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鳞毛蕨(学名:Dryopteris filix-mas),又称男蕨,属于鳞毛蕨科鳞毛蕨属的一个种。这种半常绿植物原产于北半球温带地区的大部分欧洲亚洲北美洲。它偏好潮湿荫蔽的环境,在森林底层、篱笆边、岩石上和碎石堆等地生长良好。在北方边界附近,它更喜欢阳光充足且排水良好的地方。然而,在北美洲,它的数量相对较少。

形态特征

欧洲鳞毛蕨植株高度可达50至120厘米。根状茎横卧,顶端密集覆盖着鳞片,这些鳞片呈膜质,淡棕色,形状为卵圆披针形或披针形,末端呈毛发状,边缘整齐。叶簇生,叶柄长度约为20至30厘米,直径约为3至8毫米,颜色深禾秆色,连同叶轴疏被淡棕色狭披针形鳞片,边缘带有平邑雪萝树状鳞片和纤维状鳞毛。叶片长圆披针形,长约50至60厘米,中部宽度为15至25厘米,先端逐渐变细并呈羽状渐尖,向基部逐渐变窄,为二回羽状。羽片约有28对,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平截,带有短柄,长度约为12至15厘米,宽度为1.5至2.5厘米,斜向上方展开,彼此之间的距离大约为2厘米,下部几对羽片较分散,基部几对羽片缩短,长度约为中部羽片的三分之二,羽状分裂。小羽片约有18至19对,长度为1至1.5厘米,宽度为0.5厘米,斜展,彼此之间有一定间隔,长圆形,先端钝圆,边缘具有缺刻状锯齿,基部与羽轴紧密相连。叶干燥后呈现淡绿色,质地为纸质。叶脉呈羽状,二叉分枝,每个小羽片上有6至7对,两面均不明显,除沿着羽轴背面疏被稀疏纤维状鳞毛外,其他部位接近光滑。孢子囊群位于中肋两侧,靠近羽轴,每个小羽片上有3至4对,小羽片顶部有一块不育空间。囊群盖呈圆肾形,材质为纸质,淡褐色,边缘具有缺口,能够保持宿存状态。

栖息环境

欧洲鳞毛蕨生长在海拔1500至1900米的山地针叶林下或小河边,形成群落分布。

分布范围

欧洲鳞毛蕨广泛分布于中国的西北部和北部,以及欧洲、北美和中亚地区,北温带也可见其踪迹。

繁殖方法

种子繁殖

种子繁殖一般采用播种法,将采集好的种子放在清水中浸泡一昼夜,然后捞出晾干,待水分蒸发后再行播种。播种前应准备好苗床,苗床土层厚度应在15cm以上,土壤肥沃、透气性好。播后覆土深度不宜过厚,以免影响幼苗出土。播后应及时浇水保湿,保持土壤湿润。当幼苗长出真叶后即可移栽定植。

扦插繁殖

扦插繁殖可在春季或夏季进行。选取健壮母株上的嫩梢作为插穗,剪成长10~15cm的小段,插入沙床上,深度为插穗的1/3左右。插后浇透水,保持空气湿度在80%以上,温度控制在20℃左右。插后一个月内每天喷雾一次,以后每隔两天喷雾一次,直至生根为止。生根后即可移植。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欧洲鳞毛蕨因其独特的形态和色彩,常被用于园林绿化和庭院装饰。其叶子挺拔向上,姿态优美,适合种植在公园、花园、住宅区等场所,能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食用价值

欧洲鳞毛蕨的嫩叶可食用,富含蛋白质糖类、脂肪等多种营养成分,味道鲜美,口感爽脆,是一道美味佳肴。

药用价值

欧洲鳞毛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早在两千年前就被用来治疗疾病。现代研究表明,其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如间苯三酚衍生物、三萜化合物等,具有抗菌、消炎、止血等功效。其中,间苯三酚衍生物类化合物如绵马酸、绵马素等,对绦虫纲有强烈毒性,同时也会影响哺乳动物的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导致中毒症状。此外,还有双骈哌啶烷烃生物碱,如石松碱、棒石松碱等,主要分布在石松科中,具有中枢兴奋作用。另外,硫胺素酶可分解维生素B1,引起维生素B1缺乏症。

参考资料

欧洲鳞毛蕨.植物智.2024-09-02

欧洲鳞毛蕨Dryopterisfilix.植物智.2024-09-02

鳞毛蕨.百度学术搜索.2024-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