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兔(拉丁学名:Lepus arcticus),别名北极山兔、山兔、蓝兔,是兔形目家族中体型较大的一类哺乳动物,同时也是北美洲最大的一类野兔。

北极兔主要分布于北美洲的丹麦格陵兰岛加拿大北部地区和北极群岛等地,该物种主要生活在冻原和岩石较多的地区。成年北极兔的体长一般在48-60厘米,体重在3-5千克,寿命一般在3-5年。它的鼻子和耳朵比较灵敏,耳朵较短,眼睛较大,呈黄褐色,且刚出生时就能看见东西,门牙比普通的兔子更大,有强壮的爪子和厚厚的脚垫,四肢长且灵活,擅长跑步和挖洞,其速度能达到每小时64千米,它的尾巴很小甚至部分北极兔天生就没有尾巴。

北极兔是北极居民衣服和食物的来源之一,其皮毛可用于制作毛巾、衣物等。该物种在201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形态特征

外形特征

北极兔体型比家兔大,成年北极兔的体长一般在48-60厘米,体重在3-5千克,寿命一般在3-5年。身体肥胖,且毛量丰富,拥有两层被毛,下层的被毛短而茂密,贴身且保暖,上层的被毛蓬松,防风且御寒。生活在寒冷地区的北极兔外形遵循伯格曼法则(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的突出部位(耳朵、尾巴和四肢等器官)比生活在温暖地区的同种动物短,以减少散热面积,而热带则相反),其耳朵很短,耳尖呈黑色,尾巴也很短。眼睛较大,呈黄褐色,门牙比大多数野兔更长,胸部和腹部的被毛非常厚。前肢长且灵活有力,奔跑速度可达64千米/小时。北极地区北部和南部的北极兔颜色有区别,北部的北极兔全年全身都是白色的,而南部的北极兔只有在冬天才会全身呈白色,其他季节里只有尾巴呈白色,其余部分呈棕灰色或灰蓝色。北极兔根据生长环境和季节的不同,它们可以自由变换毛色,便于其伪装,而且白色还能起到一种光学反射作用,使其不容易被天敌发现。

北极兔拥有很多适应极端恶劣环境的生理特征。其肥大的身形和短小的耳朵降低了其相对体表面积,有助于保存热量,减少散热。其后脚宽厚且覆盖着绒毛,极大地减小了踩在雪上产生的压强,使得它们跑动时不会陷入雪中,因此北极兔也被称为“雪地鞋野兔”。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北极兔主要分布于北美洲的丹麦格陵兰岛加拿大北部地区和北极群岛等地。其中格陵兰岛沿海地区及附近小岛分布较多。

栖息环境

北极兔主要生活在冻原、山坡和岩石较多的高原山区,只有在天气最严峻且食物匮乏的时候,它们才会去无树木海岸的平原或沼泽地生活。由于北极兔生活的地域一般温度极低,降雪量很大,所以需要足够多的岩体防止积雪太深导致植物无法生长。

北极兔的栖息地在3-11月份的平均温度一般在-26.9摄氏度,平均降雪量为37.5厘米,海拔通常在0-900米左右。

生活习性

交流行为

它们通常通过发出叫声、抓挠动作、将耳朵往后倒等动作进行相互交流。雄性雌性北极兔之间则是通过舔或抓挠的动作表达爱意。它们在发现危险时,会在地上留下嗅觉标记,用于给同类传达信号。

节律行为

每年的四月到五月是北极兔的交配季也是换毛季,在交配过程中,它们的毛也会大量脱落,进入换毛期。换毛期间,其脸部和脚的毛最先脱落,然后是耳朵、肩膀、腿部和后背,且雌性一般比雄性更早开始换毛。随着季节的变化,北极兔的体型和颅骨大小也会随着变化,北极兔的体型通常在冬季比较小,夏季比较大,头骨大小的变化很复杂,需要根据具体环境判断。导致这两种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其所在地区的温度、经纬度、改成北大西洋涛动(一种天气现象,即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等。

防御行为

北极兔通常是用其四条腿跳着行走的,但当它们遇到危险时,会立马将前面两条腿抬起来,用后腿支撑着向前保持一定俯姿,像袋鼠一样跳跃前行,奔跑速度可达64千米/小时。

北极兔的天敌包括北极狐(拉丁学名:Vulpes lagopus)、灰狼(拉丁学名:Canis lupus)、猞猁(拉丁学名:Lynx lynx)、貂(拉丁学名: Martes)、老鹰(拉丁学名:Accipiter virgatus)等,北极兔幼仔比成年兔更容易成为天敌的狩猎目标。北极兔脚掌上的绒毛可以起到有效的缓冲作用,使它们在积雪上减少下陷幅度从而提高运动效率,躲避天敌时跑起来更加省力。白色被毛可以使得它们在冬季与雪地融为一体,起到伪装的作用,所以遇到危险时它们会通过隐藏或保持静止来保护自己。在其他季节,它们时常会背靠着灌木或岩石活动,以方便躲藏和逃脱,也可以钻进洞穴来躲避大型天敌的猎杀。

觅食行为

北极兔属于群居动物,主要以矮柳、虎耳草岩高兰等植物为食,也会吃莎草、青苔地衣、花朵和浆果,偶尔会啃食动物尸体(通常是死鱼和死鹿胃中残留的食物),并将雪作为水的来源。夏季它们的食物来源会相对多样些,柳树构成了它们每个季节95%的食物。北极兔擅长挖洞,可以凭借其强壮的爪子挖取食物,也会通过门牙将植物根状茎从岩石中刨挖出来。

北极兔的主要食物竞争者为麝牛和北美驯鹿,它们都是以柳树枝为食,但麝牛和北美驯鹿通常也可以用谷类食物作为替代,所以其通常不缺乏食物来源。

社群行为

北极兔一般在夜间活动,通常会以10-60只为一个群体去觅食,在它们分布范围的最北端,一个北极兔群体的数量最多可达到300只。当北极兔群体在进食或休息时,总会有其中一只需要负责警戒以保证整个兔群的安全,警卫兔为了看得更远,有时候还会直立起来远眺。

北极兔通常会在繁殖季节途经更多地区来寻找配偶,所以该物种春季和夏季的家域范围比冬季的更大。通常来说,雄性的家域范围在116-155公顷,雌性比雄性的家域范围小很多,在52-69公顷。

生长繁殖

生长

北极兔幼仔通常在5月下旬、6月或7月出生,出生时平均体重为105克,毛色通常为灰色,且刚出生时就能看见东西。幼仔在出生后两到三周后基本可以独立,毛色也会慢慢变为白色,但仍然会待在雌兔身边,等到第八到九周时断奶。北极兔在出生后的大概315天便可达到性成熟,这意味着其可以在出生后的下一年春天直接开始繁殖。

繁殖

每年的四月到五月是北极兔的交配季节。最开始,它们会分散开来,两两配对,然后每一对北极兔会建立起自己的领地。雄兔会通过肢体接触来吸引雌兔,同时会不断跟随着雌兔,交配过程中,雄兔会咬雌兔的颈部和背部,所以通常在交配完成之后雌兔身上会带血。在幼仔出生之前,每对北极兔都会一直在一起,也会尽量远离其他同类。

雌兔妊娠期大约为50天,平均每年生产一胎幼仔,但也可能会生两胎,每胎平均有2-8只。

哺育

幼仔刚出生时一般在巢穴中,巢穴可能是在青苔和草丛之间的凹槽中,也可能是在非常高的岩石上,或是在海上的小岛中。雄兔在幼仔出生后的几天内都会留在巢穴附近保护雌兔和幼仔,雌兔的哺乳期一般在七月到八月,一般每18到20个小时给幼仔喂一次奶,每次哺乳的时间为1-4分钟。北极兔通常是很安静的,但处于哺乳期的雌兔在接近哺乳区时,可能会发出一连串短促的低吼声,如果被困在某个地方出不去,雌兔会发出尖叫。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北极兔目前分布广泛,且存活率高,在纽芬兰岛的成年北极兔年存活率可达78%。但北极兔在其分布范围内是零散分布的,有些地区可能一只北极兔的都没有,而有些地区可以发现非常密集的北极兔群体,其分布密度在0.2-15公顷不等。

保护级别

2018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主要价值

北极兔对北极居民来说十分重要。北极天气寒冷,北极兔的被毛茂密且保暖,所以当地居民经常用北极兔的皮毛制作手套、帽子等生活用品。同时北极兔也是他们的食物来源之一,除了肠道,其他部位都可以作为食物,其耳软骨被认为是一种美味佳肴。

参考资料

北极兔.itis.2024-11-05

..2022-12-19

..2022-12-19

..2022-12-19

..2022-12-19

..2022-12-19

..2022-12-19

..2022-12-19

..2022-12-19

..2022-12-19

..2022-12-19

..2022-12-19

..2022-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