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英语:Thomas Stearns Eliot,1888年9月26日-1965年1月4日),通称T.S.艾略特,20世纪英国诗人、文学批评家和剧作家,诗歌现代派运动领袖。
1888年9月,艾略特出生于美国中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一个名门之家。他的祖父在那里创建了史密斯学堂和华盛顿大学。父亲是一个殷实的商人,母亲是一位中学教师,艾略特是他们的第七个孩子。1898年,十岁的艾略特进入史密斯学堂。他的第一首诗《抒情诗》就创作于此。
1906年艾略特进入哈佛大学,1910-1914年期间,他先后往返于巴黎大学、哈佛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在这8年的大学生活里,他主修了哲学,兼修文学、宗教学、语言学等多门学科。1915年,他与有较长精神病史的英国姑娘薇薇安·黑格-伍德结婚。1917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普鲁弗洛克与其他》(Prufrock and Other Observations)。1922年,他创办了颇具影响力的右派文学杂志《标准》(The Criterion),《荒原》(The Waste Land)就发表在第一期。在伦敦的那些年里,他与另一位有影响力的美国诗人庞德(Ezra Pound)建立了密切的来往关系。1927年,艾略特成为英国公民,并参加了英国国教。他宣称自己:“在宗教上是英国天主教徒,在政治上是保皇主义者,在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
1932年艾略特回到哈佛大学,教授诗歌两年,著有《诗歌的使用和批评的使用》(The Use of 诗歌 and the Use of Criticism,1933)。1933年,他与第一任妻子薇薇安正式离婚。他最后的重要诗歌《四个四重奏》发表于1944年。1948年,他被授予英国荣誉勋章和诺贝尔文学奖。此后,他不再写重要的诗歌,只写评论散文和戏剧。1952年,艾略特就任伦敦图书馆馆长。1957年,他与第二任妻子瓦莱莉·弗莱彻结婚。1965年1月4日艾略特在伦敦去世,享年77岁。
艾略特作为20世纪著名英国诗人、剧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的诗歌、戏剧创作和文学批评对20世纪西方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物生平
少年时期
1888年9月26日,艾略特出生于美国中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一个名门之家。其十一世纪祖先威廉是曾经参加征服英国的诺曼底登陆贵族。其十七世纪祖先安德鲁是早期移居美国的英国人,居住在当时为十三殖民地的马萨诸塞州。祖父威廉是北美基督教联合教会的神父,为传播福音才来到当时为文明边缘的圣路易斯,在那里他倡导创办了史密斯学院和华盛顿大学。父亲亨利弃教从商,在圣路易斯建立了显赫的砖瓦制造公司。母亲也出自名门望族,笃爱文学,创作有诗歌和传记,对幼年的艾略特影响颇深。
七、八岁时,艾略特进入了当地洛克伍德夫人开的一所地方学校。1898年秋天,十岁的艾略特转学到祖父创办的史密斯学堂。艾略特身体一直不好,患有先天双疝,为防止疝气发作,学校禁止他参加剧烈的运动,于是他将自己多余的精力转向阅读与写作。他的第一首诗《抒情诗》就创作于史密斯学院。艾略特在史密斯学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最后还获得了拉丁文奖。他本可以在1905年秋前往哈佛大学就读,但他这时的身体状况并不太好,他的父母决定暂缓一年,并把他送进了当时最好的私立哈佛预科学校——弥尔顿学院。
青年求学
1906年6月底,艾略特通过了哈佛大学入学考试,进入了哲学系。大学期间,他很早就决定要用三年而非四年学完所有本科课程,然后从第四年开始读硕士。除主修哲学之外,他还广泛选修了各国文学、各类语言学,甚至政治学课程。值得注意的是,他从这些课程中汲取的知识日后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09年6月,大三的艾略特获得了较为优异的学士成绩。次年,他开始攻读硕士学位,并遇到了两位杰出的教师。一位是美学家乔治·桑塔耶那,一位是著名的新人文主义者欧文·白璧德。
1910年大学本科毕业后,艾略特来到巴黎大学进修一年,学习法国文学,并参加了亨利·柏格森的讲座。1911年,他回到哈佛大学,成为一名专攻哲学的研究生。研究生期间,他先后修学了梵语、印度哲学、佛教等课程。
1914年,艾略特接受了谢尔登旅行奖学金,在牛津大学默顿学院和哈罗德·约阿希姆一起学习一年。哈罗德·约阿希姆是当时著名的“F.H.布莱德利哲学”研究者,艾略特的博士论文就是和布莱德利哲学相关的。在前往伦敦入学途中,艾略特先后在比利时、意大利、德国等首都停留了一段时间。1914年8月,他到达伦敦,在贝德福德公寓28号住了下来。9月22日,他与著名诗人庞德见面,畅聊诗歌。
1915年是艾略特诗人生涯的开端,这一年6月,他的《普鲁弗洛克》经庞德力荐,在芝加哥《诗刊》杂志上正式发表。《南希表姐》《海伦姑姑》《波士顿夜晚实录》等其他诗篇也陆续得到发表。
1915年6月26日,他在英国伦敦与一位年轻姑娘薇薇安·黑格-伍德(Vivienne High-Wood,1888-1947)结婚,但这段婚姻并不太顺利。婚后不久,艾略特就发现他的新婚妻子有着严重的精神病史。从1915年结婚到1947年薇薇安去世,32年时间里,他们只在一起生活了18年,剩下的14年他们一直处于分居的状态。
1916年,他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F.H.布莱德利哲学中的认识和经验》。但他因战争放弃返美,最终并未获得博士学位。
定居英国
1916年,艾略特定居伦敦,他先在伦敦海格特学校教法文和拉丁文。1917年,经朋友介绍,艾略特进入劳埃德银行当职员。与此同时,他还担任了先锋派杂志《自我主义者》(the Egoist)助理编辑。
1920年,他的第一部文学评论集《圣林》出版,批评文章《传统与个人才能》就收录其中。1921年,薇薇安病情加重,住进了疗养院,他们的感情状况日益恶劣。就在疗养院里,他创作出了《荒原》的大部分章节。1922年,他又出任文学评论季刊《标准》主编,直到1939年。同年,荒原在《标准》杂志上正式发表。
1924年,他的第二部文学评论集《向约翰·德莱登致敬——关于十七世纪诗歌的三个随笔》出版。1925年,他离开劳埃德银行,成为费伯出版公司(Faber and Faber)的编辑,此后,又相继成为该出版公司的董事与出版人,直至1965年去世。同年,诗作《空心人》发表。与此同时,艾略特开始与朋友们公开谈论与薇薇安分手的可能性。
1927年,他接受英国国教洗礼,并转入英国国籍,成为英国公民。同时,他的文学创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后诗作的宗教色彩更加浓厚了。1930年问世的长诗《圣灰星期三》即是艾略特思想转变后的产物。
1932年,艾略特自定居英国以来第一次重返美国,赴哈佛大学担任1932―1933年度“查尔斯・艾略特・诺顿诗歌教授”。
1933年,他发表了文学批评文章《诗的用途和批评的用途》。1933年,艾略特与妻子薇薇安正式分居。1935年,他第一部完整的戏剧作品《大教堂谋杀案》出版。《大教堂谋杀案》的成功激起了他对戏剧的兴趣,他的创作逐渐由诗歌转向戏剧。1939年,另一剧作《家庭团聚》上演。
1943年,艾略特继《荒原》后的又一部力作——《四个四重奏》问世。1947年,艾略特的第一任妻子薇薇安在疗养院去世。1948年,艾略特凭借《四个四重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晚年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艾略特继续着他的戏剧创作,并在11年内创作了三部戏剧:1948年的《鸡尾酒会》,1954年的《机密职员》和1959年的《老政治家》。
1952年艾略特就任伦敦图书馆馆长。1957年,艾略特与他的秘书瓦莱莉·弗莱彻(Valerie Fletcher,1926-2012)结婚,这场婚姻平和而幸福。
1965年1月4日,艾略特在伦敦去世,死于呼吸道疾病。他的追悼会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骨灰安葬于其祖居地英国萨默塞特郡东库克村的圣米加勒教堂。墓碑上刻有《四个四重奏》里的两句诗:“我的开始就是我的结束,我的结束就是我的开始”。
人物关系
主要作品及其创作特点
诗歌创作
一般认为,艾略特的诗歌创作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创作阶段。1922年艾略特发表荒原之前为早期创作阶段;从1922年发表《荒原》至1929年是艾略特的中期创作阶段;从 1930 年艾略特发表《圣灰星期三》至作者逝世是他的晚期创作阶段。
(一)“前荒原”时期:1915-1922年
1.创作概况:1917 年,艾略特的第一部诗集《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出版,其中包括他早期发表的诗歌 12 首,如《一位夫人的画像》《大风夜猜想曲》《一个哭泣的年轻姑娘》等。这是他早期最重要的作品,也是他的成名作。
2.创作特点:写作手法上,诗歌广泛采用了象征手法手法,以独特的构思打破抽象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传统逻辑联系,用象征、暗示和联想揭示人物的精神和心理世界,用声音、典故加强诗歌的艺术表现,开了一代诗风。
思想内容上,这时的创作浪漫色彩较浓,主要反映了20世纪初期欧洲资产阶级青年对人生和西方文明的怀疑与幻灭感,解释了其中部分人空虚、乏味、无聊的精神状态。
(二)“荒原”时期:1922-1929年
1.创作概况:1922年,荒原在《标准》杂志上发表。1925 年,《诗集:1909-1925》出版,其中收录有诗作《空心人》。
2.创作特点:写作手法上,善于使用蒙太奇的剪切手法和拼贴技法,并采取丰富复杂的象征和新奇怪诞的意象,运用繁复复杂的语言,实现时空界限的跨越,将各种典故意象熔为一炉。
思想情感上,延续着上一时期对现代西方人的精神空虚、内心迷茫和对未来所持的悲观心态的描写,以揭示现代人精神世界的极度匮乏。
(三)“后荒原”时期:1930年以后
1.创作概况:长诗《圣灰星期三》(1930)宣扬服从上帝旨意和悔罪的基督教教义,宗教色彩浓郁,是艾略特思想发生转变的标志。此外,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长篇组诗《四个四重奏》 (1943)。诗歌由《烧毁的诺顿》《东科克》《干燥的萨尔维奇斯》和《小吉丁》四组诗组成。
2.创作特点:写作技法上,这一时期的创作注重抒情和思辨的结合,从结构上通过模仿音乐结构和意义的对应物,增强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思想情感上,此时最重要的特点是其宗教倾向日益强烈。艾略特从早期那种精神无所依托、虚无悲观的荒原状态逐渐投向了宗教的怀抱,此时他认为,现代人只能从在宗教中找到安身立命之地。
不论是哪一时期,艾略特作品的晦涩难解是公认的,这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1920年前后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硝烟弥漫的时代,是欧洲受到浩劫后人们对一切感到无法理解的迷惘的时代,而这种“时代感觉”是浪漫派诗人所从未经历的。为了尽可能形象而贴切地描写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复杂的内心感受,艾略特开始采用“复杂”得超乎常规思维的修辞手段,如时空非序、片段镶嵌、异常比喻、意象迭加等等,其目的是为了迫使读者参与想象,形成多重视角,以传达更深层次的信息。
戏剧创作
艾略特一生创作戏剧7部,主要有《磐石》(1934)、《大教堂谋杀案》 (1935)、《家庭团聚》 (1939)、《鸡尾酒会》 (1950)、《老政治家》(1959)。其中,宗教题材的现代诗剧《大教堂谋杀案》 是艾略特最好的戏剧,充满喜剧色彩的《鸡尾酒会》 是他最受欢迎的戏剧。
艾略特在艺术表现技巧方面的探索是有成就的。他的戏剧作品意蕴深遂,结构复杂。艾略特推崇诗剧胜于散文剧,大多数剧作都是用诗体写成的。他善于用独特的语言表述了一个看似陈旧、遥远而实际上紧扣时代脉搏的主题思想,使英国传统诗剧这一古老的文学样式再度步入辉煌,促使了20世纪40年代英国诗剧的复兴。
文学批评
艾略特写作的论文有数百篇之多,其中有 70 余篇结集出版,如《圣林》 (1920)、《论文选集:1917-1932》(1932)、《诗的功能和批评的功能》(1933)、《基督教与文化》等。他写作的《传统与个人才能》《哈姆莱特》《批评的任务》《宗教与文学》《玄学派诗人》等论文,对西方文坛产生了重要影响。
“非个人”与“客观关联物”
统观艾略特的整个理论体系,他反对以威廉·华兹华斯为代表的传统的浪漫主义思想,他强调诗歌创作不是放纵情感、表达个性,而是逃避情感、逃避个性。他认为,诗歌的本质不是为了彰显诗人的个性和特质,而是对一种集体经验的不断展示。在此思想基础上,他提出,诗歌与其说是诗人个人主观创作的,不如说是历史传统所建构的,诗人只是传达传统的、集体的经验的特殊工具。诗歌在本质上是“非个人”的,是历史传统的一种外在的感性显现。基于此,他主张诗人要逃避、消灭自己的个性,从而不断返回历史传统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和资源。这一理论概念基本确定于1917年发表的《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
艾略特还创造了一个新概念——“客观关联物”(objective correlative),这一概念出自其1919年发表的《哈姆雷特及其问题》一文。所谓客观关联物,它是诗人与读者之间的媒介,这一媒介可以具体表现为一组客体、一种情况或者一连串的事件,通过这种媒介,诗人能够把自己的情感与思想传递给读者。
关于宗教与文学关系
艾略特认为,文学与宗教彼此独立又紧密相连。他既反对混淆宗教与文学的界限, 将宗教混同于文学艺术的观点;也反对文学与宗教完全割裂开,他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必须同时放在文学审美、社会历史、宗教伦理的多重维度里综合评判,而在这些尺度标准中, 宗教的尺度是尤为重要的。在他看来,如果“宗教文学”存在并且要实现其存在的意义的话, 应该是一种不自觉地、无意识地表现宗教思想感情的文学, 而不是一种故意地和挑战性地为宗教辩护的文学。
艾略特后期的理论倾向于宗教正统化的道德观。他在1949年发表的《文化定义漫谈》中提出,文化本身要有一个宗教上的统一与多样性的平衡,保卫宗教就是保卫文化。
为玄学派翻案
玄学派,指的是英国十七世纪初文艺复兴后期的一批诗人,在英国文学史上,他们所得到的评价一直不高。直到二十世纪,艾略特为其翻案之后,玄学派的价值所在才被重新发现。新批评派后来甚至将玄学派诗歌奉为英语诗歌最高峰。
艾略特对玄学派的翻案,首先是基于对十七世纪以来“感性脱节”的写作的不满。所谓“感性脱节”,即思想和经验完全割裂。在他看来,玄学派的写作却很好地将感性与理性结合起来,“一种思想是一种经验”。艾略特坚持,写诗时,不仅要看进内心,还必须“看进大脑皮层、神经系统,还有消化道”。
获奖情况
1948年,因“对当代诗歌做出的卓越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同年,他被授予英国荣誉勋章。
1950年,凭借《鸡尾酒会》获得托尼奖最佳剧本奖。
1955年,荣获汉萨同盟歌德奖(Hansischer Goethe-Preis)。
1959年,荣获意大利但丁勋章(Dante Medal)。
1983年,凭借《猫》被追授为托尼奖最佳音乐剧书籍奖、最佳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
人物影响
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诗歌创作方面
艾略特把继承传统和个人创新相结合,振兴了二十世纪的英国诗歌,使当时萎靡不振的英国诗坛重新充满了旺盛的生机和活力。艾略特的创作手法被吸收容纳到后来的文学创作中,成为英国文学传统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哺育了活跃在30年代英国文坛上的作家。奥登、斯彭德、戴-刘易斯、麦克尼斯等诗人都深受其影响,还有小说界里的约翰·博因顿·普里斯特利、赫胥黎、衣修午德、G.乔治·奥威尔等。
在美国,艾肯、麦克里希、格雷戈里及其他作家都深受艾略特启发。甚至还有评论家提出,现代美国诗歌只有“艾略特派”与“非艾略特派”之分。
此外,荒原的创作实现了诗歌技巧和题材上的彻底创新,使20世纪英美诗歌脱离了浪漫主义和维多利亚时期的创作传统,开创了20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先河,这一富有创作性的成就,为此后的英美诗歌创作奠定了基调。
艾略特是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主将,在诗歌创作实践和艺术理论上为象征主义诗歌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在诗歌写作中广泛使用戏剧化、内心独白、客观对应物、典故、音乐性、象征性等艺术手法,开现代主义一代诗风,是诗歌风格革命的创始人。
戏剧理论方面
他既继承和发展了英国的诗剧传统,又匠心独运地将意义和节奏感融为一体,成功地使诗剧走出书斋,重新进入通俗舞台,使英国传统诗剧这一古老的文学样式再度步入辉煌,促使了20世纪40年代英国诗剧的复兴。
批评理论方面
艾略特的批评理论,和他的诗一样受人尊崇。他对文学史的看法使得美国大学里英语系的教学起了革命性的变化,使文学批评基本压倒了文学史和考据学。他是英美新批评的波特兰开拓者队。早在《传统与个人才能》(1917)一文中,他就基本上确定了自己的文学批评原则。他提出,诗歌创作不是为了表现个性,恰恰是为了逃避个性。此外,他还在《哈姆莱特和他的问题》(1919)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客观关联物”理论。不同于以往将文学批评视为个人审美趣味的批评方法,艾略特更注重对作品文本进行内部的、具体的分析。他的这一批评方法直接形塑了英美“新批评”批评原则。
T.S.艾略特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
译介
根据现有资料,艾略特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中国文学界的视野之中,最早是在1923年8月——茅盾以笔名“玄”在《时事新报》副刊《文学》上发表简讯《几个消息》,其中就提到了艾略特。
对艾略特作品的译介是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的,真正把艾略特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学者叶公超先生,徐志摩曾称他为“一位T.S.Eliot的信徒”,其于1934年发表的《艾略特的诗》一文是国内最早研究艾略特的深度专论。1934年,卞之琳应叶公超之请,翻译了艾略特的文论名篇《传统与个人的才能》,发表于《学文》月刊。 1934年,何穆森翻译了艾略特的另一篇著名文论《批评的职能》,发表于《新中华》杂志。1936年,赵萝蕤应戴望舒约请,翻译了《荒原》全篇和诗人原注,她的老师叶公超亲自为该译本作序,于1937年夏出版——该书为《荒原》的首个中文全译本。此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期刊开始介绍、评述艾略特,对其的译介已经形成了一个高潮。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文艺在中国内地几乎遭到全面否定,但对艾略特作品的译介也并未完全中断。196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以“内部发行”名义出版了周照良等翻译的《托・史・艾略特论文选》,这可能是这一时期中国内地出版的唯一一部艾略特著作译本。1973至1977年,诗人、翻译家穆旦(穆旦)在翻译了艾略特的作品,包括《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一位女士的肖像》《荒原》《空虚的人们》《圣灰星期三》等重要诗作。后由其内兄、翻译家周玉良编成《英国现代诗选》出版。
改革开放以后,艾略特的译介工作又迎来了新的高潮。半个多世纪间,仅仅《荒原》就至少出现了五六种全译本。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对艾略特作品的译介在广度、深度上都有了空前的进步,译介范围包含了诗作、文论以至宗教、文化方面的论著。201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五卷本《艾略特文集》,收入了艾略特的诗歌、戏剧、文论等绝大部分作品,成为艾略特译介史上的里程碑。
影响
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被介绍进中国以来,艾略特对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孙大雨、何其芳、卞之琳、穆旦、袁可嘉等中国诗人的创作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艾略特的影响。例如,徐志摩的《西窗》一诗的副标题就是“仿T.S.艾略特”;王佐良晚年回忆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期艾略特在学生群体中很受欢迎,除了《荒原》等诗,他的文论文章以及所主编的《标准》杂志也对学生们有影响。
改革开放后,艾略特更是受到中国研究者的青睐,先后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艾略特研究者,如叶公超、赵萝蕤、赵毅衡、裘小龙等等。近几十年来,学者们出版了大量的研究著作与研究文章,如张剑《艾略特与英国浪漫主义传统》、刘燕《现代批评之始:T.S.艾略特诗学研究》、章晓宇《人文学视野下的T.S.艾略特诗学研究》等。
人物评价
自我评价
艾略特评价自己说:“政治上,我是个保皇党;宗教上,我是个英国天主教徒;文学上,我是个古典主义者。”
艾略特对自己的理论成就的评价并不高,1956年,他说:“我做得最成功的文学批评一一除了少数几个臭名昭著的术语,它们在世上真正获得了令人难堪的成功——是研究对我发生过影响的诗人和剧作家的那些论文。它是我个人诗歌作坊的副产品,或者是进入我诗歌形成过程的思维的延续。”
正面评价
英国文学史家彼得・昆内尔和哈米什・约翰逊在他们编的《英国文学史》(A History of English 文学,1973,1981)里提出,1920-1950年这段时期,应该被称为“艾略特时代”。
瑞典学院院士古斯塔夫·赫尔斯特伦:“作为一名诗人,艾略特先生几十年来对您同时代的作家和年轻作家的影响,可能比我们这个时代的任何人都要大。”
美国文学批评家、哈佛大学英文系教授路易斯·梅南德:“艾略特是20世纪英语文学文化中最重要的人物,这样伟大的地位,他在很短的时间、惨淡的境遇里,用为数不多的作品就已斩获。”
美国文学批评家雷内·韦勒克:“T.S.艾略特是二十世纪英语世界最为重要的批评家。他对一代趣味的影响也最为显著:为促进感受力的转变,脱离‘乔治时代诗人’的趣味,重新估价英国诗史上的主要时期和人物,他作的努力超过任何一位。”
翻译家、作家张子清:“本世纪上半叶英美诗歌的主流是按着艾略特开辟的方向奔腾不息的。他被公认为现代诗歌革命的推动者,他的诗歌创造了一种新的声音,新的事实,新的知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
负面评价
诗人、批评家和斯坦福大学教授伊沃·温特斯认为,《荒原》是用混乱的形式来表达混乱的心理,它无法与恶之花等一流诗作相提并论。
美国文学批评家、耶鲁大学教授哈罗德·布鲁姆称,艾略特的诗歌缺乏创造力,充满陈词滥调和宗教说教。
在英语世界,对艾略特反犹太主义的指责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便有学者提出这一问题。1995年,安东尼·朱利叶斯的著作《托·斯·艾略特:反犹太主义和文学形式》中对艾略特的作品进行细致解读,成为论证艾略特“反犹太主义”的有力证据,引起较大反响,不少学者撰写文章加以应和。
后世纪念
艾略特故居
艾略特故居位于伦敦肯辛顿府花园3号,该地于1986年9月26日艾略特诞辰日举行了“T. S. 艾略特纪念匾揭幕仪式”。
艾略特奖
1993年,艾略特创办的诗书协会在庆祝建会40周年时创办了“艾略特奖”,用以表彰上一年度在英国和爱尔兰出版的最佳诗集,该奖是英语世界最著名的年度诗歌奖之一,被誉为“最想获得的诗歌奖”。
T.S.艾略特协会
学者们在世界各地都举行了专门讨论T.S.艾略特的学术会议,1980年成立的国际T.S.艾略特协会(The T.S.Eliot Society)是最为著名的一个。该协会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包括研讨会、小组讨论、电影放映以及著名学者的演讲等。
英国T.S.艾略特协会(The T.S.Eliot Society(UK))也于2006年成立,每年都会在《四首四重奏》中提到的地点小吉丁举行“艾略特日”。此外,日韩等国也相继成立了T.S.艾略特协会。
《荒原》问世百年纪念活动
2022年4月7日到12日,为纪念《荒原》问世百年,伦敦市内二十二座中世纪教堂以“碎片”为主题,举办了多种活动,众多作家、艺术家与诗歌机构都参与了这一纪念活动。
相关作品
影视作品
1984年,以艾略特与其第一任妻子薇薇安的婚姻故事为原型的戏剧《汤姆与维妩》(Tom and Viv)上映。
传记作品
研究著作
参考资料
In the Hyacinth Garden.LRB.2023-04-02
艾略特,T.S..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3-20
T.S. Eliot.playbill.2023-03-27
T.S.Eliot–Biographical.nobelprize.org.2023-04-16
放眼二十世纪,可与艾略特相提并论的,恐怕只有爱因斯坦.澎湃.2023-04-23
T.S.Eliot.tseliot.com.2023-03-23
艾略特奖/ The T. S. Eliot Prize | 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2023-04-22
菲利普• 格罗斯:英国最受器重诗人获得艾略特奖——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4-22
The International T. S. Eliot Society.sites.lsa.umich.edu.2023-04-22
伦敦纪念《荒原》问世一百周年.光明网.2023-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