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范阳(今属河北定兴固城镇)人,一说齐人,秦末汉初纵横家,因避汉武帝之讳而改被后世记为蒯通。

蒯彻有很强的辩才,在秦末乱世中,劝说范阳令徐公投降陈胜部将武臣。此后又曾拒绝项羽对其的封赏。楚汉相争时,蒯彻追随韩信。韩信攻齐国时说服韩信攻打已经投降的齐国,并间接害死汉国另一说客郦食其。并在之后劝说韩信反汉自立,遭拒后蒯彻假意疯癫以避祸。韩信被杀后,蒯彻被逮捕到京师,在即将遭烹杀的时候,蒯彻说服刘邦得以豁免。曹参担任齐国国相的时候,召蒯彻为自己的太子宾客,蒯彻为曹参推荐齐国贤士东郭先生和梁石君。

蒯彻曾编成《隽永》一书。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评价蒯彻:“甚矣蒯通之谋,乱齐骄淮阴,其卒亡此两人”,司马迁认为蒯彻擅长游说。东汉史学家班固认为蒯彻的游说使得三名俊杰丧生,而他却避免烹杀的刑罚,可谓是幸运。

人生历程

早期经历

蒯彻是燕地范县(今属河北定兴固城镇)人,有雄辩能力。秦末农民起义时期,陈胜军将领武臣率军平定赵地,自号武信君。蒯彻见状,前往游说当地县令徐公,对他晓以利害,表明地方民众都对他不满,他难以守卫地方,不如向武臣投降。徐公听完蒯彻的言语后向他拜谢,并派遣车辆送蒯彻前往武臣处。蒯彻劝说武臣,徐公因怯懦贪图富贵而投降,如果不给予他富贵,那么各地都会继续坚守。而如果给予他富贵,那么各地都会争相投降。武臣听后以隆重的礼仪接待徐公,并赐给他侯印。燕、赵一带听闻此事后,纷纷投降,前后有三十多座城池,一如蒯彻的策略。

随战四方

蒯彻与齐人安其生关系很好,安其生为项羽出谋划策,但是没有受到项羽的采纳。项羽因看中二人才华,为他们封爵并赐给封邑,但二人始终不愿接受。

楚汉相争期间,蒯彻追随汉将韩信,跟随他俘虏魏王、平定赵国、代国,降服燕国,又率军向东攻击齐国。军队还没到平原县,就听闻汉军谋士郦食其成功劝说齐国投降,韩信打算停止进军。蒯彻劝说韩信,表示韩信受命攻打齐国,虽然现在郦食其说服齐国,但韩信又没有受到停止进军的命令。而且韩信率领数万军队征战,才攻克赵国五十余座城池,郦食其一人就拿下七十多座城池,韩信一个将领甚至不如郦食其功劳大。韩信认为蒯彻的说法有道理,便继续率领军队前进渡过黄河。齐王因为被郦食其说降,便没有在边境设防,韩信趁机偷袭,一路攻击到齐国临淄城下。齐王认为郦食其欺骗自己,便将他烹杀,面对韩信军队攻城,齐王不敌逃走。韩信在平定齐国后,自立为假齐王。

劝立韩信

刘邦出于对局势的考虑,为安抚韩信,派大臣张良册封他为真齐王。项羽为拉拢韩信,派遣使者武涉游说韩信。蒯彻发觉天下局势的变化取决于韩信,便想劝说韩信叛汉。蒯彻暗中怂恿韩信,称自己学过相面之术,自己观察韩信的面相,他最多只能做到侯爵这个地位,而且会处于危险的情况中,但是自己看他的背像,却是贵不可言。韩信对于蒯彻的话语不甚了解,便询问他这是什么意思。

蒯彻建议让周围的人走开,韩信允诺了这个要求。蒯彻告诉韩信,现在刘邦、项羽二人相争,双方数次大战,现在处于僵持的局面,而胜败的危机就在于他。韩信如果帮助刘邦,那么项羽就会失败,反之帮助项羽,刘邦就会失败。韩信表示自己深受汉王恩德,不能见利忘义。蒯彻听后,以常山王张耳陈馀陈余的故事,来表示再亲密的关系也会破裂。此后又引用越国大夫文种的故事,并表示“野禽殚,走犬亨;敌国破,谋臣亡”。又列举韩信的功劳,表示他已经功高盖主了,归附楚国的话,楚人难以信任他,归附东汉,汉国担心他的功绩,劝说他谋立大事。韩信听完蒯彻的话语难以抉择,便向他表示自己要再考虑一下。几天后,蒯彻再次劝说韩信,让他早下决断,不能再犹豫。韩信对此十分犹豫,不忍心背叛刘邦,并认为刘邦会因为自己的功劳,让自己继续统治齐国,便拒绝了蒯彻。蒯彻劝说失败后,十分害怕此事泄露出去,便装疯做了巫师

巧言求生

刘邦平定天下后,韩信被贬为淮安市侯,此后又因为谋反被处死,临死前叹息自己没有听从蒯彻的话。刘邦知晓后,将蒯彻召来,并打算将他烹杀,临刑前问他为何要教唆韩信反叛自己。蒯彻表示自己只知道韩信,而不知道刘邦,天下纷乱人人都想做皇帝,没做成只是因为能力不够而已,刘邦能将这些人全部杀光吗。刘邦听了他的话后,认为他说得对便将他赦免。

此后刘邦任命长子刘肥被任命为齐王,大将曹参被任命为齐相。曹参知道蒯彻有才华,便邀请他作为自己的太子宾客。有人劝说蒯彻向曹参推荐齐国贤士东郭先生、梁石君,蒯彻以自己家乡两个夫人的故事暗喻自己会推荐二人。蒯彻通过对曹参讲故事的方式,暗中隐喻东郭先生、梁石君。曹参听闻后,依照蒯彻的意见,以隆重的礼仪邀请二人作为自己的宾客。

个人著作

蒯彻有一部作品《隽永》,书中是蒯彻论述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权变之术,以及自己对这些见解的看法和论述。颜师古在为汉书做注时解释这本书的名称由来:“隽,肥肉也;永,长也。言其所论甘美,而义深长也。”此书在西汉末年就已失传。

人物争议

籍贯争议

关于蒯彻的籍贯存在着争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蒯彻是齐人。而东汉史学家班固等人在《汉书》中记载,蒯彻为燕地范阳(今属正定县固城镇)人。

战国策作者争议

学者罗根泽从史记《田儋列传[tián dān liè zhuàn]》汉书《艺文志》中推断,蒯彻应当为《战国策》的作者。他从战国策当中的内容中推断,认为蒯彻在年龄上符合,在个人能力上也符合,因此认定蒯彻是《战国策》的作者。他认为《战国策》不记录蒯彻姓名,是因为那时候的书籍都不喜欢一自己姓名命名,因此这些篇目都有不同的名称。而刘向在收集到这些资料的时候,便为其取名为《战国策》。

学者裴登峰从史记中《田儋列传》《蒯通传》的记载推断,书中关于蒯彻的记载不能作为蒯彻是《战国策》作者的证据。并且他从刘向的《战国策叙录》和《汉书》判断,认为这些书籍中都没有提及到蒯彻。但他也认为蒯彻和《战国策》有某种联系,在《诸子略》当中,记载了五篇关于蒯彻的内容,因此他认为蒯彻通《战国策》前身的材料间存在联系。该学者认为《战国策》是由西汉刘向整合而成,其中章节的作者众多,很难确定其中的作者是谁。

人物评价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评价蒯彻:“甚矣蒯通之谋,乱齐骄淮阴,其卒亡此两人”,司马迁认为蒯彻擅长游说。

东汉史学家班固认为蒯彻的游说使得三名俊杰丧生,而他却避免烹杀的刑法,可谓是幸运。

南梁文学家刘勰[liú xié]认为“至汉定秦楚,辨士弭节,蒯子几入乎汉鼎”,认为像是蒯彻这样的谋士只能顺应时势而为,不能做出违逆大势的行为。

南宋文学家刘克庄评价蒯彻:“郦食其方横死,蒯彻亦阳狂”,认为蒯彻如果不是遇见刘邦,那么他将会受到烹刑

明代文学家茅坤评价蒯彻:“假令韩信听之,而欲鼎分天下,海内矢石之斗何日而已乎”,认为像是蒯彻这样的说客只是以口舌纵横当世,并非有什么真才实学。

明末文学家王夫之认为:“且信始不从蒯彻之言与汉为难者,项未亡也”,对蒯彻的计谋,王夫之认为只是狂惑之计。

爱新觉罗·弘历爱新觉罗·弘历评价蒯彻:“既说信破齐,使郦生不免受烹;又说信背汉,致钟室不终臣节”,认为他虽然雄辩之才超过武涉,但是他的游说为人召来祸害,他身上具有战国策士的恶习。

清朝学者林西仲评价蒯彻:“其言终为汉王所擒也,以厚交不可恃,忠信不能保”,并认为蒯彻的游说能力在武涉之上。

近代学者蔡东藩评价蒯彻:“蒯彻并非楚臣,何为唆信叛汉,使之君臣相猜”,认为韩信被诛杀的事情,是因为蒯彻而导致的。

轶事典故

束緼请火

蒯彻面对劝说自己向曹参推荐贤士的人,为他讲述了一个故事。蒯彻说自己的家乡有一个妇人,和一位老关系很好。某天晚上妇人家中丢失一块肉,她的婆婆认为是妇人偷走的,就将她赶出家门。妇人在早上走的时候,拜访那位老媪,告知她事情原委,并向她告辞。老媪表示妇人走的时候走慢些,自己将会同她家里人一起追回她。老媪携带一捆乱麻到妇人家中借火,并告诉他们自己昨天晚上见到一群狗在争夺一块肉,自己来借火烧水给狗褪毛。妇人的其他家人听后明白自己错怪妇人,便同老媪一同追回妇人。蒯彻向来者表示,自己将要同老媪一样,向曹参“借火”。

抉择二妇

蒯彻为说服曹参任用齐国贤士东郭先生和梁石君,便询问参一个问题。有的妇人在丈夫死去三天后就改嫁,而有的妇人在丈夫死后却选择深居简出,一直闭门守寡,如果曹参想娶妻的话,会选择哪位。曹参听后表示,自己会选择一直闭门守寡的那位。蒯彻表示,寻求臣子也是一样的道理,东郭先生和梁石君是齐国的贤士,二人一直隐居山林,不愿出来做官,希望曹参以利相请。曹参听后表示,自己将按照他的意思来。

人物后裔

汉末时期荆州襄阳中庐蒯氏,即是蒯彻后裔,代表人物有刘表谋士蒯良字蒯良曹魏光禄勋蒯越字异度,以及诸葛亮姐夫房陵太守蒯祺

相关纪念

根据民国九年所修订的《临淄县志》记载,在“五路口庄东里许”。这个地址在山东临淄区皇城镇五路口村东约500米处,有一座古墓,即蒯彻墓。该坟墓南北长32米,东西宽40米,高9米,有许多植物生长在其上。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在《前汉通俗演义》中,蒯彻的形象同历史中相差不大,都是一个具有雄辩之才,且有较大功利心的谋士。第二十九回中,蒯彻劝说韩信东进攻击齐国,并为韩信提供避免刘邦追责的理由。第三十回中,蒯彻以雄辩的才能游说韩信反汉,见游说失败,蒯彻加以疯癫以避祸。第三十八回中,蒯彻假意疯癫被识破,遭押解至京城,面对刘邦的责问,蒯彻展示出他的雄辩能力,成功使得刘邦放过他。

在《前汉书平话》中,关于蒯彻的描写更加详细。书中蒯彻听到随何说韩信已死的消息,是“蒯通闻之,叫一声屈,气倒在地”,醒来后又是“垂泪哭之不绝”。蒯彻面对烹杀时为韩信喊冤,说他不该为汉朝立下功劳、不该一直忠心于刘邦,不然怎么会落得个身死的下场。刘邦听后想起韩信的功劳,便为韩信平反,并赦免蒯彻的罪过并赐予他钱财。此后楚州将领夏广造反时,蒯彻设计杀死六人,平息了这场叛乱。这里的蒯彻,智勇兼备,既有谋士的智慧,也有说客的雄辩,还有身处险境的急智,更兼具一颗忠心。

戏曲形象

元代杂剧《随何赚风魔蒯通》,全名为《随何赚风魔蒯通》,该故事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汉书-蒯通传》《前汉书平话》,这个杂剧对历史记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剧中的蒯彻依然拥有雄辩之才,但却褪去功利心,反倒有着归隐山林的志向。剧中第二折点明,蒯彻是韩信手下的重要谋士,韩信将刘邦召自己入朝的事情告知他。蒯彻表示“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告知韩信这一去必受其祸,劝说他放下权位归隐。韩信自认自己功勋卓著,刘邦定然不会谋图自己。蒯彻见不能说服韩信,便表示自己要回家侍奉老母,并回绝了韩信的挽留。第三折中,萧何派遣使者随何探查蒯彻,判断他是否真的已经疯癫,蒯彻经不住随何的观察,被发现是假装疯癫。第四折,蒯彻被绑到京城,即将烹杀时,为韩信喊冤。蒯彻假意讽刺韩信不该为汉国立下功劳,又一直忠心于刘邦,不然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结局。众人受蒯彻话语说服,表示明天当向刘邦申请为韩信平反,并为蒯彻加官进爵。蒯彻推辞官爵与财宝,表明自己已有归隐之心。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临淄蒯通墓.临淄融媒-今日头条.2024-05-07

南漳名人蒯氏三杰的故事之一:中庐大姓蒯氏.南漳新闻网.2023-10-12

蒯通墓.临淄区人民政府.2023-05-25

楚河汉界 楚河汉界 (1985).豆瓣电影.2023-10-12

淮阴侯韩信 (1991).豆瓣电影.2023-10-12

汉刘邦 (1998).豆瓣电影.2023-10-12

楚汉传奇 (2012).豆瓣电影.202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