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声杜鹃(拉丁学名:Cuculus micropterus)是一种中型鸟类,杜鹃科杜鹃属动物。四声杜鹃是中型杜鹃,雄性体长约为312-335毫米,雌性约为300-330毫米;体重方面雄性约为100-146克,雌性则为90-138克。头颈部为烟灰色,上身为褐色,翅缘为白色,下体有较粗的横斑,尾巴较长,尾羽上有白色斑点和宽阔的近端黑斑。

四声杜鹃具有独特的四声一度的叫声,其声音仿佛“布-谷-快-锄-”或“花-花-玉蜀黍”。它们采用鸟类中罕见的寄生性繁殖方式,利用其他鸟类为自己孵育甚至哺育后代。它们主要以昆虫为食,是对人类十分重要的农林益鸟

四声杜鹃分布在中国、俄罗斯、韩国、日本以及众多南亚、东南亚国家中,分布广泛且数量较多,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2018年的评定,四声杜鹃为无危(LC)物种。

演化历史

四声杜鹃是杜鹃科的物种。通过与其他杜鹃科物种的线粒体脱氧核糖核酸序列进行对比,研究者推断四声杜鹃在遗传学上与大杜鹃(Cuculus canorus bakeri)较为相近,说明二者在进化上有较近的关系。

目前对于四声杜鹃的亚种分化尚有争议。有人认为其演化出了指名亚种C. m. micropterus(分布于印度到东亚和东亚岛屿)、C. m. ognevi(分布于东北亚)和C. m. concretus(分布于印度尼西亚)。但同时也有科学家认为上述C. m. ognevi亚种与南方的标本无形态学上的差异,故不承认该亚种。

形态特征

四声杜鹃为中等体型的杜鹃科。其额头为暗灰色,略带棕色;头顶到枕部呈暗灰色,头侧也是灰色,但略带褐色。其后颈、背部、腰部以及翅上覆羽等处为深褐色。初级飞行羽为浅黑褐色,次级和三级飞行羽与翅上覆羽同为深褐色。翼缘处为白色。其中央尾羽为棕褐色,有宽阔的近端黑斑。其喉、前颈和上胸部为淡灰色,胸部和颈根部为浅灰色,羽毛末端为深褐色并且有棕褐色的斑点。下胸、两肋及腹部为白色,并且具有宽的黑褐色横斑。

雌鸟区别于雄鸟的特征是其喉部及头顶均较为褐色,胸部带有棕色。其他形态特征与雄鸟类似。

四声杜鹃外形似大杜鹃,区别在于尾灰并具黑色次端斑,且虹膜较暗,灰色头部与深灰色的背部成对比。雌鸟较雄鸟多褐色。亚成鸟头及上背具偏白的皮黄色鳞状斑纹。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四声杜鹃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东部,东北至俄罗斯远东地区,南至印度、缅甸、马来半岛一带,向西可以到达西亚、中东地区。

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甘肃,直到云南边境地区。

栖息环境

四声杜鹃栖息于山地森林和山麓平原地区的森林当中,通常栖于森林及次生林上层。它们尤其喜欢在混交林、阔叶林和森林边缘的疏林地带栖息活动,有时也会到村庄附近或农田边的树上活动,并且会在城市中的公园等地出现。其栖息与活动的游走性较大。其最高的栖息活动的海拔约为2800米。

节律行为

四声杜鹃是候鸟,对中国的大部分区域来说是夏候鸟,但在海南岛留鸟。它们在每年4~5月份左右(最早为5月6日~12日)迁徙到中国的鲁西南、山西芦芽山等地区,8月下旬(最晚在8月19~27日)离开这些地方,向南方的越冬地迁徙。四声杜鹃在繁殖地的居留期约为99~111天。

由于四声杜鹃常在树冠深处栖息,故经常通过其鸣叫声来反映其在繁殖地的出现与否。对中国山西芦芽山地区的四声杜鹃来说,其在每年6~7月大量聚集在繁殖地,此时其叫声频繁而高亢,昼夜不停。中国的鲁西南地区1983~2008年的观测数据显示,四声杜鹃的始鸣期最早出现在1983年5月9日,‚最晚出现在1990年5月22日‚;绝鸣期最早出现在1988年6月28日‚,最晚出现在2005年8月1日‚。通过与一些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其年啼鸣时长与当年年平均气温呈现正相关性,与繁殖地的平均风速呈负相关性。

觅食行为

四声杜鹃主要以昆虫为食,占比可达其食物总量的95%。它们尤其喜欢吃鳞翅目幼虫,如松毛虫、黄刺蛾幼虫等。此外它们也以尺蠖、蝗虫等昆虫为食。四声杜鹃也进食少量的植物类食物,如沙棘果、山楂果和油松籽等。

社群行为

四声杜鹃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未被观察到成群现象。

交流行为

四声杜鹃以高朗而清晰的鸣叫声进行交流。其叫声四声一度,声音近似于“布-谷-快-锄-”或“花-花-苞-谷-”,有时也会以短促的“快快割麦”音进行啼叫。频繁啼叫时声音可能近似沙哑。夏季时分,四声杜鹃往往会彻夜啼叫,其中雄鸟鸣音强而高,间隔1~2分钟后雌鸟会回应以低沉的鸣声。此外,雄鸟在求偶时也会使尾羽张开、两翅隆起、略垂下头而紧追雌鸟,通过如此的行为追逐雌鸟进行交配。

生长繁殖

繁殖方式

四声杜鹃的繁殖期为每年的5~7月,异性的四声杜鹃在对鸣约2~3小时后,雄鸟飞向雌鸟,多在黎明时分在树冠中进行交配

四声杜鹃采用十分特别的寄生性繁殖方式,即自身不营巢,而是把卵产在其他鸟类(称为“义亲”)的巢中,使它们的后代为其他鸟类所孵化、养育。具体来说,四声杜鹃会把卵产在灰喜鹊(Cyanopica cyanus)、大苇莺(Acrocephalus arundinaceus)、黑卷尾(Dicrurus macrocercus)和黑喉石鵖(Saxicola torquata)的巢中。产卵时,四声杜鹃雌鸟会将义亲巢中已有的卵掀出巢外,产下自己的卵后离开。

生长过程

四声杜鹃为卵生动物。它的卵为灰绿色,外表有褐色细斑,卵重约为3.3~3.5克,大小为2.2×1.7厘米~2.3×1.8厘米。卵的孵化期约在15~16天。刚出生的雏鸟眼睛紧闭,眼圈为黑色,眼球较大,向外突出,腹部呈圆球状。其全身无羽毛覆盖,体表为黑红色,嘴裂嫩黄色而形状细长。雏鸟在13日龄时体重可达51克左右,体长可达11.8厘米。四声杜鹃的代长约为7年。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四声杜鹃数量较多,截至2009年,部分国家四声杜鹃的种群数量估计显示,中国约有10,000~100,000对繁殖个体和约1000~10000只迁徙个体;在韩国有100~10,000对繁殖个体和约50~1,000只迁徙个体;在俄罗斯可能有约10,000~100,000对繁殖个体和约1,000~10,000只迁徙个体。

保护级别

2018年,IUCN对四声杜鹃的种群状况进行了评估,将其评定为无危(LC)物种。四声杜鹃的分布范围非常大,没有达到易危(VU)级别的阈值。尽管其种群数量具有下降的趋势,但下降的速度也没有达到易危(VU)级别的阈值。因此,这一物种被评估为无危物种。

与人类的联系

四声杜鹃节律行为的变化与自然气候变化有一定的联系。在某个特定地区内,四声杜鹃每年的首次鸣叫日期(始鸣日)与最后一次鸣叫的日期(终鸣日)的间隔可以一定程度上用以预报天气。具体来说,四声杜鹃的始、终鸣间隔日数与寒露风天气首次出现日期呈现正相关的关系,用四声杜鹃始终鸣的间隔日期预报寒露风天气简单易行且时效较长,对指导晚稻生产有实际意义。

此外,四声杜鹃的始、终鸣日也会反映春季平均日照时长、春夏季降水量等气象信息,对气候监测和预报等领域有一定的意义。

近种区分

四声杜鹃与同为杜鹃科大杜鹃中杜鹃(C. saturatus)、小杜鹃(C. poliocephalus)在大部分地区均同域分布且形态较为相似。

在野外时通常通过识别杜鹃的叫声而区分四声杜鹃与其他物种。具体来说,四声杜鹃的叫声为四声一度,而其他几种均为二声一度。

在形态学上,以上几种杜鹃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身体部分区域的毛色上。包括尾部近端黑斑、覆羽的横斑以及胸腹部的横纹等细节。

参考资料

四声杜鹃.物种2000.2024-09-01

Indian Cuckoo.IUCN.2024-09-01

..2022-12-14

..2022-12-14

四声杜鹃.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2-12-14

..2022-12-14

..2022-12-14

..2022-12-14

..202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