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政府30余公里,距流村镇政府16公里,南与门头沟区交界,在京郊妙峰山脚下。全村现有耕地440亩,退耕还林140亩。主要经济作物香椿、核桃、柿子小枣等。

该村是四大名山妙峰山北面,北京市最大的天然氧吧。自2014年开始,村里开发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旅游养老产业,酶生物工程学资源,发展无烟工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历史沿革

本村始于北宋年间。穆桂英杨延昭的地方,故称养儿峪村。北宋衰败后,辽兵追杀到村口水库旁,见此养儿峪杨家将所在地,辽兵在气怒之下,想养和杨谐音,狼和杨养是死对头,故把村头碑名养字去掉改成狼儿峪。

明朝年间,刘基给皇上朱棣选坟时来到这里,相上了这块地,他多了一个心眼,跟当地的老百姓打听,这是什么地名。老百姓告诉他这儿叫狼儿峪。当时的皇上姓朱,地名又叫狼儿峪怕犯地名得罪皇上,就另选别处。选中了当时的明十三陵。从那时起养儿峪就改名叫狼儿峪。1997年合乡并镇后划归流村镇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村子平均海拔600米左右,四面环山。

气候特征

常年水量300毫米左右,无霜期240天。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各个山沟有水,水质比较好,无水碱。

土地资源

黑土肥沃,玫瑰花盛开的地方,灌木丛丛。全村1.4万亩已绿化百分之八十。村中大影壁现有老槐树两棵,枝繁叶茂,定为国家二级保护古树。

人口民族

人口

现在有163户人家,总人口343人,其中(散居47户、男性41人,女性17人)。农业户116户,男性154人,女性131人。姓氏以邱、王、张为主。

民族

均为汉族

文化

文物古迹

解放战争时期为中共昌宛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旧址基本完好。1996年,在村口关元场院建立了高崖口革命烈士纪念碑。村东庙在很早以前是一座寺庙,名称为大云山关音寺。南约有200米左右,有一座塔,现庙、塔都没有了。可是现有王八石一个,石碑现已两瓣,石碑上有“千古流芳”四个字,碑文已看不清了。南山下庄户有石臼一个,山上有石槽一个。

经济

第三产业

改革开放以后,利用政府对山区的优蕙政策,退耕还林140亩。发展林业,栽植核桃树1.5万棵,香椿树2万多棵,嫁接枣数1万余棵。解决生态管护人员84人。2004年发展旅游业一户,一次能接待游客50人左右。2006年完成了上级给的任务,人均收入已达到3300元。

从2015年开始,双拥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创始团队入住,双拥传媒将拥有的转退军人、禅学佛学善缘信众、企业家资源优势,于2016年开始,双拥文化传媒将招商引资,双拥传媒利用本身互联网优势资源=注册旅游养老产业公司+(红色文化+军旅资源+善缘佛缘信众资源)。利用村里天然野花野果资源,做酶(酵素)生物科技工程产业公司,造福村里就业和环保双赢。计划从2018年开始,双拥文化传媒将引进,“中国传媒大学”的产学科研和人才资源优势,开发广播电视电影、文化创意、拍摄、制作基地建设。

社会

基础设施

狼儿峪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电力完成低改线路、电表上杆、变压器增容、主要街道安装路灯43盏。改造全村自来水管线8000米,每户安装水表。建人用蓄水池3座,蓄水量280立方。翻修东沟自流水管道1670米,新接主管道西沟1600米。全村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户已安装有线电视。建手机塔一座,建电话机房,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户已安装了电话。村已有自己的民间小乐队。村内修了两道防洪渠,为全村的险户做了防护工程。为全村农业人员办理了大病统筹,减轻了村民医药费用的负担。修建了健身园。乡村公路已全部改造。改造了村委办公室。

政治

1938年建立了村党支部,历任书记有高永海、杨万成、邱广江、邱之俊、王文海(小)等人。

代表人物

有抗日人员:邱安子、王文选、邱广林;

抗美援朝战争人员:张景春、邱瑞勤。

现在有党员33人,解放前入党的老党员5人。

获得荣誉

狼儿峪村原是昌宛县政府所在地,1948年夏天,狼儿峪惨案震动了昌宛全县和整个平西解放区,给人们的教训极为深刻。在这次围剿狼儿峪中牺牲的革命干部有当时的三区区委副书记韩连达、治安员王德林。县委工程部吕杰等13人。被敌人抓捕的县、区干部,区小队和情报站干部共26人。被捕的干部群众39人。

1938年建立了村党支部,历任书记有高永海、杨万成、邱广江、邱之俊、王文海(小)等人。

参考资料

狼儿峪民俗村简介.北京市昌平人民政府.2021-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