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蝾螈(食虫类蝾螈属 orientalis)是蝾螈科蝾螈属两栖动物,别名中国火龙、水八狗、海八狗等。其分布于中国的河南省、湖北、安徽、江苏省等地,常栖息于山地河塘、水田净水区域及山区溪流中流速较缓的水域。

体型较小,全长6-8厘米,体重约2.7克。皮肤光滑,有细小的痣粒,背面为棕黑色到黑色,腹面朱红色,有鲜明的黑色斑点。头部略扁平,吻长与眼径几乎相等。上下颌有细齿,齿细长,舌小为卵圆形。四肢细长,外掌突明显,具四趾。趾细长,端部钝尖,无蹼。其具有明显的第二性征。

2019年,东方蝾螈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属无危物种(LC)。其具有一定的观赏性,是一种较好的实验动物,其卵粒是学生观察胚胎发育的良好材料。

形态特征

东方蝾螈体型较小,全长6-8厘米,体重约2.7克。其皮肤光滑,有细小的痣粒。

该物种头扁平,头长大于头宽。吻端钝圆且吻棱明显,颊部略斜出。鼻孔近吻端,鼻间距小于眼径或眼间距,眼径与吻长几乎相等。上唇褶在近口角处较显,犁骨齿列呈倒V形,卵圆形舌小而厚,约占口腔底面的一半,两侧游离。

其鳃喉部痣粒不显,颈褶明显,腹面光滑。

东方蝾螈躯干浑圆,背脊棱两侧肌肉发达,呈带状隆起。其背面及体侧黑色带有蜡样光泽。腹面朱红色,有分散黑斑,少数标本无黑斑。

东方蝾螈四肢细长,四肢基部朱红色。前肢前伸时指端可达鼻孔处。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端相互重叠。其指、趾细长而略扁,末端钝尖,基部无蹼。指长顺序为3、2、4、1,趾长顺序为3、4、2、5、1,第三、四趾等长。内外掌、突略显。

其尾侧扁,尾长略短于头体长,尾高与头高相等。尾背、腹鳍褶较平直,尾末端钝圆。

雄性东方蝾螈个体较小,肛部肥肿状较为明显,肛孔为一纵向裂缝,并且肛裂较长,肛孔后半段的内壁上具有绒毛状突起。雌性东方蝾螈的肛部则为丘状隆起,肛裂短,肛部表面具有颗粒状疣,肛孔内壁光滑不具凸起。

东方蝾螈的量衡度如下。

分布栖息

分布

东方蝾螈主要分布于中国福建省湖南省、安徽等地。其在各省的详细分布地区如下。

栖息

东方蝾螈的栖息地平均海拔常在30-1000米之间,多为山区。其喜隐藏于水草繁多的泥底沼泽、水塘、稻田内或稻田附近水沟中。一般靠梯田壁处数量较多,因为田里有很多枯叶、禾本科杂草,这有利于其隐蔽。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该物种没有冬季蛰伏的习惯,其白天除偶尔浮出水面呼吸外,均躲在水底或水草下。当塘水干涸或水面结有薄冰时,它们则会转移到水草间或石块下。具有外鳃的幼螈,常在溪水塘的水草间活动,当长到外鳃消失后,其会转移到潮湿的土洞中或石头缝中。

食性

其主要捕食水生昆虫及虫卵,昆虫幼虫和小型水生动物。包括水蚯蚓水蚤孑孓等。

生长繁殖

求偶

东方蝾螈繁殖期为3-7月,5月是繁殖高峰期。

求偶时,雄螈泄殖腔区域明显膨大,雄螈常围绕雌螈游动,并触碰雌螈的肛部试探,同时将其尾部向前方弯曲并急速抖动,此类行为可以持续几个小时。雌螈接受雄螈后,雄螈即会停留在某个位置上,用后肢将泄殖腔撑高,泄殖腔区域会隆起并向两侧分开,此时雄螈体背上弓,白色精包便会被排出体外,精包通常呈“S”形。大小约为4.1毫×1.0毫米。

精包沉于水底附着物上。雌螈移动至精包处,使泄殖腔孔接触精包的尖端,将精包里的精子慢慢收入泄殖腔。雌螈在纳入精子以后,活动明显加强。雄螈有咬雌螈前、后肢、尾部的行为,以刺激雌螈活动。

繁殖

东方蝾螈产卵最适水温为15-23摄氏度,其将卵产在水面下2-10厘米的水草叶片腹面、叶片间或者不定根上。卵单生,每天产1-5粒,有时可见2-4枚卵连在一起。东方蝾螈的产卵期为33-111天,每年产卵量为10-263粒,雌雄性比为1.5-2。

在水温为12-26摄氏度的条件下,东方蝾螈卵的孵化期为13-24天,水温为18-25度时,卵孵化期为11-17天。

生长

刚孵化出的东方蝾螈长10-12毫米,3对外鳃呈羽状,还具有1对细长的平衡枝,但平衡枝在7天内会消。当幼螈生长到全长29-40毫米时,从第四体节开始,尾背鳍褶变得低而平直,向后逐渐增高。无眼睑,有八字形犁骨齿。其孵化后2-3天便可开始捕食,喜食水蚤水蚯蚓,食物充足时,幼体生长快,当年即可完成变态。体长25毫米左右的雌螈已达到性成熟。

物种保护

在中国分布地该物种很常见,数量较多。其生存的主要威胁来自以下几方面。第一,基础设施建设、小规模农业和污染造成东方蝾螈栖息地被破坏。第二,东方蝾螈被中国市场和国际宠物市场收购和交易,也是威胁其生存的重要原因。

东方蝾螈2019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无危物种(LC)。

主要价值

因取材方便,其卵粒是观察胚胎发育的良好材料。因其鳃和尾,以及肢体均可再生,东方蝾螈还是一种较好的实验动物。

由于东方蝾螈可捕食水生昆虫、虫卵等,其对消灭农田害虫和危害人类健康的蚊子有一定作用。

近种鉴别

蓝尾蝾螈(Cynops cyanurus)与东方蝾螈外形相似,但蓝尾蝾螈眼后角下方和口角处及下唇缘有橘红色圆斑,且皮肤较粗糙。咽喉部有喉褶及细颗粒;腹面较平滑,有细的横皱纹。

参考资料

Species2000..sp2000.2024-08-26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2024-08-26

..2023-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