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杓兰 (学名:杓兰属 tibeticum King ex Rolfe),别名藏杓兰、大花杓兰等,为兰科(Orchidaceae)杓兰属(Cypripedium)多年生陆生兰。其原生范围是自中国西部、中部至缅甸北部,且不丹等地亦有分布,并常见于温带生物群落,海拔2300~4200米的透光林下、林缘、灌木坡地、草坡或乱石滩上。
植株高15~35厘米;茎直立,无毛或上部近节处被短柔毛;叶片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宽椭圆形,无毛或疏被微柔毛,边缘具细缘毛;花序顶生,具1花,花苞片叶状,花大,俯垂,紫色、紫红色或暗栗色,通常有淡绿黄色的斑纹,花瓣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唇瓣深囊状,近球形至椭圆形,囊底有长毛。花期5~8月,果期9~10月。
西藏杓兰被列入2019年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中,同时也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收录,保护级别为二级。西藏杓兰暗紫色的大花配合结构奇特的囊状唇瓣,极具观赏价值,宜开发为盆栽花卉或庭院丛植。
形态特征
茎
具粗壮、较短的根状茎。茎直立,无毛或上部近节处被短柔毛,基部具数枚鞘。
叶
鞘上方通常具3枚叶,罕有2或4枚叶,叶片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宽椭圆形,长8~16厘米,宽3~9厘米,先端急尖、渐尖或钝,无毛或疏被微柔毛,边缘被细缘毛。
花
花序顶生,具1朵花;花苞片叶状,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6~11厘米,宽2~5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花梗及子房长2~3厘米,无毛或上部偶被短柔毛;花大,俯垂,紫色、紫红色或暗栗色,常具淡绿黄色的斑纹,花瓣上的纹理尤其清晰,唇瓣的囊口四周具白色或浅色的圈;中萼片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3~6厘米,宽2.5~4厘米,先端渐尖、急尖或具短尖头,背面无毛或偶见疏微柔毛,边缘多少有细缘毛;合萼片与中萼片相似,但略短而狭,先端2浅裂;花瓣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5~6.5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内表面基部密被短柔毛,边缘疏被细缘毛;唇瓣深囊状,近球形至椭圆形,长3.5~6厘米,宽度也相似或稍窄,外表面常皱缩,后期尤其明显,囊底被长毛;退化雄蕊卵状长圆形,长1.5~2厘米,宽8~12毫米,背面具龙骨状突起,基部近无柄。
物种分布
西藏自治区杓兰的原生范围是自中国西部、中部至缅甸北部,且不丹等地亦有分布,其在中国主要分布于甘肃省南部、四川省西部、贵州省西部、云南省西部和西藏东部至南部。2022年6月,陕西省汉西林业局工作人员在庙坪林场野外工作调查中,首次发现西藏杓兰种群。
生长习性
西藏杓兰喜冷凉气候和稍荫蔽环境,亦耐强光照,常见于温带生物群落,海拔2300~4200米的透光林下、林缘、灌木坡地、草坡或乱石滩上。花期5~8月,果期9~10月。
自然繁殖
西藏杓兰属于自交亲和物种,在自然条件下必须依靠传粉媒介才能成功结实,但西藏杓兰的结实率只有9.57~13.8%,其有效传粉昆虫包括3种熊蜂(Bombus)蜂王,即Bombus lepidus、明亮熊蜂(B. lucorum)和B. hypnorum。
物种保护
保护级别
西藏杓兰被列入2019年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中,同时也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收录,保护级别为二级。
致危因素
截至2020年,西藏杓兰仍面临着生境破坏的严重威胁。西藏杓兰濒危的内在因素首先是其传粉者熊蜂蜂王活动范围较小,花粉流有限,其次是其种子以局部扩散为主可能限制了种群分布;而外部因素则大多是人为因素,例如过度采挖和将生长环境开发成旅游景点,这些都加重了西藏杓兰野生生境碎片化程度,致使其种群规模越来越小,潜在环境适应力越来越弱,濒临灭绝危险。
保护措施
在中国,一些自然保护区内就存在本种西藏杓兰,如四川黄龙寺自然保护区、九寨沟县自然保护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高山/极地温室于2009年秋从滇西北引种了西藏杓兰,并成功开花,同时华南植物园的科研人员致力于继续引种并开展培育驯化研究。
观赏价值
西藏杓兰花色暗紫色,叶片鲜绿,囊状唇瓣形同钵孟,造型奇特,被许多植物爱好称为“女神”,因此宜开发为盆栽花卉或庭院丛植观赏。
参考资料
Cypripedium 杓兰属.自然标本馆.2023-03-31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3-31
西藏杓兰.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3-03-31
Cypripedium tibeticum.植物智.2023-03-31
2019年CITES附录中文版.cites.2023-03-31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15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3-31
科技早新闻来了丨2022-6-22.新浪财经.2024-05-04
维纳斯女神的拖鞋——杓兰.中国科学院.2023-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