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业态(文化产业新业态)是指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形态,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文化产业领域新业态的发展成为推动经济结构优化、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引擎。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文化产业”概念。2003年6月,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全中国9个地区和35个文化单位展开。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目标。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化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2024年10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新业态快速发展。
定义
文化业态指的是文化产业发展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技术驱动下,以创意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形成的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态。新业态是文化产业的自我突破和革新,是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成果。
历史沿革
第一阶段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文化产业”概念,提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2003年6月,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全中国9个地区和35个文化单位展开,开始探索文化建设的两种路径:政府主导的文化事业发展和市场主导的文化产业发展,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平衡发展。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总结了中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基本经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这标志着中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基本结束。这一阶段,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初步建立,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中华文化“走出去”成效日益明显。
第二阶段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目标。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化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在这个阶段,国家文化主管行政机构进行重大调整,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文化产业创新水平不断提高,文化市场运行机制走向成熟。
第三阶段
2023年10月,全中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度概括新时代以来党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理论性结晶。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以强国建设和复兴伟业为发展根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发展魂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发展根脉,着眼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目标,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发展任务。《决定》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举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体系丰富、措施具体,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主要范围
文化产业
国家统计局将以下8类列为“文化产业”的范围,(1)新闻服务;(2)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3)广播、电视、电影服务;(4)文化艺术服务;(5)网络文化服务;(6)文化休闲娱乐服务;(7)其他文化服务;(8)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服务。
业态包括
文化产业的业态包括:1.书报刊出版、印刷和发行业;2.文化艺术业;3.文物保护业;4.广播电影、电视业;5.文化娱乐业;6.体育;7.摄影及扩印业;8.园林业(包括公园、临沂动植物园和自然保护区);9.广告业。
主要特征
特征体现
传统文化
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优质的内容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基石,是吸引受众、激发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的关键。文化新业态的重点必须聚焦于创造和传播优质内容上,这是激发市场潜力、推动产业升级、保持文化传承与创新力的根本所在。无论是数字媒体、互动娱乐还是其他新兴文化形式,内容的独特性、创新性和深度,才是决定其能否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科技创新
二是科技创新为驱动。科技发展作为重要的驱动力,促进文化产业链集群的建立,催生文化业态激增。文化业态的创新主要依赖于数字技术的进步及由科技所带来的业态模式的变革。例如数字技术下的5G、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技术,创造了虚拟影院、体感游戏等新业态,互联网平台的打造创造了阿里巴巴集团、腾讯控股等文化产业融合度极高的全生态文化企业,打造出文化企业新的商业模式。
多元化融合
三是多元化融合发展。多元化融合发展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通过科技赋能、创意驱动、互联网融合和跨界融合等方式,逐步打破产业壁垒,催生出多元化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文化+”“+文化”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同时新商业模式也正日益细化文化市场,满足个性化消费人群需求成为新的竞争方向。如在快消费、零碎时间娱乐需求的引导下,网络短视频、网络直播、吐槽综艺等为代表的新业态正在强势崛起。
发展特征
营收增长
第一,文化产业营收快速增长,文化产业结构逐渐优化。2023年,全中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以下简称“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9515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文化核心领域实现营业收入83978亿元,比上年增长12.2%。2024年上半年,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49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5%,其中文化核心领域实现营业收入433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3%。
不断涌现
第二,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文化产业加快转型升级。2023年,以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数字出版、多媒体游戏动漫等为代表的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523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7.1个百分点。2024年上半年,这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2702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2%,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3.7个百分点。
消费亮点
第三,文化消费亮点纷呈,文化消费动能明显释放。近年来,文化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IP不断推陈出新,博物馆、艺术展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打卡点,“村BA”、“村超”、淄博市烧烤、哈尔滨市冰雪游、天水麻辣烫等一批批网红文旅项目、城市先后涌现,推动了中国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2024年上半年共查验出入境人员2.87亿人次,同比增长70.9%。今年1—6月,国内陆续出台或恢复各类免签政策,成为今年入境游持续升温的直接动力。全中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1463.5万人次,同比增长152.7%,其中通过免签入境854.2万人次,同比增长190.1%。
贸易攀升
第四,对外文化贸易不断攀升,国际文化影响力持续提升。在文化强国建设引领下,文化贸易发展环境趋优、主体趋强,贸易额稳中有升,贸易伙伴更加多元。文化产品贸易方面,2023年进出口总额1619.4亿美元,继续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其中出口1445.89亿美元、进口173.51亿美元,顺差明显。文化服务贸易方面,2009年至2021年,全中国文化服务进出口规模由177亿美元增长至1244亿美元,出口年均增长 17%,进口年均增长18%。
主要问题
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内涵更加丰富、要求更高。这就要求人们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因此,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也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至少有6个方面有待提升。
平衡提升
区域发展结构的平衡性有待提升。从全中国来看,东部地区省份优势明显,在市场主体、产业载体、市场要素、产业生态等方面的规模、质量和创新性都有较强优势。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省份仍具有较大发展空间,东北地区省份近年来所有提升。
投入提升
整体投入产出比有待提升。由于在技术融合、品牌赋能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除北京、上海市、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等省份属于高投入高产出外,大部分地区属于低投入低产出,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高投入低产出的问题。
水平提升
文化产品供给水平有待提升。整体来看,人们的文化精品力作欠缺,大部分文化产品的故事力不够,同质化问题突出,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传承与产品力和市场力融合的好产品,低层次供给过剩。
创新提升
文化产业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应以人民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创新,围绕科技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体制创新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
消费提升
文化消费水平有待提升。整体看来,中国人均公共文化支出不高,文化消费的环境需要加强培育和引导,人们文化消费意识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文化消费占比较低,文化消费结构失衡等现在还较严重,需加大培养和扶持力度。
人才提升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有待提升。人们的人才队伍总量少,懂文化、懂旅游、懂技术、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此外,在人才培养方式、培养机制方面也需要完善和提升,与时俱进更新知识体系,多元创新培养模式。
相关事件
2024年10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新业态快速发展。2012年至2022年,文化新业态行业对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增量的贡献率达到49.8%。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6439亿元,2022年达到50106亿元,年均增长22.8%;占全部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比重由2012年的8.3%提高到2022年的30.3%。数字内容、动漫游戏、直播系统、网络表演、数字出版等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兴文化业态,正在不断彰显发展潜力,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2023年中国新增互联网视频节目11291.9万小时,互联网音频节目7968.6万小时,短视频54746.3万小时,分别比上年增长160.9%、32.7%、5.5%。全中国共有互联网视频年度付费用户7.3亿,互联网音频年度付费用户1.8亿,短视频上传用户超过7.5亿。
参考资料
互联网时代下文化产业新业态的主要特征.互联网时代下文化产业新业态的主要特征.2024-10-04
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今日头条.2024-10-04
新业态赋能 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百家号.2024-10-04
服务业简述.德州市陵城区人民政府.2024-10-04
何为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包含八类分支.中国经济网.2024-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