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公墓(又称白鹿陵园),位于西安市东18公里处,是1994年经陕西省民政厅批准兴建的永久性骨灰陵园。白鹿原公墓地处秦岭脚下,白鹿原中部,依原傍水,坐北朝南,钟灵秀、和谐自然。

总规划概述

规划

白鹿原公墓总占地千余亩,现有墓穴48000余个,分五期开发完成,一期200余亩已开发完成,并投入使用,二期已开工建设,工期一年,以地宫、佛塔为主线,规划地宫下有墓穴一万余尊,地宫上墓穴叁千余尊,佛塔也将成为白鹿原公墓新标志。

概述

白鹿原公墓也称白鹿陵园,是1994年经陕西省民政厅批准规划修建,由西安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与蓝田县孟村镇李华村联合经营的永久性骨灰陵园。位于西安市市区东18公里白鹿原中部,鲸鱼沟风景区阳坡处,白鹿原公墓依原傍水、坐北朝南,地处秦岭脚下,钟灵毓秀、和谐自然。

人文

白鹿原,古名:长寿山“。土层深厚、地质肥沃、见苗收一半。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之后,原上出现白鹿游弋,故名白鹿原。《魏书·地形志》介绍:”蓝田有白鹿原”。

鲸鱼沟,相传公元前212年秦筑起阿房宫遗址后,又要在白鹿原建城,把久卧白鹿原地下长眠几百万年的鲸鱼误为龙脉,鲸鱼惊醒,逃至鱼化寨消失了踪影,白鹿原留下一条巨沟,形如鲸鱼,故此得名。沟下水多为地下冒水,清澈见底,四季长流不息。

钟灵毓秀白鹿原上人杰地灵,陈忠实先生的一部《白鹿原》道尽了20世纪初渭河平原50年变迁史。特殊的背景,浓厚的关中风情,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古老的土地上,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人们用勤劳智慧的续写着新篇章,这片土地在阵痛中颤栗,风云变幻、历尽沧桑,迄今,白鹿原也成为了文化大原、历史名原。

风水

古《葬经》中有云“葬者,乘生气也”。人死后,其骸归地、形成气,四处飘荡,而风水的目的就是将这些气聚集在一起,使其笼罩遗骸,感应生者。气随风飘散需藏风,遇水则止需有水。藏风得水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生气”的凝聚而不至于飘散,使得风水的有效性得到保证。白鹿原坐北朝南,藏风得水,白鹿原公墓依山傍水,山环水绕的布局在风水上极佳。

环境

园区周植苍松翠柏,花木果树,内造亭台楼阁,假山奇石,墓体形式多样,均采用名贵石材雕刻,此处地势重叠环绕,风景秀丽,不失为今人游览之胜地,逝者归葬之乐土。

参考资料

白鹿原公墓规划_白鹿原公墓.白鹿原公墓.2021-02-18

白鹿原公墓概述_白鹿原公墓.白鹿原公墓.2021-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