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约1331年-1388年),太原市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罗贯中出身商人之家,7岁入私塾读四书五经,“与人寡合”,喜欢读书。十四岁辍学,随经营丝绸生意的父亲去苏杭。后来成为施耐庵的学生,随施耐庵加入张士诚的起义军。但没有得到张士诚重用,不久返回老家太原。之后随施耐庵四处游学,整理书稿、进行创作。施耐庵去世,对《水浒传》进行加工,增补,并继续创作自己的一系列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1388年在卢陵逝世。

著有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三国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等。以通俗小说《三国志演义》闻名于世,文史学家郑振铎称赞他“正是一位继往承来、继绝存亡的俊杰,站在雅与俗、文与质之间。”“他以文雅来提高民间粗制品的浅薄,同时又并没有离开民间过远。”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至顺二年(1331年),罗本,字贯中,出生在太原清源(今清徐县)一商人之家。他七岁入私塾,“与人寡合”,喜欢读书,曾在麓台山拜师学艺。罗贯中十四岁时,因母亲病故而辍学,随经营丝绸生意的父亲去苏杭,跟随著名学者赵宝丰学习,与关汉娜、等说书艺人、作家相交为友。

与施耐庵相识

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罗贯中成为施耐庵的学生。当时,施耐庵从钱塘江县尹职位上辞官回苏州市设馆,并开始写《水浒传》(当时名为《水浒传》)。期间,罗贯中开始创作了《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几个剧本。

元惠宗至正十六年(1356年),罗贯中辞别赵宝丰,随施耐庵加入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但他没有得到张士诚的重视。张士诚称王后,罗贯中返回家乡太原市

游学著书

至正十七年(1357年),罗贯中跟随辞官的老师施耐庵四处游学。他的足迹遍及晋、冀、鲁、豫和浙、皖、赣等省,考察了地理、历史和风土人情,为创作积累了大量资料。罗贯中在帮助施耐庵管理学官、整理《水浒传》书稿的同时,开始写《三国演义》,并得到了施耐庵的许多指点。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罗贯中与《录鬼薄续编》的作者贾仲明成为好友。次年,罗贯中随施耐庵回到兴化市再迁与兴化相邻的淮安市,住在当铺老板王肇庆家的“小方壶”中写作。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罗贯中作为门人参加祭奠赵宝峰的活动。

创作诸多小说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朝成立后,罗贯中放弃步入官场的机会。朱元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施耐庵染病去世,将已写好的《水游传》留给了罗贯中。这一年,罗贯中完成了《三国演义》中的12卷。

罗贯中在对《水浒传》进行加工、增补的同时,继续创作系列历史演义作品《小秦王词话》。此本写完之后,又接连写了《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约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罗贯中修改整理好了施耐庵的《水浒传》,也完成了《三国演义》的创作。他他从江苏省来到当时出版业中心福建建阳区,希望刊印这两本书,但没有人承接刻印。罗贯中在创作完了这些作品以后,已是六十几岁的老人了。他为了出版这些作品,于洪武十三年左右从杭州来到了福建,因为当时福建的建阳是出版业的中心之一。

晚年、逝世

1381年后,罗贯中在定居江西庐陵。罗贯中经历了元末的社会大动乱,目睹现实的纷争,对人民苦难深重的生活处境比较了解,对他们的理想追求也有所认识。1388年,罗贯中在卢陵逝世。

主要作品

现存罗贯中名下作品有:

杂剧剧本《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录鬼簿续编》著录了他所作的三部杂剧作品,今仅存《赵太祖龙虎风云会》。这部作品以赵匡胤、赵普为中心,歌颂了贤君明相,与《三国志演义》在精神上有相通之处。

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又名《三国演义》)《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义》《隋唐两朝志传》(又名《隋唐志传通俗演义》)。

今所传诸小说都经后人增删,除《三国演义》和《三遂平妖传》尚保留原作基本面貌,其余已非原本面目。其中《三国演义》对后世影响最大。小说内容“依史以演义”,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范晔后汉书》、元代《三国志平话》及有关传说综合加工而成,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封建统治集团互相斗争为背景的长篇历史题材小说,原书24卷,二百四十则,有弘治年间刊本传世。现存最早的刊本是明嘉靖元年(1522年)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该书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单句小目。卷首有弘治甲寅(1494))庸愚子(蒋大器)《序》、嘉靖王午修子(张尚德)《引》。现今通行本是经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加以增删润饰过的一百二十回本。另有存世的嘉靖二十七年(1548)叶逢春刊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史传》十卷,分240段(现存八卷,佚卷三卷七)。此本比嘉靖壬午本晚出,然保存了一些传抄阶段旧本的面貌。

创作特色

题材特色

罗贯中的作品常以乱世为题材,如《三国演义》通过演述魏、蜀、吴三国的兴亡,描写了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复杂的斗争,和人民群众在军阀混战下所过的颠沛流离、惨遭杀戮的痛苦生活。又如《十七史演义》(《西湖游览志馀》语)《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等。

情节设置特色

罗贯中在故事情节方面最善于造势,通过矛盾冲突,造成紧张气氛,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情节结构从线性的流动,到网状的交叉。如《三国演义》在尊重历史,使情节框架合乎史实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想象,将这些来自史书和民间的各种素材整理提炼成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从而使小说的艺术性大大提高。罗贯中最善于写战争,《三国演义》中的上百场战争都写得各具特色,无一重复。赤壁之战,尤其写得精彩。

语言特色

罗贯中小说的语言做到了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的转变。如他的小说《三国演义》“文不落深、言不甚你”,语言简洁明快而又生动。在当时,阅读《三国演叉》成为一种时尚,民众争相录,以便观览。

叙事特色

罗贯中被称为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他的章回小说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且已经分卷分目,目录文字也很讲究。

其作品之间在人物造型、情节设置、描写语言等方面经常出现一种"内循环"状态,即六部作品内部相互影响。今见最早的嘉靖壬午(1522)刻本《三国演义》,每回标题都是单句七字。他与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每回的标题已是双句,大致对偶。他的小说的每个章节分回立目,保存了宋元话本中开头引开场诗,结尾用散场诗的体制。正文常以“话说”两字起首,往往在情节开展的紧要关头煞尾,用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套语,中间又多引诗词曲赋来作场景描写或人物评赞等。

成就与影响

罗贯中能词曲,会写杂剧。据明代贾仲明编著的《录鬼簿续编》所称,罗贯中写过戏曲和乐府隐语,《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三种。现存的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而其余两本已佚。

罗贯中的主要成就是小说,他的章回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达到了巍巍高峰,为明代中后期的白话短篇小说出现鼎盛的局面、发展得更为精致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他是演义文体的奠基者,首创的“演义”文体,成了后世小说家遵循效法的典范。他的《三国演义》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长篇小说之先河。明人蒋大器《\u003c三国志演义\u003e序》说,罗贯中这部书编写成后立即就有人“争相眷录,以便观览”。往后人们模仿半文半白的浅近文字进行写作,历史演义小说遂大批出现。由于这部小说提供了一些军事和政治斗争的策略和经验,有的农民革命领袖把它当做军事教科书。《三国演义》所号题材,被当作戏曲题材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三国演义》战争描写戏剧特色,开创的“讲史”与“小说”虚实相生的创作模式,影响了明清两代。《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自明代始传至朝鲜日本及亚洲诸国,后英国法国俄罗斯等也出现了译本,及研究专著。

相关考证

元末明初,由于统治阶级对知识分子的迫害和封建士大夫的偏见,罗贯中整理的《水浒传》被视为“反书”,罗贯中为正史所不容,被宗族家谱除名。罗贯中的相关资料成了谜团。以下是学者对罗贯中相关资料的的考证:

生卒年及生活年代考证

南宋人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及明代起北赤心子汇辑的《绣谷春容》等认为他是“南宋时人”。各种说法,均无论证。

元人

《赵宝峰先生集》卷首《门人祭宝峰先生文》明确指出罗贯中于至正二十六年(1366)以门人的身份在慈溪参加了祭奠宝峰先生的活动,按照门人相互“序齿”的通例,以及郑梁《乌斯道先生传》《慈溪县志》,以及郎瑛《七修类稿》、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等记载资料推断,罗贯中约生于延祐二年(1315)左右。从延祐二年(1315)左右到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朝灭亡。罗贯中生活在元代50余年,当为元人。杨美生刊本、三馀堂本《三国英雄志传》、熊飞馆《英雄谱》、刘荣吾刊本《三国志传》题“元东原罗贯中演义”,均称罗贯中为元人;周曰校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明书林周曰校刊行”,视其为明代以前的人。明代与罗贯中有交往的贾仲明《录鬼簿续编》的记载:“(罗贯中)与余为忘年交”“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贾仲明罗贯中是的“忘年交”,在至正甲辰(1364年)之后又活了60余年推测罗贯中的活动时间是元人。中国古代文学教授章培恒据《录鬼簿续编》提出罗贯中为元中叶人。

元末明初人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冯其庸推论罗贯中大约是生在元元贞元年(1295年)前后,死于明洪武十二(1379年)前后,活了八十五岁左右。《千里太中银一条贯穿祖国东西部的黄金通道》则记载罗贯中的生卒年约为1320年-1400年,终年约80岁。杨立仁推测罗贯中出生于1328年,卒于1404年。

文学家鲁迅考证罗贯中生卒时间约为1330年-1400年,即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大部分学者认定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修生、中国历史学家罗尔纲、作家周楞伽澳大利亚汉字学柳存仁、明清小说研究专家、作家刘冬等人都持这观点。《文史知识辞典》《政协祁县文史资料第14辑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中外文学精品导读》《数风流人物-太原历代名人图谱》《中国散文小说》等也采用鲁迅的考证。

盐城师范学院赵伯英和李奇林所写《施耐庵年谱》,罗贯中生于孛儿只斤·图帖睦尔至顺二年(1331年)。袁钟晋、祁县文史爱好者杨立仁通过罗瑞录家和罗巨川家所藏的两本《罗氏家谱》及乾隆祁县志》记载,推测罗本出生于1333年。

籍贯考证

太原府人

即今山西太原人。明代与罗贯中有交往的贾仲明在《录鬼簿续编》称:“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湖海散人这个称号寄寓着罗贯中漫游江湖、浪迹天涯的意味。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古典文学史家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北京大学中文系编写的《中国小说史》都摘取《录鬼簿续编》记载,主“太原市”说。建阳县志记载:“罗贯中为山西太原人;《施耐庵年谱》中说他是商人的儿子,罗父是走南闯北的晋商;罗贯中的作品《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写的是残唐五代年间发生在太原的历史故事;罗贯中其他几部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山西省、太原有一些‘瓜葛,主“太原说”学者们认为这些都是“太原说”的佐证。“太原说”又有太原“清徐说”与太原“祁县说”。

清徐县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戏曲小说史研究员孟繁仁考证罗贯中为清源(今清徐县)人。

祁县说山西祁县考古爱好者杨立仁等,发现河湾村有罗贯中的家谱、神轴、砚台、罗氏祠堂等一批文物,确定罗贯中是山西祁县河湾村人。祁县河湾村保存有罗氏祠堂,扶梁签上写有:“本村扶梁功德,祖罗云贵、主母陈氏,父五训、谦母刘姓,已身贯中,妻卢氏,学盛、妻王氏施银五钱。”河湾村发现的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修撰的《罗氏家谱》记载,罗贯中为河湾罗氏第十三代人,即罗本。山西祁县在历史上均属太原府辖,如祁县元属太原路,明清属太原府。在地理上与罗贯中为太原市人之说吻合。

东原人

即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人。持此说以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知渐、中国学术界的巨匠王利器为代表。刘知渐先指出,蒋大器在嘉靖本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序》称“东原罗贯中”,此刻本很早,致误可能性较小;《三国演义》的多种明刻本亦署名“东原罗贯中”。

钱塘人

即今杭州人。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二十五称:“钱塘罗贯中本者,南宋时人,编撰小说数十种”;明文学家郎瑛七修类稿》称“杭人罗本贯中”,明朝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称为“钱塘罗贯中本”,明周亮工因树屋书影》称为“越人罗贯中”。近世学者多认杭州是罗贯中长期流寓的地方,即他的寄籍。

慈溪人

即今慈溪市。1959年,上海市发现的元人赵借(字宝峰)著《赵宝峰先生集》,署名第11人为慈溪人“罗本”,与《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同名,从而有的学者以为,赵宝峰的门人罗本,就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但中国古代文学教授章培恒指出赵宝峰的学生罗本是否即罗贯中,实在是一个问题。

其他说法

旧本《说唐传》称罗贯中为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另有鹤壁人之说。

作品考证

确认为是罗贯中著作,没有争议的作品有《宋太祖龙虎风云会》《三国志通俗演义》。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高儒的《百川书志》记载《水浒全传》为施耐庵著、罗贯中编,王圻文献通考》则考证为罗贯中著。郎瑛的《七修类稿》、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王圻的《续文献通考》《史汇编》等都记载为罗贯中作《水浒传》。金圣叹则认为前七十回施耐庵作,其后为罗贯中续。周亮工在《因树屋书影》卷则记载:《水浒传》相传为洪武初越人罗贯中作,又传为元人施耐庵作,田叔禾《西湖游览志》又云此书出宋人笔。聂绀弩、徐朔方及日本学者松枝茂夫等认为《水浒传》是集体创作,并无个人作者。

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义》《隋唐两朝志传》这三部小说,没有确切证据证明是罗贯中所作。但这六部作品内部相互影响的例证,为《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隋唐两朝志传》这三部作品是否为罗贯中所作提供一点参考资料。

罗贯中与施耐庵

罗贯中是施耐庵门人

明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一《庄岳委谈下》明初王道生《施耐庵墓志》明确记载罗贯中是施耐庵的“门人”。《三国志通俗演义》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兴化县续志》载王道生《施耐庵墓志》,也说罗贯中是施耐庵的门人。大多学者坚持和试图证明施罗二人是师生关系,如中国历史学家罗尔纲、作家周楞伽、汉字学柳存仁、明清小说研究专家、作家刘冬等人认为罗贯中为施耐庵的门人。

施耐庵为托名

鲁迅胡适认为施耐庵为托名,实无其人。顾文若、焦中栋则提出”“施耐庵”是罗氏采用了谐音法,将‘是乃俺的本’(这是我的本)隐谐为‘施耐庵的本”,认为施耐庵为罗贯中的托名。

人物评价

文史学家郑振铎称赞罗贯中“正是一位继往承来、继绝存亡的俊杰,站在雅与俗、文与质之间。”“他以文雅来提高民间粗制品的浅薄,同时又并没有离开民间过远。”

太平天国研究权威罗尔纲说:“罗贯中是一位抱有政治理想站在人民立场上的作家。”

不列颠百科全书》称罗贯中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1981年3月19日,《人民日报》评论员在《爱国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一文中,把罗贯中列入中国历史上为华族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之一。

后世纪念

罗贯中纪念馆

清徐县纪念馆

2000年,清徐罗氏第二十一代传人罗二栋融资,在祁县西六支乡河湾村建成清徐县罗贯中纪念馆,占地4500平方米,建筑500平方米,仿明清园林,坐西朝东,仿古歇山式山门,门楣悬横匾上书冯其庸题写的“罗贯中纪念馆”,山门是四米高的罗贯中雕像山西大学教授姚奠中题写台基正面“罗贯中”三字,以及五言绝句“文坛称巨擘,功在两奇书,探迹穷幽隐,深渊可得珠。”台基两侧镌刻着山西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孟繁仁撰写的《罗贯中生平简介》。

罗庄村纪念馆

罗贯中纪念馆位于山东东平镇罗庄村,仿明代建筑风格,总占地面积34400平方米,建筑面积6697平方米,由东平镇罗庄村村民自发建设。纪念馆由曲阜古建筑学院设计,主要建筑有罗贯中故里牌坊、罗贯中塑像、主殿、罗贯中故居、雕塑园、壁画长廊以及后花园等。罗贯中故里牌坊,额枋阴刻由红学家冯其庸手写“罗贯中故里”。何满子题写对联“高文典册何如小说通俗”“人杰地灵长为乡邦增光”。袁世硕题联是:“天下分合岂无故三国兴亡说原由思接百代,国家治乱乃有因水浒聚散显实情文传千秋。”立柱分别是三国、水浒人物,望板为三国、水浒经典故事。

罗贯中墓

罗贯中墓位于福建省建阳市考亭村,于2001年重建。

罗贯中家谱祠堂

位于祁县西六支乡河湾村,始建于元代,明、清多次重修,2003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罗贯中铜像

2010年1月,清徐县市区中心贯中广场举行罗贯中铜像揭幕仪式。罗贯中雕塑通体为青铜制作,像高6米,雕塑基座高2.7米。石浮雕墙长21米、高3米,呈折线形围合于青铜雕塑背后,浮雕内容反映了三国文化。

文化活动纪念

2006年8月、2011年9月、2020年9月,山东省东平县连续三届主办“中国·东平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国际学术研讨会。

纪念币

1990年,发行中国杰出历史人物系列第七组纪念银币,其中罗贯中银币,面额:5元;重量:22.22克;成色:90%;发行量:30000。

1995年、1996年分别发行《三国演义》系列纪念币第一组银币、第二组银币,正面图案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年号、罗贯中像及“中国著名古典文学《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主题文字。

衍生作品

电视剧《罗贯中》中国山西太原台1995年出品的,由王斑主演。

参考资料

罗贯中简介.趣历史网.2024-11-25

实证不实漏洞百出.醋都网.2023-11-15

罗贯中(元末明初 小说家 太原).山西省人民政府.2025-03-26

山西清徐建成罗贯中纪念馆.中国新闻网.2023-03-03

评杨立仁发现的“罗贯中家谱”.醋都网.2023-11-15

罗尔纲先生的学术风格-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10-28

“两千万富翁”王利器.四川大学档案馆.2023-11-15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硕士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简章.重庆师范大学.2023-11-15

罗家祠堂.晋中市博物馆.2023-12-07

中国古典小说大家罗贯中雕像在山西故里落成——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3-09

山东东平第三届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学术研讨会开幕.今日头条.2023-11-01

罗贯中 (豆瓣).豆瓣电影.2020-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