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氏鲌(拉丁学名:Chanodichthys dabryi subsp. dabryi),别名:大眼红鲌,青梢红鲌,是达氏红鳍鲌的指名亚种。其个体小,体长15~20厘米,重150~300克,最大约500克。达氏鲌前部的颜色比较淡,背、后部的颜色比较深,身体两侧及腹部均为银白色,各鳍呈青灰黑色。体长形,侧扁,偏薄,头部较小且后背部隆起

达氏鲌在中国分布范围广泛,在江苏省黑龙江省辽河黄河淮河长江闽江珠江等水系及其附属湖泊中均有分布。通常栖息于静水湖泊的中上层,江、河中也产此鱼,但数量较少。

达氏鲌有一定的食用价值、经济价值以及生态价值。其肉质鲜嫩,营养价值较高。除此之外,达氏鲌的对控制水体中其它杂小鱼的种群密度,对提高经济效益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达氏鲌在生态中属于关键物种,是较高级的掠食者,可自上而下控制食物网

达氏鲌于200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无危(LC)。

命名与分类历史

中国鲌的分类研究最早见于1855年。罗云林于1944年将鲌属和红鱼鲌属修订为2属11种和亚种,即鲌属的翘嘴红鲌(Culter alburnus)、海南鲌(Culter recurviceps)、蒙古鲌(Chanodichthys mongolicus subsp. mongolicus)、程海鲌(Chanodichthys mongolicus subsp. elongates)、邛海鲌(Chanodichthys mongolicus subsp. qionghaiensis)、青梢鲌、兴凯𫚪鲌(Chanodichthys dabryi subsp. shinkainensis)、尖头鲌(Culter oxycephalus)、拟尖头鲌(Culter oxycephaloides)和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扁体原鲌(Cultrichthys compressocorpus)。《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鲤形目》记载中国鲌属鱼类为9种和亚种,并将青梢红鲌的中文名改为达氏鲌。

形态特征

达氏鲌体型大小因分布区域的不同存在一些差异。一般来说其个体小,体长15~20厘米,重150~300克,最大约500克。达氏鲌前部的颜色比较淡,背、后部的颜色比较深,身体两侧及腹部均为银白色,各鳍呈青灰黑色。体长形,侧扁,偏薄。

头部较小且后背部隆起。口亚上位,斜裂,末端伸至鼻孔中点的下方,下颌突出于上颌的前方。鳃耙细长,20~22。咽齿3行,末端钩状。眼小,侧线明显且平直。身体被细小圆鳞覆盖,背、腹鳍处均有大而滑的硬棘。鳔3室。从腹鳝基部到肛门的范围内分布有副棱,胸鳍超过腹鳍。臀鳍较长,不分枝的鳍条有3,既分节又分枝的鳍条数目范围为23~29。尾鳍和其他的鱼类相比较为宽大,形状呈深叉形,尾柄粗壮,尾鳍的边缘呈现青绿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达氏鲌在中国分布范围广泛,在江苏省黑龙江省辽河黄河淮河长江闽江珠江等水系及其附属湖泊中均有分布。

栖息环境

达氏鲌是一种在静水湖泊中生活的类群,江、河中也产此鱼,但数量较少。在江河里,达氏鲌多生活在水流缓慢的河湾或与湖泊相通的小河中,在湖泊内,达氏鲌常潜于繁茂的水草丛里,多生活在水的中上层。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达氏鲌为凶猛性的肉食性鱼类。其所摄食的食物组成会随体型的长大而发生变化。体长在10厘米以下的幼鱼,以浮游动物为主要食料;体长在10-20厘米的个体,以虾、水生昆虫及枝角类为主;体长20厘米以上的成鱼,则主要食小鱼和虾,亦食少量的水生昆虫和甲壳亚门

达氏鲌摄食行为也会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春季主要摄食鲫鱼,夏季主要摄食䱗(Hemiculter)、麦穗鱼、鲫鱼,秋季大量摄食除鲫和螃鲏(Rhodeus)以外的其它食物,冬季主要摄食麦穗鱼。摄食强度会随季节的变化发生改变。春秋两季摄食强度最大,冬季食量见减,生殖期间停止摄食。

节律行为

达氏鲌常集群于水草丛生的近岸湖泊中,捕食小鱼小虾,多生活在水的中上层,冬季到湖泊深水处越冬,繁殖时则在水深1米左右处产卵。

生长繁殖

达氏鲌为分批排卵鱼类,在春夏繁殖季节其卵母细胞分批产出,并不是同步成熟的,因此其繁殖期持续时间较长。达氏鲌雌性个体一般从3月卵巢开始发育,10月至第二年3月卵巢发育迟缓。其性成熟年龄通常为2龄,在生殖群体中的性别比例一般为1:1,年龄组成多以2、3龄鱼为主。达氏鲌的生殖季节是每年的4月底至7月初,最盛期是5月中下旬。绝对怀卵量的数量范围一般为2万粒~5万粒,绝对怀卵量与年龄和体长有关,年龄和体长增大,绝对怀卵量增多。达氏鲌所产卵为粘性卵,主要选择在水深1米左右处,半夜至黎明的晴朗天气进行产卵,一般情况下当水温达18℃以上时其便开始进行产卵繁殖活动,所产的受精卵黏附在水草上发育孵化,之后在静水湖泊中生长、发育和繁殖。

受精卵经35小时孵出鱼苗后,首先出现胸鳍原基,方头,小眼,之后鳔初具雏形,头呈半椭圆形,后进入鳔一室期,口为下端位,口裂大,卵黄囊吸尽后,头尖,最后进入背鳍形成期,背鳍与背褶分离,尾鳍叉形,鳍条出齐,臀鳍与胸鳍出现雏形鳍条,口端位,鳔二室。

主要价值

食用和经济价值

达氏鲌属于次经济鱼类,天然产量较少。虽然中国关于达氏鲌经济价值的报道较少,但是实际上它的肉质鲜嫩,营养价值较高。

达氏鲌在生态中属于关键物种,是较高级的掠食者,可自上而下控制食物网。达氏鲌不仅不会危害增殖放养的大规格鱼种,而且还能抑制放养鱼种中野杂鱼类种群的繁殖扩大,从而降低小野杂鱼种群同经济鱼类在食物和空间等方面的竞争,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物种对比

达氏红鳍鲌的另一亚种为兴凯青梢红鲌(Chanodichthys dabryi shinkainensis),俗名骷髅鱼、兴凯白鱼,外形与达氏鲌相似。在中国,分布于东北地区兴凯湖,生殖繁殖季节约在6~7月间,产漂浮性卵。

物种保护

资源现状

达氏鲌广泛存在于中国各大水系中,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但是达氏鲌的自然资源已经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于200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致危因素

过度捕捞、水质污染破坏等人类活动以及栖息地改变的影响。

保护措施

中国农业部于2009年批准在湖北省建立长湖鲌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包括达氏鲌这一土著鲌类及其生境。同时批准在江苏省设立了滆湖鲌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期为全年,主要保护对象为翘嘴红鲌、蒙古鲌、达氏鲌及其生境。

保护级别

2007年,达氏鲌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

参考资料

达氏鲌 (dá shì bó).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2022-12-22

Chanodichthys dabryi.IUCN.2024-09-01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

..20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