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继宁,1955年10月生于咸宁市,现为湖北省美术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他是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艺委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并获得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个人简介

董继宁1977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1986年-1988年结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课程助教班。现为湖北省美术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艺委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0年作品《长河落日圆》等荣获北京国际艺苑首届水墨画5年成就大奖,1993年作品《春醒》获澳大利亚,93雪梨亚太地区水墨画大赛亚军金奖,1994年作品《史诗中的三峡》参加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展并载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1998年作品《悠悠黄土情》参加当代中国山水油画油画风景展并选为优秀作品,1992年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董继宁画集》。并载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

入选《世纪之光中国画提名展》、《百年中国画展》。曾在北京、深圳市、武汉、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以及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个人画展。已出版个人画集共4部。

主要展览

一、个人展览

1991年“魂系山情——董继宁山水画展”,中国画研究院,北京,中国

1993年“董继宁水墨画展”,三腾书店,香港,中国

1997年“董继宁画展”,深圳博物馆,深圳,中国

2001年“董继宁近作展”,e—艺术空间,香港,中国

2001年“魂系山情·董继宁作品展”,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武汉,中国

2004年“山高水长·董继宁画展”,广州市美术馆,广州,中国

2004年“董继宁山水画展”,三彩画廊,汕头市,中国

2006年“董继宁山水画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2009年“彩墨抒写——董继宁作品展”,芳洲舫画廊,武汉,中国

2015年“第二届湖北艺术节江山万里行——董继宁中国山水画进京观摩展”,湖北省图书馆,武汉,中国

2015年“江山万里行——董继宁中国山水画作品展”,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中国

2017年“江山万里行·生命的颂歌——董继宁中国画作品展”,汤湖美术馆,武汉,中国

2018年“中国画进校园——‘生命的颂歌’董继宁中国画作品展”,湖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馆,武汉,中国

2018年“中国画进校园——‘生命的颂歌’董继宁中国画作品展”,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武汉,中国

2019年“春天的故事——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董继宁中国画作品展”,中信美术馆,武汉,中国

2023年“家山无恙 风雨同行——董继宁中国画作品展”,湖北大学美术馆,武汉,中国

二、精选群展

1978年

“迎新春中国画展”,武汉,中国

1982年

湖北省连环画展”,武汉,中国

“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书画展”,北京,中国

1983年

“全国选题画创作竞赛”,中国画研究院,北京,中国

1984年

“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江苏省美术馆,南京,中国

“湖北第六届美展”,武汉,中国

1985年

“北京国际青年年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1986年

“部落·部落第一回展”,湖北美术学院,湖北,中国

1987年

“湖北青年美术节赴中国美术馆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1988年

“湖北七人画展”,新加坡

“湖北美术学院院展”,深圳市,中国

湖北省山水画研究会作品展”,武汉,中国

“武汉国际水墨画节”,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武汉,中国

1989年

“第七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武汉,中国

“北京国际艺苑第三届水墨画展”,北京国际艺苑,北京,中国

1990年

“湖北六人画展”,广州市美术馆,广州,中国

1991年

“全国20名中青年山水画家邀请展”,江苏省美术馆,南京,中国

“湖北省庆祝建党七十周年美术作品展”,武汉,中国

“湖北省美术院院展”,巴黎法国

“海内外知名画家作品邀请展”,郑州市,中国

“全国第一届当代中国山水画邀请展”,临沂,中国

1992年

“纪念《讲话》发表5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北京,中国

“纪念延座讲话发表50周年湖北省美术作品展”,武汉,中国

1993年

“’93之春山水墨画观摩展”,北京国际艺苑,北京,中国

“中韩美术协会交流展(第1回)”

“第二届全国山水画邀请展”,北京,中国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东方红大型画展”,北京,中国

“湖北省书画家作品联展”,东京日本

1994年

“’94广西国际民歌节名人书画展”,南宁市,中国

“中国画名家作品展”,新加坡

“第八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武汉,中国

“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1995年

“江苏画刊20年展”,江苏省美术馆,南京,中国

“大陆当代杰出中青年辈画家八人水墨画联展”,台北市中山纪念馆,台北,中国

“现代中国大潮流展”,韩国

“中国当代山水画名家作品邀请展”,中国

“当代中国画展”,德国

1996年

“中国现代优秀作品展”,马来西亚

1997年

“庆祝香港特别行政区回归暨第八届书画展”,香港,中国

“全国首届中国画邀请展”,深圳市,中国

“鄂台现代水墨画联展”,武汉,中国

“中国湖北名人绘画作品展”,南海艺术中心,旧金山,美国

“第三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暨‘百花杯’中国山水画名家邀请展”,郑州市,中国

“董继宁·陈运权中国画展”,汕头市画院,汕头,中国

1998年

“’98湖北中国画小品精粹展”,武汉,中国

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师作品展”,深圳美术馆,深圳,中国

“’98中国国际美术年——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第一届深圳市国际水墨画双年展”,关山月美术馆,深圳,中国

1999年

“《湖北日报》创刊五十周年全国著名书画家作品展”,武汉,中国

“跨世纪暨建国五十周年全国山水画大展”,北京,中国

“第九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武汉,中国

“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汕头市广州市,中国

“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50周年书画作品展”,中国

“庆祝建国50周年作品展”,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中国

2000年

“‘中华世纪之光’中国画提名作品展”,北京,中国

“新纪元——首届中国画学术邀请展”,新纪元艺术选择中心,汕头,中国

2001年

“国际华裔艺术家书画联合展”,中华艺廊,纽约,美国

“中国当代画坛名家全国巡回展”,郑州市,中国

“当代中国山水画名家邀请展”,雍雅艺术沙龙,山东省,中国

周韶华·董继宁·陈运权中国画精品展”,荆州市,中国

“新时代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黄河2001中国画创作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世纪三峡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作品邀请展”,北京,中国

“首届中国百人画扇精品邀请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百年中国画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2002年

“西部如画贵州美中国画作品展”,贵州省博物馆,贵阳,中国

“大河上下——全国著名山水画家邀请展”,郑州市,中国

2003年

湖北省小幅中国画展”,武汉,中国

“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星海会展中心,大连市,中国

“第二届全国画院双年展”,广州市美术馆,广州,中国

2004年

“盛世宏图·中国画与环境艺术特别邀请展”,江苏省国画院,南京,中国

“纵横水墨——中国当代中青年中国画家邀请展”,深圳市美术馆,深圳,中国

“第十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武汉,中国

“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浙江世贸中心,杭州市,中国

“中国当代山水画坛名家作品展”,烟台市美术馆,烟台,中国

傅抱石奖·南京水墨画传媒三年展”,江苏省美术馆,南京,中国

“彩墨空间——2004当代中国画家提名展”,大连市美术馆,大连,中国

2005年

“2005年度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北京,中国

“第三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郑州美术馆,郑州,中国

“自然与人——第二届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书画展”,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中国

“湖北当代国画精品展”,韩国

中国画研究院年度提名展”,中国画研究院,北京,中国

江夏区风情·湖北省美术院中国画交流展(江苏省)”,南京,中国

“同一条河·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2006年

“首届中国画大写意展”,中国

“湖北省山水画·油画·水彩风景画作品展”,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武汉,中国

“自然之魂——中国山水画创作学术邀请展”,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北京,中国

“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湖北省美术书法作品展”,武汉,中国

“邮票设计书画艺术展”,中国

“第四届全国法制宣传书画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2007年

“艺术之巅——2007强势媒体年度推荐书画名家”,炎黄艺术馆,北京,中国

“当代山水画名家邀请展”,合肥市,中国

“自然之魂——中国山水画创作学术邀请展”,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北京,中国

“同一个世界——中国画家彩绘联合国大家庭”,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天境幽韵——当代中国画名家青城山写生作品展”,国家画院美术馆,北京,中国

“第四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武汉,中国

“全国画院名家扇面艺术邀请展”,福建画院,福州市,中国

“世纪可染——李可染诞辰100周年纪念展览”,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中国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展——湖北作品展”,全国政协礼堂,北京,中国

“纪念湖北省美术家协会成立五十周年美术作品展”,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武汉,中国

2008年

“2008·全国中国画学术邀请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暖流·重建美好精神家园——全国书画名家赈灾特展”,成都市画院,成都,中国

“笔墨春华——2008湖北省艺术馆中国画作品邀请展”,湖北省艺术馆,武汉,中国

“永远的奥运会——奥林匹克史诗画卷展”,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北京,中国

“全国画院优秀作品邀请展”,郑州市,中国

“首届中国(郑州)水墨艺术双年展”,商都艺术馆,郑州,中国

“书画30年——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艺术成就展”,国家大剧院,北京,中国

“首届中国城市艺术百名书画家提名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湖北省人大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书画展”,武汉,中国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全省画院创作研究成果展览”,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武汉,中国

2009年

“第十一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武汉,中国

“庆祝建国60周年——60位中国画名家邀请展”,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中国

“全国政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六十周年书画作品展”,武汉,中国

“和谐中国美好家园——中国山水画艺术邀请展”,成都市,中国

“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上海市展览中心,上海,中国

“2009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南京,中国

2010年

“中国风格·时代丹青——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广州市艺术博物馆,广州,中国

“情系长江:2010上海世博会‘长江画派’湖北美术作品展览”,朱瞻艺术馆,上海,中国

“全国画院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甘肃画院,兰州市,中国

2011年

“2011•中国山水名家邀请展”,李可染纪念馆,徐州市,中国

湖北美术学院90周年校庆美术作品展”,湖北美术馆,武汉,中国

“回顾与展望——湖北中国画艺术展”,湖北美术馆,武汉,中国

“中国画名家四条屏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湖北省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美术作品展览”,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武汉,中国

“尊重多样文明,共促和平发展——庆祝上海合作组织成立10周年国际美术作品展”,哈萨克斯坦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湖北省美术院美术作品展”,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武汉,中国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中国

“日出东方——全国著名画家作品邀请展”,陕西省美术博物馆西安市,中国

“‘盛世水墨—相约金陵’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2周年中国画邀请展”,南京书画院、养墨堂美术馆,南京,中国

“江海交融——湖北上海两地名家美术作品邀请展”,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武汉,中国

“对话与共振——首届全国九省市艺术联展(广州市站)”,T.I.T创意园,广州,中国

“情系神农架林区湖北省美术院作品展览”,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武汉,中国

2012年

“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中国

“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市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湖北省美术院美术作品展览”,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武汉,中国

“家住长江边——湖北省美术院中国画作品展”,深圳市会展中心,深圳,中国

“当代中国画书画名家学术邀请展”,石家庄市,中国

“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馆藏精品展”,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武汉,中国

“水墨文章——当代水墨研究展”,武汉美术馆,武汉,中国

“海峡两岸中国画交流展”,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武汉,中国

“第一届湖北艺术节优秀美术作品展”,湖北美术馆,武汉,中国

“随方就圆——湖北省水墨画邀请展”,武汉美术馆,武汉,中国

“和鸣南粤·名家峰会——全国画院院长邀请展”,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广州市,中国

2013年

“墨创——湖北水墨艺术作品展”,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武汉,中国

“武汉名家书画精品展”,武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艺术馆,武汉,中国

“彩笔绘中华——海峡两岸中国画名家交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长江万里情——湖北省美术院美术作品展”,深圳市会展中心,深圳,中国

“湖北省中国画学会首届作品展”,湖北省图书馆,武汉,中国

“全国画院院长作品邀请展”,太原市,中国

“李可染画院首届院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在时代的‘现场’——全国写生美术作品展”,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中国

“中国临淄第十届国际齐文化旅游节中国画学会提名邀请展”,淄博市,中国

“湖北省美术院、台湾水墨画会海峡书画交流展”,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武汉,中国

“放歌湖山——鄂湘赣皖四省画院十二人联展”,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武汉,中国

2014年

“荆楚墨韵——湖北省美术院院藏中国画精品展”,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武汉,中国

“墨香春色——湖北省图书馆第二届迎春书画作品邀请展”,湖北省图书馆,武汉,中国

“丹青楚韵——湖北省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鄂西行——湖北省美术院美术作品展”,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武汉,中国

“楚风经纬——湖北省中国画学会第二届作品展”,湖北省图书馆,武汉,中国

“第十二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武汉,中国

“文史翰墨——首届中华诗书画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鄂博情深——庆祝新疆博尔塔纳蒙古自治州建州60周年湖北省美术院捐赠作品展”,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武汉,中国

“‘我们的中国梦’湖北省优秀剧目优秀美术作品展演月——山水一家亲·湖北省美术院鄂西乡情美术作品展”,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武汉,中国

“第十二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武汉,中国

2015年

“九州山水——中国画名家作品巡回展(湖南站)”,湖南省画院美术馆,长沙市,中国

“山水一家亲——湖北省美术院鄂西乡情美术作品展”,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文化馆,恩施,中国

“文史翰墨——第二届中华诗书画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6年

“2016湖北中国画名家新春邀请展”,湖北省国画院展览馆,武汉,中国

“水墨汤湖——湖北当代中国画扇面邀请展”,汤湖美术馆,武汉,中国

“武汉·印象——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0周年美术作品展”,武汉美术馆,武汉,中国

“九州山水——中国画名家作品巡回展(武汉站)”,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武汉,中国

“一江吴楚江苏省、湖北中国画学会学术交流展”,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同曦展览中心,南京,中国

“第六届中国画节——中国画学会2016理事作品展”,潍坊鲁台国际会展中心,潍坊,中国

“‘新中国美术家系列展’湖北省国画作品展”,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北京,中国

“妙心参神——中国画小品邀请展(武汉)”,湖北省国画院展览馆,武汉,中国

“清风颂——湖北省直机关第二届廉政书画作品展”,湖北省图书馆,武汉,中国

“当代中国书画名家小品展”,中国

“河山如画图第八回展——武陵文脉展”,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武汉,中国

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岭南创作中心揭牌暨九州山水画全国巡展(广东站)”,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岭南创作中心,东莞,中国

“北国气象——中国当代北派山水名家展”,山东省广饶县国际博览中心,广饶,中国

“荆楚当代——2016中国画名家邀请展”,汉雅美术馆,武汉,中国

“湖北省政府文史馆诗书画原创写生作品展”,湖北省图书馆,武汉,中国

2017年

“墨语丹青——2017年中国书画名家迎春小品邀请展”,墨语堂,武汉,中国

“登高望远——百位中国画名家作品集展”,深圳美术馆,深圳,中国

“湖北当代中国画小品邀请展”,汤湖美术馆,武汉,中国

“中央数字电视·国学频道走进湖北书画院——‘笔墨春秋’名家书画精品展”,湖北省图书馆,武汉,中国

第五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江苏省美术馆,南京,中国

“第七届中国画节”,潍坊鲁台会展中心潍坊市,中国

“湖北水墨画院成立十周年作品邀请展”,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武汉,中国

“积墨成章——武汉美术馆馆藏湖北水墨作品展”,武汉美术馆,武汉,中国

“纪念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七十五周年暨李可染诞辰110周年——白发学童·李可染师友弟子作品展”,董继宁美术馆,咸宁市,中国

“梦彩华章——湖北省国画名家邀请展”,黄鹤楼公园白云阁,武汉,中国

“生态长江翰墨情——湖北省政协主题书画展”,湖北美术馆,武汉,中国

“河山如画图——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成立30周年30人作品展”,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济南,中国

2018年

“第二届中国画学会展·时代华章2018”,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荆楚回响——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全省画院优秀作品双年展”,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武汉,中国

“2018一带一路书画名家作品展”,北京81美术馆,北京,中国

“九州山水——中国画名家作品巡回展(成都市)”,成都画院美展馆,成都,中国

“美丽雄安新区第三届中国画名家邀请展”,风云美术馆,雄安新区,中国

“从长江走来——湖北优秀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情系大别山’主题书画展”,中国政协礼堂,北京,中国

2019年

“第九届中国画节:锦绣河山——中国画学会山水画专题展”,潍坊鲁台会展中心,潍坊,中国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鄂豫皖三省政协书画联展”,安徽博物院合肥市,中国

“龙腾太行山——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红旗渠写生创作展”,升达艺术馆,郑州,中国

“五彩华章——中国致公党武汉市委员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华诞书法美术作品展”,江汉大学美术馆,武汉,中国

“壮丽70年(1949—2019)——湖北优秀美术作品展”,湖北美术馆,武汉,中国

“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和谐咸宁·全国中青年书画家邀请展”,咸宁美术馆,咸宁市,中国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全国美术作品展”,武汉美术馆,武汉,中国

2020年

“山川草木——(2000—2020)山水、花鸟画群体昙华林田野考察研究展”,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武汉,中国

“众妙之门——2020当代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李可染画院图形学美术馆,北京,中国

“第五届八荒通神——哈尔滨市美术双年展”,禹舜美术馆,哈尔滨,中国

“与时代同行向人民汇报——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湖北省图书馆,武汉,中国

名家评点

范迪安:(中国美术馆馆长)

继宁是一位出名很早的中年画家,80年代未、90年代初,他的一批作品就以很新的个人面貌在画坛暂露头角。这次画展给广大观众带来了他艺术创造的比较整体的面貌,我作为一个美术评论工作者,为他在艺术上扎扎实实的积累很感到高兴,对他认认真真做学问的精神表示敬重。在这批作品中,无论是小写意的山水,还是更具有抽象或意象的山水,都形成他非常独到的艺术面貌,这种面貌的后面当然是他不懈地追求。他的作品,一方面来自传统,从中可以看到龚贤李可染这样一些注重大山大水、注重浓墨、注重立体的传统。另一方面他又在长期的生活感受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山水的观照角度,特别包括对水分的用法等。

邵大箴:(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董继宁在90年代初期就出了不少作品,而且还得了创新奖他早期的画比较注重气势,这些年他的画有了很大变化,除了重气势以外,还很重视语言的丰富。中国画远看气势,近看其质,就是看绘画语言的丰富表现,一幅画要有势有质,那么中国画的艺术效果就出来了。董继宁的画在这一点上有势有质,有大的气势、大的格局,在具体的艺术语言处理又非常细致微妙。艺术语言在中国画艺术中很重要的是笔墨,但笔墨不把握整体格局的话,笔墨与整体效果也不会好。所以我觉得董继宁的画既注重大的方面,又注重小的方面,这是他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按照这个方向发展,他还会有很广阔的前途,我觉得董继宁在当前的山水画坛还是很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中国画现在有人光讲究笔墨,但光讲究笔墨符号不一定有好的艺术效果和精神内涵,所以这种气势和微妙的处理相结合,有一种文化内涵在里面,光讲究气势或光讲究笔墨效果都没有文化内涵,这是当前中国画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有的人的画远看很有气势,但细看不行,中国画既要经得起远看,又要经得起近看,所以它不仅是画面效果的问题,它还是一种精神内涵的问题,精神内涵在艺术语言里微妙地表达一种文化精神,而董继宁的画就具备了这种文化精神。

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我觉得董继宁的绘画非常抓人,里面的感情是很深的。这些年来,山水画发展得普遍很繁盛,在大家重新认识黄宾虹以来,对传统的笔墨下的功夫比较多。关于吴冠中先生和张仃先生的争论,我认为中国山水画只有笔墨是不够的。所以我觉得董继宁的山水不仅是在笔墨这一方面去钻研,而且还有大的气势、大的境象,如果说和传统有关系,他继承的传统不止是在笔墨,而且偏重于笔墨之上的意境、境象、画和意、意和道的关系,在这方面的继承他思考得较多,而且体现时代气息,与我们当代的创作、民族精神和他个人的艺术追求结合起来,这样的画家不多。在董继宁新出版的《继宁山水》画集中,第一章山水画论就讲了“澄怀观道”,一开始就把它提得很高,你不是画风景,而是你怎么去认识它,人类、宇宙、自然、历史,这个很多人后来忽略了,就是讲意境也没有讲到更高一层的问题。但我在董继宁的画和言论里面感到他很注意这一点,我觉得这一点是十分难得的。对于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山水画又有一个引起我们注意的地方,可染先生在文革后期十分注意这个问题,就是它的大山大水,以荆浩范宽为代表,表现人对大自然的敬畏、震撼,通过把山水画成中国民族的纪念碑这样的形式在文革后期得到了发展,不再仅仅是山川秀美、幽情美趣了,这就是从精神方面,后来是在对宗教方面的开拓。发展到明未清代,山水画发展到很多人都去读意境,如石涛怎么对待古人的“法”,怎么对待自然,怎么“搜尽奇峰打草稿”,怎么“无法之法乃为法”。这一点上我认为董继宁先生也注意到了,怎么样去选择与我们的时代和艺术发展相融合,这看起来容易被忽略而实际是很重要的,这点我觉得他也做得很好。具体到画,他不是把某种程式拿来,或者把某种笔法、墨法、法拿来,而是从整体上来观察,如点、线、面,黑、白、灰或形、光、色,在他原来是画油画的知识背景上与中国传统结合起来,这样他的画寄托了他的思想感情,寄托了对我们土地、民族的感悟,这样画面就是动人的,不是光技法好,画画得好看,我觉得这一点也是很宝贵的。可染先生在50年代以来谈如何发展山水画,讲的两点:“可贵者胆,所要者魂”,我觉得董继宁在这个传统的方面都是向前迈进,同时不是表面的形式,而且有内在的精神,这些都是很可贵的。当然我认为还有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董继宁的画面大气磅礴,画面也都很完整,每一个画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要表现的东西,而不是为了追求一种风格而搞简单的、千篇一律的图式,但是我觉得还可以要再统一一下,这样也许还会有更大的飞跃。

夏硕琦:(《美术》杂志编审)

董继宁先生是我很早就关注的一位画家,大概是在80年代我在编辑《美术》时就选发过他的作品。从那时到现在,转眼有相当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的绘画就像一个人从青年时代发展到壮年时代,既有青年的模样,又有现代更丰富的内容,所以从这点可以看出他在艺术劳动上的一种坚忍不拔、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勇气和智慧。董继宁绘画的空间留白,不同于传统里的留白,但我看他的作品几乎所有的天空都铺上了颜色,或是淡墨,或是淡彩,但是对空间的感觉来讲,达到了表现一种幽远、缥缈目的,这里面体现出一种对空间的处理,一种与自然的对话与交流,或者用庄子的话:“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一种探问,一种寻求,一种敬畏的感情,在这里面我觉得还大有文章可作。从董继宁的画里,我看中的是这种烟云一般的荡漾诗意,它是浪漫又有激情的。他有一些作品确定很好,有自己的创造,比如说他山石的皴法,既看不出什么解索皴,也看不到什么折带皴,但你能感觉到这个巨大的山峰或绝壁冲向你来,石头风化的裂纹,这就是“外师造化”,以山水为师。他吸收了李可染的东西,在黑暗里面放着光明,画的泉水有着对比的、闪闪发亮的感觉,这都是我觉得比较好的地方。我希望董继宁今后在这方面能进行深入探讨,向更高的层次提升,来推进加深自己的创造。

冯远:(中国文艺网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多年来我一直很关注董继宁的山水画创作。大家知道,虽然艺术史的研究家们一贯认为创造一种新的图式、一种新的样式,它的价值是可以载入艺术史的。一个艺术家在他几十年艺术创作过程里,能够记录入中国绘画史,能够有所发明、创新、积累,并且这些成果能被大家所认可,这是很不容易的。董继宁在他青年时代就已经暂露头角,这些年来他的作品日趋成熟。我是这样看他的作品的:首先,他有很扎实的研究传统的基本功;其次是有学养,因为一个有所作为的艺术家,仅有传统基本功是不行的。董继宁是一个还有很大发展空间的艺术家,我是带着由衷地敬佩的心情来参观这次画展的。

李宝林(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

董继宁是一位很有思想、很有激情的画家,也是一位敢于大胆创造的画家。他的作品风格比较多样,有北方那种苍茫、浑厚、博大的气象,也有南方画家那种秀美、郁郁葱葱、色彩非常强烈的氛围。从创作内容来讲,可以说是概括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山水画所应该表现的所有内容,每个内容都有所尝试。他的画是对当今山水画的梳理,有中国五千年来儒释道文化内涵,表现内容包括西部的祁连山脉天山这些大山脉,也包括东北天池,以及岭南的榕树。他的画表现了当今山水画所有题材,概括了我们的时代精神。董继宁没有什么条条框框,他的主题第一是为祖国山河立传,第二是歌颂祖国。他的一切创作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做文章,他的画让人感觉到祖国大好河山的气魄、秀美。同时历史上儒释道的名胜古迹和革命圣地这些很难画的题材,他都敢于实践,而且画得很不错。董继宁是一位很勤奋的画家,他的画还有无限的可能,因为他有思想,有对艺术的追求的无止境,所以他的画还会有新的突破。

尚辉(《美术》杂志执行主编):

今天最大的感受就是董继宁的这次山水画展是对当代中国山水画的一次挑战,这种挑战是他对祖国山川地貌全景式的关照和转向。最重要的是他的山水画当中体现了20世纪以来有关中西结合、有关现代和传统结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达到新的境界,主要是体现在这样一种挑战上。

中国绘画史上、山水画史上,没有一个画家能真正为祖国山水立传的,没有一个画家能够靠着自己的山水画,从昆仑山脉画到海南岛的五指山,也不可能从长白山画到天山。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地貌变化是非常丰富的,有寒带,有温带,有热带。在古人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一个人不可能踏遍祖国的山川。今天有这种交通条件,乃至于可以进行图像的观看,但并不意味着可以用山水画表现。董继宁先生最大的挑战,在他的展场里,至少可以看到从昆仑山到五指山,从长白山到天山,从冰川画到了沙漠,从寒带画到了温带、亚热带。用山水画将这些题材囊括在一个展览空间里,这是一个挑战。这个过程中进行的跨越,包括地理地貌的跨越、气候环境的跨越、石质山和丘陵山的跨越,这种挑战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很艰难的。首先应该赞赏和鼓励董继宁先生完成了这样一个重任,这是中国绘画史上没有出现过的一大奇迹。这种跨越并不仅仅是自然山川。

今天的展览分为六个章节,画家试图通过自然山川表现文化,展览有儒家系列、道家系列、佛家系列。至少在画家的心目中,又归结于对文化的寻源。除了文化之外,还包括历史的表现。其中有一个章节专门对20世纪中国红色革命圣地的表现,虽然是局部的,仅仅是20世纪,但是是具有英雄主义色彩的山水画。今天的山水最大的挑战是从自然的山水跨到了文化的山水、历史的山水,是带有主题性的山水画,带有今天的文艺思想观念,他做出了很好的表率,这也是董继宁先生面临的又一个挑战。董继宁先生受周韶华、李宝林先生的影响,也就是80年代之后,中国山水画出现的另一种状况。山水画的现代性和西方的视觉构成、视觉形式的张扬紧密联系在一起。对自然山川形貌进行抽象、简化、进行山水图式性的高度浓缩和再度放大,尤其是今天展览的第一章《中华文明起源》,这一章最有董继宁先生个人山水画的特点和风貌。将抽象形式的美感和中国山水画笔墨的苍茫、蕴涵、浑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它体现出符合现代社会、现代文明视觉形式的感受。同时,也和传统文化构成一种有机深入的联系。董继宁先生最擅长的是表现山石之美,所以他画的冰川也好,或者是长白山、昆仑山脉也好,他都很擅长表现的重要原因就是他的笔墨主要方法是表现山石,从结构到皴法能够形成线面的咬合关系,这样一种笔墨的运用具有现代感,同时又具有传统意味。在他的画面中,很难看到四王的焦墨方法,传统山水画,至少是19世纪之前,整个晚清的主体是焦墨,不能用这么多的水,但是在董继宁先生的画里可以看到。他画的《三江之源》这幅画效果特别好,三江之源之时三条拐弯的线,大面积的是大野、荒漠,是靠水法和勾皴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董继宁先生山水画的笔墨语言和个性特征。

丁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这个展览非常精彩,包括那些小的速写,我觉得也是特别耐看。第一个印象是艺术家的主要思考,是将所有的风景、山与水变成活的格局,内在文脉上跟传统山水紧密相联,整个画面具有活力与充沛的气度,有非常正、非常奇特的和谐统一。如画延安景色,,就表达出一种“活”的格局,表现抒情的意味。第二是艺术家有意识的使用与传统不一样的方式,使用的时候又不是喧声夺人。我看到大量作品用到俯视角度。如《陕北好江南》是俯视角度,但有强烈现代成份。在山水画里,将传统文脉与现代趋势协调统一,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典型特点。第三是艺术家有两极的自我挑战精神。作品里有很多是纯粹的用墨到底,有点像焦墨。另一种就是色彩渲染的效果,有些颜色非常容易走到艳俗的程度,但是艺术家非常有意思的将各种复古颜色组合起来,依然很艳,但并不俗,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尝试,仔细看来,有很多例子可循。

林阳(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

我和董继宁算是咸宁的半个老乡,60年代末跟着父亲一起去了咸宁文化部五。七。今天看了董继宁的画展,感受是震动。第一是题材广泛,南北交融。“为祖国山河立传”是他的宏伟计划,珠穆朗玛峰、唐古拉山脉昆仑山脉、三山五岳、长江黄河都画到了,这样选择题材的画家不多见。他的作品是大作品、大山水、大气象。第二是中西合璧,创新为先。大家都说到他的色彩运用,根据题材的不同,他可以随心所欲,将西方的色彩感觉放到中国画当中,传统中国画在色彩方面,许多颜色是不敢用的,董继宁没有这方面的障碍。线条上是中国画的,他注意将书法的线条放到国画当中,以书入画。我一直在想归纳他的画法是跟谁学的,他一边是学前人,一边是创新,是两个方面着力。各种俯视的视角,平面的构图,这些都是传统中国绘画很少见的。包括树和花,不是传统中国画的表现方法,而他力图给我们呈现出一个独特的风貌,这个风貌是带有世界语言的山水。第三是才华和机遇,董继宁今年60岁,18岁之前没有受过美术训练,没有动笔画过画。在当知青的时候看到宣传画,点燃了他的兴趣,才开始学画,经过很多波折。75年入学,80年代就取得成绩,有着过人的才干。

这个展览非常好,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思考。

王端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这次展览,几乎全是新作,也是新面貌。展出的主要是近八年的新作,这么短的时间画出这么多高质量的作品,是难以想象的。他的作品画了大江南北所有的名山,从长白山到天山,一直到五指山。对他的创作方式和作品面貌,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这是当代人画出的当代绘画。在中国当代画坛,特别是在当代山水画界能做到这一点是不多的。现在很多人仍然生活在古代,仍旧按照画谱作画。董继宁绘画具有一种强烈的当代感,这是跟中国一百多年来的艺术观念的革新有关,或者说跟中国的美术教育引进了西方写实绘画的观念和体系有关。

他画得是写实性的山水画,不是传统的写意山水。他没有传统山水工艺画的弊端,呈现的是活生生的现实景象。与其说是山水,我觉得更应该算是风景。他画的是一种实景山水,所有绘画都是对景写生的产物,这是所有山水画没有的创作方式。尽管古人有说法“搜尽奇峰打草稿”,但是,中国的山水画画谱没有找到他的图式,董继宁的每一幅画都是不一样的,他的取景方式跟现代人的观看方式有关。我觉得山水画得创新需要结合当代人的视觉经验,当代人的视觉经验在董继宁绘画中体现的就是所有山水画作品都是俯视的角度,跟中国传统山水的山远、高远、平远是不一样的。

还有一种特点就是满构图,从景物构图来看,分远景、中景、近景,从笔墨形式来看,有水墨,有彩墨,水墨之间包括焦墨。在水墨、焦墨这类山水中,他画得是结构性的山水,跟传统的山水的三段式构图不一样。他强调的是山水本身的质地,不仅画出了山水之气势,也画出了山水之质感。董继宁在传统意味与现代品格之间、在笔墨语言与自然景物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创作出了具有独特个人面貌,又具有时代风尚的山水画,是中国当代山水画的杰出代表。

陈池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董继宁这次的展览非常成功,大家对他的作品成就给予了中肯的评价。他的山水画在中国当代山水画发展的十字路口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就像尚辉说说,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当前,究竟怎么向前发展?我们的山水画具有悠久深厚的传统,自唐宋以来,山水画一直是中国画的主流画科。自20世纪以来,像黄宾虹、张大千、李可染傅抱石这些大家都创作出了新的山水画作品。这既是很好的资源,又是一种负担,要想超越当代的山水画再向前发展,确实是一个挑战。董继宁先生在国家博物馆举办“江山万里行—董继宁画展”,这是给当代山水画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参照,也是当代山水画创作中的最新收获和成果。董继宁的创作是一种综合创新,将很多因素综合在一起,再自己阐发,这是艺术向前发展的综合创新方法。首先,他将有关精神综合在一起,我过去说文人画承教化,受儒家的影响比较大,山水画是受道家的影响。董继宁将这些融合进来,儒释道三家都包括其中,是董继宁的创造。道家讲天地之大美,道法自然,强调人和大自然的关系,这是中国山水画、山水诗创作的精神根源。另一方面,儒家对山水文化的启示也相当重要。董继宁将儒家思想纳入到山水画创作中,这在以前是不多的,是一个创造。他画了泰山,泰山和礼教都是有关系的,山水画的源头之一也包括儒家。董继宁将儒释道作为山水画创作的精神资源,这是很了不起的。从创作风格上来讲,他将北派、南派结合。北派山水,比如荆浩范宽都是画大山大水、开门见山。南派山水,丘陵一样的润湿、清暖。他将南北两派的风格结合,将北派雄伟壮美的风格表现出来,泰山、昆仑山脉天山太行山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是非常浪漫,同时也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和时代精神。

董继宁

中国山水画创作不是独立的思考体系,应该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背景进行深入研究的创作体系。它的表现手法应该是用中国绘画的经典元素进行重新思考、重新提炼、重新组合。希望未来3到5年可以做一个部分深化的展览,这样可以把每一个部分展示的更为充分一些,表现手法上可以再进行探索,把“江山万里行”做完,让我们再度重逢。

徐红梅(《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编辑):

特别高兴有机会在这里听各位老师对董继宁先生的艺术评价。男性和女性画家对于文化的思考,在审美和艺术格局上有很大不同,男性的创作优势非常明显,这种优势在董继宁先生的画作中也体现得非常突出。董先生能在担任院长的繁忙工作中,利用业余时间还能创作这么大量的作品,真的让我非常敬佩。山水画的创新在20世纪的的中国美术中算是比较突出的成就之一,也是近些年来中国美术面临的难题。在董先生的画中,既可以感受到20世纪山水画的创作方式、观察方式在各个方面的拓展,呈现了融合创新的特征。也可以感受到他在画中体现出的文化抱负,既有为祖国山河立传的志向,也有以文载道的担当,还有抒情写意的境界追求。董先生的画,当代感非常强,不但在画作上、艺术表现形式上呈现出非常有代表性的时代特征,在文化的思考和艺术的追求上也可以看到山水画进入21世纪,中国美术在20世纪古今中西文化交汇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艺术家,站在文化的高度上重新思考中国文化,重新思考已经不再满足的已有的探索和成就,再出发、再发力的努力。

董先生面临的一个挑战,不仅是对董先生自己的挑战,也是对一代山水画家的挑战。只不过很多人面临这种挑战是绕过去走的,董先生是自觉的迎难而上,是全方位的迎难而上。从最难的方式进行开拓、探索。既要在文化的思考和艺术的探索上达到新的高度,又在艺术表现上实现心性的表达,在内容、题材、形式上达到完美的结合。这次展出的作品是复合式的,是宏大的、多元的、丰富的,它在其中所反映出的特征非常多元。有巍峨圣洁的雪山、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宏阔,也有郁郁葱葱的南方的诗境。用焦墨创作的《梦里家山》系列,感觉非常独特,很出人意料。用纯焦墨的形式表现群山,可以看到他对创作的独特思考和用心。董先生没有止步,能够不断的进行不同的尝试和探索,能够迎接这种挑战是特别令人敬佩的。

江山万里行—董继宁山水画展

学术研讨会嘉宾评介摘要

梁江(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董继宁先生非常努力勤奋的探索,首先是这批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当代山水画的精神。他画的很多作品是大山水、大气派,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精神气象,这一点非常难得,他的创作态度非常值得我们敬佩。第二,他的作品有非常鲜明的现实气势,不单是写生、写实、纪实,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他对自然界、对我们这个时代、对周围生活的真实感悟。在中国山水画中,像他这样把非常普通的草木、杂木、灌木放在乔木的位置来画,他把草丛、野花、灌木放大来画,这种画法在《芥子园画谱》里是找不到的,这是他很大的创造,他对现实的物象有独到见解、感悟和表现。这说明他在笔墨语言上进行了很多探讨,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他不但把西画的写实、透视、表达空气感的方法吸纳进来,也把版画黑白的分割、线条与黑色的组合融合进来,把油画水彩的色彩感、用色方法,甚至连中国画很难表现的色调都尽可能的用到自己特定的作品当中去。他把各种造型的要素尽可能的引入到自己的中国画创作中。解放后的中国画家当中,有很多人进行了这样的融合、嫁接、引进的探索,但做到董继宁这样全面,而且做到他这样有成绩,让我们感觉到这就是很好的中国画,绝不多见。

董继宁先生丰富和发展了山水画得笔墨语言,这是他的主要贡献。这样一批具有时代气势、时代精神,充满了创新气势、笔墨语言有非常有敬意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湖北山水画坛的新面貌,也看到了当代中国山水画发展的趋向。

邓福星(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画学刊》主编):

继宁出道比较早,80年代的知名度就很高。首先是我非常欣赏他的立意,山水画不是单纯表现自然的,它是表现文化的,他从中国文化入手,在文化上立意。可以概括一下,一部分讲的是文化源头,实际上讲的是黄河之源、高山之巅,是讲山河之最。后面几个部分讲了儒释道,都是属于文化的范畴,是中国的人文景观,从人文的意义上来创作、立意、表现。第五部分是红色圣地,非常有现代感,时代感特色很强烈,还有一定的政治性、主旋律、正能量。最后一个部分是大江南北,中国广袤的土地,大山大河,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特征风貌。

第二是继宁的表现风格,他非常重视写生,写生是这20年来中国山水画出现变形的非常重要的动力。当然传统的山水画也是重视师法自然、传承造化的。但他的写生跟传统写生有区别。李可染傅抱石这些老一辈的先生们组成了写生团,使中国山水画这个画种跟传统的山水画拉开一定距离。继宁的写生让我们看到他走遍了很多地方,但也是经过处理了的。现在的写生非常害怕的是以写生代创作,这是不可取的。我们现在讲深入生活,到处都有写生团,但千万不要忘了“终得心感”,一定要靠感悟跟艺术进行综合。继宁的作品表现了中国画转型过程中将继承传统和融入更大成分的写生元素,他的处理比较成功。换句话说,在山水画转型过程中,他在传承和创新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这是他很突出的成就。

继宁这次推出这么大一批作品,很震动,特别是有些画树,画花的作品,以前没有看过,我没想到他在这些方面有这么好的功力。大家都在说他的画有很大的气势,很大气。我还要说他对待创作非常严谨,他很严肃的对待里面的每一笔,表现严谨是他的创作态度,作为画风、艺风、学风,这是现在非常提倡的。写意山水不是一挥而就的,每下一笔都要认真考虑。继宁又为山水画提供了非常值得研究和学习的个案,这些作品很成功,我真的很欣赏这些作品。

刘龙庭(美术理论家):

首先是看到《茫茫昆仑》这张画,我就想到我们国家正在一步一步强盛,敢跟美国、日本叫板,山水画也应该跟我们的泱泱大国相匹配。一个是画幅要大、立意要足、笔墨要强,当然我们也不反对小巧的、细腻的东西。董继宁的作品都属于巨幅画,我总结是“满怀激情,谱写江山”。展览主题是“江山万里行”,他画了五岳的泰山,又画了华山华山和嵩山,有好多前人已经画过这些题材,当代也有很多画家在画,但同时把五岳画出来,这值得提倡。这些名山各有特点,泰山雄伟,华山险峻,嵩山是秀,黄山是奇,画好这些题材,从历史渊源、自然面貌宣传我们国家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董继宁的画每一笔都不是草草而就,每一笔都是认认真真。董继宁先生继承了李可染先生“为祖国山河立传”的优良传统,画完泰山画黄山,画完黄山画华山,古代的画并不是指的某山某水,别有一番情趣。董继宁在这个阶段是处在董其昌说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阶段,每一副画都有不同,这是他的优点,当然也算是处在一种劳动过度的阶段,我认为这次展览是他的阶段性成果。

杨惠东(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国画家》主编):

这个展览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大”,非常震撼。这种“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气象的宏大,一个是尺幅的巨大。这两方面的“大”都体现着山水画转型的特点,传统山水画是没有这么大尺幅的,不但古代画家没有可比性,也许一个朝代的山水画家在一起,也未必能有这么多的大画。经过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中国画改造,山水画走到了现在,它的审美取向、表现题材、手法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与传统山水产生了割裂性的变化。大画的产生,一个是由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的要求,一个是由于当代绘画的陈列方式,与观众身份的改变有很大关系。

展出作品分为六个章节,这六个部分都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崇敬,以及对天地万物的感怀之情,体现了现代山水的审美追求。董继宁先生在笔墨上、色彩上、水分的运用上,用了相当的心思进行探索,取得了非常好的画面效果。他的色彩有一种很沉着的灰调子的表现。还有一种明度和纯度非常高的色彩运用,这是传统色彩中非常忌讳的。但是,在他的画面里,由于黑色的衬托,这种色与墨之间达到了非常和谐的表现,这是董继宁创作的特点。水与墨、水与色的结合不是依靠偶然效果的大染、泼,基本上还是以用笔为主,大量的水分运用还是处在可控、可预估的范围。在宏大的气象中,他的画有非常丰富的笔墨表现、色彩表现,处在相当理性的控制中。如作品《回韶山》,是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非常热门的题材。最早有黎雄才、关山月、傅抱石、李可染都画过。随着时代的推移,从50年代到70年代,韶山这个题材也逐步从山水画得热门题材转而为政治符号、政治图腾。改革开放以后,画家重新对山水画的功能、审美有了新的认识。《回韶山》给我们营造了非常清静、宁静、可亲的环境,体现了不同时代画家对山水人文精神的深入思考。

赵力忠(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董继宁80年代在中国画院办展览的时候,我就认识他了。那个展览,用当时的话来说是不得了,我认真的看了几遍。对于今天的画展,主要说七点:第一,他绘画的势与质。绘画讲究远看取其势,近看取其质,这是矛盾的对立面,实际是互补的。20年前看董继宁的画,感觉到势很强盛,但质还没有跟上。现在的画,把势保留下来了,气势不让人,做得更丰富了。第二,气与韵的问题。过去我们一般说北方重视气,南方绘画比较重视韵。说到内容,也就是阳刚、优美如何结合。现在的作品,比20年前大有进步,外有气,内有韵,值得很多画家借鉴。第三,粗与细,是关于写意画的问题。作为绘画,尤其是大幅绘画,既要有描绘,也要有率意。如果没有率意,只有描绘,这幅画是很轻的。写与画,粗与细在董继宁的作品中表现得很完成。第四,物与心。实际上是表现对象和自己的精神。在董继宁的作品里,当然不可能表现小幅的扇面、文人画那种个人小情感。他在表现对象的同时,精神性更多体现在热爱、崇敬、欣赏和赞美。就像刚刚说的“为祖国山河立传”的心情。我看了图录,有几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除了几个书院有长跋,其他的一概没有,基本上都是题目,大概是书院有年、地、人可纪,而对于其他的大山大水,很难用几句话概括。与其概括不出来,干脆“此事无言”,对物与心的交汇描写做的很好。董继宁对繁简的关系处理比较好,像音乐,有重音也有轻音,有铜管也有丝弦。第七,色和墨。中国画强调“色不盖墨,墨不盖色”,董继宁的作品,开始是黑白的,越往后颜色越多,开始五彩斑斓了,我推测这是他自己的构想,是反映自然的造化和生活的不断丰富。用中国的传统来说,就是黑白两级,很简单、简约,然后逐步的丰富变化,有些画注重以墨为主,有些画注重以色为主,墨与色交融的很好。

人物荣誉

董继宁长期从事中国山水画的创作、研究和教学,于中国山水画的继承与创新多有创获,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教学体系。作品为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勤政殿、毛主席纪念堂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等地收藏。作品曾获1990年首届北京艺苑美术奖、澳大利亚“93雪梨”亚太地区水墨画大赛金奖、“自然与人·第二届当代中国山水油画风景展”艺术奖、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奖并载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入选“百年中国画展”。作品千余件发表于《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美术》、《美术研究》、《国画家》、《欧洲时报》等百余家报章杂志。曾先后在北京、广州市、深圳、武汉、香港、台湾以及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个人作品展览。曾出版《董继宁画集》、《董继宁中国画作品精选》、《魂系山情·董继宁画集》、《中国画二十家·董继宁》、《继宁山水》、《继宁速写》、《当代实力派画家董继宁作品专集》、《中国美术家全集(第2辑)董继宁作品集》、《中国书画名家精品系列·董继宁作品精选集》及文集《灯下独语》等。

董继宁的山水画创作,在植根传统的同时,注重写生。中国山水画的诗意化追求溶入他对大山大水、真山真水的精神关怀,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表述方式。即:笔墨的挥洒写意、构图的诗境营造、色彩的随情渲染。作品以写意的笔墨,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崇敬和对自然蓬勃生命的感念,以诗意化的构图及充满激情的色彩,表述着对民族精神的颂扬和对天地生命的礼赞。

作品序言

余事美术教育有年,虽不敢言满园桃李,门下确不乏才俊。近退老悠游,旧日门生,时来请安问道。诸君尊老,“请安”尚差敢当也,“问道”则实无可传者。

春秋荏苒,从游诸君,年逾耳顺、从心,乃臻八秩者众矣。岁幼如继宁者,年已知命矣。忆其少时自鄂南山乡负籍来学,朴素可爱。教室里自据一隅,埋头苦学;球场上奔突在前,生龙活虎;时获褒扬,嫣然而退;每遭呵斥,憨笑喏然。

继宁卒业后,留校任教。虽为人师,亦时来问业。余每以圣贤之“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勉之。或因其父母亦皆事教育故,继宁深知为师之道,贵在以身作则。即昔在湖北美术学院教务处长、系主任、研究生部主任任上,今又长湖北省美术院,亦无一日懈怠学问。其勤勉好学,余每举为后来诸生之楷模。

继宁初习油画,于西洋画理之写生、色彩,颇有神会。后习国画,初摹工笔人物、花鸟,终因性情所系,专攻山水。虽曾浸淫于宋、元,仍不废写生。遍走南北,积画稿逾百千。真得石涛之所谓“搜尽奇峰”者。其色彩之运用,不于陈法,悟冷暖明晦之理,复与宋、元诸家之墨法、笔法汇融贯通,时出新意。兴酣浓烈时,有堆金错彩之妙;意远淡雅处,得铅华洗蜕之境。巨幛大幅,气度恢宏;卷册小品,意趣清远市

继宁春秋正盛,加之勤勉努力,前路未可限量。年来更时有佳作示我,真老来一大乐事也!为人师者,能育成一二俊才,真此身一大幸事也!

今岁,继宁拟晋京展示作品,并将新作结集出版。小子不弃我老来神滞,属为序之,欣缀数言,聊作引耳。

作品赏析

参考资料

董继宁官方网站-雅昌艺术家网.雅昌艺术家网.2021-04-16

董继宁中国画作品展在湖大开幕.湖北日报.2024-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