分厌恶文鸯,后寻找借口将其免官。

身死族灭

太熙元年(290年)四月,武帝司马炎去世,刘盈司马衷继位,太傅杨骏辅政。永平元年(291年)三月,皇后贾南风联合楚王司马玮及东安王司马繇诛杀辅政大臣杨骏。因司马繇诸葛诞的外孙,知晓文鸯之父文钦为诸葛诞所杀,担心文鸯会成为舅家的隐患,于是趁杨骏被杀,便诬陷文鸯谋反并将其杀害,同时夷灭文鸯三族。

人物评价

西晋末年史学家傅畅在《晋诸公赞》中认为,文鸯在晋朝担任将军,曾于西北凉州大破外敌,使其成为名满天下的名将。东晋史学家干宝在《晋纪》中,评价文鸯为有勇有谋,资质和才能都是万里挑一的,统兵西征武威郡时,所向披靡。

东晋史学家孙盛在《魏氏春秋》中认为,文鸯年少之时,便是勇气和胆量都十分出众之人。唐朝宰相房玄龄在编撰《晋书》时,评价文鸯十八岁刚出山时,便勇冠三军。唐朝诗人杜牧在称赞他人时,认为其勇猛就像是文鸯和李敢一样。

出典释义

唐诗中有运用文鸯典故的做法,其中典故出自于《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毌丘俭传》南朝宋·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上面记载:钦中子俶,小名鸯。年尚幼,勇力绝人。此外《诸葛诞传》南朝宋·裴松之注引《晋诸公赞》记载:俶后为将军,破武威郡虏,名闻天下。太康中为东夷校尉、假节。

文鸯为三国曹魏名将文钦之子,后入晋担任将军,以勇武闻名,后世便用文鸯之名来比喻武将。唐朝诗人李贺在《谢秀才有妾练改从于人秀才引留之不得后生感忆座人制诗嘲谢贺复继四首》其四中,便有诗句“寻常轻宋玉,今日嫁文鸯。”这里的文鸯便指代武将。

家庭成员

文学形象

文鸯是《三国演义》中后半部中的人物,本是扬州刺史文钦之子,有万夫不当之勇。后随其父起兵讨伐司马师兄弟,与其父约定三更时分合兵劫营,因迷路未能按时到达。受到司马师军队的夹击,只身逃出,后面对追杀他的数百名司马师的士卒,反身冲入敌阵,杀退魏军几番追击。后随父文钦投靠孙吴,在诸葛诞起兵反抗司马昭时,跟随文钦投到诸葛诞麾下。因文钦被诸葛诞枉杀,与其弟文虎投靠司马昭,受到厚待,加为偏将军,封为关内侯。作者在赞诗中将他比作赵云,是一个少年英雄的形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