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德(公元336年—公元405年 ),字玄明,鲜卑族,昌黎棘城(今辽宁省义县)人。十六国时期南燕的开国皇帝,在位六年,是前燕文明帝慕容皝与辽东公孙氏最小的儿子 ,前燕景昭帝慕容儁、后燕武成帝慕容垂之弟。
慕容德于前燕时期历任幽州刺史、左卫将军,册封范阳王。太和四年(公元369年),与兄慕容垂参加枋头之战,共同打败东晋军队,后受兄慕容垂连累被免职。前燕亡国后,又于前秦朝廷任职,出任张掖知府。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参加淝水之战,册封奋威将军。其兄慕容垂建立后燕(公元384年)后,慕容德辅佐朝政,参决政事。隆安二年(公元398年),由于北魏来犯,慕容德率兵后撤到滑台(今河南滑县东南),并在此建立南燕政权。隆安四年(公元400年),慕容德于广固(今山东青州西北)正式称帝,改年号为建平。
建平六年(公元405年),慕容德因疾病中止伐晋,十月立侄子慕容超为太子,同月去世,享年七十岁,谥号献武,庙号世宗。唐朝史学家房玄龄曾评价他为奸雄,能够转失败为胜利。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慕容德是前燕皇帝慕容皝的幼子。慕容德出生时,母亲公孙氏正在午睡,其父慕容为其取名为慕容德。不到二十岁的时候,慕容德就已经身长八尺二寸,身形高大魁梧,额头长有半月形重纹。慕容德博览群书,性情清慎,学有多项才能和技艺。
慕容德是前燕王氏成员,国家灭亡之前一直效忠前燕朝廷。他在前燕景昭帝慕容儁时,被封为梁公,当过幽州刺史、左卫将军。到了前燕幽帝慕容暐继位时,慕容德被改封为范阳王,后升迁为魏尹,加授散骑常侍。后来与前燕对峙的前秦内部发生叛乱,前秦宣昭帝苻坚的将领苻双和苻柳分别在陕地和枹罕起兵反叛,慕容德上言慕容暐劝其乘机攻秦,言辞慷慨,得到有识之士的称赞,慕容暐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慕容德的哥哥慕容垂赏识他,邀他共同商议国家大事,觉得他的见解极为切当,还称赞慕容德度量见识大有长进,可比东吴的吕蒙。
燕亡入秦
晋太和四年(公元369年),东晋实权人物大司马桓温为巩固自己的政治势力,率兵讨伐前燕,在黄墟大败燕军并进攻枋头,燕都朝中大为震动,许多人建议迁往旧都龙城(今辽宁朝阳),但慕容德和慕容垂极力主张抵抗。在枋头之战慕容德作为征南大将军,与慕容垂共同击败了晋军,这次胜利引起太傅慕容评嫉妒,慕容垂被迫投奔前秦,慕容德因与慕容垂关系密切也受到株连,被免职。
太和五年(公元370年),前燕被苻坚所灭,慕容鲜卑皇室成员受到苻坚的优待,慕容德被任命为张掖知府。在往后数年间,慕容德等慕容鲜卑氏族用其军事才能为前秦立下不少功劳,同时一直在等待前秦衰落的时机复国。太元八年(公元383年)慕容德参加淝水之战,被册封为奋威将军。后来苻坚失败,跟张夫人走散。慕容暐准备护卫送回她,慕容德劝慕容暐不要在战争的时候接近女人,慕容暐不听,慕容德便骑马离开了他。回来以后屯驻在荥阳市,慕容德劝说慕容暐见机行事,乘着前秦失败的时机复兴江山社稷,但慕容暐还是不听他的意见,慕容德便跟随慕容垂到了邺城遗址。
效忠后燕
太元九年(公元384年),慕容垂叛前秦复国,在荥阳称燕王,建立后燕,慕容德深受慕容垂信赖,被任命为车骑大将军,后又被封为范阳王,居中镇守护卫,参与政事。经过两年的征战,慕容垂终在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正月,正式称帝,改年号为建兴,此后几年间慕容德先后担任侍中,尚书令,司徒等要职,跟随慕容垂四处征战,讨伐叛军以及丁零翟氏等境内势力。
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后燕开始讨论征伐西燕的问题,当时西燕主慕容永拥兵十万,群臣对此犹疑不定,慕容德认为应当事急从权、尽快发兵征伐慕容永,他的提议得到慕容垂的认可,于是派兵征讨,灭亡西燕。
太元二十年(公元395年),慕容垂派兵攻打北魏,结果在参合陂之战大败。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三月,慕容垂派慕容德留守中山(今河北定州市),亲自秘密出征北魏,兵过参合陂时,因病重不得不返回中山,临终时传位于太子慕容宝。慕容垂去世后,慕容宝任命慕容德为使持节、都督冀、、青、徐、荆、豫六州诸军事、特进、车骑大将军、冀州牧,兼领南蛮校尉,镇守邺城,取消留台,以都督专门统管南夏。
十一月,北魏主拓跋珪亲征中山,北魏将领拓跋章受命攻打邺城,慕容德派南安王慕容青等趁夜击败拓跋章。北魏军队退驻新城。慕容青等请求乘胜追击,长史韩从多角度分析后认为当前不可追击北魏,慕容德赞同了他的看法,随即命令慕容青撤回军队。北魏又派辽西公贺赖卢率兵二万和拓跋章一起围攻邺城,慕容德派参军刘藻向后秦姚兴请求救援但没有得到回应,这使得将士们心生恐惧。慕容德便亲自犒赏并抚慰将士,深得人心。刚好遇上拓跋章、贺赖卢内部起纷争,各自率领军队暗中逃跑,慕容德派遣桂阳王慕容镇、慕容青率领骑兵七千人前去追赶袭击北魏军队,把他们打得大败,安定了军心。
建立南燕
隆安元年(公元397年),北魏攻占了后燕的首都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并包围了邺城,慕容宝被迫逃亡,慕容详自立为帝。此时后燕面临内忧外患,内有统治者生死未卜,外有强敌北魏威胁,后秦刘藻、姚兴送来玉玺与图谶秘文,暗示慕容德称帝继位。随后慕容德的大臣们也一起商议劝慕容德继位。慕容德不同意。此时慕容达从龙城投奔到邺城,带来慕容宝还活着的消息,各人的心思才停歇。不久之后,慕容宝便任慕容德为丞相兼领冀州牧,秉承皇帝旨意在南方自行其政。
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慕容德听从侄子慕容麟的劝说,率领四万户、二万七千乘车,从邺城南撤到慕容和镇守的滑台。到了滑台后慕容德依照燕元旧例,自称朱棣,称元年,建立南燕,大赦境内死罪以下的罪犯,设置百官。任命侄子慕容麟为司空、兼领尚书令,慕容法为中军将军,慕舆拔为尚书左仆射,丁通为尚书右仆射,其余人封授官职各有不等。
稳固政权
四月,慕容宝从龙城南逃到黎阳,派中黄门令赵思去叫北地王慕容钟来迎接自己。慕容钟本来是最早倡议慕容德称王的人,听到赵思来了后就把他关进监狱,还派人将此事告知慕容德。慕容德得知后想要退位,黄门侍郎张华则劝说慕容德不可施行妇人之仁舍弃天下大业,于是慕容德派遣手下慕舆护跟着赵思北去,谋划杀死慕容宝,而慕容宝在先前得知慕容德已经称帝的事情后就向北逃跑。慕舆护到了黎阳没有见到慕容宝,就押着赵思返回滑台。慕容德因为赵思熟习典制掌故,准备任用他。赵思不愿留下,还把慕容德比作赵王司马伦进行讽刺,慕容德大怒而将其杀害。
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八月,东晋朝廷即遣宁朔将军邓启方等率兵进攻慕容德,于慕容和战于管城回族区(今河南荥阳市东南京襄城东北),邓启方战败。慕容德因慕容法没有乘胜穷追,斩其司马靳瑰。后来,南燕冠军将军苻广叛变,自称秦王,打败了慕容德的将领慕容钟,再加上南燕原本就地小人少的原因,南燕许多部将转而投降归附苻广。慕容德便留下慕容和镇守滑台,亲率大军将苻广斩杀。
慕容和的长史李辨曾劝说慕容和谋反却遭到拒绝,将其杀害后献出滑台投降于北魏。而慕容德属下将士的家属都在滑台城内,慕容德想进攻滑台扭转局势,被属下韩范以首都被占已经导致主客形势颠倒为由劝止;后来慕容德的右卫将军慕容云在城中斩杀李辨,带领将士家属二万多人出滑台,使得全军欢庆。
迁都广固
滑台沦陷后,慕容德计划寻找新的安身之处,和众臣商议去向,对此众臣之间各执己见:张华以徐州市拥有地形险要、人口众多等优势建议去往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北地王慕容钟、慕舆护、封逞等人建议继续攻取滑台,尚书潘聪则认为广固是最好的选择,慕容德对此犹豫不决,于是求教于沙门朗公,朗公支持潘聪的建议。于是慕容德率兵南下进军广固,兖州北部郡县纷纷投降于他;慕容德设置地方官吏安抚百姓,由此深得民心。
慕容德遣使劝导幽州刺史辟闾浑,遭到拒绝,随即派慕容钟率军二万攻打辟闾浑;亲自率军攻打琅邪(今临沂市市北),徐、兖两州降附于慕容德的达十多万人。慕容德又自琅邪北上,降附的人又有四万多,由此逐渐增长实力。慕容德以南海王慕容法为兖州刺史,镇守梁父(今山东新泰市西),然后亲自率兵攻打莒城(今山东莒县),守将任安弃城逃走,慕容德任命潘聪为徐州刺史,镇守莒城。渤海知府封孚在先前原是后燕的吏部尚书,此时出城投降令慕容德大喜:“得到青州并不觉得是大喜的事,可喜的是我得到了你。”慕容钟传檄青州诸郡,召各郡投降,此前辟阊浑已经将附近八千余家徙入广固据守,这时又派司马崔诞戍守薄荀固,平原太守张豁戍守柳泉(今宁阳县西),但崔诞、张豁收到慕容钟传檄后纷纷降附于慕容德。辟闾浑见孤城难守,带妻子;逃奔北魏;慕容德遣射声校尉刘纲追斩辟闾浑于莒城,辟闾浑的儿子想要和父亲一起死,请求慕容德将他也处死,慕容德称赞他的孝心,特意赦免了他,辟闾浑的参军张瑛曾经为辟闾浑草拟檄文,文中措辞大多不逊,被抓住后还讽刺慕容德,慕容德将其斩杀,进入广固后在此定都。
称帝建国
隆安四年(公元400年),慕容德在广固城南郊正式称帝,大赦境内罪犯,改年号为建平。慕容德在称帝后开始了一系列的治国举措,例如设置盐官控制盐铁,平定叛乱,免除跟随自己南迁的民众赋役等。慕容德任命慕容钟为司徒,慕舆拔为司空,封孚为左仆射,慕舆护为右仆射。还派度支尚书封恺、中书侍郎封逞去观察风俗得失,大宴将士,立妻子段皇后为皇后。慕容德为发展教育,建立学官,选拔公卿以下子弟和二品士门共二百人为太学生。
建平三年 (402年) ,晋朝桓玄趁机谋反掌控朝政,南燕司隶校尉慕容达也趁机叛乱,被慕容德打败,慕容达逃奔北魏,慕容德派慕容法于济北摽榆谷(今山东济南城北)大败魏军;尚书韩𧨳提出的休养军队,修炼兵器,扩大农耕,积储粮食,审核户籍、增加军资等建议得到慕容德的采用,而先前因慕容德免除了曾经跟随自己南下民众的赋役,导致百姓都互相隐瞒冒充人数,多个家庭组成一户,或者是很多成年男子合在一个户籍下,用各种方式来躲避徭役。慕容德派车骑将军慕容镇率兵防守边界,同时派人到郡县里检查隐匿户口,查出荫户(依附贵族和地方豪强的私家户口)五万八千。后来南燕的王始于泰山发动叛乱,自称太平皇帝,被慕容德斩杀。
建平四年(公元403年)三月,慕容德前往齐城(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淄博故城)巡视,拜青州城秀才晏谟为尚书郎;并在商山(今山东淄博市东北)设立冶炼场,在乌常泽(今山东寿光市东北)置盐官,控制盐铁,用来扩大物资补给。
伐晋病故
建平四年(公元403年)九月,中书侍郎韩琦请求慕容德趁东晋桓玄叛乱,南下征讨东晋。慕容德与群臣商议此事,众臣多以桓玄新近得志为由,不建议出兵,于是慕容德放弃了出兵征讨东晋;但仍于城西讲习武艺,检阅兵众,其中步兵三十七万,骑兵五万三千,战车一万七千乘。
建平六年(公元405年)三月,东晋降将刘敬宣、高雅之等人叛变,被慕容德斩杀。不久得知桓玄叛变失败,慕容德欲趁机南下攻取江南,但因病重中止。慕容德得知哥哥慕容纳有个儿子慕容超在后秦,派人将他召回,加封为北海王,又因儿子都被苻昌杀害,因此想要把慕容超当成儿子。后来梦见父亲慕容皝叫他立慕容超为太子,于是立慕容超为太子,并大赦全国。当月慕容德死于显安宫,时年七十岁,趁夜做十多口棺材,分别从四门抬出,秘密安葬在山谷,没有人知道具体的下葬地点。十五日,慕容德被虚葬(没有尸体的空棺)于东阳陵,谥号献武皇帝,庙号完颜雍。
施政举措
政治
慕容德在位时的职官制度仿魏晋的职官制度,担任各级职官的共有73人,主要权力分布在慕容鲜卑氏族和跟随慕容德南迁的河北豪族,形成了慕容鲜卑与南渡大族联合的统治结构。慕容德重申晋朝以来的门阀制度,仿行魏晋的封爵制度,将宗室封王。另外慕容德对跟随自己南迁的河北豪强及其荫户采取优待政策,免除了他们的赋役,使得南燕初期政权得以稳定,但在后来使得大量民户依附、冒充南迁的民众,荫户(依附贵族和地方豪强的私家户口)数量增加,使得南燕国的户口减少,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慕容德立哥哥慕容纳的儿子慕容超为太子,导致了部分慕容氏族的宗室贵族不满,也因此使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升级,给南燕埋下了隐患。
经济
慕容德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重视铜的开采和冶炼,如设立冶炼场,设置盐官,控制盐铁用来扩大军事和国家的物资补给。慕容德还接受尚书韩“广农积粮”的建议,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并针对境内荫户众多的问题,派人检阅户口,查出荫户五万八千,对户籍进行清查整顿后,南燕政府控制下的劳动力骤增,赋税收入也随之增加。
文化
慕容德推崇汉族文化,重视儒学教育。隆安四年(公元400年),慕容德建立学官,简选公卿以下子弟和二品士门共二百人为太学生,并亲自考试学生。慕容德自己也是“博观群书,多才艺。”,他的女儿平原公主也从小接受儒学教育, “有才慧,善书史,能鼓琴。”儒学教育的发展使得慕容德及其统治集团内部自身的修养得到提升,提高了在汉族地区的统治能力,拉近了与汉人的距离,巩固了统治基础。
军事
慕容德于军事上积极招募士兵并讲习武艺,检阅兵众,养精蓄锐,使军事实力得以发展。先后平定叛乱,在建平四年(公元403年),慕容德讲武于广固城西时军事力量已达到步兵三十七万,骑兵五万三千,战车一万七千乘,后来计划讨伐晋朝但因病中止。在慕容德统治下的南燕,疆域达到“东至海,南滨泗上,西带巨野县,北薄于河”的程度。
人物评价
慕容德博览群书,多才多艺,得到兄长慕容垂的称赞:“你(慕容德)谋略见识有所长进,不再是吴下阿蒙了。”慕容德能和慕容垂参决政务并担当重任,在长期的征战中建立了许多军功。在慕容垂死后,后燕几近灭亡时,慕容德团结南部族人占据青齐建立了南燕政权,称王称帝。房玄龄就在《晋书》中肯定了他的功绩:“慕容德实在是一个奸雄,将失败转化为功绩。占据青齐,淫名传遍域中。”
轶事典故
争进直言
慕容德称帝不久后, 他大宴群臣于广固城延贤堂, 乘着酒兴笑问自己可以跟旧时哪些君王相比,善于附炎趋势的青州刺史鞠仲称赞他是中兴之主, 是少康、光武一类的圣君。慕容德命令左右:“赐帛千匹。”鞠仲闻听赏赐太多, 大惧而不敢接受。慕容德则回应称鞠仲回答不实,自己也就拿虚言赏他。大臣韩范进谏:“天子无戏言, 忠臣无妄对, 今天的谈论, 君臣相欺, 可说是都错了。”慕容德大悦, 当即赐韩范绢五十匹。自此以后, 南燕国多了许多直言进谏的臣子。
探问兄母
慕容德之母与其兄在长安,慕容德称帝不久后派平原人杜弘去长安打探他们是否还活着。杜弘说:“我到了长安,如果不能探听到太后的情况,就立马西去张掖市,以死报效您。我的父亲杜雄年过六十,还没有享受国荣华富贵,还恳请皇帝给予我父亲本县俸禄,用以表达我乌鸦反哺那般的孝心。”张华以杜弘还没出发就请求赏赐,求利之心太重为由向慕容德进言不能派杜弘去长安。而慕容德认为钱财可以招致效死之士,母亲比钱财重要,而且杜弘为君主迎接亲人,为父亲谋求利益,从表面看来是求取私利,实际上是忠孝的表现。于是慕容德任命杜雄为平原令。杜弘到了张掖,被盗贼杀死,慕容德知道后很悲伤,优待抚恤杜弘的妻子儿女。元兴二年(公元403年)四月,慕容德的旧臣赵融自长安奔于南燕,慕容德才知道母兄已死的消息,悲痛之下吐血寝疾。
家族成员
史籍记载
《晋书 卷一百二十七 载记第二十七》
《十六国春秋 卷六十三 南燕录一》
《太平御览 卷一百二十六》
《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四至三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