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清真寺建于1922年,座落在岭正街老邮局后山坡,两层砖木结构,是穆斯林游客进行宗教活动场所。寺内有阿訇1名,满拉2人,有阿文《伊斯兰教圣经》一套(是沙特阿拉伯国王赠送给当地穆斯林的)。庐山清真寺有教民25户,人口130名,均为回族,遵行格迪国教礼。
历史沿革
初建
庐山清真寺建于1922年,原是当时驻庐山的回族军官马坤和地方做生意的穆斯林群众在这个旅游胜地办的一所十分简陋的清真寺。
修缮重建
1980年后重修。
历史变迁
庐山清真寺始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其创始人是当时九江镇守使马毓宝(后任安徽省督军),以及北洋军阀吴佩孚的部下、云南省籍师长马坤(回族)和庐山五金店老板余春泉、法永胜牵头在安徽、北京等地商界回族中募款,寄回庐山,购买牯岭街五号房屋一栋,石砌木构二层,面积285.9平方米,经改造为清真寺,此后,庐山的穆斯林信徒均在此寺进行礼拜、念经、斋戒等教务活动。每年夏天,还有武汉、九江等地来庐山避暑的伊斯兰教教徒也都按时到清真寺参加礼拜。
清真寺初建时,是教徒做礼拜的场所,正殿装饰端庄简朴,可容100余人集中礼拜。殿堂正中为米哈拉布(译音),上面刻有阿拉伯语《伊斯兰教圣经》经文数段。地上铺着紫色地毯,据伊斯兰教前辈老者说:当时清真寺有许多规矩,教徒进教堂首先要做到“清”,禁止穿鞋进殿,为了“真”不许携带物品,烟酒更属禁品,教徒在做礼拜前,必须在寺内沐浴室净身。净身分大净、小净两种,净身的器皿是白铁喷壶。净身有三个程序:一净五官,即含两口清水漱一漱,呛一呛;二净头颅,是左右手来回倾捧几番,然后从头顶抹向颈项,直到喉管;三是净身,上体用右手捧水,由上而下,下体用左手捧水,由下向上洗涤。净身后方可进殿礼拜,表示对真主的虔诚。1945年以后,每次礼拜都由协会主管马从云朗诵《伊斯兰教圣经》。虽然那时马从云还不是阿訇,在协会中,大家都认可他有威信,社交活动能力也很强,对伊斯兰教教务学问有造诣。
1947年4月16日,庐山特大火灾焚毁了整个牯岭街,清真寺也遭焚毁,随后又由信徒马从云、乐家庆、余春泉、齐干卿、法润身等精心筹划,求得社会资助,很快又在原址重新修建了清真寺。
庐山清真寺是在庐山的伊斯兰教不可缺少的寺院,伊斯兰教是一个传播广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宗教。清真寺在穆斯林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它是伊斯兰教历史的见证。是伊斯兰教文化的继续和发展,承载着穆斯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清真寺是阿拉伯语的意译,亦译中国清真寺。原意是“礼拜的场所”,是伊斯兰教宗教活动的中心。
伊斯兰教信仰“安拉”,即真主。不供偶像,教徒们举行宗教仪式的寺院称清真寺。穆斯林们在这里向麦加“克尔白”的方向祈祷。教徒们做礼拜,必须穿长衣长裤,每星期石(礼拜日)做集体礼拜,又称“主麻”。
走上正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中国各族人民和各宗教团体的社会地位真正获得了平等。庐山伊斯兰教教务生活和全国各地的伊斯兰教一样,得到了充分尊重。庐山伊斯兰教过着正常的宗教生活。庐山清真寺是当地民族团结的象征。
1953年因牯岭街拆迁改造,原牯岭街清真寺属危房,随之拆除。由庐山管理局委派统战秘书许成林,召集庐山工商联主任乐家庆与清真寺主管马从云等协商,选择慧远路760号(新号834号),面积219.6平方米,亦是石墙木构二层建筑,拨给庐山伊斯兰教做清真寺。
1984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以赣府厅字第27号文件,决定庐山清真寺列为省级重点对外开放宗教活动场所。同时,省和当地财政拨专款4万元维修清真寺。经过装修后,一座庄严肃穆的庐山清真寺正式对外开放。当时举行了隆重的节日会礼。省、市伊斯兰教协会负责人前来参加祝贺,庐山有关党政领导也亲临指导。一时,许多伊斯兰教徒兴高采烈,发自内心地说:“感谢党,感谢政府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对伊斯兰教的亲切关怀。”
庐山伊斯兰教第一任教长是安徽安庆籍的初任阿訇,总管余春泉、法永胜。至民国17年(1928年),清真寺总管改由南阳市籍马从云和安庆市籍齐干卿担任。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阿訇胡朗初到九江市清真寺任教长。庐山清真寺由总管马从云代理阿訇,任职时间延续到1952年。
第二任教长由李建业任阿訇,执教时间从1953年至1956年,1957年李建业调任景德镇市清真寺任教长。余缺由马从云代理阿訇,至1970年海天聚逝世,再由其次子海鹏翔代理阿訇。
“文革”期间,伊斯兰教教务受到冲击,停止正常活动。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民族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和落实。从此,逐渐恢复了庐山清真寺的教务活动,全山拥有穆斯林130余人。清真寺已经形成一个充满民主、团结向上、爱国爱教的宗教团体。为使全山回族有个较好的修身养性之地,庐山清真寺从此教务活动走上正轨,建立和健全了各项寺规制度。1984年,庐山回民在清真寺选举产生了“庐山清真寺管理委员会”,法润身之三子法国伦任主任,委员有牧相科、海鹏飞、海鹏翔、钱让云,有穆斯林82人。为了加强管理,满足信教群众的需要,于1986年7月由庐山清真寺管理委员会,向武汉市民权路清真寺邀请李恩慈来山任教长,兼任阿訇。
第三任于1989年,经庐山清真寺管委会民主改选,由李恩慈任阿訇,任牧相科主任,海鹏翔任副主任,牧相云、钱让云任委员,并聘任法国伦、钱奕顺协助工作。此时有教徒145人,同时,李恩慈当选九江市伊斯兰教协会第一任副会长,1992年8月改由韩传红任阿訇。
第四任于1993年10月改选,庐山清真寺阿訇由马文岭担任,即教长,清真寺管理委员会组成人员,经改选后,主任为牧相云,副主任为沙玉琴、法国安,委员为海鹏飞、海光军,教长虽不属管委会成员,但必须参加会议讨论工作。
第五任于1995年8月改选,庐山清真寺阿訇由陈锡武担任,即教长。管理委员会组成人员,主任牧相云,副主任沙玉琴、法国安,委员海鹏飞、海光军。本届任期至1998年5月。副主任沙玉琴,经庐山统战部和清真寺管委会推荐,当选九江市伊斯兰教第二届委员会委员。本届有穆斯林115人。
第六任于1999年3月改选,庐山清真寺阿訇由马瑞慈担任,即教长。清真寺管理委员会组成人员:主任牧相云,副主任沙玉琴、法国安,委员海鹏飞、海光军,同时,经庐山管理局党委统战部推荐沙玉琴当选九江市第十届政协委员,法新红为九江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本届有穆斯林145人。
爱教如家
庐山伊斯兰教前辈法润身,曾当选庐山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九江市政协第七届委员会委员。海鹏翔1977年2月当选江西省第四届政协委员,为1980年出席中国伊斯兰教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海鹏飞为1961年出席全国伊斯兰教协会代表。2000年,沙玉琴当选江西省伊斯兰协会委员,九江市伊斯兰协会委员。同时,出席九江市伊斯兰协会代表大会代表有:沙玉琴、刘喜德、海鹏翔、法国安、法新红。
清真寺是穆斯林叩拜真主之处,是穆斯林文化的交流中心,伊斯兰教在我国旧称回教、清真教、天方教。7世纪,由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创立,盛行于中东地区。7世纪中传入我国,在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等10多个民族中广泛流传。庐山伊斯兰教自创立以来,全体回民爱教如家,寺内所设财务、账目有专人管理,手续齐全,一年一度开斋节时由主管人员将账目公布于众,账目公开。庐山清真寺结合庐山开发旅游的特点,利用自身的条件,开办招待所,进行小商品交易,坚持以寺养寺,减轻穆斯林教徒的经济负担。
滴水折射珍珠光,庐山清真寺的历史变迁,为庐山宗教文化史描绘了重要的色彩,它将是庐山宝贵的宗教文化财富,也将成为庐山的旅游热点,使庐山伊斯兰教进入一个令人振奋的新时期。
民国时期
据庐山清真寺史料记载,早在19世纪中叶,一批穆斯林工商界人士,把敏锐的商业触角,伸到了庐山,加入到开发庐山的行例中。随着穆斯林定居者和度假观光者增多,在山顶修清真寺的呼声逐年增强。1920年,吴佩孚属下一位云南省籍师长马坤(回族)在庐山度假时,发起建寺倡议,由定居庐山商人余春泉、法永胜牵头,得到国内外穆斯林各界人士的响应,北京、安徽等地穆斯林商界也捐款,在当时的牯岭街中段购买一块建寺土地,把九江寺伊玛目胡朗初先生请到山上,主持建寺工程,1922年砖木结构的庐山清真寺竣工,建筑面积200平方米。
1947年4月16日,庐山牯牛镇遭遇了一场大火灾,庐山清真寺未能幸免。灾后,庐山穆斯林又集资在原地重建了清真寺。1953年政府修建上山公路时,牯岭街拆迁改造,由政府和寺管会协商,把清真寺迁到现在的这座建筑物中。
建筑特色
全寺占地面积0.5亩,建筑面积为219平方米,大殿建筑面积50平方米,礼拜大殿形式为别墅式小楼房。小楼房分上下两层,下层有6间房,全部改为“穆斯林接待站”,主要招待来自国内外旅游观光的穆斯林宾客参观礼拜。收入供清真寺的正常开支,实现了“以寺养寺”。
地理环境
庐山清真寺位于江西省庐山风景区8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