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英文:Chinese Ethnic Minority Languages and 文学),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个本科专业,属于文学门类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代码为050104。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主要研究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文献、文学以及文学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分为蒙古语、满语、维吾尔语、朝鲜语、哈萨克语、彝语等多个方向。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少数民族教育文化单位从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教学、研究、编辑、翻译、创作的工作。
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在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规模为3500-4000人。截至2025年6月,该专业在全国开设院校共40所。
专业发展
1951年,中央民族学院创办维吾尔语专业,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北京大学东语系维吾尔语科全体师生并入中央民族学院。1952年,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建立蒙古语文学专业,这是新中国最早面向全国招生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之一。
1986年,在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编辑出版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及毕业生使用方向介绍》中,设置了蒙古语言文学、朝鲜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言文学、哈萨克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专业,属文史类专业。
1989年,在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编辑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与专业简介》中,设置了蒙古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言文学、维吾尔语言、朝鲜语言文学、哈萨克语言文学、哈萨克语言等专业,属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为社会科学本科专业。
1993年,教委高等教育司编写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中,设置了藏语言文学、蒙古语文学、维吾尔语言文学、朝鲜语言文学、哈萨克族语言文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教育等专业,属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为文学门类专业。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将原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文学、维吾尔语言文学、朝鲜语言文学、哈萨克语言文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教育、壮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语、德宏傣语、彝语、景颇语、傈僳语、拉祜语、佤语、维吾尔语言教育、哈萨克语言教育、壮侗语族语言文化等专业合并调整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可注明藏、蒙、维、朝、哈等语言文学),专业代码为050104,属文学门类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
1998年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获硕士学位授权。
2003年6月,伊犁师范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哈萨克族语言文学)学科被确立为首批院级重点学科,2006年获硕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2012-2021年,国家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注重少数民族语言保护。
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布的关于《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仍属于文学门类,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代码为050104,授予文学学士,修业年限为四年。
培养标准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基础、兼通汉语言文学相关知识,具有初步的语言文学研究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在文化、教育、出版、传媒机构以 及政府机关等部门工作,或在周边相通语言国家从事语言文化交流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复合型人才。
培养规模
学制
基本学制为4年。各高校可在四年制模式基础上,实行弹性学制,但学生修业年限不少于3年。
学时
总计130-140学分,2200-2600学时(民族地区高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调整)。
学位
素质要求
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较高的审美品位以及健康的心理和体质;掌握中国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了解国家关于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及文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适应社会发展主动获取和更新专业知识的基本素质。
能力要求
具有感悟、辨析和探究语言文学现象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鉴赏、评价文学作品和相关文化现象。在母语和国家通用语的阅读理解、口语表达、文字表达方面体现出明显的优势。
知识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人文社会科学和语言学诸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汉民族及少数民族跨文化现象的分析方法,掌握创造性思维以及从事本学科领域科学研究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社会实践诸方面的基本能力。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综合教育课程三部分构成。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人文科学概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体育、实践训练。专业教 育课程包括本学科基础性课程、相关专业的专业性课程以及专业实习实践。综合教育课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活动、文体活动以及其他自选活动。
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的知识覆盖范围包括:中国语言知识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文学知识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理论知识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以及相关知识领域,如外国文学。
课程设置
实践教学
结合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为学生在校内、校外开展实践教学提供必要条件。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校内专业实验室建设,精心设计实验内容,维护实践教学秩序,建立健全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为学生按计划使用实验室提供切实保障。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签订合作协议,指派专任教师负责学生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管理,引导和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校外实践教学的目标。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教学实习、少数民族文字书写、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翻译口译及笔译、少数民族语言田野调查、少数民族语文写作、基于汉族及相关少数民族跨文化现象的观察分析、汉语言文学与少数 民族语言文学的比较研究等。
师资队伍
中国语言文学类各专业师资队伍的具体人数根据专业的学科地位、招生规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因素确定。生师比应符合教育部的规定。承担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不少于6人,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
师资队伍结构
教师应具有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研究生学历。师资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且相对稳定,拥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带头人。适当考虑学科内部的专业平衡和学缘结构,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低于30%;拥有海外求学、访学经历的教师应占有一定比例。
教师水平要求
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职业操守,热爱中华文化;具有坚实的专业素养和开阔的视野,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具备独立从事教学科研的能力,能够适应中文学科人才培养的需求,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进行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
教师发展规划
学校和院系应当鼓励和组织教师围绕教书育人的工作要求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并在时间、经费、国际国内交流等方面提供支持,使教师能够有计划地以多种方式参加相关培训或访学研修,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应增强创新创业教育意识,提升相应的教学能力。
教学条件
专业所在高校的基本办学条件,须达到教育部公布的指标要求。不同类型高校应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积极改善教学条件,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和支持。
教学设施
办学单位应拥有公共图书馆或中文资料室。专业图书、期刊,文献资料、数字化资源和检索工具等配备充分。新开设的专业,公共图书馆或资料室的生均专业图书不少于100册,教学行政生均用房面积不小于14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不低于5000元。教学活动场地的使用须有基本保障。
信息资源
教师结合课程性质制定教学大纲,编写讲义,为学生提供参考文献。注重教材选用的质量。基础课程教材应为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优质教材或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的正规教材,专业课程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教材。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尝试利用网络优质资源(例如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古典文献库、爱课程网中文学科精品资源等),拓展学生的专业学习。
教学经费
按照教育部的统一要求,保证教学经费数量充足,规范使用。学生人均教学经费须符合教育部相关规定,生均年教学日常支出不低于1000元;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实际情况,合理提高教学经费的投入。
质量保障
质量管理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积极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鼓励教师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测试和评估。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与带有一定专业内涵的课外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方式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提升整体素质。
质量保障规范
不同类型高校应结合各自的实际以及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的特点,规范管理,强化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毕业生情况跟踪反馈机制以及社会评价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内涵,提高教育质量。
毕业写作
选题要求
毕业写作选题的确定须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应结合专业学习的实际,有利于对学生的专业思维和写作能力进行综合训练,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内容要求
毕业写作一般采用论文形式。写作内容应完整、充实,表达顺畅,具有专业特点,能够体现本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
指导要求
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毕业写作进行全程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在相互交流中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以保证毕业写作质量。
培养模式
“订单式+数字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采用“学校 + 政府”订单式培养体系,与民族州、市、县签订合作协议,地方政府投入共建经费并提供实践基地,以“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为目标,聚焦民汉兼通人才培养,覆盖傣、景颇族等11个民族12个语种,服务边疆政务、教育等领域;构建“一干多枝”专业架构,以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为核心开设多语种方向,实行“1+3” 学程分段,按民族和双向选择分流,设置语言、文学、双语翻译等特色课程,组织编写百余部教材;依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驱动教学,建设数据库与重点实验室,吸收学生参与田野调查,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拓宽视野;组建跨民族、跨学科的“双师型”师资团队,含多民族教授与博士,聘请国内外专家;通过建设语言与文化资源库、民族文字博物馆,以数字化手段赋能语言保护与文化传承;依托多个省级以上培训基地,每年开展多语种、多层次双语培训,覆盖双语法官、教师等群体,年培训近2000人次,送教下乡至多个州市县,学生就业率超95%,毕业生走向民族地区党政机关、教育系统等,从事民汉翻译、文化研究等工作,服务“一带一路”与边疆稳定,形成“语言筑基、文化铸魂、实践赋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双语筑基·区域服务”培养模式
代表:塔里木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维吾尔语方向)以培养政治可靠、专业过硬的复合型双语人才为目标,依托塔里木大学办学优势,构建“语言能力筑基+专业知识融合+实践应用导向”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围绕维吾尔语与汉语双语能力展开,涵盖初级至中级的语言技能课程(听、说、读、写)、维汉互译理论与实践,以及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基础学科,同时融入维吾尔历史文化知识。专业自2009年开设以来,已形成稳定的师资队伍,注重依托人文学院资源开展教学。毕业生主要面向新疆地区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与维吾尔语相关的管理、翻译及教学工作,在南疆地区形成专业影响力。
“双语定位·复合应用”培养模式
代表:新疆农业大学中国语言学院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专业以“维汉双语互译”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为核心定位,构建“语言能力+跨学科知识+区域服务”的复合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聚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学生掌握维吾尔语听、说、读、写、译技能与语言学理论,兼具国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跨学科知识,具备语言研究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设置以维汉双语为核心,涵盖语言技能训练(如听、说、读、写)、互译理论与实践,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课程。专业依托新疆农业大学校级一流专业优势,拥有2门自治区级和2门校级一流课程,2011年起纳入自治区“民汉双语翻译人才培养计划”,学生享受免学费政策。师资与教学资源上,注重结合多学科背景培养复合能力,毕业生主要面向党政机关、教育、公检法等系统,服务少数民族教育、国家安全等领域,部分学生可免试推荐至新疆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学位,形成“培养-就业-深造”的贯通路径。
发展前景
深造方向
继续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考研方向: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史等。
就业方向
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少数民族教育文化单位从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教学、研究、编辑、翻译、创作的工作。
开设院校
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在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规模为3500-4000人。截至2025年6月,该专业在全国开设院校共40所。
专业排名
2024年上海软科中国大学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排名评级A+的学校共有2所,评级为A的学校共有2所,评级为B+的学校共有7所,以下为详细收录排名:
艾瑞深2024中国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排名(研究型/应用型),具体如下:
2025-2026年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排名如下:
2024年ABC中国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排名如下:
参考资料
Qinsheng Zhou: Ethnic Minority Languages in China: Policy and Practice.semanticscholar.2025-06-12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概况.中国教育在线|掌上高考.2025-06-16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开设院校.阳光高考.2025-06-16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基本信息.阳光高考.2025-06-16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开设院校.中国教育在线.2025-06-16
国家教委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等文件的通知.警察网.2025-06-12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已失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5-06-12
Evolving means of formal language policy on Putonghua and minority languages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1986–2021).www.tandfonline.com.2025-06-12
信息名称: 教育部关于公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育部网站.2023-05-16
普通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2025-06-12
【名师风采】刘劲荣:新时代民汉双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者.云南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2025-06-12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版.2025-06-12
专业介绍.新疆农业大学中国语言学院.2025-06-12
生涯规划 | 专业指南(98)——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微信公众平台.2025-06-12
2024中国大学专业排名.软科.2025-06-12
校友会2024中国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排名(研究型),中央民族大学第一.www.chinaxy.com.2024-04-22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排名——中评榜2025年中国大学分专业竞争力排行榜.中国科教评价网.2025-06-12
2024年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排名及评级结果.CNUR中国大学排行榜.2025-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