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毛腿导弹(Scud missile)是苏联于20世纪50年代研制的一种短近程/单级液体燃料地地弹道导弹,也是世界上最老的弹道导弹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科罗廖夫设计局在德国V-2导弹的基础上,与德国工程师合作,于1947年开始设计弹道导弹。1948年9月,首款苏制导弹——R-1型弹道导弹研制成功。1950年,科罗廖夫设计局在R-1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后于1956年由马季耶夫设计局成功研制飞毛腿A型导弹(北约代号:SS-1B,苏联代号:R-11),并于1957年装备部队。1955年,为弥补A型的缺陷,苏联开始执行飞毛腿B型导弹(北约代号:SS-1C,苏联代号:R-300/R-17)计划,于1961年研制完成,1962年装备苏军。之后,苏联根据自身需求设计出射程提高的飞毛腿C型(SS-1D)和命中精度提升的D型(SS-1E)导弹。20世纪80年代末,飞毛腿B2型导弹开始研制,后于1993年装备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截至1996年,已有21个国家装备飞毛腿导弹,主要集中在东欧和独立国家联合体地区、中东和北非地区和亚洲的其他地区。
飞毛腿导弹系统主要用于攻击机场、导弹发射场、指挥中心、兵力集结地、仓库等目标。其中,飞毛腿A型导弹弹长10.6米,弹径0.88米,翼展1.5米,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燃料为硝酸和煤油,惯性制导,可携带1个核弹头。飞毛腿B型导弹弹长11.37米,弹径0.885米,翼展1.8米,由弹体和地面设备两部分组成,地面系统包括运输-起竖-发射车、大地测量车、指挥车、运弹车等。飞毛腿B型的动力装置为单室可贮存双组元液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剂为“偏二甲”(UDMH)和“抑制红色发烟硝酸”(IRFNA),惯性制导,可携带高能炸药弹头、化学弹头和核弹头,使用MAZ-543 LTM三用车。此外,飞毛腿一词在西方社交媒体上有所扩展,成为非西方战术导弹的一种通称。
发展历程
研制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苏联的谢尔盖·科罗廖夫设计局利用所缴获的德国V-2导弹和俘虏的德国导弹工程师与科学家,于1947年开始设计国产弹道导弹。1947年10月,苏联以V-2导弹为蓝本设计制造的国产弹道导弹连续进行了两次试射,虽然都飞了200多千米,却严重偏离目标。随后,苏联人进行了一系列试射,并不断改进,最终在1948年9月获得了成功,苏联人将这个基于德国V-2导弹技术基础上研发的首款苏制导弹命名为R-1型弹道导弹。
研制历程
飞毛腿A型导弹
1950年,科罗廖夫设计局在R-1的基础上重新设计。1950年12月4日,苏联部长会议发布1950年第4季度与1951年地面喷气式武器试验工作计划的决议,其中S.P.科罗廖夫领导的第一特种设计局负责代号为H-2的科学研究工作,重点研制导弹武器系统。飞毛腿导弹正是诞生于此项科学研究工作,主要用于打击指挥所、机场、人员和其他重要目标。1956年,从科罗廖夫设计局独立出去的马季耶夫设计局研制成功一款新型自行地对地导弹。1957年11月7日,这种导弹首次亮相于莫斯科的红场阅兵式上。由于当时西方各国尚未搞清这款履带式自行地对地战术导弹的具体型号,于是将其称为“飞毛腿”。
飞毛腿A型导弹(北约代号:SS-1B,苏联代号:R-11)是飞毛腿系列导弹中的首位成员,是单级液体导弹,使用煤油和硝酸作为推进剂,射程只有180公里,命中精度(圆公算偏差)约3公里,带一个当量为5万吨级的核弹头。该型导弹作为苏联独立开发的第一种战术弹道导弹,尽管在设计上仍有德国V-2导弹的影子,但与仿制V-2的R-1相比,气动外形和发动机都已经进行了重新设计。1958年,苏联把飞毛腿A型导弹改进成世界上第一个潜射导弹(P-11ΦM),装备在G级潜艇上服役。但是,该型导弹很快被射程更远的SS-N-4和SS-N-5导弹所取代。
飞毛腿A型导弹的出现虽然填补了苏联战术导弹领域的空白,但是苏联军方对其技战术指标并不满意,认为它的核威力过大,射程过短,机动性不佳,精度不足,不能有效满足战术的需要,强烈要求对其进行全面改进。
飞毛腿B型导弹
1955年,为了弥补飞毛腿A型导弹射程短的缺陷,苏联开始执行飞毛腿B型导弹(北约代号:SS-1C,苏联代号:R-300/R-17)计划,其主要目标是在不大幅度增加尺寸和重量的前提下,将导弹的射程从180公里增加到300公里,并提高其命中精度。1961年,飞毛腿B型导弹研制完成。1957年3至4月,飞毛腿B型导弹进行首次试验发射,但在试射期间暴露了某些缺点。1965年,飞毛腿B型导弹在红场阅兵式上首次公开亮相。截至1996年,苏联总共生产了大约7000枚飞毛腿B型导弹,成为飞毛腿导弹系列的核心型号。
飞毛腿C/D型导弹
继飞毛腿B型导弹大量装备部队后,苏联根据自身需求设计的飞毛腿C型(北约代号SS-1D)和D型(SS-1E)导弹也相继出现。飞毛腿C型导弹的主要设计目的是提高射程,所采用的主要技术途径是改用可分离的单个常规弹头,并减轻弹头重量,使射程从300公里提高至550公里。然而,由于该型导弹精度不高,因此并未大量部署。20世纪70年代初,飞毛腿D型导弹成功研制。该型导弹为了提供命中精度,利用数字景象匹配制导,使命中精度达到50米。
飞毛腿B2型导弹
20世纪80年代末,飞毛腿B2型导弹开始研制。飞毛腿B2型导弹的最大射程为300公里,被安装在MAZ 543P装置上,拥有较强的机动性。该导弹主要用来攻击对方的移动防空系统、指挥控制系统及前方后勤地域。弹头内还有分弹头,可对目标区域实施饱和轰炸。1993年,该型导弹开始装备至俄罗斯军队中。
基本设计
外形
飞毛腿A型导弹弹长10.6米,弹径0.88米,翼展1.5米,起飞重量4500千克,常规装药时弹头重680千克,核装药时弹头当量为2万~20万吨三硝基甲苯当量。飞毛腿B型导弹弹长11.37米,弹径0.885米,翼展1.8米,重量5.9吨,弹头重量1.0吨。飞毛腿B导弹系统由弹体和地面设备两部分组成。地面设备包括运输-起竖-发射车、大地测量学车、指挥车、运弹车、电源车、推进剂加注车、综合测试车、消防车等车辆。
动力
飞毛腿A型导弹射程在48至110千米,动力装置为液态火箭发动机,燃料为硝酸和煤油。
飞毛腿B型导弹在飞毛腿A型导弹的基础上,改进了推进系统,其动力装置为单室可贮存双组元液体火箭发动机,水平加注,其地面推力为133.8千牛。首先,飞毛腿B型导弹将原先的高压空气挤压式推进剂输送系统改为燃料泵,明显地减轻了导弹整体结构重量,从而增加了射程。其次,飞毛腿B型导弹从原来的以煤油和硝酸改为偏二甲肼”(UDMH)和“抑制红色发烟硝酸”(IRFNA)作为推进剂,进一步提高了发动机的效率,使导弹的射程从原来的180公里提高到300公里。
制导
飞毛腿A型导弹早期曾用过无线电指令制导系统,后改用简易惯性制导系统。该型导弹系统的执行机构是尾翼和燃气舵。飞毛腿A型导弹命中精度低,主要是由于发动机设计存在问题,发动机有大量的喷嘴,但系统本身不能调节燃烧剂和氧化剂的混合比。
飞毛腿B型导弹在飞毛腿A型导弹的基础上,改进了制导控制系统,采用捷联概率补偿加射表修正的惯性系统。飞毛腿B型导弹在使用与A型类似的制导组件的基础上,采用了R-13中程弹道导弹的新成果,在简单的惯导组件中使用了3个陀螺并用位于燃气流中的石墨舵操纵导弹,使导弹命中精度从原来的3公里提高到450米。
飞毛腿B2型导弹在发射前先将目标数据输入到弹头里储存地形资料的计算机内,发射后测高计起动计算机,从其储存器中查找目标数据。同时,由装在弹头上的光传感器搜索目标并与计算机提供的数据进行比较。目标定位后,寻的装置自动将其锁定。数据传感器不断获取经计算机修正处理后的指令,控制导弹精确地飞向既定目标。
战斗部
飞毛腿A型导弹的常规装药时弹头重680千克,核装药时弹头当量为2万至20万吨三硝基甲苯当量。
飞毛腿B型导弹在飞毛腿A型导弹的基础上,改进了弹头,由原来的只带一个核弹头,改为可以携带多种类型的单弹头,包括常规的高能炸药弹头、化学弹头和核弹头,扩大了使用范围。当导弹向其目标进行末段俯冲时,新弹头可与弹体分离,这就避免了由于空燃料箱带来的导弹纵向摇摆问题。飞毛腿B型导弹的常规弹头重1000公斤,主要是为出口型飞毛腿B型导弹(R-17E)设计的,内装770公斤高能炸药,采用触发式机电引信。化学弹头可采用不同的化学药剂,其中一种化学弹头重985公斤,内装555公斤VX浓缩装药,采用近炸引信,导弹在触地之前由起爆药将VX浓缩装药散开。核弹头当量在5000至80000吨之间。
飞毛腿B2型导弹的战斗部为普通战斗部,具有在预定的高度与火箭分离的能力,并装有稳定系统。
发射车
飞毛腿B型导弹最初使用了一种改进型的飞毛腿A型导弹的三用车(运输-起竖-发射车)。该车采用JS-2/3重型坦克的底盘。1965年又改用一种新的飞毛腿B型MAZ-543 LTM三用车,其可靠性更好,而且使用费用较低,但越野能力相对较差。MAZ-543发射车是世界上三种影响较大的重型军用车之一(截至1996年),由原苏联明斯克汽车制造厂于20世纪60年代初试制成功,1972年前后定型。它集自行、起竖和发射三种功能于一体。它的底盘采用纵置双扭杆式独立悬架,配置液压双向伸缩式减振器,驱动方式为8x8,空车自身质量20550千克,满载总质量39650千克。发动机配置四冲程V型12缸液冷直喷式高速柴油机,总排量38.8升,压缩比14至15,连续功率386千瓦(525马力),相对转速2000转/分钟,最大扭矩2.10~2.31kN·m。
为了减少车身总长和加强整车平稳,MAZ-543发射车设左、右分开式操纵室,两室均为玻璃钢结构,室内有单排四座。左侧为驾驶室,用来驾驶车辆运行及机动变幅;右侧旨在提供技术勤务,室内装有通讯和特种设备,还有急救箱和饮水箱等。发射车拥有良好的机动性和越野性。最小转向半径(外轮)为13.5米,离地间隙0.44米,满载时接近角为28°,离去角为36°,最大爬坡角为30%,最大涉水深度1.1米,越沟宽度为2.5米,干路上平均车速为25~30千米/小时,满载时最大车速为60千米/小时,满载制动距离为13米,续驶里程650千米,能在500千米范围内机动发射导弹。
技术参数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服役情况
使用国家
1957年,飞毛腿A型导弹(北约代号:SS-1B)开始装备部队。1962年,经过重大改进的飞毛腿B型导弹(北约代号:SS-1C,苏联代号:R-300/R-17)开始装备苏联军队。该型导弹主要装备苏联红军战术火箭旅,每个旅编有18辆发射车,每辆车配备4枚导弹,全旅共有72枚,其主要用于打击敌方机场、导弹发射场、指挥中心、军事设施、兵力集结地、交通枢纽等目标。1965年起,飞毛腿B型导弹出口到许多国家,主要是原华沙条约国和中东地区的国家。1973年,苏联开始将飞毛腿B型导弹(R-17E)出口到埃及、叙利亚(18部三用车)、利比亚(72部)、朝鲜(24部)、伊拉克(36部)、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6部)。由于飞毛腿存在地面设备庞杂,技术勤务多,反应时间长等缺点,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苏联本土和驻东欧部队中使用的飞毛腿B型导弹已逐渐由SS-23蜘蛛所替代。1993年,飞毛腿B2型导弹开始装备至俄罗斯军队中。
截至1996年,已经装备弹道导弹的35个国家中,有21个国家配备有“飞毛腿”弹道导弹。这些国家集中分布在三个地域:一是东欧和独立国家联合体地区,包括原华沙条约国家和当时的独联体国家,如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和罗马尼亚、乌克兰、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白俄罗斯和阿塞拜疆;二是中东和北非地区,包括埃及、利比亚、伊拉克、叙利亚、也门和伊朗等国;三是亚洲的其他地区,包括阿富汗、朝鲜和越南等国。这些国家所拥有的飞毛腿B型导弹,基本上都是由原苏联提供的。
实战运用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联研制的飞毛腿导弹已经先后在中东和中亚地区爆发的7次战争或冲突中实战使用。
第4次中东战争
1973年10月22日,在第4次中东战争后期,为了迫使以色列接受停火,埃及率先动用苏联提供的飞毛腿导弹,攻击以色列设在被占领的西奈半岛上的军事目标。虽然在这种战争中,埃及仅仅发射了1枚飞毛腿B型导弹(部分报道称发射了2至3枚飞毛腿B型导弹),但却以飞毛腿导弹的首次实战使用而载入历史。
两伊战争
20世纪80年代,伊拉克和伊朗两国进行了长达8年的战争。伊拉克首次动用了飞毛腿B型导弹改进而成的“侯赛因”导弹,攻击伊朗的城市;伊朗则以苏联制造的飞毛腿B型导弹来回应,成为历史上敌我双方互相用弹道导弹进行攻击的首次战争,把弹道导弹的实战作用推向一个新的阶段。1982至1988年间,伊拉克共发射了361枚飞毛腿导弹,伊朗发射了271枚。1988年,伊拉克和伊朗相互用弹道导弹攻击对方的城市,开展了历时52天的“袭城战”。期间,伊拉克总共向伊朗发射了189枚改进型的飞毛腿导弹,使伊朗大约有2000人伤亡;伊朗总共向伊拉克发射了77枚飞毛腿导弹,使伊拉克伤亡1000多人。
阿富汗战争
1979年,苏联武装入侵阿富汗,历经10年未能结束战争。为了摆脱这种状况,已经处于内外交困的苏联不得不在1989年宣布从阿富汗撤军。与此同时,苏联为了支持其阿富汗政府,对付阿富汗游击队,把大量的飞毛腿B型导弹运进阿富汗。1989年6月至1991年4月,在苏联顾问的控制下。
空袭利比亚
1986年3月和4月,美国以利比亚领导人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支持国际恐怖主义为由,对利比亚进行了两次空袭,使利比亚遭受了巨大损失。为了报复美国的空袭,利比亚于1986年4月15日向设在意大利兰佩杜萨岛上的一个美国军队基地发射了两枚飞毛腿B型导弹,但由于这两枚导弹的射程不足,未能顺利落到要攻击的地方,全都掉进了海里。尽管此次导弹攻击未能对美国构成任何威胁,但却引起了一些欧洲国家对弹道导弹扩散的担心。
海湾战争
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行动发起全面反击。在历时6个星期的战争中,伊拉克总共发射了88枚改进的飞毛腿导弹,包括射程600公里的“侯赛因”导弹和射程1000公里的“阿巴斯”导弹。其中42枚发射到以色列,另外46枚发射到沙特阿拉伯和其他海湾国家。美国利用改进的“MIM-104防空导弹”导弹对伊拉克发射的88枚导弹中的47枚进行了拦截,第一次在实战条件下演示了用的导弹反弹道导弹的技术可行性,结束了弹道导弹没有克星的历史。海湾战争后,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纷纷把发展防御战术导弹的武器技术摆在重要位置,飞毛腿导弹也随之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导弹。
也门内战
1994年初,也门爆发内战。南、北也门军队之间的战斗迅速升级,原苏联提供的飞毛腿导弹首次成为一个国家内战的工具。同年5月6日,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军队向北也门军队占领的地区发射了5枚飞毛腿B型导弹。同年5月11日,又向也门首都萨那市郊发射了1枚飞毛腿B型导弹。
袭击伊朗圣战者行动
1994年11月6日,伊朗为了打击反对现政府的游击队,向流亡在伊拉克的伊朗圣战者游击队的一个基地,发动了一次“闪电袭击”,发射了3枚“飞毛腿”导弹,炸毁了一些建筑物,但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这是飞毛腿导弹在20世纪90年代的第三次实战使用。
衍生型号
伊拉克
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向伊拉克提供了800多枚飞毛腿B型导弹。20世纪80年代,在苏联的帮助下,伊拉克开始通过加长导弹的推进剂贮箱和减轻弹头重量的方式改进这些导弹,并获得了两种改进的飞毛腿导弹,分别名为“侯赛因”(Al Hussein)和“阿巴斯”(Al Abbas)。
侯赛因导弹
侯赛因导弹研制始于1986年的两伊战争,主要用于攻击伊朗首都德黑兰。伊拉克采用拆装3枚飞毛腿B型改装为2枚侯赛因导弹的办法,虽然作了某些改进,但导弹性能未作根本改变。该导弹的射程600公里,为增加射程,导弹装药量从770公斤减至190公斤,弹长增至13米;伊方声称圆概率误差为500米。该弹在1987年进行了首次试射,并于1989年2月29日首次向伊朗首都德黑兰发射了7枚侯赛因导弹。尽管弹头很小,但用于攻城、特别是攻击砖石建筑群,仍颇具破坏力。由于弹头以1.5马赫以上的速度攻击建筑群,仅其动能就可造成很大的破坏力。据以色列的有关部门分析,这种导弹可能带150公斤以下的化学弹头。1987年后,伊拉克开始自己生产侯赛因导弹。
阿巴斯导弹
阿巴斯导弹作为飞毛腿B型导弹的改型,同时也是侯赛因导弹的改进型。伊方声称,其射程为800公里,圆概率误差为300米。
朝鲜
劳动-1型导弹
20世纪80年代末,朝鲜利用类似伊拉克的办法改进了飞毛腿导弹,自行研制和试验了集中增大射程的飞毛腿导弹。其中,射程为500公里的,西方称其为飞毛腿C型导弹;射程为1000公里的,西方称其为芦洞-1(也称劳动-1)型导弹,有时还被称为飞毛腿D型导弹。所谓的D型导弹是以“飞毛腿”技术为基础,采用全新的设计方案,使用与飞毛腿C型类似的发动机,但弹体直径加,可携带更多的燃料,射程增加到1000至1300千米之间,不仅可覆盖整个朝鲜半岛,连日本的平安京、大坂,俄罗斯的伯力等地也在其射程之内。该导弹1992年底达到实战能力。
伊朗
流星系列导弹
20世纪80年代后期,伊朗开始自行研制流星系列中程战略导弹,主要在朝鲜劳动1号导弹的基础上研发而成。截至2009年,流星导弹已有3个型号,射程从300至1300千米不等。流星1号和流星2号分别相当于飞毛腿B型和C型,属于“高仿”型号,而往后研制的导弹则完全脱离了飞毛腿导弹模式,转正为全新导弹。流星3号导弹长16米,射程约为1300千米,能够携带1吨重的炸药,其最初型号的打击精度仅能达到3千米范围。流星1号第一次试射是在2000年,后于2004年7月完成试射,开始装备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
相关评价
飞毛腿导弹因其结构简单、机动性好、造价低廉成为一些国家重要的军事武器装备。飞毛腿导弹能在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战术弹道导弹的代表。(中国中央电视台《兵器面面观》 评)
虽然飞毛腿导弹准确度不高,带常规弹头也没有太大的军事效用,然而,就是带常规弹头的“飞毛腿”导弹在1991年让沙特宰赫兰附近的军事基地数10名美国军人命丧黄泉,更不用说它还能带生化弹头,不需高准确度也会造成巨大伤害了。(新华网 评)
飞毛腿导弹的技术水平比“MIM-104防空导弹”差了两代。该型弹没有抗干扰能力,弹道一经确定和发射,就无法改变,加之弹体过大,速度又低,飞完全程需59分钟,这对拥有先进预警能力的美国来说,“飞毛腿”在“爱国者”面前权当靶标了。(中国青年报 评)
飞毛腿导弹不仅成为历史上扩散最多的弹道导弹,而且还激发了比其他任何导弹都多的衍生设计。(Smithsonian Magazine 评)
作为一种军事武器,飞毛腿导弹的威力远不如作为一种政治操纵工具。萨达姆曾用他的飞毛腿导弹把恐怖袭击打入了那些更富裕、装备更精良的国家的心脏地带,并差一点把以色列拖入战争,从而破坏了33国联盟。(Air & Space Forces Magazine 评)
参考资料
“飞毛腿”导弹.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3-15
《兵器面面观》 20200331 “飞毛腿”导弹.央视网.2024-03-15
飞毛腿导弹.360军事.2024-03-16
闻名遐尔的“飞毛腿”导弹.舰船知识网络版.2024-03-15
朝鲜导弹四连发型号或是飞毛腿ER,射程覆盖东京 飞毛腿威力有多大?.环球网.2024-03-19
What’ s a Scud?.Smithsonian Magazine.2024-03-19
热点聚焦:朝鲜“飞毛腿”导弹事件戏剧性收场.新华网.2024-03-19
且看“爱国者”如何对抗“飞毛腿”.中国青年报.2024-03-19
Scud War, Round Two.AIR&SPACE FORCES MAGAZINE.2024-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