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尔赫·马里奥·佩德罗·巴尔加斯·略萨(Jorge Mario Pedro Vargas Llosa,1936年3月28日-2025年4月13日),出生于秘鲁,是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作家及诗人,拉丁美洲“爆炸文学”四大主将之一。
略萨出生于秘鲁南部外祖父家中,由外祖父带着一家人移居到玻利维亚。在略萨的童年时代,就有了文学的理想。在少年时期,父母重修旧好后,父亲要求他读军校,军校里的黑暗生活成为他后期创作的重要源泉,毕业前一年,他入职父亲的报社,做起了报社的实习记者。做记者的经历使略萨能够深入探索秘鲁社会,对造成社会黑暗的政治根源进行思考和描述,使他创作了生涯中的第一部舞台剧《印加王之逃遁》(La huida del Inca,1952)。最后,略萨从军校退学,并在国立圣米盖尔中学完成中学学业。
1953年,略萨在利马的国立圣马尔科斯大学双主修文学与法律,同时加入了地下党组织反抗奥德里亚将军独裁政府,不顾家人反对与舅妈的妹妹结婚。本科毕业后入同校语言学研究所做研究生,1958年获奖学金赴马德里大学深造。后于研究生求学期间,发表了他人生中第一部小说集《首领们》(Los jefes,1959),之后辗转各国游历,发表了《城市与狗》(La ciudad y los perros,1963)《绿房子》(La casa verde,1965)等著名作品。虽然《城市与狗》被秘鲁当局查禁,但依旧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在全球出版,略萨也凭借这部作品奠定卓著的国际声誉,该书的成功也极大的激发他的创作热情。1964年,结束第一段婚姻并在次年与表妹结婚。1971年获马德里大学文学哲学博士学位。1976年8月在伦敦召开的第41届国际笔会上当选为主席,任期3年。1980年后,略萨多次在世界各处讲学,并负责一些国际文艺组织的工作,受聘多所国际知名高校的客座教授,1987-1990年期间因反对政府当局对于银行国有化的尝试而作为民主党候选人参与了秘鲁总统的竞选,但因执政纲领脱离秘鲁社会现实而以失败告终。当地时间2025年4月13日,略萨在秘鲁利马逝世,享年89岁。
略萨的小说技法诡谲瑰奇,有“结构现实主义大师”的称号。1994年,他获得塞万提斯奖这一殊荣,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给他的颁奖词写道:“对权力结构的制图般的描绘和对个人反抗的精致描写。(for his cartography of structures of 功率 and his trenchant images of the individual's resistance, revolt, and defeat.)”
人物生平
早年在秘鲁
1936年3月28日,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出生在秘鲁南部亚雷基帕省首府亚雷基帕市的外祖父家中。父亲Ernesto Vargas Maldonado,母亲Dora Llosa Ureta。父母在略萨出生前数月即离异。其父后来承认自己与一德籍女性有染,后与之结婚,因此略萨还有两个异母兄弟。在略萨未出世前,他的父亲与母亲就已经离异,父亲抛下他们母女离去后,为躲避流言蜚语,其外祖父带着他们一家人移居到了玻利维亚的科恰邦巴,在那里,略萨度过了他幸福的童年时光。在略萨的童年时代,就有着对于文学的志向。
之后,由于他的祖父被任命为皮乌拉的行政长官,所以略萨于1946年回到祖国秘鲁的皮乌拉省(Región Piura)省政府所在地皮乌拉(Piura)市,在莱昂西奥·萨莱西诺军事学校(Colegio Salesiano)读书。不久之后,不辞而别的父亲经常来信询问略萨的情况,在随后的一系列往来中,对父亲仍有眷恋、信仰基督教的母亲原谅了他的父亲,与其重组了家庭。1947年移居首都利马,转入拉萨叶学校(Colegio La Salle,又译萨勒学校),1950年,刚满14岁的略萨被父亲要求就读位于利马的(国立)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两年黑暗的军校生活成为了他的作品《城市与狗》(1963)的灵感来源。在退学后,略萨先是去了父亲的报社当通讯员,在这期间,他创作了生涯中的第一部舞台剧《印加王之逃遁》,做记者的经历使略萨能够深入探索秘鲁社会,对造成社会黑暗的政治根源进行思考和描述,也是因此契机,他结识了许多文豪,于是家人决定让略萨继续求学,在舅舅的帮助下,略萨后来在秘鲁皮乌拉市的皮乌拉省国立圣米盖尔中学(Colegio Nacional San Miguel de Piura)完成中学学业。秘鲁的政治气候反映了略萨的家庭生活。独裁者曼努埃尔·阿莫雷蒂(Manuel Odría)于1948年上台,在接下来的八年里,1953年入利马的秘鲁国立圣马尔科斯大学(Universidad Nacional Mayor de San Marcos)双主修文学与法律,同时加入了地下党组织“卡魏德”,与奥德里亚将军独裁政府做斗争。他对社会生活实施了严格的控制,扼杀了个性,在秘鲁人中产生了怀疑主义,失败主义和沮丧。这一时期后来启发了他的小说《酒吧长谈》(Conversación en La catedral,1969)。1955年,他与大自己十多岁的舅妈的妹妹胡莉娅·乌尔吉蒂·伊利亚内斯(Julia Urquidi Illanes)结婚,并不顾家里人的反对,毅然搬出了家中。1957年入同校语言学研究所做研究生,在此期间,迫于生计,略萨同时做着许多份兼职。
辗转欧洲求学
1958年,略萨凭借小说《挑战》获得了《法国杂志》的征文奖,受邀前往法国旅游,这趟法国之旅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极大地开阔了他的眼界,之后开始辗转各国游历。1958年中旬以研究尼加拉瓜作家;诗人达里奥,R.(Rubén Dario)的学位论文(《阐释鲁文·达里奥的基础》Bases para una interpretación de Rubén Darío)获文学(语言学)学位,同年获奖学金赴马德里大学深造,在此期间,他发表了他人生中第一部小说集《首领们》(Los jefes,1959), 也是同年略萨在亚马逊丛林进行的旅游,他发现当时的军队里有一种劳军女郎现象。由此引出的故事让他着迷,但当他想很严肃地讲这个故事时却发现根本是不可能的。这段经历激发了《绿房子》(La casa verde,1965)、《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Pantaleón y las visitadoras,1973)等小说的灵感,成为他日后多部作品的灵感来源。并且从《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开始,略萨的创作风格从严肃转变为幽默,幽默非常好地丰富了略萨作品的表现形式。
1960年,马德里大学奖学金到期后,略萨自信也能在法国取得奖学金继续深造,但携妻抵达巴黎后方知申奖遭拒。两人还是不顾经济窘迫留了下来。略萨做老师、翻译、编辑,白天四处奔波,晚上则在一家下等旅店的阁楼里安身。在巴黎,略萨的创作欲望一发不可收拾。最后他终于在法新社西班牙文部和法国电视台各谋得一职,生活才稳定下来。他大量阅读了法国文学大师们的经典著作,并结识了不少当代著名文学家,其中就包括他后来访谈的路易斯·博尔赫斯,这些作家对于他的创作产生影响,略萨在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中结合了现代主义的表现技巧,成为结构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并且就在这一年,略萨在马德里开始了《城市与狗》(La ciudad y los perros)的创作。
走向文学高峰
1962年凭借《城市与狗》(La ciudad y los perros)一书奠定卓著的国际声誉,这是他的第1本长篇小说,旋即有超过20种语文的翻译本在世界各地出版,也很快被秘鲁当局查禁,并将1000册以上的该书在书中故事的主要场景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广场焚毁,该书主要反映他曾就读过的莱昂西奥·萨莱西诺军事学校士官的黑暗生活,深刻揭秘了秘鲁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军事独裁统治的罪恶。该书的成功也极大的激发他的创作热情,平均两三年就出版一部小说,并兼及剧本、评传、论文等,也是创作的巅峰时期。在此期间,他的作品获得了1962年西班牙“简明文库”文学奖,1963年和1967年的西班牙文学批评奖,1967年秘鲁全国小说奖,1968年的委内瑞拉罗幕落·加列戈斯国际文学奖,1978年西班牙新闻奖。
1964年,略萨结束与姨母胡莉娅·乌尔吉蒂·伊利亚内斯(Julia Urquidi Illanes)的婚姻,与帕特丽西娅·略萨·乌尔吉蒂(Patricia Llosa Urquidi)结婚,并维持这段婚姻长达五十年。在1971年巴尔加斯·略萨以研究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博士论文《加西亚·马尔克斯:弑神者的历史》(Historia secreta de una novela y García Márquez: historia de un deicidio)获马德里大学(Universidad Complutense de 马德里)文学哲学博士学位。1967年和1969年获聘英国伦敦大学客座教职。直到70年代初,略萨在社会主义和古巴革命战争中感受到了一系列体现现代性的思想,并解决了拉丁美洲的道德恶习和经济不发达。这为他的小说《世界末日之战》(La guerra del fin del mundo,1981)提供了情节。
1975年,获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职。1976年8月在伦敦召开的第41届国际笔会上当选为主席,任期3年。这是拉丁美洲作家第一次担任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作家组织的领导人。1977年获聘英国剑桥大学。1979年他以国际笔会会长身分首次访问日本,与199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东京、大阪、广岛市等地会晤。1980年以后,曾多次在欧洲和美国许多国家讲学,并且长期担任一些国际文艺组织的负责工作。1985年,《城市和狗》在他的祖国秘鲁首度改编同名电影,秘鲁作家、诗人何塞·渡边编剧,秘鲁导演Francisco José Lombardi制片、执导。1986年,由智利导演Sebastián Alarcón在苏联第2次改编成电影,片名《美洲豹》(El Jarguar)。Francisco José Lombardi于1999年在秘鲁执导《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的第2个电影版本,入围1999年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86年,他得到西班牙颁发的米格尔·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Premio Príncipe de Asturias de las Letras),这个奖是颁发给用西班牙语创作的作家;
介入政治活动
1987年,当时的秘鲁总统艾伦·加西亚(Alan García)将银行业国有化的尝试遭到略萨的强烈拒绝,他认为该项目是积累权力并将媒体和企业置于政府手中的战略。在大部分民众的支持下,巴尔加斯·略萨组织了抗议游行,使他一跃进入政治舞台。反对艾伦·加西亚的自由运动,在三年后演变为民主阵线。作为该党的领导人,他参加了1990年的总统选举,略萨的获票率仅达百分之二十三,在第二轮投票中败给了阿尔韦托·藤森,因不善政治权术以及执政纲领脱离秘鲁社会的现实而以失败告终,在此之后移居欧洲。
持续稳健创作
也是在他参与选举的1990年,意大利授予他西西里文学奖;美国迈阿密佛罗里达国际大学聘他为荣誉教授;波士顿大学、英国伦敦大学、以色列耶路撒冷大学分别授予他荣誉博士称号。1990年大选失败后去国离乡来到欧洲,同年写作《水中鱼》,此后创作《给青年小说家的信》《公羊的节日》(La fiesta del Chivo)《谎言中的真实》《坏女孩的恶作剧》(Travesuras de la niña mala)《五个街角》(Cinco Esquinas)等重要作品。自1990年以来,略萨(在西班牙日报《国家报》(El País)上每两周发表一次专栏,并在世界各地的不同媒体上转载。在这些文章中,他陈述了他对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事件的看法。他还在美国大学教授文学课程并撰写文学论文。1992年,获聘美国哈佛大学客座教职。1993年,西班牙给他的长篇小说《利图马在安第斯山》(Lituma en los Andes,1993)授以行星文学奖。1994年3月24日,他当选为西班牙语言皇家学院院士。1995年4月23日,他从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手中领取了西班牙语世界文学的最高奖赏:塞万提斯奖。同年10月20日出席略萨作品国际研讨会,22日被穆尔西亚大学授予荣誉博士。11月24日在西班牙乌尔瓦市担任第二十一届西班牙语世界电影节主席。2004年,巴尔加斯·略萨客座英国牛津大学教职,并将部分讲义结集为论著《不可能的诱惑》。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给他的颁奖词写道:“对权力结构的制图般的描绘和对个人反抗的精致描写。(For his cartography of structures of 功率 and his trenchant images of the individual's resistance, revolt, and defeat.)”2012年,略萨推出新作《表演的文明》,强烈抨击文化观念的堕落和大众文化的膨胀,在西班牙语文艺界引发了一场思想大辩论。2015年巴尔加斯·略萨任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院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在2016年的秘鲁大选前夕,他出版了政治惊悚小说新作《五个街角》(Cincoesquinas),揭露阿尔韦托·藤森总统执政期间的独裁和腐败。秘鲁总统大选投票4月10日举行,阿尔韦托·藤森和苏珊娜·口的女儿藤森庆子以大幅领先的得票数,进入了将在今年6月举行的第二轮投票,阿尔韦托·藤森仍在狱中。2022年4月,略萨出版了新作《(佩雷斯·加尔多斯)平静的目光》(La mirada quieta [de Pérez Galdós])。他用三百五十二页的篇幅,评述了西班牙现实主义小说家贝尼托·加尔多斯(1843-1920)的生平和作品。5月,86岁的略萨感染新冠病毒,并因并发症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入院治疗后,已返回家中继续康复。
人物逝世
当地时间2025年4月13日,略萨在秘鲁利马逝世,享年89岁。略萨的家人发表声明,他们不会为略萨举行公众仪式,但会进行家庭告别。
主要作品
参考资料
创作特点
批判现实主义主题思想
由于拉丁美洲人种结构的复杂性,种族歧视与阶级矛盾在这片土地上滋养。略萨作品的广泛影响,首先缘于作品大都是以秘鲁乃至拉美历史、现实、政治中的尖锐、敏感、重大问题为题材的宏大叙事,并且,略萨将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融入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力图将主观与客观相结合,总是大胆揭露并批判社会政治的黑暗与丑恶,力图唤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对受压迫受欺凌的下层人民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军事独裁、宗教狂热、社会发展不平衡都是略萨着力表现的主题。青少年时期曾亲历奥德利亚将军独裁统治并参与反独裁斗争,使略萨将揭露和抨击独裁政治作为首要重大主题,贯穿于多部小说。《城市和狗》《酒吧长谈》《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等都揭示了军事独裁的专制、腐败、罪恶。《酒吧长谈》中的内政部长卡约无疑是奥德利亚的化身。政治腐败使各宗教势力乘势而起,大搞迷信活动,蛊惑民众。
对宗教迷信和宗教狂热的批判是略萨小说又一重大主题。《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再现了“方舟兄弟会”模仿耶稣为人类赎罪随意钉死无辜百姓的荒唐行为以及下层民众的狂热追奉,强烈批判了宗教迷信对民众精神的麻醉和社会秩序的危害。秘鲁社会发展不平衡、剥削歧视美洲原住民和黑人、下层民众生活困苦也是略萨着力表现的主题。可以说,略萨的作品“几乎涉及困扰秘鲁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全部问题———独裁、民粹主义、土著民族状况、经济依赖、发展不平衡”。略萨认为文学不应只是供人消遣,更应该帮人认识历史、现实和自己。亲历独裁政权、参加进步组织、曾接触政治高层、很早就从事新闻工作、参与总统竞选等都使略萨能够深入探索秘鲁社会,对造成社会黑暗的政治根源进行思考和描述。但是,由于略萨身处特权阶层,成年后又长期定居欧洲,使他对秘鲁文化存在一定隔阂,忽略了对造成秘鲁社会黑暗的深层思想文化根源的挖掘和反思。
结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略萨认为小说中最具体的东西就是叙事话语、结构、风格、时间、空间等文体形式。他不仅在理论上探讨了小说文体艺术,在创作上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略萨在具体的写作技巧上,则受到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启发。福克纳是美国南部的作家,他描绘的社会现实同略萨所处的拉丁美洲非常相似。从福克纳所描述的深刻的南方世界中,略萨汲取了大量的写作技巧。“福克纳独特、丰富、新颖的文学技巧,尤其是多样、狂野、奔放的语汇,对于词语密度、节奏、张力的掌握,抒情性的描述等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福克纳的小说中还有很多时空顺序的组织、结构的编织、不同讲述者的出现以及各种形式的情节串联等,都引人入胜。他的小说像一个叙事性的建筑,他作为一个建筑师对建筑进行规划和结构调整,在描述社会的多样性时,威廉·福克纳的作品具有非常强的功能性,他教会了我如何丰富自己的文学形式。”
表现手法上的结构现实主义是略萨小说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其基本特征是:打破传统小说的结构形式,采用各种新颖别致的结构模式安排情节,讲述故事。这样的结构,打破了常规的时空顺序,因而叙述方式变得十分多样,如跳跃、颠倒、独立、交叉、分散、合并等,还运用套合法,即故事套故事、对话夹对话的手法。结构现实主义小说往往采用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手法,多方位反映现实,因而又称为立体小说或总体小说。略萨认为人们对现实的观察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小说愈是多角度、多层次地表现现实,就愈成功。为了做到这一点,略萨采用多种方法,如:多元的人物对话形式、故事情节的分割与组合、公文与文件的充分引用、电影与电视的表现技巧、绘画艺术中的透视法以及时空的转换等。多角度、多层次表现现实方法的运用,使略萨的小说产生了明显的艺术效果,即立体感或总体感,能使读者对作品所表现的现实产生较为综合的感受或全面的了解。
思想主张
政治经济层面
略萨马里奥·略萨早年支持古巴革命战争,对卡斯特罗失望后转向自由主义,在政治光谱上与右派靠得更近,不遗余力地批判他曾经信奉的社会主义思想,与那些批判资本主义剥削体系的拉丁美洲知识分子拉开距离。略萨对拉丁美洲本土产生的经济民族主义、构成主义、依附论等思想一概拒斥,而是奉哈耶克、米尔顿·弗里德曼等西方国家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为师;竞选期间对日本、台湾、韩国和新加坡这四个经济发展“榜样”的仅仅为期两周的考察,更坚定了他以自由化思想改造秘鲁的信心。他在书中明言:“最先进的思想是自由化思想。”《水中鱼》表现出略萨无论是写作还是从政,他的动机都是反抗强权。文学爱好最初对他来说,就是针对他那个专制无趣的父亲的斗争方式,而参选总统则始于对阿兰·加西亚政府强行推出的金融部门国有化政策的反抗。略萨借着这本回忆录,重申了他的政治经济学主张:反对政府干预市场,尽量发展私有制,鼓励竞争和个人创业,在国民心态上去除一切依赖国家的思想,把经济生活的责任委托给文明的社会和市场。在略萨看来,这就是“现代化”的思想,是秘鲁社会摆脱野蛮专制和贫穷落后、走向民主和繁荣的必由之路;但在政见相悖的拉丁美洲左派知识分子看来,这样的思想就是新自由主义,让拉美继续依附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
文学创作层面
略萨在文学创作中深受法国哲学家、文学家萨特“文学介入观”的影响,主张“文学是对抗权力的一种形式,通过文学活动可以永远向任何权力质疑,因为优秀的文学表明了生活的缺陷,表明了任何权力在满足人类理想时的局限性”。巴尔加斯·略萨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一直坚持着这种文学介入现实的态度,脱胎于现实,又在现实的基础上,呈现给读者经过美学加工之后更加美好的艺术世界。萨特对于文学的看法在略萨及其同时代的拉丁美洲作家中影响深远。略萨早期的作品,尤其是一些小说深受萨特思想影响。特别是当他小说中所涉及的是社会生活中最主要的话题时。略萨觉得,文学中并不是没有故事,恰恰相反,文学需要去写故事,但文学要有深刻的含义,始终要在人们的生活中留下印记。文学能够影响人们的生活与感情、促进人们的想象力,能够让读者以一种批判性的态度面对这个世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始终有一种不安与不满,因此需要批判的态度,这是一种重要的动力,能够帮助人们去变革与变化。在《谎言中的真实》中,略萨提出了“谎言中的真实”的小说真实观,它包括三方面内涵:1.文学的真实性是“主观真实”。2.小说重新建造历史或现实,而不是忠实地再现历史或现实。语言符号的选择、时间变更等都是“再创造”的手段。3.小说在撒谎,但传递的是“隐藏在人类谎言核心中的真情”。
人物关系
家庭状况
1955年,19岁的略萨与舅妈的妹妹胡莉娅·乌尔吉蒂·伊利亚内斯(Julia Urquidi Illanes,1926年生,玻利维亚人)相恋结婚;新娘长他10岁。1964年,一纸协议结束了略萨第一次短暂的婚姻。一年之后,略萨很快就开始第二次婚姻,这次的妻子是他的表妹帕特丽西娅·略萨·乌尔吉蒂(Patricia Llosa Urquidi),这段婚姻一直延续2016年5月。两人共育有两子一女,按照出生的先后顺序分别是: 大儿子Álvaro Vargas Llosa (1966年生)、小儿子Gonzalo (1967年生) 和小女儿Morgana (1974年生)。三个孩子后来分别成为了作家/编辑、商人和摄影师,皆事业有成。2016年,略萨向西班牙社交名媛伊莎贝·普瑞斯勒求婚。
交游情况
加西亚·马尔克斯
1967年冬天,马尔克斯和略萨在委内瑞拉参加一个文学颁奖活动时一见如故,略萨作为首届罗慕洛·加列戈斯奖的获奖者来参加授奖仪式,而马尔克斯则专程前来捧场。后来马尔克斯还积极自荐,给略萨刚出生的儿子做教父。略萨对马尔克斯的作品很钦佩,热衷于研究马尔克斯的作品,他在1971年写的博士论文就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弑神者的历史》。两人还一度传出过合写一部小说的计划。然而,1976年的某一天,在墨西哥的一家电影院里,两人却大打出手。没有人确切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在墨西哥电影院里动过拳头后,两人便分道扬,政治分歧尤其明显:马尔克斯一直都是卡斯特罗的好友;而略萨作为右派势力的候选人参选秘鲁总统。
2007年7月,英国《泰晤士报》披露了原因,马尔克斯的密友、知名摄影师罗德里戈·莫亚曝光了两张黑白旧照片。一张照片上,马尔克斯左眼眼眶青肿,鼻梁破了道口子,神情严肃;另一张照片上的马尔克斯露齿而笑。据现在了解的情况来看,当时略萨抛下妻儿与瑞典女郎私奔。帕特里西娅向马尔克斯一家哭诉,成为马尔克斯家的常客。后来,略萨回到了帕特里西娅的身边,帕特里西娅也将和马尔克斯的内情告诉了略萨,由此引发了这场30年的美苏冷战。2007年,已经80岁的马尔克斯终于向71岁的略萨伸出了和解的手,请对方给40周年特别版《百年孤独》作序,而略萨也欣然答应,对《百年孤独》作出了很高的评价。而这篇序言在30年前就写好了,只是一直存着没有发表。2010年,比马尔克斯晚了28年,略萨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马尔克斯发了一条推特祝贺:“如今我们扯平了。”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略萨在1963年第一次采访博尔赫斯,此后的半个世纪中,博尔赫斯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识乐趣”。2020年,《略萨谈博尔赫斯:与博尔赫斯在一起的半个世纪》在西班牙出版,其中收录了略萨对博尔赫斯的评论与访谈文章,甚至还包含一首诗歌。这些文字见证了略萨对博尔赫斯态度的转变,也记录了前者对后者的思考与理解。如今的略萨早已抛下了曾经的导师萨特。表面看上去,他在与路易斯·洛艾萨的争论中败北了,但实际上这种自我修正恰恰代表了成功,意味着略萨在文学理念上迈出了大大的一步,而1942年阿根廷国家文学奖的评委们则永远失去了修正自己决定的机会,他们成了真正的“失败者”。
荣誉奖项
1959年,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小说《首领们》获西班牙莱奥波尔多·阿拉斯文学奖,这是他首次获文学奖。时隔三载,他的小说《骗子们》获西班牙布雷维图书馆奖。1963年,他的《城市与狗》在西班牙获批评奖。
1963年,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获西班牙“简明文库”文学奖;1966年,获得西班牙文学评论奖;1967年,获得秘鲁全国小说奖;1968年获委内瑞拉“罗慕洛·加列戈斯”国际奖,1972年获意大利最佳外国小说奖。
1981年2月25日,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以其长篇小说《胡莉娅姨妈与写书人》获法国1980年最佳外国作品奖。
1984年,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长篇小说《世界末日之战》获美国“欧内斯特·海明威”文学奖,第二年又获西班牙阿里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1988年获美洲金质奖章。
1993年10月16日,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以其新作长篇小说《利图马在安地斯山》力挫群雄,摘取1993年西班牙“行星”奖,获得五千万比塞塔的奖金(约合美金38万)。
1997年4月,屡屡获奖的巴尔加斯·略萨被授予在西班牙享有盛誉的马里亚诺·卡瓦新闻奖,获得此奖是因为他1996年8月25日在《国家报》上发表的长篇述评《移民》。
2010年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称赞他的作品“用制图学般的细致入微描绘了权力结构,并对个人的抵制、反抗和挫败等形象进行了生动而犀利的刻画。”巴尔加斯·略萨是30年来继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1982年)、墨西哥的奥克塔维奥·帕斯(1990年)之后又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拉丁美洲作家。
人物影响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巴尔加斯·略萨是以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主将以及“结构革命”的先锋的身份,登上世界文坛的。 关于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的“文学爆炸”,《西班牙-拉美文化概况》一书中写道:“从20世纪60到80年代。这一阶段被称为‘拉丁美洲新小说’时期,也是所谓‘爆炸文学’时期。拉丁美洲小说家以群体形式走上世界文坛,第一次成为他们的老师——欧美作家学习和研究的楷模。他们坚持反映社会,用文学反抗社会不公和陋习,特别针对军事独裁政权以及外国资本的剥削和压榨。在表现手法上,拉丁美洲新小说的作家们运用魔幻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社会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等理念,使作品展现出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代表作家是墨西哥的卡洛斯·富恩斯特、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阿根廷的胡里奥·科塔萨尔、秘鲁的巴尔加斯·略萨、智利的何塞·多诺索、乌拉圭的胡安·奥内蒂等。
关于巴尔加斯·略萨作为“结构革命”的先锋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在《世界文学的奇葩 拉丁美洲文学研究》一书中,有很好的概括:“拉丁美洲文学对世界文坛有过两次冲击。一次是一、二十年代以鲁文·达里奥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歌,一次是从四十年代开始的,以米格尔·阿斯图里亚斯为先河,一直持续到今天的‘结构革命’。巴尔加斯·略萨的作品之所以引起世界文坛的注意,除了他坚持现实主义创作观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他在这场革命中起了先锋的作用。巴尔加斯·略萨一贯重视写作技巧,他认为真正的小说应该是一件艺术品,而不应该是干巴巴的宣传小册子。他说:‘一部文学作品要具有道义和社会意义,就必须具有美学系数,否则就不是文学。’他的写作技巧的特点主要是在篇章结构和语言结构上进行了成功的实验。”
对中国作家的影响
1979 年始,略萨作品被陆续译介进入中国大陆,影响了大批中国作家。尤其对于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先锋文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正如作家刁斗所说:“他们(略萨、马尔克斯等拉丁美洲作家)对中国文学界的强力冲击意义特殊,除了送来一批精品养料,更让我们找到了参照的坐标。原来在欧美之外,好小说也可以在落后的,经济禁的,政治贫瘠的思想中脱颖而出。"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先锋派文学,在积极借鉴略萨等拉美作家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叙事进行了革新。略萨作为拉美结构现实主义的大师,无疑为中国先锋派作家在创作手法上提供了参考。
略萨对中国作家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思想的解放或启蒙上,还反映在创作倾向和写作技法上。在中国先锋派作家中,莫言无疑是受拉丁美洲文学影响最深的一位,除马尔克斯之外,略萨的结构现实主义对他的创作也影响深远,在只注重如实反映社会现实的中国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格局下,创作者很少注重小说形式和结构的创新,很少从叙事视角寻求突破。莫言在略萨等作家的作品中看到了结构和叙事视角的重要性,于是在自己的创作中积极借鉴略萨等作家的经验。略萨在创作时善于发挥叙事人的角色,尽量让叙述视角灵活多变,而莫言在创作中也经常让文本中叙事人称发生变动,从而引起叙事视角的变化。
苏童认为巴尔加斯·略萨的作品有三个特点值得我们学习。一是取材于现实生活,写作很均衡;二是创作量巨多;三是脚踏实地。据介绍,略萨创作体裁极为丰富,有小说、剧本、散文随笔、诗歌、文学评论、政论杂文等,其诡异瑰奇的小说技法及丰富多样的深刻内容为他赢得“结构现实主义大师”的美誉。格非:“略萨被称为“结构现实主义大师”,严格地说,相对于、的“意识流”或西蒙的“画面叙事”,结构现实主义显得较为保守一些。他的后期作品在写法上更为保守,但视野却更加宽阔。他对政治和社会现实进行了持续的关注和深入的思考,他的作品技法花哨,但并不影响作品主题的严肃性。”阎连科:“拉丁美洲文学在上世纪80年代影响了中国文学,当时,马尔克斯、阿斯图利亚斯、巴尔加斯·略萨和博尔赫斯是拉美最重要的作家,几乎每个中国作家都从他们的作品中获取营养。略萨对现实的关注超过马尔克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实至名归,也让中国读者重新领略拉美文学的影响力。这也启发了我们,写作是一个漫长的道路,我们永远不要奢望做一个写作的骄子,我们永远要做写作的孤儿,默默地去写作。”
人物评价
美国国会图书馆代理馆长大卫·S·毛(DavidS.Mao)说:“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通过翻译成世界许多语言的令人难忘的文学,让历史和拉丁美洲人民的人物活起来了。”
2010年略萨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给出的理由是:“因为对权力结构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对个人的抵抗、反抗和失败给予了犀利的叙述(for his cartography of structures of power and his trenchant images of the individual's resistance, revolt, and defeat)”
作家阎连科:“我曾经从略萨的小说中学到过很多写作的方法,比如说在《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中他曾经采用过一种异地的对话,也就是比如有三个人,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广州,三个人完全可以没有任何距离地进行对话,这种对话的方法曾经被我偷来,偷到我的小说中去。”
莫言:“关于小说结构我们接受了一系列的西方文学熏陶,因而,小说的创作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例如,秘鲁的作家巴尔加斯,他的结构现实主义,他的长篇小说让我们认识到小说结构与小说的重要关系。”
人物争议
2020年3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在西班牙《国家报》发表文章称,病毒来源于中国,批评中国政府掩盖疫情,应对不力。耿爽则表示:“洛萨先生有关言论极端不负责任,中方表示坚决反对。中方驻秘鲁使馆已经在第一时间表明中方立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中方始终本着公开、透明、高度负责的态度,及时向世界卫生组织和有关国家通报疫情信息,分享病毒基因序列,同包括秘鲁、西班牙在内的世界各国开展医疗卫生合作,交流分享医疗救治经验。中国为全世界抗击疫情赢得宝贵时间,作出积极贡献,这点国际社会看在眼里,自有公论。国际社会当务之急是齐心协力抗击疫情,关于病毒源头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需要听取科学专业意见,让科学家们回答。在这样情况下,信口开河、妄下结论对各国抗击疫情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制造恐慌和歧视。耿爽强调,我们希望洛萨先生能够摒弃偏见,全面正确看待有关问题,客观公正看待中国,多为国际社会抗击疫情贡献正能量。”
参考资料
Mario Vargas Llosa - Explore Biographical.nobelprize.2023-10-19
略萨去世!曾致信中国读者“我从未想到我写的故事能抵达如此遥远之地”.新民晚报-今日头条.2025-04-14
巴尔加斯·略萨:为文学正名.中国新闻网.2023-10-19
略萨去世!曾致信中国读者“我从未想到我写的故事能抵达如此遥远之地”.新民晚报-今日头条.2025-04-14
《五个街角》 熟悉的略萨,熟悉的秘鲁现实.新京报.2023-04-02
专题研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略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秘鲁文化研究中心.2023-10-20
诺奖得主略萨新作引热议:文化倒退了吗?.中国新闻网.2023-10-30
巴尔加斯·略萨卷入离岸公司丑闻-中华读书报-光明网.中华读书报.2023-10-30
巴尔加斯·略萨感染新冠后正在康复,新作《(佩雷斯·加尔多斯)平静的目光》出版-中华读书报-光明网.光明网.2023-10-30
Forbidden.中国作家网.2023-10-19
80岁诺奖得主略萨的爱情观:我对你的爱就像这云朵.人民网.2023-10-20
巴尔加斯·略萨论文学与互联网.光明网.2023-04-07
巴尔加斯·略萨获活传奇奖.光明网.2023-09-21
秘鲁作家略萨获得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图).新浪网.2023-09-21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妄称中国隐瞒疫情,外交部驳斥.今日头条.2023-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