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歌又称雷歌,是广东省四大民俗音乐之一,主要流行于湛江市雷州半岛使用雷州方言(属闽南语系雷州语支)的十个县(市)区,于2008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曲目有《偷鸡婆》《恶家婆》《懒汉》等。

雷州市歌是以雷方言咏唱,反映雷州地区劳动人民风貌及劳动生产内容的民谣,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形式亦丰富多样,有对歌、口头歌、姑娘歌、榜歌、班本歌(剧本)、即兴歌、雷剧,而且雷州歌歌词简而短,格律与七绝无异,朗朗上口,运用修辞格式较多,平仄协调,韵律优美,为研究和认识雷州提供了宝贵资料。

历史渊源

雷州歌历史悠久,古有“蛮女讴歌”的记载,据《海康县续志》载,雷州学教谕李仲光撰《重建御书楼上梁文》中,已有“听取欢谣,敢陈善颂”的记述,雷州歌在宋代已流行,至今已数百年。

从明朝开始,由对唱歌衍生了“姑娘歌”,“姑娘歌”又衍生了“劝世歌”,后又从“劝世歌”发展为班本歌、雷州歌班,直至雷剧,到了清末,有了口头赛歌,文人开始开展笔试榜歌赛,据清末优贡生黄景星在《榜歌分法汇选》中记述:“榜歌兴于清之中叶,初无顶头韵脚之限……以文语四字为顶头,仍于韵脚未限之时已是道咸年间……此后渐限韵。”榜歌赛一直沿袭到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政府部门同民间歌社一起开展赛歌的现象,清末民初先后有《雷州歌谣话初集》《雷州歌韵分类》《通俗杂字歌全韵》《榜歌分类法汇选目录》研究专著等问世,其中《通俗杂字歌全韵》还有“雷州歌谣,八百年号”之说。

分类与特征

歌唱分类

艺术特征

雷州歌是以雷州话演唱,每首四句,每句七字,共28字,有的每句前可加2至3字,称为“歌垫”。第一、二、四句末字押雷州市音韵(其中第一句末字不能用阳平字,第二句末字只能用阴平字,第四句末字只能用阳平字),第三句末字不用押韵,但必须是仄声,第二、四句的第4字是阳平声,格律接近七绝,朗朗上口,又大量运用比喻、夸张、双关等修辞格式,结构严谨,平仄协调,韵律优美。

价值与影响

雷州歌是中国最南端雷州半岛上的民俗音乐,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充分展现了雷州半岛的地理特色、历史变迁、风土习俗和人情世态,与潮汕民歌、客家山歌、广府民歌并称为广东省四大方言民歌。

雷州市歌是雷州文化的折射,其腔调自由,喜怒哀乐随心所欲自由唱,如亲人死了,以歌代哭,女子出嫁,姐妹夜里集中,以歌诉情陪嫁唱等,为研究和认识雷州政治、经济、文化及人文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宝贵资料,而且雷州歌还传到讲雷州方言的地区和国家,雷州歌对海外使用雷州方言的侨胞起到情感纽带作用,为海外华人(侨)吸收中国文化传统作出了不小贡献。受生活方式变迁影响,雷州歌现今面临传承和发展的问题。

创作与传播

民国初年,黄景星合资创办“雷城内道南印务局”,印发了三四百本雷州歌册及一批有关雷歌书籍、歌榜,对雷州歌进行整理收集,编印出版,给雷州文化宝库留下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1984年5月,成立了海康濬元雷歌研究会,1988,研究会同《湛江日报》举办两届“雷歌状元”赛,将雷歌推上大雅之堂。21世纪初,湛江市离休领导陈光保,创作出了七、八十首歌雷州歌,而后将这七、八十首歌与另外精选出的七百多首一并结集出版了《我的心事歌》,歌集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一阵争唱热潮,反响十分热烈。

何希春组织成立了湛江市雷歌研究会,首次将雷歌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并担任主编出版会刊《山花》《雷州歌声》及雷歌集《雷歌集锦》《海康颂》《新风赞》,经何希春努力,首次将雷歌推上《湛江日报》、湛江电台,从而带动湛江市文联、湛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开展雷歌最高档次的大型比赛,这对雷州歌的传播做出了不少贡献,而这时的雷州歌也在歌坛上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传承与保护

传承人

何希春(1941年-),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传承项目:雷州歌。

保护措施

2014年,雷州歌走进岭南师范学院,更好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

2008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

雷州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2-11-23

雷州歌.湛江市人民政府.2022-11-23

雷州传统表演艺术.雷州市人民政府.2022-11-23

雷州歌.广东省文化馆.2022-11-23

粤西雷州话:与潮汕话“同声同气”,“姑娘歌”自明代起流行.今日头条.2022-11-23

寻味雷州文化 倾听远古之音.今日头条.2022-11-23

“严谨优美”——雷州歌.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中心.2022-11-23

何希春.广东省文化馆.2022-11-24

..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