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1949年12月2日-1992年11月17日),原名王卫国,陕西清涧人,毕业于延安大学,中国当代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党组成员、副主席。
路遥出生于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王家堡村的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被过继到陕北延川县的大伯家。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毕业后担任《陕西文艺》编辑。1980年,其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此后其作品《姐姐》《风雪腊梅》也接连获奖。1982年,路遥成为陕西省作家协会正式驻会作家,同年作品《人生》发表于文学杂志《收获》,引发热烈反响,后该作品被改编为电影。1985年,路遥当选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后调入铜川矿务局工作,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自1986年开始《平凡的世界》三部曲接连刊出,受到读者欢迎,在历年大众读书生活的调查中,《平凡的世界》总是排名靠前,1988年,路遥完成百万字长篇著作《平凡的世界》,该小说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变迁,并于1991年获中国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在七百多部长篇小说的激烈角逐中,名列榜首。。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肝硬化腹水病去世,终年42岁。
路遥在写作上坚守现实主义道路,其作品风格朴实厚重,专注于城乡交叉下的农民命运的主题创作。代表作有《平凡的世界》《人生》《惊心动魄的一幕》。路遥本人于1987年获得陕西省人民政府“劳动模范”称号,2018年12月18日,路遥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鼓舞亿万农村青年投身改革开放的优秀作家,2019年获“最美奋斗者”称号。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49年12月2日(农历己丑年十月十三日),路遥生于陕北省清涧县石咀驿镇王家堡村,是家中长子。1957年秋,父母决定将他过继到大伯家,临行前为他取名王卫国,迁居陕北延川县城关乡郭家沟村,随养父母一起生活。小学毕业后,路遥以全县第二的成绩考入延川县初中,并在村支书和乡民的帮助下,凑集报名费,破例入学,并于1966年毕业。文革时期,路遥曾担任学生领袖,组织武斗,并以群众代表身份担任县革委会的副主任,后于1968年带队下乡,参与打坝劳动。次年返回郭家沟,担任小学教师,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创作之路
1971年,路遥的第一篇诗作《车过南京桥》发表于《革命文化》,选定“路遥”为笔名,开启了他的创作生涯。此后,他自编诗集《延安山花》,并参与县级文艺小报《山花》的办理。1973年,其短篇小说《优胜红旗》发表于《陕西文艺》创刊号,这是路遥第一篇发表于省级刊物的小说,同年他作为工农兵学员推荐就读延安大学中文系,经济来源依靠恋人林达。毕业后进入《陕西文艺》编辑部小说散文工作组,并坚持创作诗歌和小说。1978年,路遥同林达结婚,次年女儿路远出生。1980年,路遥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发表在中国文学杂志的“四大名旦”之一的《当代》,并在时任主编秦兆阳的推荐下获得《当代》1978年-1981年度的文学荣誉奖和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而后者是新时期以来陕西作家第一次获奖。次年路遥参加“关于农村题材小说的创作座谈会”时,首次提出了“交叉地带”的概念。此后其作品《姐姐》《风雪腊梅》接连获得文学刊物的奖项肯定。
1982年6、7月间,路遥回延安与弟弟王天乐聊了三天三夜,王天乐的境遇给路遥创作《人生》提供了灵感,并表示要反映“城乡交叉地带”的问题。同年9月,他正式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1983年更名为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今陕西省作家协会),从《陕西文艺》(今《延河》)小说组组长转为专业作家。同年路遥的作品《人生》在被誉为“中国殿堂级纯文学期刊杂志”的《收获》上发表,顿时在国内文坛和广大读者中间引起了热烈反响,轰动全国。随后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单行本,上市不久后就脱销,此后反复加印,总印数达到了二十六万两千二百册。次年,《人生》在第二届中篇小说奖中名列第四,路遥的多部作品也召开了座谈会和研讨会。西安制片厂筹备拍摄《人生》电影,公映后屡获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评选的影片。
1985年,路遥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同年路遥以挂职锻炼的名义到铜川矿务局任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收集创作素材。住进陈家山煤矿医院,开始创作《平凡的世界》。次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刊出,第二部被刊物退稿后转向出版,相关座谈会上《平凡的世界》被部分评论人士认为是一部失败的长篇小说。事实上,当时文坛上现代主义的文学思潮中,作家都以写“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象征主义”为时髦,“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被认为是过时的。此后的一段时间,尽管身体疼痛,路遥仍旧去煤矿下井二十天体验生活。并坚持创作《平凡的世界》直至1988年。《平凡的世界》的创作很艰苦,在写第二部时路遥的身体几乎已倒下。1988年,《平凡的世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连播”节目播出在听众中引发强烈反响,成为1988年创节目以来听众来信最多的作品,并直接带动纸质书的销量。1990年,翻拍自《平凡的世界》的同名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二套播放,获长篇连续剧飞天荣誉奖。次年,《平凡的世界》获中国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在七百多部长篇小说的激烈角逐中,名列榜首。路遥成为了陕西省第一位该奖的获得者。
因病去世
1992年初,林达正式向路遥提出协议离婚,多年来生活观念的差异逐渐磨去两人的感情。同年7月,路遥趁女儿放暑假去北京时,装修家里,希望能弥补女儿,故而尽管病情加重,他仍旧忙于装修。装修完后的次月,路遥因身体虚弱,被送进医院急救。对此,林达选择推迟离婚协议的签订,而后回到北京上班。11月17日,路遥逝世于西安,死因是母亲遗传的肝硬化腹水病,终年四十三岁。路遥葬礼上,13岁的女儿哭着将自己为路遥准备的生日贺卡置于棺内。
主要作品
代表作《平凡的世界》
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以孙家兄弟孙少平和孙少安的坎坷成长经历为主线,描写了金、孙、田三大家族的矛盾纠葛和人物命运沉浮,刻画社会各阶层的普通人形象,再现1975年到1985年间的农村社会和农民生活状况,以及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形态变化。全书共三部,字数达百万,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现实主义之作。书中哥哥孙少安为了支撑家庭,放弃求学,在改革开放后,通过努力,从运输工干到了砖窑厂“厂长”,带领村民致富。而弟弟孙少平在高中毕业后历经曲折成为一名煤矿工人,他不甘平庸,工作之余,坚持学习。前者留在土地上致富,后者带着梦想高飞。两者的成长轨迹和差异选择折射农村青年在城乡交叉情景下的矛盾与成长,体现着路遥在文学创作中对于农村和农民的现实关怀。
《平凡的世界》出版后,文学界对其评价并不高,但它却逐渐受到了普通读者的欢迎。自1986年发表以来,在历年大众读书生活的调查中,《平凡的世界》总是排名靠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读者。2013年,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曾主持调研《平凡的世界》的阅读情况,发现读者群主体是底层平民,大学生也占了相当比重,三分之一的大学生读过《平凡的世界》。据统计,截至2019年,各种版本的《平凡的世界》发行量达1700万套。1991年,《平凡的世界》获中国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在七百多部长篇小说的激烈角逐中,名列榜首。2019年,《平凡的世界》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书籍作品
创作特点
现实主义道路的创作风格
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现代派与新潮文学的挑战使得国内的现实主义创作感到压力,路遥批评国内文坛对西方思潮的盲从现象,称“现在好多人是把外国人的擦屁股纸拿来吓唬中国人”。坚守现实主义的路遥,选择了以柳青为代表的“心理现实主义”,将政治冲突内化,体现更多的个性意识。尽管路遥在世时未对自己坚守的“现实主义”进行理论化的论述,但是从其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写作并未与“为人民代言”的工农兵文学传统所割离,接近革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此外,路遥在具体的写作中,力求结合重大社会政治事件与人物的日常现实,在叙述中他特别采用“我们”这一叙述人称,融合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将作者置于作品之中,同时引得读者进入作品情节之中,设身处地地感受时代下共同经历与人物思考。
城乡交叉的创作主题
路遥在创作命题上从深受其精神导师和“文学教父”柳青的影响,在其小说中关注于中国农民的命运,人与土地的关系,农村何去何从的命题。路遥作品主要发生在黄土高原上的陕北地区,在这些以农民生活为创作题材中,路遥形成了自己专注农民的文学题材,其中城乡交叉的主题贯穿了他众多重要作品。1981年10月路遥在西安市召开的关于农村题材小说的创作座谈会上提出“交叉地带”一词,他认为农村和城镇的“交叉地带”,色彩斑澜,矛盾冲突有特色有意义,值得去表现。其重要作品的内容多是架构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路遥关注这一变动之下的农村实际面貌和农民生活状况,尤其是身处于传统的封闭社会农村青年在受到城乡差别的冲击后所面临的人生抉择。在《平凡的世界》中,他就是以一个农村青年的成长历程为主线,全景式地展示陕北地区农村的巨大变化。但不同于个别作家的将城乡矛盾一边倒处理成回乡劳动是热爱,去往城市是背叛。路遥正视了这一现象,描写了农村青年的心理挣扎和人生追求。他把人物内心的苦楚与卑怯、欢喜与抗争刻画得真实生动。他也并不以城乡对立视角构思,路遥笔下就有多对友谊和婚姻都是城乡结合型的,寓意着城乡实在是互补互渗、共同发展的关系。
苦难与抗争的创作意识
路遥的创作中带有浓重的悲剧意识,其创作取材于时代和历史的变革,主人公多背负着沉重的生活并进行抗争。路遥擅长塑造“受挫后的与生活斗争的强者”,如其小说《人生》中倔强坚韧的高加林、《平凡的世界》中吃苦耐劳的孙少安和自强不息的孙少平。同时,在路遥的小说里,苦难是其重要内容,而他凝重的语言细腻地呈现出了生活中的艰难和对人性的压抑。如在《平凡的世界》开篇第一章就可以看到极为传神的关于饥饿感的细致描述。
在作品中,路遥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着重在复杂现实境遇里凸显人物的奋斗风貌,其笔下人物多具有远大理想和为理想抗争的决心,其中蕴含着路遥的是入世思想和“儒家化”的审美倾向。但正是在这一叙述思路下,路遥的创作被部分评论认为其创作的人物形象单调直白,使得小说带有表层化说教。此外还有观点认为其作品缺乏对原欲、爱欲、生命欲的呈现,经不住“阐释”和“解读”。以此形成了当代文坛知名的“路遥现象”,即大众对路遥的“热读”和文学圈内对路遥的“冷遇”。
文学影响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创作风潮对中国本土作家产生巨大震动时,路遥仍旧认为中国的社会现实更适合于现实主义的表现,更需要现实主义的理解。在创作上,他继承自五四启蒙的精神态度,坚守现实主义关注人的现实处境和现实命运的艺术精神,以民为本,贴近劳动者生活的底层。在这一坚守之下,他创作出了《平凡的世界》系列作品。
在路遥的众多作品之中,贯穿始终的“城乡交叉地带”是他独创的文学地理空间。在这一主题之下,路遥将城市与农村的固有矛盾借助具体的文化地理空间来展现出来,并描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初期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出生的一代知识青年人生探索之路。这是他对沈从文与师陀静态展现城乡关系状态方法的颠覆与创新。也开启了中国文学创作一个新的场域。近年来,安徽作家俞胜等人对城乡交叉地带进行了多方面的文学新探索。
荣誉奖项
个人荣誉
作品荣誉
家庭关系
人物轶事
兄弟失和
路遥与四弟王天乐的关系失和是陕西文学圈内人尽皆知的事,路遥去世前在病床上宣布与王天乐断绝关系。此前,为了让王天乐从农民变成煤矿工人,而后调到《陕西日报》当记者,路遥下了许多功夫。两人关系的失和原因众多,有分析认为是因为两者的性格不合,且王天乐曾打着路遥的旗号在外要钱。路遥的四弟王天乐称,路遥在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后要去北京领奖,但因无钱在北京请客和送礼,前来求助王天乐想办法。最后是王天乐找朋友要了五千元钱,送到了火车站,并撰文细节论述路遥在火车站爆粗口。但当天与路遥同去北京的航宇却表示,他一直和路遥在一起,没有见到王天乐出现过。对此,路遥最小的弟弟王天笑表示,路遥在听闻王天乐在外称为他借钱一事骂过王天乐,让他不要在外面打着自己的旗号要钱,并表示自己没有收到过所谓的五千元。
取笔名
路遥原名叫王卫国,开始创作后,他认为“凡是有名的作家都不是真名字,他也要给自己起一个假名字。”笔名刚开始定为“王天笑”,路遥说,“他要天天高兴,因为他家里比较困难”,说完后就仰天长啸。过了几个月后,他在图书馆看到杂志《萌芽》上写了一句“路遥知马力”,他对这句话记忆深刻,故而将笔名定为“路遥”。此外他还曾想用“缨依红”做笔名,但是诗人闻频劝他再考虑考虑,所以他在发表小诗《车过南京桥》时,选择使用“路遥”,自此这个笔名便开始正式使用。
完稿后痛哭
1988年《平凡的世界》完稿时,写到最后三四页的时候,路遥激动得右手痉挛,握不住笔。随后他只得把手伸到烫水里浸泡十来分钟,让手慢慢松弛下来,然后再接着下笔。写完最后一个字时,他就把笔从窗户里扔出去了,随即一下子趴到被子上就开始哭,哭了好长时间。事后路遥回忆说,“感觉到自己的心理状态像是坐了六年禁闭,今天才释放了。”
《平凡的世界》获奖前后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出版后一段时间受到了冷落。贾平凹回忆路遥当时说,“狗日的,一满都不懂文学!”(“一满”是陕西话“全都”的意思)直到1991年《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并名列榜首,贾平凹在路遥获奖回来后,向他祝贺。路遥问贾平凹说:“你猜我在台上想啥的?”贾平凹问:“想啥哩?”,紧接着路遥说:“我把他们都踩在脚下了!”
疼爱女儿
路遥十分疼爱的自己的女儿远远。女儿幼时说“最喜欢音乐”,路遥就毫不犹豫拿出积攒的稿费购买昂贵的钢琴,但后来音乐老师说孩子手短不适合弹,路遥只也是怪自己的手短遗传给了女儿,后来钢琴也就闲置做了摆设。此外,为了给女儿春游买她想吃的三明治,路遥跑了好些路,花六十块买了两个三明治,六十块在1980年代中期是一个大学生在行政系统内一个月的工资。
后世纪念
路遥故居
路遥故居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郭家沟村,距延川县城五公里,文安驿古镇十公里,延延高速延川出口800米处。故居在沟口的崖畔平台上,由两处房子组成。一处是纪念室,有7孔窑,陈列着路遥作品、播放路遥作品改编的影视剧室及追思路遥的名人题词陈列室。另一处是有2孔窑,是路遥此前居住的地方。
路遥墓园
路遥墓园位于陕西延安杨家岭的文汇山上,延安大学中有一条羊肠小道可以走到此处。墓冢后山石墙上刻着路遥的名句“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墓冢前有由王巨才题写的“路遥之墓”的黑色石碑。因路遥喜爱白皮松树,墓旁特意种植了两棵白皮松树。
路遥死前的嘱托是“我死后,要把我埋葬在延安黄土山上。”友人寻觅多处最后确定此地。在路遥逝世三周年,即1995年11月17日时将其骨灰从西安公墓迁到此处。当年建造墓园时,搬石头上山动用了人力和吊车,有些人听说是为路遥做事,主动义务出工,肩扛石头,参与建造。
纪录片《路遥》
纪录片《路遥》以路遥的生平经历和创作历程为主线进行展开,并以纪实手法实景再现了路遥童年、少年、青年、中年等的重要片段。全片共八集,各集的片名以节气命名。拍摄历时三年,摄制组辗转清涧县、延川县和延安市等地,重走路遥的成长、工作和写作的道路,采访相关人士百余人,搜集了诸多文字图片影像资料。该片的剪辑版曾于2010年11月20日在凤凰卫视《我的中国心》栏目首播,后于2011年3月28日在中央电视台十套的《人物》栏目完整播出。
人物评价
作家贾平凹: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
作家陈忠实:路遥从中国西北的一个自然环境最恶劣也最贫穷的县的山村走出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繁荣创造了绚烂的篇章。这不单是路遥个人的凯歌。……路遥已经形成的开阔宏大的视野,深沉睿智的穿射历史和现实的思想,成就大事业者的强大的气魄,朝着创造的目标实现创造理想时必备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卓绝的耐力,充分显示出这个古老而又优秀的民族的最优秀的品质。
文学评论家萧云儒:我觉得路遥的价值在于就是,他是在文化革命到新时期转型这一个阶段的,承上启下的一个艺术家,承上启下这是一座桥梁,这个桥梁是由很多作家组成的,但是路遥是一个非常,承担着非常大重量的一个桥墩子。那么他是较早地预告了中国社会将会有深层变迁的作家,他是让我们这个民族通过他的人物,让我们这个民族创造力、生命力有了迸发口的作家,他是将西部文化,也就是胡夷相结合的异支文化引进中国文化版图的作家,他也是传承和发扬,诗性现实主义,使得中国现实主义传统永不断流,而且焕发新生命的作家。
改革开放杰出贡献拟表彰对象评语: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将文学创作融入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用心用情抒写改革开放故事。先后创作了《人生》《惊心动魄的一幕》《在困难的日子里》等作品。特别是他勇于改革文坛风气,创作了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展现了我国城乡社会生活和人民思想情感的巨大变化,颂扬了拼搏奋进、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向上向善、自强不息,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参考资料
【校庆专题】路遥:“延大啊,这个温暖的摇篮”.延安大学文学院.2023-04-29
第三次陕西省作协会员代表大会.陕西作家网.2023-04-29
关于改革开放杰出贡献拟表彰对象的公示.新华网.2023-04-29
路遥:为人民而歌.共产党员网.2025-04-23
《人生》蕴含生活哲理.今日惠州网.2025-04-23
《平凡的世界》——一部奋斗者的心灵史.光明网.2023-04-29
平凡的世界.豆瓣读书.2025-04-23
《平凡的世界》:永恒的魅力.中国作家网.2025-04-23
“他是农民的儿子。” | 路遥逝世31周年.澎湃新闻.2025-04-23
路遥:我的整个少年时代,都像是在爬下水道.百家号-陕西法制网.2025-05-0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表彰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的决定.中国政府网.2025-04-23
路遥被表彰为“改革先锋”: “鼓舞亿万农村青年投身改革开放的优秀作家”.封面新闻.2025-04-23
(受权发布)“最美奋斗者”名单.新华网.2023-04-29
陕西省作协.陕西作家网.2023-04-29
64岁的《收获》杂志出了APP,当代中国文学的殿堂,它曾陪伴余华、莫言成长.小时新闻.2023-04-29
路遥:活在平凡的世界 但如夸父般执着追求光与热.凤凰网.2023-04-29
《平凡的世界》的魅力.光明网.2023-04-29
扎根平凡世界 引领时代风气.光明网.2023-04-29
《平凡的世界》读者群主体是底层平民.光明网.2023-04-29
《平凡的世界》的传播与影响.中国作家网.2023-04-29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表彰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的决定.中国政府网.2023-04-29
唱响新时代奋斗者之歌——“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综述.新华网.2023-04-29
路茗茗与广州出版社等侵犯著作权纠纷案二审.法律图书馆.2023-04-29
路遥兄弟失和的原委.光明网.2023-04-29
《平凡的世界》长销不衰 路遥不为人知的艰辛.央视网.2023-04-29
路遥故居位置.微信公众平台.2023-04-29
陕西郭家沟:探访路遥故居.人民网.2023-04-29
纪录片《路遥》登陆央视 制片人含泪跪谢路遥.搜狐娱乐.2023-04-29
路遥:劳我以生,息我以死.凤凰网文化.202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