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花鱼(拉丁学名:Abbottina rivularis),别名爬虎鱼、沙锤、花里棒子,是鲤科棒花鱼属的小型鱼类,体长为2.4~10.7厘米,体重0.5~32克。身体粗壮,鱼的体前部呈现圆柱形,体后部呈现扁圆形,鱼体腹部平直,背部隆起状。吻端稍圆向前突出。唇厚,发达。上位眼,眼间距较宽,眼径较小。鱼体鳞片呈圆形,侧线鳞平直状,胸鳍下方无鳞片覆盖。胸鳍、背鳍、臀鳍、尾鳍呈现浅黄色且均有黑色条纹分布。雌鱼的体色及花纹相较于雄鱼暗淡。

棒花鱼原产于中国,广泛分布于中国除青藏高原以外的各个水系的淡水底层水域当中,在日本与朝鲜也有分布,主要栖息在静水水域底部砂石处。棒花鱼食性为杂食,主要以水体中的枝角目、桡足类、端足目浮游动物、水生昆虫、水生植物碎屑为食。

棒花鱼种群数量稳定。在2020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物种。棒花鱼的肉质细嫩,蛋白质及其它营养物质含量丰富,具有一定的食用价值。

物种演化

棒花鱼属属于似鮈类(Pseudogobiini fishes)鮈亚科,是流水性底栖的小型淡水鱼类,起源于中国北方,分布局限于东亚。

已知似鮈类的化石还没有被发现,可以由鮈亚科的有关类群化石资料来推测其起源时间。关于似鮈类祖先,有研究推测表明,其出现适应于第三纪末喜马拉雅山脉造山运动引发的一系列生境变化:第三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引发东亚古地理、古气候条件变化,进而产生的中国北方的大江、大湖交错的特殊生境。在北方经历了一系列的离散事件后,祖先种又逐渐分化形成了属,其中就包括棒花鱼属。由此,长江水系以南的地区丰富的自然生境,成为了似鮈类在南方的物种分化中心。以此证明,棒花鱼属起源于中国北方。

形态特征

棒花鱼的鱼体稍长,粗壮,体长为2.4~10.7厘米,体重为0.5~32克,前部近圆筒状,后部略侧扁,背部隆起,腹部平直。头大,头长大于体高。吻长,向前突出,吻端稍圆,鼻孔前方下陷,口下位,近马蹄形。唇厚,发达,其上不具显著乳突,上唇通常具有极不明显的褶皱,下唇中央1对卵圆形紧靠在一起的肉质突起为中叶,侧叶光滑,特别宽厚,在中叶前端相连,与中叶间有浅沟相隔,在口角处与上唇相连。上下颌无角质边缘。具有一对较粗的须,须的长度与眼径的大小相等。眼径较小,位于侧上位。眼间距宽,平坦或微隆起。棒花鱼的鳃耙不发达,仅有少数瘤状突起。肠管粗短,其长度约与体长相等,为体长的0.9~1.1倍。鳔大,2室,较发达,前室近圆形,后室长圆形,后端略细,末端圆,后室长为前室的1.5~2.0倍。腹膜银白色。

雄性棒花鱼的个体体色鲜艳,雌体的色较深暗。雄体鱼体的背部、体侧上半部为棕黄色,腹部为银白。头背部略呈乌黑,喉部紫红,头侧自吻端至眼前缘有1黑色条纹。雄性棒花鱼个体的体重、鼻间距、背鳍基长度、头高、眼间距、胸鳍长、头长、头宽、尾柄长和尾鳍长等体型指标数值显著小于雌性个体。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棒花鱼原产于中国,广泛分布于中国除青藏高原以外的江河,如珠江闽江钱塘江长江黄河辽河黑龙江省及碧流河等水系的各个水系的淡水底层水域当中,在日本九州与朝鲜也有分布。

栖息环境

棒花鱼喜欢栖息于清澈、缓流水且有水生植物分布的水域,例如湖泊、水库的浅水区、河流的滞水区、沼泽地带的小溪等。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棒花鱼是杂食性的鱼,一般以水生昆虫、植物碎片和浮游生物为食,有时会吞食其它鱼的卵,是一种食虫性鱼,并具有较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

筑巢行为

棒花鱼筑巢时,雄鱼会利用其吻部、口、鳃盖、尾部和各鳍等部位全身协调运动,利用巢地的泥沙贝壳碎粒,用鳃孔向后方冲水,配合胸鳍、尾部、尾鳍协调运动,形成水的定向流动,从而使大的泥沙沉在巢底,小的泥沙和附着物流到外面,由此构筑成巢。

生长繁殖

繁殖季节及年龄

棒花鱼为一次产卵型的鱼类,产卵季节大多集中在每年4月的中旬或5月的中旬,此时水温通常为18℃~25℃。接着,4月末至5月初,为棒花鱼产卵盛期,产卵日期大多集中在每天04:00-06:00。棒花鱼从开始产卵至产卵结束时长不超过一个月,最适产卵水温是22~23℃。产卵棒花鱼的最小个体平均体长为8.9厘米,平均体质量为23克,生殖年龄2~3龄

护卵及孵化

完成筑巢后,棒花鱼雌鱼在巢内产卵后离开,雄鱼在巢内排出精液,完成鱼卵的受精并留在巢内护卵,驱逐外来生物。偶见其巢穴外有少量的卵粒。

棒花鱼出膜后1~2小时即可平游,经过27小时卵黄囊开始消失,鱼苗开口摄食饵料。鱼苗孵出后,其头部和体侧感觉毛和感觉丘随着其体长的增长而增长。

人工养殖

棒花鱼是一种小型鱼类,市面上的棒花鱼绝大部分来源于天然水体中的野生种群,世界范围内对其研究相对较少且大多集中在生物学方面。2017年5月-6月,辽宁省淡水水产科学研究院对棒花鱼进行了人工繁殖实验。发现在人工授精过程当中亲鱼容易受伤,人工催产自然产卵的方式在棒花鱼人工繁殖规模化生产过程中更加适用。棒花鱼属于一次性产卵的小型鱼类,鱼卵为黏性卵,但是黏性较差,大部分沉在产卵箱底,受精卵约124小时孵化完成,鱼苗在72小时后可平游。养殖场应选在落差小,远离居民区、工业区的地方,应适当投放一些环节动物门、线性动物等无脊椎动物饵料。放养密度以每平方米水域1000~1500尾为宜,发现死鱼应及时捞出,并注意预防鸟类等动物的侵袭。

物种现状

棒花鱼的种群数量稳定,在2020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物种。

主要价值

棒花鱼的营养丰富,它的蛋白质含量高达16.82%,同时含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具有较好的营养价值。

参考资料

Abbottina rivularis.COL.2024-09-02

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basilewsky,1855)-专题库.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共享平台.2022-12-25

..2022-12-25

..2022-12-25

..2022-12-25

..2022-12-25

..2022-12-25

..2022-12-25

..2022-12-25

..2022-12-25

..2022-12-25

..2022-12-25

..2022-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