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浙昆,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1982年7月毕业于云南大学生物系,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古植物学专业的理学硕士学位。1985年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工作。1987年3月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吴征镒院士,1990年获科学院与丘园联合培养博士学位。曾在国外知名高校和科研单位学习或从事研究工作4年,包括英国皇家植物园、康奈尔大学、荷兰莱登大学和日本千叶大学。现代古生物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东北亚生物演化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植物分类学报》和《云南植物研究》编委,中国古植物学会理事。先后主持多项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联合基金等。
研究领域
周浙昆的研究领域包括生物地理、植物系统演化、古植物学。
学术成就
周浙昆在被子植物门起源、重要类群的化石历史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参与了早期被子植物化石的研究,其成果发表于Science;发现了最早的金缕梅科花化石,最早壳斗科植物的叶化石,并总结了中国豆科的化石历史论文,这些成果均在国家学术期刊如“America Journal of 植物学”,或国际植物学大会上做口头报告。他对壳斗科,特别是栎属植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壳斗科植物起源于白垩纪中晚期,而主要的分化以及现代属形成的时间是始新世的学术观点。周浙昆还研究了栎属、青冈属的叶表皮特征以及毛被的演化规律,提出了高山栎分布区形成演变和喜马拉雅山脉抬升隆起关系的假说。他研究了金粟兰科、角蒿属的分布模式,在角蒿属的研究中,认为该属起源于东亚地区经过一次间断、三次扩散事件而形成今天的分布模式的。周浙昆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70篇,其中包括《Science》(合著)、《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Taxon》,《Botanical Journal of Linnaean Society》,《Annals of Botany》及《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等国际学术期刊。他还参加了中国植物志中英版编撰工作(中文版第一卷,英文版第五卷,桑科),合编,参篇专著9部。周浙昆的学术成就获得了多项荣誉,包括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野外工作先进个人,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200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3、2005年两次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4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与技术奖提名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