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燕草(黑枕黄鹂普通亚种:Consolida ajacis (L.) Schur),又名猫眼花、鸽子花、土黄连等;为毛茛科(Ranunculaceae)飞燕草属(Consolida)一、二年生草本植物,性喜光照,耐半阴,耐寒,不耐热,喜凉爽气候;忌水湿,较耐干旱;喜排水良好且肥沃的土壤。原产于欧洲南部和亚洲西南部;在中国东北、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云南省等地山地广泛栽培。
飞燕草主根肥厚,略呈梭形或圆锥形,周围有须状根。茎中部以上分枝,被弯曲短柔毛。叶片近圆肾形,掌状细裂,被短柔毛。总状花序,生于茎或分枝顶端;线形上部苞片,叶状下部苞片;小苞片条形;萼片宽卵形,紫色、白色或粉色;花瓣卵形,三裂;花柱细短。蓇葖直;种子具鳞状横刺。
飞燕草味辛、苦,性温,有毒;种子和根可做药用。其种子有催吐、泻下作用,能杀虫、治疥疮和头虱;其根可治跌打损伤。飞燕草有毒,中毒后会产生呼吸困难、血液循环障碍等现象,用时应注意。同时飞燕草还可做切花、盆栽观赏;可种植于公园、道路旁绿地,应用于花镜、花坛中等,具有良好的观赏用途。
词名由来
飞燕草由于野生品种花形别致,展开后酷似一只只乳燕得名。
形态特征
根
主根肥厚,略呈梭形或圆锥形,周围有须状根。
茎、叶
茎高约60厘米,中部以上分枝,被弯曲短柔毛。基生叶和茎下叶有长柄,中部以上叶为短柄。叶片近圆肾形,掌状细裂,被短柔毛,长2~6厘米,宽4~8厘米。
花
总状花序含3~15花,生于茎或生于分枝顶端;线形上部苞片,小且不分裂,叶状下部苞片。花梗长0.7~2.8厘米,条形小苞片生于其中部附近;紫色、白色或粉色萼片,长约1.2厘米,呈宽卵形,外中央被短柔毛;花瓣三裂片,中裂片长约0.5厘米,卵形;花药长约0.1厘米;花柱细短。
果实、种子
蓇葖果长达1.8厘米,直,密被短柔毛,稍隆起不明显网脉,尖端具尖喙。种子长约0.2厘米,具鳞状横翅。
物种分布
飞燕草原产于欧洲南部和亚洲西南部;在中国东北、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云南省等地有广泛栽培。
生长习性
飞燕草性喜光照,耐半阴,耐寒,不耐热,喜凉爽气候;忌水湿积涝,较耐干旱;喜排水良好且肥沃的土壤。其种子发芽的适合温度为15℃,生长期白天适温为20℃~25℃,夜晚为3~15℃,13℃以上的温度和长日照条件对开花可起促进作用;其花期为6~9月,果期为7~10月。飞燕草一般生于山地。
繁殖方式
播种繁殖
飞燕草的播种繁殖一般在秋季进行,以盆播为主。9月上旬至11月上旬播种,发芽适温为15℃~20℃,土温不宜超过20℃;盆土可用泥炭青苔土,播种后保持湿润,次年春季发芽。
扦插繁殖
飞燕草的插繁殖以叶插为主;剪取成熟叶片,插入泥炭苔藓土中,等待生根发芽即可。
栽培技术
幼苗管理
播种到幼苗长出需要2周左右,期间要注意降低空气湿度,温度控制在15℃~20℃;长出真叶后可喷施叶面肥,注意及时除草松土;待长出2片真叶后,可将育苗盘移出室外炼苗,期间需要控制浇水,使得苗木适应自然环境,为移植做准备。
移植
飞燕草为直根系花卉,以直播为主,不耐移栽,如需移植一般在6月下旬进行,移植地要选择排水性好、腐殖质多的土壤;移栽之前需要注意翻耕土壤,清除杂草,进行耕地灌水,扩大松土面积等。
田间管理
一年生的飞燕草苗木需要在越冬前做防寒处理,10月下旬花朵枯萎后,将其地上部分全部剪除,清理后上防寒土。种植地要注意排水,防止潮湿;同时注意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透光,植株不宜栽种过密;秋季注意剪除老茎。
病虫害防治
飞燕草常见病害有黑斑病、根茎腐烂病等,若是环境过湿还会产生灰霉病、立枯病等,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减少侵染来源,发现病叶要及时摘除烧毁,也可适当喷洒药液防治。虫害主要有蚜虫和地老虎危害,可用除虫精乳油喷杀。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飞燕草味辛、苦,性温,有毒;以根、全草、种子入药。其种子有催吐、泻下作用,能杀虫、治疥疮和头虱;其根可治跌打损伤。飞燕草有毒,种子毒性最大,中毒后呼吸困难,血液循环障碍,肌肉、神经麻痹或产生痉挛现象,一般做外用,用时应注意。
观赏价值
飞燕草栽培简单,管理方便,一次栽培可以多年观赏;可做切花、盆栽观赏,其高杆者是切花的好材料。既可种植于公园、道路旁绿地,也可以应用于花镜、花坛中,具有良好的观赏用途,能有效满足城市绿化和美化需求。
新品种培育
飞燕草经过多年的改良培育出了重瓣北极光系列,重瓣飞燕草花朵具有花期长、重瓣、多季开花的特点;且其花朵颜色较野生飞燕草品种更为丰富,有蓝紫、天蓝、白色等,更具观赏性。
参考资料
飞燕草.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1-09
飞燕草.植物智.2023-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