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鹭(拉丁学名:Ardeola bacchus),又称红毛鹭,是的一种鸟类,主要分布于东亚和东南亚国家。 在中国,池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山海经》里的“交精”,在晋朝》中有关于池鹭救火的传说,在康熙字典中被描述为一种益鸟。池鹭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池鹭为中型涉禽,属于较小型,体长37~54厘米。夏羽头颈部为深栗红色,背深蓝灰;冬羽头颈胸褐色和淡黄色交错,背呈暗黄褐色。栖息于、、沼泽、稻田等漫水地带;常在清晨和傍晚活动;常结小群涉水觅食,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兼食少量植物性食物;常与等其他候鸟混群营巢;食物包括鱼虾、蛙类、小蛇、农林害虫及少量植食性食物;通常无声,争吵时发出低沉的呱呱叫声。

据国际湿地组织2006年估计,池鹭全球种群数量为25000-1000000只,且数量稳定,于2016年被列入《》ver3.1-无危(LC)。

形态特征

池鹭雄鸟略大于雌鸟,体重较重,体长较长,翅膀也略长于雌鸟。池鹭雄性成鸟体重约270~320克,体长约47.2~54.0厘米,翅长约20.5~24.0厘米,尾长约7.1~8.6厘米,雌性成鸟体重约150~280克,体长约37.5~47.0厘米,翅长约20.0~21.8厘米,尾长约7.2~8.5厘米。

池鹭虹膜黄色,嘴黄色,尖端黑色,基部蓝色,脸和眼间裸露皮肤为黄绿色,脚和趾为灰绿色。成鸟夏羽颈侧、后颈以及从头部到延伸出的冠羽为深栗红色,羽端呈分支状披散;肩背部有深蓝灰色的呈披散状的披针形羽毛,一直延伸到尾部;尾短而圆,呈白色;颏、喉以及颈前细长区域为白色,下颈有长的栗褐色丝状羽悬垂于胸,腹部和翼为白色。成鸟冬羽无长饰羽,头颈胸部有褐色、淡黄色和白色条纹,肩背羽为暗黄褐色,胸部为黄白色,其余均似夏羽。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池鹭主要分布于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如中国、孟加拉、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缅甸、老挝越南马来西亚日本等地,越冬区最南可达泰国、马来半岛及印度尼西亚等地区。

在中国主要作为夏候鸟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向北延伸至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陕西省吉林省等省区。

栖息环境

池鹭多栖息在山脚靠近水源的灌木竹林间、稻田或其他漫水地带。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池鹭性情大胆,常在水岸边走边觅食。食物包括小型鱼类、虾蟹、蛙类、田螺背角无齿蚌、小蛇及多种农林害虫,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池鹭是一种极专注的鸟,捕食时,它可以长时间安静地等候猎物纹丝不动,然而一旦发现猎物,就飞速将猎物捕捉。

节律行为

池鹭的部分种群为留鸟,部分迁徙。春季通常在4月初至4月中旬迁徙至北方繁殖地,秋季通常在9月末10月初开始向南方迁徙。通常呈分散的小群或家族群往南迁飞。池鹭记忆力很强,迁徙时会径直找到上一年曾经待过的地方,若有旧巢仍然使用。

池鹭一般清晨和傍晚进行觅食,同时,运动、喂食等活动也都在早上进行。中午及午后则活动较少,进行静栖、护理等行为。

飞行行为

池鹭与鹤形目的董鸡、白胸苦恶鸟、白骨顶等鸟类不同,池鹭起飞时先向前奔跑几步,然后展翅伸腿鼓翼飞行,受惊时后肢猛力蹲地,展翼起飞。飞行时,为鼓翅飞行,鼓翼频率较慢,颈折两肩成S型,后肢向后下方伸直,超过尾部飞行路线平直,文雅有节奏,停息时在空中绕圈徐徐下降。池鹭常见雌雄鸟比翼双飞,两鸟前后相距4到5米。

生长繁殖

求偶

春季池鹭迁徙至北方繁殖地后,雌鸟先栖息于树木顶端,雄鸟从水沟、小河、水田衔来泥鳅、水虫或树枝等,作为礼物献给雌鸟,有时嬉戏飞行于林中。

交配

雄鸟的求偶行为进行一天后,雌雄池鹭就开始在树上交配。交配的时候,雌鸟的尾羽上翘,头和颈向后收缩,翅膀向外下方微微张开一点,雄鸟踩在其背上,用缘轻咬雌鸟头颈部的羽毛,尾羽向一侧歪斜并下垂,进行交配。

筑巢

池鹭雌雄鸟完成交配后,会进入紧张的筑巢活动。筑巢的时间一般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营巢树种多选择刺槐枫杨淡竹、桑、泡桐、银杏等树种。巢窝由枯枝组成,结构简陋,内无垫物。营巢时,雌雄鸟共同参与,雄鸟在林区衔枯枝,由雌鸟编织筑巢。开始安营时枯枝易从树上滑落,则衔取脱落在地面的枯枝编织,池鹭巢较粗糙,营巢需8~10天,营巢时池鹭每日衔巢材多达160多次,巢呈浅碗状。巢外径约35厘米,内径约24厘米,巢深约6.8厘米,巢高约8.6厘米,巢距离地面19米左右。

产卵

池鹭为一夫一妻制,繁殖期3~7月,一般产卵1~2窝。产卵期间,一般日产汽车公司或隔一天产一卵,产卵期约6~9天,每窝3~6枚(多为4枚),池鹭的卵呈浅蓝绿色,有光泽,卵上没有斑点,大小约38.5×29.3毫米,重约17.5克。卵由雌雄池鹭共同进行孵育。

育雏

池鹭的孵化期19~23天,育雏期约30天。池鹭雏鸟出壳的时候,先在靠近卵顶端的最宽处打开一个小孔,露出喙端,然后啄壳一圈,卵壳破裂后,雏鸟出壳,此过程约需18~27小时。雏鸟皮肤黄色,稍带红色,腹部有白色绒羽,略带青肉色而膨大成球形,背、头、颈淡黄色,头顶、背、翅有灰白色蔟羽,嘴峰肉色尖端深褐色。池鹭的雏鸟为晚成鸟,一般15天可爬出巢外,体羽初步形成,羽色呈淡灰褐色,喙由黄肉色转为粉黄青绿色,但体羽短小,无飞翔能力,仍需亲鸟喂育。雏鸟20天可飞动,一个月可独立进食。独立进食后,雏鸟便离开亲鸟独立生活。

保护级别

池鹭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无危(LC)。

池鹭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22项)。

种间关系

池鹭常与白鹭、夜鹭牛背鹭等其他候鸟混群营巢。在栖息地,池鹭和同样个体较小的白鹭巢位于远离树干的树枝梢头,避免猛禽类和其他爬树动物的伤害。个体较大的夜鹭一般多筑巢于树干或树枝的近干部位,很少有位于树枝梢头,这样既有利于昼伏夜出的夜鹭夜间的进出巢活动,又有利于夜鹭完成夜间警戒任务。牛背鹭则分布于一些低矮的小树及灌木上。空间生态位上的平衡使几种鹭科鸟类得以共存,同时,他们的繁殖时间和觅食地的差异也减少了混群繁殖的冲突。池鹭多在五月下旬进入育雏期,而夜鹭、白鹭等已经在四月末、五月上旬开始育雏,避免了早成雏相同大小时取食相同规格的食物,减少了竞争。几种鹭科鸟类中,池鹭大多在泥地进行觅食,也有少部分在水塘觅食。而白鹭则常在水田、稻田、河流中觅食,牛背鹭一般以草地为觅食地,夜鹭以浅水及河流作为觅食地。生态位的分化保证了池鹭与其他鹭鸟集群混居时的协同进行。

相关文化

池鹭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康熙字典中就记载着这种鸟,只不过它的名字叫“䴖”,全名鵁鶄。“鶄”字意指鸟类中的精华部分,即益鸟,对人们有好处的能够利于庄稼生长的鸟。池鹭更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山海经》里的“交精”,以及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的“交睛”,都是池鹭在古代是相关记录。《拾遗记》中关于池鹭救火的传说,更是让人们认识到池鹭,认为池鹭图腾有着防火的作用。中国古诗中也多有记载,唐朝雍陶所写“双鹭应怜水满池,风飘不动顶丝垂。立当青草人先见,行榜白莲鱼未知。一足独拳寒雨里,数声相叫早秋时。林塘得尔须增价,况与诗家物色宜。”也描写了池鹭在池中站立不被轻风所影响的姿态。

相关研究

截止2022年,池鹭尚未见有亚种分化。1931年,美国鸟类学家Caldwell父子在中国福建发现并提出fohkienensis亚种,认为其体形略小于同一繁殖群中的其他个体。从种群概念分析,同一地区不可能有两个不同的亚种同时繁殖,故认为fohkienensis亚种不过是种群内的个体变异而已。

参考资料

Chinese Pond-heron.iucn.2023-11-09

池鹭.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08-22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告.中国政府网.2023-11-09

..2022-12-06

..2022-12-06

..2022-12-06

..2022-12-06

池鹭.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2-12-06

..2022-12-06

..2022-12-06

池鹭.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11-09

池鹭.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2-12-06

..2022-12-06

..2022-12-06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2-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