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瓦委陵菜(学名:Potentilla imbricata)是蔷薇科委陵菜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粗壮,圆柱形,木质,花茎直立,多分枝,高10-22厘米,密被灰色绒毛状柔毛。茎生叶极多,羽状,有小叶5-8对,连叶柄长2-6厘米,叶柄被灰色绒毛状柔毛;小叶片常互生,靠近,如覆瓦状叠盖,椭圆形或倒卵椭圆形,顶端急尖,常2裂,稀不裂,基部楔形或宽楔形,最上面2-3对小叶基部下延与叶轴汇合,边全缘,两面密被灰白色绒毛状柔毛;茎生叶托叶草质,灰绿色,常2-3深裂。
伞房状聚伞花序生于枝顶,疏散;花直径6-8毫米;萼片三角卵形,顶端急尖,副萼片椭圆形,顶端急尖,比萼片短约1倍;花瓣黄色,倒卵椭圆形,顶端圆钝,与萼片近等长或稍长;花柱棒形,近侧生,基部稍狭,顶端在柱头下缢缩,柱头扩大;心皮沿脐部被稀疏柔毛。瘦果成熟后有脉纹。花果期8-9月。
生长环境
覆瓦委陵菜经常作为伴生成分生长在东北、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及松嫩平原外围的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在甘肃陇东一带,它伴生于小尖隐子草草甸草原。它又是广布黄土高原中西部喜暖的长芒草草原的常见伴生种。在新疆,出现在阿尔泰共和国山、天山北坡与准噶尔汗国西部山地的针茅、沟叶羊茅草原,针茅+新疆针茅+吉尔吉斯斯坦针茅草原。在西藏羌塘高原南部及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生长于固沙草草原中。覆瓦委陵菜可以一直上升到高原、高山,出现在新疆天山南北坡高山带的假羊茅高寒草原,帕米尔高原高山带山坡和剥蚀平面上的西山羊茅高寒草原,以及广布于青海西部高原、祁连山南北坡、藏南湖盆、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喜马拉雅山脉北麓的紫花针茅高寒草原,和藏南湖盆区山坡地、山间盆地的藏圆头蒿高寒草原中。在高寒而湿润的生境,它又可成为因过牧偏途演替而成的杂类草草甸的伴生种。例如,出现于新疆巴尔雷克山和天山北坡西段亚高山带的高山糙苏草甸,北疆一些山间谷地的白花老鹳草草甸;在藏南喜马拉雅山的北坡、雅鲁藏布江流域、唐古拉山地、青海省东南部、川西、甘南藏族自治州山地、北部昆仑山脉、祁连山脉等山地,覆瓦委陵菜可以上升到4600-5200米的高山带,出现在高山嵩草或矮嵩草高寒草甸内。
覆瓦委陵菜是生态广幅的中旱生或旱生植物,作为最常见的群落伴生种广泛分布在典型草原和森林草原地带的干草原和草甸草原草场中,也少量地出现在荒漠草原边缘地带水分条件较好的阴坡。在山地,习见于林缘、灌丛和山地草甸,亚高山、高山草甸。分布的高度一般在4700米以下,然而在西藏自治区的山地有时可见于5000-5200米的高山带。覆瓦委陵菜主要是作为伴生种出现在各种草场中,一般不构成群落的建群种。例如,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黄土丘陵的长芒草+茵陈蒿干草原中,覆瓦委陵菜地上部生物量为14.0克/平方米,占群落地上部生物量(174克/平方米)的8.04%。
覆瓦委陵菜分布的土壤可以是黑钙上、黑沙土、浅黑垆上、湘黄土、淡栗钙上、栗钙土、高山草原土或高山草甸上。它具有一定程度的耐盐性和耐沙、抗旱性。例如,可以在青藏高原西部阿里地区、伴生在沙生针茅荒漠草原;它又可出现在北疆准噶尔盆地的沙质、沙壤质轻盐渍化草甸土上,与芨芨草、赖草、甘草等耐盐中生植物参与组成盐生的铃铛刺草甸化灌丛。
分布范围
覆瓦委陵菜遍布中国北方各省区,自东北、华北、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至新疆、西藏自治区,南方分布于华中地区和四川省。国外分布于蒙古、俄罗斯和朝鲜。
生长习性
覆瓦委陵菜花期长,每年自5月中至8月陆续开花、结果。在中国宁夏原州区覆瓦委陵菜的返青期为4月17日、现蕾期为5月8日、开花期为5月12日、绿果期为5月20日至7月10日、果熟期为7月15日、果后营养期为7月25日至10月12日、枯黄开始期为10月12日。
主要价值
覆瓦委陵菜属中等饲用植物,青鲜状态绵羊、山羊于春季喜食,夏秋及干枯后乐食;牛、马仅稍吃,干旱生境生长过于低矮,往往大家畜无法采食。骆驼四季乐食。覆瓦委陵菜因花期长,为一种辅助蜜源植物。
近种区别
覆瓦委陵菜与鸡冠草(委陵菜属 bifurca L.)相近,但植株分枝较多,全株密被灰色绒毛状柔毛,小叶互生如覆瓦状叠盖,花朵较小,直径约0.6-0.8厘米,成熟瘦果有显著突出脉纹,可以区别。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Potentilla imbricata.www.inaturalist.org.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