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碧螺春又名“吓煞人香”,俗称“佛动心”,是产于苏州市太湖洞庭东、西山的一种绿茶,因“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中外,更有“茶中仙子”和“天下第一茶”的美誉。
条索纤细,白毫满身,汤色鲜艳,芽叶细嫩,幽幽花果香是洞庭碧螺春独特的品质,这不仅得益于优质的茶树品种,温暖湿润的气候,有机化合物含量高的土壤条件,还与其严格的采制工艺有关,碧螺春采摘要求有三点,一是采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炒制时要求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带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出锅即成,而且当天采当天制,不炒隔夜茶。
洞庭碧螺春汤色碧绿清澈,茶香中透着花果香,口感醇厚鲜爽,让人回味无穷,历史上曾为贡茶,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得金奖,1959年被评为全国名茶,2002年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除此之外还多次在各项评比活动中获得了殊誉。
历史传说
关于碧螺春名字的由来民间有着很多传说,流传较为广泛的主要有以下三个:
茶树特征
洞庭碧螺春选用的是原产地东西山群体种培育而成,灌木型,树姿半披展,分枝中等密度,叶型椭圆,以中型为主,叶肉稍厚,叶质中等硬脆,侧脉明显,平均7对,叶齿粗、浅、钝,平均22对。叶色绿,发芽早,嫩稍较长。花冠大小中等,花色淡绿,花瓣有6~7瓣。 品种混杂,个体变异较大,需要系统选育,才能培育出综合性状优良的适制品种。
生长环境
根据《GB/T 18957-2008地理标志产品洞庭(山)碧螺春茶》规定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生产出来的碧螺春才能叫做洞庭(山)碧螺春,主要分布于洞庭的东山镇和西山镇(2007年西山镇更名为金庭镇)。东山镇茶区主要分布在莫厘、碧螺、双湾、杨湾、陆巷5个村,金庭镇主要分布在秉场、石公、堂里、东村、衙用里、东河、缥缈村、东蔡、林屋、庭山、蒋东、元山下辖12个行政村。
洞庭山位于太湖东南部,东山三面环水,西山四面环水,两山隔水相对,常年光照柔和,环境湿润,水气充足,土壤呈酸性或者是微酸性,质地疏松,适合茶树生长,而且洞庭碧螺春产区是中国著名的茶、果间作区,茶树与桃、李、杏、梅、柿、桔、白果仁、石榴等果木交错,茶树与果树枝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培育出碧螺春花厚壳桂味的天然品质。
采制流程
洞庭碧螺春每年春分前后开始采摘,谷雨前后结束,通常只在每天早上5-9时采摘,采摘的嫩叶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以春分至清明节采制的明前茶较为名贵。
碧螺春制作工艺可分为摊凉挑拣、杀青、揉捻、搓团显毫和烘干五个步骤,摊凉挑拣工序既可以对鲜叶剔除杂质又有利于花果香味的形成。杀青是通过高温抑制酶的活性,使其不能继续发酵,保持茶叶翠绿的颜色。揉捻通过边抖、边炒、边揉三种手法相互交替,使茶叶水分减少,纤细条索形成。 搓团显毫是形成碧螺春外形特征的重要工序,经过多次反复边炒、边搓、抖散,使茶叶形状卷曲似螺,茸毫显露。烘干采用低温烘干的方式,使茶叶水分继续蒸发,继续显毫,固定形状。
品质与分类
根据《GB/T 18957-2008地理标志产品洞庭(山)碧螺春茶》规定洞庭山碧螺春按产品质量可以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是特级一等、特级二等、一级、二级和三级,品质优劣由特级一等逐级下降到三级,一般品质较优的洞庭碧螺春都具备以下特征:
冲泡品饮
洞庭碧螺春不宜用紫砂壶冲泡,宜用白瓷杯或者是无色透明玻璃杯进行冲泡,由于茶叶十分娇嫩,比较适合用70-80℃温开水冲泡,不宜用沸水直接冲泡也不宜加盖焖泡。洞庭碧螺春冲泡通常采用上投法,即先注水后投茶,一般只可冲3~5泡。
储存方法
洞庭碧螺春的储存要求环境干燥,隔绝空气。通常可以将茶叶密封放入10℃以下的冰箱或冰柜冷藏,也可以将包裹好的茶叶包裹和生石灰块一起置于干燥处密封处保存。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记者实地探访:苏州洞庭山碧螺春凭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一茶”.澎湃新闻.2024-12-01
地标风采:2022年度江苏省商标品牌培育和保护项目(地理标志)之一---洞庭山碧螺春.江苏省知识产权局.2022-12-05
标准号:GB/T 18957-2008.openstd.samr.gov.cn.202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