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学名:Cornus officinalis Sieb. \u0026 Zucc.),别名蜀枣、鼠矢、鸡足、山萸肉、实枣儿、枣皮、萸肉等。山茱萸科(Cornaceae)山茱萸属(Cornus)落叶乔木或灌木。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在中国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等省。生于海拔400-1500米,稀达2100米的林缘或森林中。

山茱萸高4-10米;树皮灰褐色;小枝细圆柱形,冬芽顶生及腋生,卵形至披针形。叶对生,纸质,卵状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侧脉6-7对,弓形内弯;叶柄细圆柱形。伞形花序生于枝侧,有总苞片4,卵形,厚纸质至革质,带紫色;花小,两性,先叶开放;花萼裂片4,阔三角形;花瓣4,舌状披针形,黄色,向外反卷;雄蕊4,与花瓣互生,花丝钻形,花药椭圆形;花盘垫状;子房下位,花托倒卵形,花柱圆柱形,柱头截形。核果长椭圆形,红色至紫红色;核骨质,狭椭圆形。

山茱萸果肉可入药,具有补益肝肾,收敛固脱的功效。山茱萸寿命长,结果早、产量高,富含多种营养物质;林下可套种适生药材,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此外,山茱萸还是固土固沙,保持水土的良好树种,观赏价值也很高。

本草考证

释名

中国本草学早有“茱萸”的记载,但入药称谓茱萸的植物并非一种。例如,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等。前两种的名称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后一种的名称始见于《齐民要术》,医籍最早载入《唐本草》。究竟三者何以皆称谓“茱萸”,亦尚无考证。李时珍寇宗奭曰:“山茱萸、吴茱萸甚不相类,治疗大不同,未审何缘命此名也。”赵学敏张石顽云:“食茱萸与吴茱萸性味相类,功用仿佛。”三者入药以山茱萸较为常用。山茱萸“蜀枣”“实枣儿”这类别名中,以“枣”称之是因为其核果熟时形色均如小枣。药用主要取其果肉,所以处方时亦写作山萸肉、萸肉等。

品种考证

山茱萸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吴普本草》载:“或生冤句琅(今菏泽市临沂市),或东海承县,叶如梅,有刺毛,二月花如杏,四月实如酸枣赤,五月采实。”《别录》载:“生汉中市山谷及琅琊冤句,东海承县,九月十月采实,阴干。”《本草图经》载:“今海洲亦有之,木高丈余,叶似榆,花白。”《纲目》收载于木部灌木类。《本草图经》《纲目》及《植物名实图考》均有山茱萸图。从上述本草图文记述看,古代所指山茱萸应为本种。

形态特征

山茱萸为落叶乔木或灌木,高4-10米。

根与茎

树皮灰褐色;近浅根树种,根系有主根、侧根和大量须根组成。侧根多沿水平方向伸展。小枝细圆柱形,无毛或稀被贴生短柔毛冬芽顶生及腋生,卵形至披针形,被黄褐色短柔毛。

叶对生,纸质,卵状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5-10厘米,宽2.5-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于圆形,全缘,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稀被白色贴生短柔毛,脉腋密生淡褐色丛毛,中脉在上面明显,下面凸起,近于无毛,侧脉6-7对,弓形内弯;叶柄细圆柱形,上面有浅沟,下面圆形,稍被贴生疏柔毛。

伞形花序生于枝侧,有总苞片4,卵形,厚纸质至革质,带紫色;总花梗粗壮,微被灰色短柔毛;花小,两性,虫媒花,先叶开放;花萼裂片4,阔三角形,与花盘等长或稍长;花瓣4,舌状披针形,黄色,向外反卷;雄蕊4,与花瓣互生,花丝钻形,花药椭圆形,2室;花盘垫状;子房下位,花托倒卵形,密被贴生疏柔毛,花柱圆柱形,柱头截形;花梗纤细,密被疏柔毛。

果实

核果长椭圆形,长1.2-1.7厘米,直径5-7毫米,红色至紫红色;核骨质,狭椭圆形,长约12毫米,有几条不整齐的肋纹。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山茱萸分布于中原地区朝鲜日本

中国分布

山茱萸在中国分布于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江西省河南省湖南省等省。

生长习性

山茱萸植株寿命长,生于海拔400-1500米,稀达2100米的林缘或森林中。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广,在酸性、微酸性、中性和石灰岩土壤中均能生长,沙土、黏土、砾土均可栽培,宜在土层深厚、腐殖质含量高的中性或微酸性沙壤上生长;山茱萸为暖温带阳性树种,抗寒性强,可耐短暂的-18℃低温,宜栽于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肥沃的沙壤土中。在贫瘠的黄黏土夹卵石土壤中生长不良,易出现早衰与隔年结果的现象。喜温暖湿润气候,喜阳光充足,较耐寒。适宜栽培在年平均气温14.9°C,最低温度零下14°C,全年平均气温不低于10°C,活动积温4841°C,无霜期230天,降雨量822毫米以上的地区。花期3-4月;果期9-10月。

繁殖方式

种子繁殖

选择树势健壮、冠形丰满、生长旺盛、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中龄树作为采种母树。在山茱萸果实成熟后,选择果大、籽粒饱满、无病虫的果实,略晒3-4天,待枣皮柔软后剥去皮肉作种。播种可采用苗床育苗和直播育苗。

压条繁殖

压条时间多在10月份,母树选择树龄10年生左右,树势健壮,无病虫害的山茱萸。选择离地面近的多年生分蘖枝,将枝条弯曲至地面,割断枝条的形成层(不要割断枝条),埋入穴内,覆土压实,生出新根时与母株切开定植。

扦插繁殖

以幼龄母树1年生枝为插穗,经植物生长调节剂β-吲哚-3-丁酸溶液浸泡14小时后在适宜条件下生根快,成活率高,不用生长调节剂处理也可生根,但生根晚,成活率低。也可以6月上旬半木质化的嫩枝作插穗,用多菌灵溶液消毒,在吲丁酸溶液中蘸20秒,遮阴,扦插成活率高,生根后移植前应炼苗5-7天。

栽培技术

种子处理

山茱萸种壳坚硬,含有发芽抑制物质,存在生理后熟现象,要对种子进行处理,否则2-3年后才能发芽。可采用温水浸泡种子2天,或用水、尿各半浸泡种子15-20天后取出挖坑闷沤等方法进行催芽。

田间管理

山茱萸定植后每年中耕除草4-5次,尤其春季除草要勤。5-6月增施过磷酸钙,促进花芽分化,提高坐果率,冬季增施腊肥,能平衡结果大小年差异。夏季培土1次,以防倒伏。

整形修剪

对幼树采取环剥、主干环切等措施可促进山茱萸成花和提高产量。对成年树的修剪,应于12月到翌年1月休眠期进行,疏除徒长枝、直立枝、强旺枝、交叉重叠枝、病虫枝、萌蘖枝、衰弱枝等对山茱萸生长不利的枝,以保证树体的通风透光。

病虫害防治

山茱萸主要病害有炭疽病、角斑病、膏药病等。可通过百菌清退菌特、多菌灵、氧化乐果等药剂防治。为害山茱萸的害虫很多,主要有山茱萸蛀果蛾、大蓑蛾、豹蠹蛾等。要选育栽培虫害少的优良山茱萸,还可通过杀灭菊酯、敌百虫、氧化乐果等药剂进行化学防治。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山茱萸果肉可入药,味酸,性微温。归肝、肾经。具有补益肝肾,收敛固脱的功效。主治头晕目眩,耳聋耳鸣腰膝酸软遗精滑精,小便频数虚汗不止,妇女崩漏。

经济价值

山茱萸寿命长,结果早、产量高、适应性强、便于管理,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山茱萸营养物质丰富,鲜果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23种矿物质元素等,因此,除药用外,鲜果也具有经济效益。此外,山茱萸林下可套种黄精、贝母、白及等适生药材,也可提高林地效益和农民收入。

生态价值

山茱萸枝繁叶茂,萌芽力和成枝力强,具有较强的截留雨水、减缓雨滴冲刷地面和固土固沙能力,是水土保持的理想树种。此外,山茱萸的根系发达,加强了林地蓄水固土能力,减少了水土流失,可作山区保持水土的良好树种。

观赏价值

山茱萸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可观花、观叶、观果,在整个生长周期都有独特的观赏价值,可作为独赏树、花灌木、绿化树种、行道树和庭荫树进行种植。

相关研究

化学成分

山茱萸的化学成分主要含有环烯醚萜及其、三萜黄酮鞣酸软膏有机酸多糖等。其中环烯醚是山茱萸中的特征性成分,也是山茱萸中含量最高的成分,包括马钱苷、7-去氢马钱苷、7-O-丁基莫诺苷、山茱萸新苷等,具有保护神经细胞元和保护心肌的作用。

药理作用

保护心肌作用

研究表明,山茱萸多糖有保心肌缺血再灌注组损伤的作用,其机制与减轻氧化应激刺激,减轻细胞内钙超载有关。此外,山茱萸有效成分莫诺苷和马钱苷对糖尿病小鼠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能通过降血糖来保护心肌。

降血糖作用

研究表明,山茱萸总萜能促进葡萄糖在机体内的利用,并抑制葡萄糖体内吸收等;还可改善血脂代谢紊乱,对高血糖具有持续的控制效果,对机体的糖、脂等代谢过程起到调节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治疗糖尿病作用。

其它作用

山茱萸叶多糖、熊果酸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功能;山茱萸不同部位提取物均可在不同程度上保护肝脏,其中山茱萸果核提取物的效果较好;山茱萸水煎液具有明显改善苯扎氯铵导致的干眼症状作用,可促进视黄醇吸收与利用,改善机体视黄醇缺少的状态,调节体内视黄醇转运相关蛋白的表达,起到了保护泪腺上皮细胞的作用,最终达到抗干眼作用。

物种对比

山茱萸属植物在中国有两种,一是山茱萸,二是川鄂山茱萸(Cornus chinensis Wanger)。川鄂山茱萸总花梗较长,长5-1.2毫米;花萼裂片三角状披针形;果实小,长6-8-10毫米;叶片下面脉腋密被灰色丛毛。山茱萸总花梗短,长2毫米;花萼裂片宽三角形;果实大,长1.2-1.7厘米;叶片下面脉腋具淡褐色丛毛。

参考资料

山茱萸 Cornus officinalis.植物智.2023-02-24

..2023-02-24

山茱萸.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2-24

..2023-02-24

..2023-02-25

..2023-02-25

..2023-02-25

山茱萸属(Cornus L.).植物智.2023-03-03

川鄂山茱萸 Cornus chinensis.植物智.2023-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