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斑啄木鸟(黑枕黄鹂普通亚种:Dendrocopos major),又称赤、花啄木、啄木冠等,是一种中等体型的啄木鸟,成体体长20~24厘米,重70~98克,翼展34~39厘米。全身覆羽主要为黑、白、红三种颜色,头顶黑色,脸白色具黑颊纹,上体为有光泽的蓝黑色,肩和翼黑色各具一大白斑,飞羽及尾羽黑色,其上相间有规律的白色横纹,使得大斑啄木鸟飞羽和外侧尾羽看上去均具有黑白相间的横斑,下体污白色,下腹和尾下覆羽鲜红色。雄性枕部则有醒目的红色带,雌性则无。
大斑啄木鸟广泛分布于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和阿拉伯、喜马拉雅山脉和秦岭以北的亚洲,在几乎所有类型的林地以及经过改造的栖息地,如公园、花园和橄榄林中都有它的身影。其分布的最高海拔为2500米。它是杂食性动物,能够从松果中获取种子、从树干内获取昆虫幼虫,也能从巢中获取其他鸟类的卵和早成雏。
2016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2023年,大斑啄木鸟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形态特征
大斑啄木鸟科是一种中等体型的啄木鸟,成体体长20~24厘米,重70~98克,翼展34~39厘米。全身覆羽主要为黑、白、红三种颜色。头顶黑色,额部棕色,脸白色而具黑颊纹,颈部黑色而两侧具纵向白斑。上体为有光泽的蓝黑色,颈背部的黑色条纹向前延伸至喙基部与肩部,并穿过胸部的一半左右,肩和翼黑色各具一大白斑。除下腹部和尾部覆羽呈鲜红色外,下体均为污白色。飞羽及尾羽黑色,其上相间有规律的白色横纹,使得大斑啄木鸟飞羽和外侧尾羽看上去均具有黑白相间的横斑。
雌、雄性成体外形相似,但雌性个体体色相对单一。雌性枕部全黑无红斑,耳羽棕白色。而雄性成体枕部有醒目的红色带。
幼鸟覆羽的光泽不如成鸟,斑纹也不如成鸟清晰。其上体棕色、下体污白色,下腹部颜色较浅,呈粉色而非红色。雄性幼鸟头顶为栗色,雌性则无。
此外,不同亚种的大斑啄木鸟羽色可能存在差异。通常,靠北的亚种体型相对更大、喙相对更厚,身体下半部更白,这也与贝格曼规律相符合。
近种区分
大斑啄木鸟与其同属近亲叙利亚啄木鸟(Dendrocopos syriacus)相似,且被记录有与之杂交的行为。
分布栖息
大斑啄木鸟广泛分布于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和阿拉伯及喜马拉雅山脉和秦岭以北的亚洲。大斑啄木鸟不仅分布范围广,其所栖息生境也十分多样。各种各样的林地——阔叶、混交林至针叶林,以及经改造的栖息地,如公园、花园和橄榄林中都有其分布。如:在北非,大斑啄木鸟会出现在橄榄和杨属种植园,雪松、松栎和栓皮栎森林;缅甸北部的桤木和杜鹃花属中、日本的各种林地和公园中都能见到大斑啄木鸟。其分布的最高海拔为2500米。
声音与适应
大斑啄木鸟的叫声是尖锐刺耳的单音,约每秒一次。相比于叫声,大斑啄木鸟的“击鼓”,即通过枯树、树枝或在合适的人造结构上敲击制造声音的行为可能更为人熟悉。大斑啄木鸟雌雄两性都会有“击鼓”行为,但雄性出现该行为的频率更高。从前人们一直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发声,直到1943年才证明它完全是由啄木鸟用喙部在各种结构上敲击产生的。此外,很多学者认为大斑啄木鸟科“击鼓”是用来练习啄食以提高啄食能力,但美国田纳西大学的相关研究人员认为,啄木鸟击鼓是为了进行长距离信息交流、吸引异性前往交尾或者用于建立领地和种间识别等。求偶期间,大斑啄木鸟常通过“击鼓”发声来吸引异性。
当啄木鸟“击鼓”时,产生的巨大的力量对其具有潜在危害。与其它啄木鸟一样,大斑啄木鸟对于“击鼓”行为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可以适应敲击所带来的压力。在大斑啄木鸟和与其关系较近的物种中,它们颅骨前部与上下颌骨连接的部分向内折叠,并由肌肉牵拉,当啄木鸟用喙敲击硬木时,肌肉可以支撑着它抵御冲击力。上颌骨外层明显长于更坚硬的下颌骨,从而吸收了大部分的冲击力。此外,骨骼的适应性和加强也有助于吸收冲击。
生长繁殖
大斑啄木鸟的繁殖期为4~5个月,并且遵守严格的单配制,即在一个繁殖季节内,大斑啄木鸟只与一个异性交配并抚育下一代。但在不同的繁殖季节,大斑啄木鸟通常会更换伴侣。
发情期
大斑啄木鸟在出生一年后达性成熟,并在随后出现求偶行为,其配对时间通常于2月末开始。雄鸟会张开翅膀和尾羽进行展示,并在飞行时发出鸣叫,随后可能会降落在一个巢点,而雌性偶尔会在准备开始交配前骑在雄性身上。
产卵期
筑巢
大斑啄木鸟的一个巢区内通常有4~6个鸟巢,其中一个为育雏巢,其余为主要用于躲避天敌或休息的非育雏巢。非育雏巢穴,可以整年筑巢,且雌雄都参与,但主要还是由雄鸟完成。其巢洞口径4~6cm,呈圆形或者微椭圆形,内部深21~45cm,洞内平均直径11.9~15.7cm,巢洞内常垫有一层筑巢时落入的木屑。
育雏巢则通常是在配对后,雌雄两只啄木鸟科在树上或巢箱等地点距地面0.3~8m的地方挖一个新洞开始筑建。新巢建好后,雌雄两只啄木鸟能稳定地生活在同一领地,该阶段至少维持至其后代孵出离巢。
通常情况下,一棵树可以在好几年用来筑巢,但大斑啄木鸟每年都要凿啄新巢,旧的巢洞很少被重复使用,仅在无合适巢树时会使用旧巢。大斑啄木鸟可能会通过用喙敲击树干来选择树皮坚硬而树干中心因寄生昆虫或疾病而变得没那么坚硬的树木作为巢树。
产卵与孵化
大斑啄木鸟的产卵期在每年的4月下旬至5月上旬,日产卵1枚,多在上午产卵。窝卵数为4~10枚,平均窝卵数为5.6枚。大斑啄木鸟两性共同孵卵,孵卵时长依天气状况不同而异,通常为10~13天,气温较低时孵卵时间较长,孵化率为70%~80%,平均每窝可以成功孵出约4只早成雏。
育雏期
大斑啄木鸟从产下第一枚卵到最后一只雏鸟离巢,育雏期为40~42天,其育雏也由雌雄两性共同完成。育雏期间,亲鸟轮流觅食喂养雏鸟,每天喂食45~90次。若有一只雏鸟成功离巢即为育雏成功,则大斑啄木鸟的育雏成功率达81%,每窝可成功育雏1~8只。
雏鸟晚成,在孵化后20~23天能够飞离鸟巢。
换羽
大斑啄木鸟成鸟在繁殖季节后会进行一次为期约120天的彻底换羽,但具体时间在不同亚种、不同纬度间存在差异。北方的大斑啄木鸟大约从6月中旬到7月下旬开始并在10月至11月结束;在温带地区,一些亚种(如:Dendrocopos major ssp. Pinorum),其换羽时间约从6月上旬至7月中旬开始,9月中旬至10月下旬结束;而南方的亚种(如:Dendrocopos major ssp. hispanicus)则在5月底或6月开始换羽,最早8月便换羽结束。
种间关系
食物与天敌
大斑啄木鸟是杂食性动物,既从树上挖鞘翅目与鳞翅目昆虫幼虫、捕食蚂蚁和蜘蛛等许多无脊椎动物,也挖寻腐肉及植物种子等食用。在有明显季节性变化的栖息地中,其食物也显示出明显的季节变化,但主要以无脊椎动物为主。此外,大斑啄木鸟还会捕食其他鸟类的后代,包括卵和早成雏。至于植物性来源的食物包括针叶树种子、坚果、橡果、芽、树汁、浆果、水果和花蜜等。而雀鹰(Accipiter nisus)和苍鹰(Accipiter gentilis)等林地猛禽则是大斑啄木鸟的捕食者。
寄生
大斑啄木鸟是吸血蝇(Carnus hemapterus)、棘头虫(Prosthorhynchus transversus)等寄生昆虫以及绦虫纲(Anomotaenia brevis)、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等原生生物的宿主。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评估数据显示,大斑啄木鸟的总数在7300万~1.110亿只左右,繁殖范围估计有5780万平方千米。其种群数量很大,并且趋于稳定或略有增加。据估计,大斑啄木鸟的总数在7300万~1.110亿只左右,繁殖范围估计有5780万平方千米。其种群数量很大,并且趋于稳定或略有增加。同时,国际鸟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在欧洲,大斑啄木鸟的数量有1290~1930万对,相当于2580~3860万只成体,且英国种群已扩散至爱尔兰。
致危因素
严冬会导致大斑啄木鸟大量死亡,而部分区域的栖息地碎片化也对其造成威胁。在所有大斑啄木鸟种群中,分布于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的两个亚种(Dendrocopos major ssp. canariensis、Dendrocopos major ssp. thanneri)可能是最脆弱的。此外,由于人类对加那利岛上松林的开发利用,栖息于加那利的大斑啄木鸟亚种(Dendrocopos major ssp. canariensis)可能会面临一定栖息地丧失的风险。
保护级别
大斑啄木鸟于2016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2023年,大斑啄木鸟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生态意义
大斑啄木鸟对多数森林害虫尤其是蛀干类害虫具有很好控制作用。在冬春季,大斑啄木鸟以蛀干害虫为主要食物,被捕食害虫数量占食物总量的90%以上;在夏秋季则以食叶害虫为主要食物,被捕食害虫数量约占食物总量的75%。
物种危害
大斑啄木鸟偏好在相对健康的树上啄洞,且在凿洞营巢时,为保证巢穴足够宽敞,其通常选择高大粗壮树木的主干作为筑巢点。由于这些树洞远大于觅食洞,而常造成一些健康林木的损伤。
参考资料
大斑啄木鸟.物种2000.2024-11-09
物种详情|大斑啄木鸟|Picoides major.sciencereading.2023-04-29
大斑啄木鸟.IUCN.2024-11-09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4-11-14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2023-04-29
Comparative reproductive biology of Middle Spotted Woodpeckers Dendrocopos medius and Great Spotted Woodpeckers D. major in a riverine forest: Bird Study: Vol 53, No 3.tandfonline.2023-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