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尾鲴[gù](学名:Xenocypris davidi),俗称黄尾、沙黄、黄姑子、黄鱼,属于鲤科中的密鲴亚科、鲴属。黄尾鲴体长而稍侧扁,腹部圆润,无腹棱或腹棱不完全;鱼头小而尖,吻端圆钝,口小,位于下位,如同横裂开的一道口子,下颌前缘有薄角质层,边缘锋利,用以刮食水底腐屑。其眼较大,位于头两侧上部,鼻孔则位于眼的前上部;鱼身鳞片中等大小,侧线完全。黄尾鲴鱼身背侧黑灰,腹部及身体两侧下半部银白,尾鳍呈黄色。
黄尾鲴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黄河、长江、珠江水系及海南岛南渡江、万泉河等水系。其体长一般20厘米,最大可达40厘米,体重为250~400克,多栖息在宽阔水域的中下层,中国的甘肃省、山西省、河北省、山东省、福建省以及海南岛等地产有此鱼,是适合于湖泊、水库、池塘养殖的中小型经济鱼类。
形态特征
黄尾鲴体长而稍侧扁,形如梭状,腹部圆润,无腹棱或在肛门前有一短而不明显的腹棱。鱼头小而尖,呈圆锥形,吻端圆钝,口小,位于下位,如同横裂开的一道口子,近似弧形,下颌前缘有发达的薄角质层,边缘锋利。其眼较大,位于头两侧上部,且眼后头长大于吻长,鼻孔则位于眼的前上部以及吻端与眼前缘的中部。鱼身鳞片中等大小,侧线完全,前端向胸鳍上方微弯,向后延伸至尾柄中央。黄尾鲴在自然状态下背侧黑灰,腹部及体侧下半部银白,鳃盖骨后缘有一浅黄色的斑纹,尾鳍呈桔黄色。
黄尾鲴个体体重一般在250~400克之间,体长为20~40厘米。该鱼背鳍由3根硬棘和7根鳍条组成,其起点至吻端的距离小于至尾鳍基的距离。腹鳍由1根硬棘和8~9根鳍条相连形成,基部两侧有1~2片长条形腋鳞,末端不达肛门,二者起点相对或背鳍略微靠前。其胸鳍有1根硬棘以及15~16根鳍条,末端较尖,向后延伸至腹鳍起点的前端,臀鳍则由3根硬棘以及9~11根鳍条组成,末端不与尾鳍基部相接。其尾鳍呈叉形。该鱼鳃耙较短,每一鳃弓上长有内、外两列鳃耙,呈三角形,排列紧密。其第五对鳃弓的角鳃骨特别扩大,称为下咽骨,近弧形,较窄,上生牙齿,称为下咽齿,共有3行,细长而侧扁,刀状。其鳔有2室,后室为前室长的2.3倍。
分布栖息
地理分布
黄尾鲴分布于中国的黄河、长江、珠江水系及海南岛南渡江、万泉河等水系,其中在长江流域最为常见,中国的甘肃省、山西省、河北省、山东省、福建省以及海南岛等地产有此鱼。
栖息环境
黄尾鲴栖息于江河、湖泊等宽阔的水体中,常活动于水的中下层,幼鱼则喜欢栖息在近岸水域。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在自然环境中,黄尾鲴通常栖息于江河的中上游水段,每到繁殖季节则逆流而上,于流水浅滩产卵繁殖,然后冬季气温降低时会前往湖泊、水潭等水深的地方越冬。
觅食行为
生长繁殖
生长
黄尾鲴在江河、水库、湖泊等大型水域中生长速度较快,个体较大,可依据鳞片上的切割现象确定其年龄。该鱼的生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体长和体重在三龄以前增长较快,随着年龄增加,体长与体重的相对增长速度均开始呈现下降趋势,这是因为黄尾鲴进入二龄后开始大量性成熟,摄取的养分主要供给于性腺发育和脂肪积累。通常,黄尾鲴的体长与年龄呈正相关,依据年龄划分可得,一冬龄鱼平均体长172mm,二冬龄鱼平均体长210mm,三冬龄鱼平均体长254mm,四冬龄鱼平均体长307mm左右,当达5冬龄鱼时,能长到369mm。
其雌雄个体的生长速度在二龄前无明显差异,性成熟后,雌鱼生长比雄鱼稍快,体形也较大于雄鱼。
繁殖
黄尾鲴在二冬龄开始达到性成熟,属于一年分批产卵类型,产卵期在4~6月份,绝对怀卵量为12万~17万粒/尾,受精卵的孵化时长在37h左右(23~25℃水温条件下)。刚出膜的仔鱼身体呈弯曲状,头部靠近卵黄囊前端,10~20min后躯体充分伸展,伸直的仔鱼全长4.73~4.99mm,全身透明,只在眼睛下边缘有少量色素,并分化出了背鳍褶。出膜后的仔鱼会不定时垂直向上运动,上升一段距离后立即头朝下垂直沉入水底静卧,与泥鳅仔鱼的垂直运动期非常相似。孵化后5天后,仔鱼全长7.53~7.91mm,卵黄囊完全消失,躯干部色素更加密集,体色变深,肠道进一步发育,前端膨大成囊状。
在繁殖季节,雄鱼头部、鳃盖、背鳍起点前部的表皮角质化形成珠星,在胸鳍基部和鳍条表现尤为显著,体表变得粗糙;雌鱼则无此构造,体表光滑,但腹部膨大,可见明显的卵巢轮廓。发情后的雌雄个体会相互追逐,雄鱼还会时不时地用头部撞击雌鱼的腹部,发情达到最高潮时雌雄鱼游泳速度加快,尾部摆动频率增加,并行片刻,交尾发出“啪”的响声并翻起浪花,雌雄鱼完成一次产卵交配活动。鱼群多溯游在急流浅滩处产卵,卵略带粘性,在水流带动下自然粘附于石头、禾本科杂草以及其它水中漂浮物上发育。
养殖技术
黄尾鲴的养殖一般从苗种繁育开始,在冬季或翌年早春进行亲鱼的选留,亲鱼要求三冬龄以上,体重不得低于300g,体质强健无伤病。4月底至5月初当水温达到20℃以上时,通过注射催产药物进行人工催产,所得鱼卵用家鱼孵化槽孵化,每立方米放卵80万~100万粒。
之后进行苗种培育,黄尾鲴鱼苗培养方法与青、草、鲢、“四大家鱼”的鱼苗培育方法基本相同,前期主要通过施加发酵的粪肥培育浮游生物供其食用,后期食性改变,开始投喂米糠、皮等精饲料。
最后是成鱼养殖,分为池塘搭养和大水面增殖。池塘搭养即在以青、草、鲢、鳙鱼为主的成鱼塘中,每亩搭养200~300尾黄尾鲴,一般可增加产量80~100kg。大水面增殖即在有机质比较丰富,面积较大的水域(如湖泊、水库等)内移植黄尾鲴,使其自然生长繁殖,形成自然种群,然后在2~3年内可形成量产。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黄尾鲴是目前在江河、水库、池塘、湖泊养殖的主要台湾白甲鱼品种之一,也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平原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具有抗病能力强、食性广、群体生殖能力强、生长快、易捕捞、含肉量高、肉质好等特点,属中小型名优食用鱼,深受消费者喜爱。1978年的文献资料显示,通过对319个水库的鱼类资源的调查发现,黄尾鲴已在中国的许多水库逐渐演替为优势种群的经济鱼类之一,在渔业上占据重要地位。1988年的水生生物学报报道称中国湖南省临澧县[lín lǐ xiàn]官亭水库黄尾鲴最高年产量可达20t,占渔业总产量10~15%,中国安徽省佛子岭水库的黄尾鲴占整个鱼产量的11.32%。而从2013年到2019年间陆续有学者对中国江西省部分水域的鱼类资源进行采样调查,经过统计分析得出黄尾鲴为中国江西省仙女湖、军山湖、拓林湖的优势种;2016年3月至2017年11月期间对千岛湖鱼类群落种类组成、生态类型、优势种等分析,发现鲤科鱼类种类最多,优势种为黄尾鲴。2008年~2010年对湘江的鱼类资源进行的多次流动调查结果显示黄尾鲴是中国湖南湘江渔获物主要种类;2018年3月~10月在西江肇庆江段进行漂流性仔鱼早期资源采样的结果显示在中国西江肇庆江河段,黄尾鲴占仔鱼总量的22.11%;2017年~2018年在嘉陵江中游开展的鱼类资源现状调查显示黄尾鲴的年资源量可达2469t。
黄尾鲴前肠宽大,相当于胃的作用,能够充分利用其它鱼类难以利用的饵料资源,且口部下缘有发达的角质边缘,形成了刮食水库底有机化合物碎屑的生活习性,不与其它养殖的经济鱼类争食,此外,水库的营养物质主要是集雨区带来的外源性有机物,多为植物碎屑和有机腐屑,故就算冬季时水库中饵料生物稀缺,黄尾鲴仍能通过摄食水底腐屑生活,是水库养殖的理想经济型鱼类,现已形成了科学的人工养殖手段。
生态价值
该鱼常栖息于水体下层,以其独特的口器构造刮食植物碎屑、有机杂质及水表面残渣泡沫中的眼虫等,有着“清洁夫”的称号。有研究表明可以根据不同生物的摄食特性,构建植物—底栖—鱼类相结合的净化系统,鱼类应引进刮食者台湾白甲鱼、滤食者鲢鱼等具有一定净化能力的品种,其中黄尾鲴可以部分提高对氮(N)的降解能力,所以在自然水域特别是富营养化的水域,黄尾鲴能起到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水质,减少水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参考资料
黄尾鲴.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2022-09-13
黄尾鲴.中国动物图谱数据库.2022-11-10
黄尾鲴.中国内陆水体鱼类数据库.2022-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