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斑地(学名:Zoothera aurea),又称为顿鸡、虎斑山鸫,是一种鸫科地鸫属鸟类。其是鸫类中最大的一种,为中型鸟类,体长为27~30厘米,体重为124~174克。上体为黄褐色布满黑色鳞状斑,下体为棕白色,除颏、喉和腹中央外,也具有黑色鳞斑。其虹膜为暗褐色,嘴为褐色,脚为肉色。
虎斑地鸫主要分布于亚洲和欧洲。其繁殖于哈萨克斯坦、韩国、蒙古、俄罗斯等地区。冬季分布在东南亚的南部至北部,可见于菲律宾北部和西部、中国的东部和南部以及日本南部。其主要栖息于林地、山地断崖等处,以动物性食物为主,也吃少量的植物性食物。繁殖期为5~8月,孵化期为11~12天。
虎斑地鸫体表的真蜱目能够随迁徙时被运往不同国家,不利于人类的身体健康。但其以昆虫为食,对农业和牧业有利,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2023年,虎斑地鸫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2019年,虎斑地鸫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物种。
研究历史
分类历史
在1790年,英国鸟类学家莱瑟姆(Latham)首次将来自克什米尔的虎斑地鸫命名鸫属 dauma,后被更名为Zoothera dauma。该种的亚种分化存在一定争议,苏联鸟类学家杰门蒂耶夫(Dement’ev)和格拉德科夫(Gladkow)(1954)将本种分为11个亚种,英国学者霍华德(Howard)和摩尔(Moore)(1980)又进一步分为16个亚种。不过部分物种例如黄胸地鸫(地鸫属 machiki)绿尾地鸫(Zoothera lunulata)和黄尾地鸫(Zoothera heinei)等,它们曾经均被认为是虎斑地鸫的亚种,但其已成为独立物种。而怀氏地鸫(Zoothera aurea)是否被划分为一个独立种依旧存在争议,它在2015年有关虎斑地鸫分类学当中仍然被归为虎斑地鸫的一个亚种。
亚种研究
截至2023年,ITIS认为虎斑地鸫存在2个亚种,下表是两个普通亚种和日本亚种的分布地区。
形态特征
虎斑地鸫是鸫类中最大的一种,其为为中型鸟类,体长为27~30厘米,体重为124~174克。雌雄羽色相似,其眼先为棕白色,眼大而圆,眼圈为白色,头侧为棕白色微具有黑色端斑,耳区有一黑褐斑。虹膜为暗褐色,嘴为褐色,下嘴基部为肉黄色,脚为肉色。
虎斑地鸫成鸟自额至整个上体为鲜亮的橄榄褐色,羽片具有棕白色羽干纹、金棕色次端斑和黑色边缘,在上体形成鲜明的黑色鳞状斑。其翅上覆羽与背同色,中覆羽、大覆羽为黑色且具有暗橄榄褐色羽缘和棕白色端斑。初级覆羽为绒黑色,外侧边缘中部羽缘为橄榄色。飞羽为黑褐色,外侧羽缘为淡棕黄色。次级飞羽先端为棕黄色,内翔基部为棕白色,在翼下形成一条棕白色带斑,飞翔时尤为明显。中央尾羽为橄榄褐色,外侧尾羽渐为黑色,且具有白色端斑。下体为棕白色,除颏、喉和腹中央斑纹不明显,其余下体均布有醒目的黑色鳞状纹。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虎斑地鸫主要分布于亚洲和欧洲。其繁殖于哈萨克斯坦、韩国、蒙古、俄罗斯等地区。可见于菲律宾北部和西部、中国的东部和南部以及日本南部。
中国分布
虎斑地鸫在中国几乎各地均有分布,通常繁殖于黑龙江省、吉林省、四川省北部、贵州省北部、云南省北部和西部,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台湾等地。越冬于云南、贵州、湖南省、浙江省、广东省、广西、台湾等地。
季节性分布
虎斑地鸫种群的冬季分布在东南亚南部至北部。其繁殖于俄罗斯东部和中国东北部,在东南亚过冬。在中国,其通常在4月末5月初迁到东北地区繁殖,9月末10月初开始南迁,迁徙期间经过辽宁省、河北陕西、甘肃省、青海省、四川等地。虎斑地鸫在中国北部繁殖的种群全为夏候鸟,在中国南部繁殖的种群部分为夏候鸟,部分为留鸟。
栖息环境
虎斑地鸫生活在海拔3600米以下的地方。其主要栖息于林地、山地断崖等处,常见于溪谷、河流两岸和地势低洼的密林中,春秋迁徙季节也活动于林缘疏林和农田地边以及村庄附近的树丛和灌木丛中。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下,虎斑地鸫选择的栖息地也不同。在俄罗斯,其会在南部北方地带和暗针叶林和混合林中繁殖,通常栖息于有水源的森林地区。在韩国和日本,其在山地和山下森林中繁殖,栖息在潮湿的落叶林或混交林中。虎斑地鸫会在阔叶常绿林、山地森林、竹林和灌木林中越冬,可见于城市公园、草坪、野餐区和靠近树皮的高尔夫球场等开阔的草地上。在菲律宾的非繁殖地,其喜欢栖息于较高的山坡。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虎斑地鸫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的植物性食物。其早成雏主要以蚯蚓和鳞翅目(Lepidoptera)美国白灯蛾为食。成鸟则多以鞘翅目(Coleoptera)、鳞翅目、直翅目(Orthoptera)等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有时也吃些植物果实、种子、棵寄生果等。其通常在林下灌丛或林下落叶层的地面上活动觅食。
鸣叫行为
虎斑地鸫的鸣声单调而低沉。其鸣声很特殊,像似机器转动的声音,尖细而持久,先高后低,约每10分钟后重复一次并且这种声音能够传得远。
活动特征
虎斑地鸫为地栖性鸟类,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少见有成群。其多贴地面在林下飞行,有时亦飞到附近树上,每次飞不多远即又降落在灌丛中,很少在林层上空或树冠层活动。其性格胆怯,受惊时贴地面做林下低空飞行,起飞时发出一声“嘎”的叫声,飞不远即降落下来。其也能在地上迅速奔跑。
生长繁殖
筑巢行为
虎斑地鸫的繁殖期为5~8月。通常营巢于溪岸阔叶林或混交林内的树权上,偶见营巢于采伐后留下的树桩上,树桩四周生长出来的幼苗成为巢的隐蔽物。巢呈碗状或杯状。巢材主要有细树枝、枯草茎、草叶、青苔、树叶和泥土等,其中尤以苔藓最多,巢壁糊有少许黄泥。巢内垫有松针、细草茎、细树枝和草根。
产卵孵化
虎斑地鸫通常1年繁殖1窝,窝卵数为4~5枚。卵为灰绿色或淡绿色,稀疏的散布有一些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多。孵化期为11~12天。
育雏发育
虎斑地鸫的早成雏具有晚成性,经雌雄亲鸟共同喂养12~13天后可离巢。当雏鸟刚出壳时,其全身除枕部和眼泡后面有几撮白色绒羽外,其余全赤裸无羽。雌雄鸟轮流伏卧于巢中暖雏,轮流外出哺食育雏,直至雏鸟羽毛长出,亲鸟才不伏卧于巢中暖雏,但仍多站在巢沿保护雏鸟,直到另一亲鸟觅食归来才离开,彼此轮流护雏喂食。此时,雌雄亲鸟的警惕性极高,当对方离巢还相当远,就悄然从巢内飞出,落到地面灌丛中藏匿起来,难以发现。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截止至2019年,虎斑地鸫在全球种群数量规模尚未量化。2004年,其在欧洲的繁殖种群估计为25万~100万对,但欧洲的种群数量只占全球范围的不到5%。2015年,欧洲的鸟类数量有所增加,但由于持续的森林砍伐和森林退化,虎斑地鸫的栖息地不断遭到破坏和退化,其种群数量呈现下降趋势。
保护级别
2023年,虎斑地鸫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
2019年,虎斑地鸫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物种。
物种危害
虎斑地鸫体表的真蜱目能够随迁徙时被运往不同国家,而造成蜱虫和蜱传病原体(例如无形体、巴尔通氏体属、立克次体等)的入侵,不利于人类的身体健康。
主要价值
虎斑地鸫以昆虫为食,对农业和牧业有利,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
参考资料
虎斑地鸫.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2024-09-30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4-10-15
虎斑地鸫.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4-11
White’s Thrush or Scaly?.10000birds.2023-04-11
虎斑地鸫亚种.itis.2023-04-11
虎斑地鸫亚种分布.avibase.bsc-eoc.org.2023-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