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中国作家王小波的一篇杂文,首次发表于《三联生活周刊》1996年第11期上,同名杂文集于2006年4月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文章描述了一只敢于突破无底线的生活限制、无趣生活方式束缚的猪(在文中被作者戏称为“猪兄”)特立独行的日常,以及其通过冷静坚韧的抗争最终摆脱所有限制、追求自由本真的故事。在作品中,作者用讽喻的方式,表面描写猪,实际则揭露了人性的阴暗面,将猪反传统地打造为一个勇于向不合理的生活抗争、敢于追求自由的正面形象,并借此揭露了特殊年代的种种荒谬与可笑,批判对生活的设置。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王小波的杂文代表作,文章充分体现了王小波的创作个性、创作风格以及对自由的追求,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特立独行”一词也被认为是王小波个性的“标签”,并被广泛应用于互联网络。
在王小波去世的20年后,人们似乎仍然无法逃脱“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宿命,过着“缓慢受槌”的生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依然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偶像。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文革的生活经历
20世纪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结束,对“文革”的叙写也成为一时的文学潮流,王小波作为1952年生人,见证了“文革”兴衰的全过程,他的大部分杂文也以文革作为其创作的前背景,特殊年代的倒转的政治文化状态,成为王小波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关于文革的记忆,是一代人难以磨灭的疼痛。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便是这类文章的代表,王小波在他极力敲碎的“设置”的残骸中努力实现着个人独立尊严和多元自由理想。当时的社会充斥着全方位多角度的限制、对统一和服从的反复强调、对个性与自由的坚决反对。王小波对那个反常识的年代里的种种荒谬做出深刻反思与批判,分析当时人们的日常经验,以新鲜的角度得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
90年代的文坛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文学创作取得了空前进步。但此时杂文创作却呈现出衰落局面,多数显得空洞、言之无物。王小波的杂文则一改创作大环境的颓靡,作为一个经过历史的浩劫,又处于飞速发展年代的知识分子,王小波决计不再做“沉默的大多数”,避开政治意味浓烈的话语,捅破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争求思想自由解放,并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等作品中从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视角切入,用看似诙谐的笔调,深刻揭露与批判存在过的与正存在的社会乱象。
作者背景
王小波(1952—1997),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被称为“体制外作家”“文坛外高手”;小说代表作《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黑铁时代》等;王小波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该电影入围199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
1952年,王小波生于北京,1968年中学毕业后赴云南省插队,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读本科,毕业后在分校任教,1984年赴美国匹兹堡大学读研究生,1988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王小波辞去教职,专职从事自由撰稿人,此后长期为《三联生活周刊》《东方》《读书》《南方周末》等知名刊物供稿,1997年在北京病逝,年仅45岁。
王小波生前曾凭借小说《黄金时代》和《未来世界》先后获得第 13 届和第 16 届台湾《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然而与在港澳台文坛的热门情况迥异的是,王小波的作品在内地接连遇冷,连出版都波折连起。这一情况直到他心脏病发身故,才发生戏剧化转变。王小波逝世之后,“王小波热”风靡一时,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和《我的精神家园》等作品受到了狂热追捧,一版再版,成为“1997年十大出版现象”之一;相关的纪念文集也相继出版;更有一些热衷王小波的读者成立网站,发表学习、效仿王小波作品风格的文章,甘心做“王小波门下走狗“。虽然从未处于主流,但是他却凭借机智张扬的文字独步于中国文坛。正如戴锦华教授所言:“王小波无疑是当代中国文学乃至世纪中国文学中一位极为独特且重要的作家。”
内容情节
本文从王小波自己文革时插队的荒谬经历谈起,描述了猪和牛,甚至人都被安排、被设置的常规而痛苦的生活:猪和牛或是长肉,或是干活,再或是陷入强制的无休止的配种繁衍,但它们都接受了,这就对比出本文的主人公“猪兄”的特立独行。“猪兄”作为一只“不像猪”的猪,逃离了人类为他制造的生活方式,追求自由,潇洒地活着。
“猪兄”的特立独行也招来了老乡们的嫌弃和领导们的痛恨,虽然知青们喜爱它,甚至尊重它、与它称兄道弟,但无法帮助它躲过命运的残酷,在把“猪兄”定义为“破坏春耕的坏分子”后,领导们对这只特立独行的猪痛下杀手,出动了几十个人、几十条枪,好在“猪兄”更是一只有头脑的猪,它冷静躲过残酷的截杀,它最终成功逃离了一切限制,远离人群后,“猪兄”甚至长出了代表它本性的獠牙,不再与任何人亲近,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山野中。“我”想到这只猪,还是会尊敬和怀念。
角色介绍
傲然于世的“猪兄”
所谓“特立独行”,也就是与众不同、我行我素、独具一格。从外表来看,这只“特立独行的猪”与其他懒惰、肥胖的肉猪迥然有别:它“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像山羊一样敏捷”;行为上“猪兄”也称得上独到:它拒绝阉割,拒绝按照人的设置长一身肥肉,“吃饱了以后,它就跳上房顶去晒太阳,或者模仿各种声音”,“嫌弃生产队又脏又臭的母猪,到附近的村寨里去找好看一些的母猪”,以及它最终在几十个人、几十条枪的围追堵截下的精彩逃杀……种种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只“不像猪”的猪。
“猪兄”的可悲之处在于它的特立独行不被人理解,理解的人也不敢支持。在那个扼杀人性的年代,猖的民政策、政治的高压、文化生活的单调,导致了大多数一般群众的麻木不仁、不理解自由,老乡们嫌弃这猪不正经,领导们痛恨、围剿它;只有追求自由理想的知青喜欢它特立独行的潇洒派头儿,“我”甚至尊敬它、将它称为“猪兄”……但知青们在自己的尊严和自由都没有保障的情况下,也是限于世俗的偏见眼光,根本不敢同情和帮助“猪兄”。
“猪兄”作为王小波设置的权威社会的对立人物,反对人类社会的一切设置。社会中处处存在的对人的规训与刻板印象,正像文中对猪和牛的生活的设置。当这种权威的设置被强加到“猪兄”身上时,它没有顺从,而是顽强地斗争,它不仅仅是一头特立独行的猪,更是自由意志与反抗精神的终极象征。
主题思想
追求自由
正如李银河所说,王小波“是一位自由思想家。自由人文主义的立场贯穿在他的整个人格和思想之中。他特别崇尚宽容、理性和人的良知,反对一切霸道的、不讲理的、教条主义的东西。”王小波的写作中传递出一种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对生命自由和写作自由的坚守。
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充分体现了这种自由,猪就算没有人类也可以正常地生活,甚至可以自由自在地活着,但后来人强行地照顾它们,为它们赋予生活的意义。然而“猪兄”与众不同:它像山羊一样跨栏,像猫一样爬上屋顶四处闲逛,会学汽笛叫,拒绝被劁,会去村寨里找好看的母猪,还能冲出人的包围火线,并且“猪兄”只与相对有见识、有思想的知青相处融洽,与普通乡民和领导们相看两厌,由此不难看出,“猪兄”的特立独行,实际是对自由的追求。
王小波以真幻相杂的笔触,歌颂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位“猪兄”,从外表到性格再到具体所作所为,完全违背人类既定的规则,面对老乡们的不理解甚至领导们的痛下杀手,它都能冷静自如地应对,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洒脱自然的本真形态,反衬出了人处在社会中被设置、被压抑的困境:在社会生活中,反抗设置往往需要付出代价,但人为了既得利益不敢反抗,只能渐渐被消磨掉自我,失去珍贵的自由
批判压抑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一般民众对自由的不解与拒绝,以及专制对自由与人性的压制,都使文章不流于俗,拥有独到的思想内涵。杂文作为以笔为刀的工具,往往充满着质疑与批判,而王小波用“猪”来对比,将这种质疑批判引向普遍的人性,这种国民性的反思和批判使得这篇杂文不仅具有现实针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历史价值。王小波用他自己的方式来证明,追求自由和个性的精神永远不会泯灭。在这个程度上,自然是对当时意识形态的消解与反抗,进一步讲,也就是一个作家用自己的笔在挣扎与抗争,是对一切压抑的批判。
艺术特色
托物拟人手法
本文使用大量的拟人手法:“干活”或是“长肉”是猪生活的主题,“种猪”也有 “花花公子” 的名字,甚至猪还会摆出一副“正人君子的架势”等等,还有我与这只猪称兄道弟,并对其冠以“特立独行”“潇洒”“浪漫”等词汇,都让读者开始对猪另眼相待。这只猪面对领导和老乡们的力量毫不畏惧,甚至会运用自己的头脑来积极思考,冷静应对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最后它如愿变成了野猪。这些拟人化表达和传奇性经历一方面为读者的阅读增加了轻松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通过“反讽”表现了本文真正的主题:对于现实环境的限制,人们本来是可以有所选择、甚至是拒绝的,然而人们却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生为低贱的动物却深明大义,明白就算是“猪”也有自我做主的特权,从而引导人们进行深刻的自省。
幽默风格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具有强烈的黑色幽默风格,王小波在文中展开了讽喻性的比附,作者对猪、对人的描写,充满着消解,有漫画一样的夸张色彩,如在写到“我”对这头猪的偏爱时说:“其他猪看了嫉妒,一起嚷起来。这时候整个猪场一片鬼哭狼嚎,但我和它都不在乎。”在猪被围捕时,他又说:“按我和它的交情,我该舞起两把杀猪刀冲出去,和它并肩战斗,但我又觉得这样做太过惊世骇俗——它毕竟是只猪啊。”
杂文语言讽刺功能在文中被发挥到极致。而对特定时期的话语嘲弄性的复制,比如将一只猪定性为“坏分子”并决定将它“专政”,简直是闻所未闻的咄咄怪事,这就产生了强烈的黑色幽默的审美特征。文中几十个地方武装、几十条枪兴师动众地对一头猪进行围追堵截时,本该象征着理性的权力居然与一只猪分庭抗礼,甚至猪要比人要更加冷静从容,人的尊严看起来是那么可笑,本该一本正经的政治比儿戏还不如,严肃可以说全部被这种非理性的话语模式给消解掉,到这里王小波本可以直抒胸臆,将他的结论表达出来,然而他却点到为止,只剩下滑稽与荒诞,留给读者回味的空间。
作品影响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曾被收录进中学语文教科书。而“特立独行”一词,之后被认为是王小波个性的“标签”,并被广泛应用于互联网络。
图画书改编《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获得第六届丰子恺图画书奖。
参考资料
对谈|对这只特立独行的猪,我们可能都误解了.澎湃新闻.2023-05-16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摘得第六届丰子恺图画书奖佳作奖.中国作家网.2023-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