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口是陇海铁路终点连云港港附近的重镇。1941年3月,八路军第115师教导二旅和山东纵队第二旅一部配合作战,采用突袭战术,发起青口战役。战役由教导二旅和山东纵队二旅负责人符竹庭、曾国华、孙继先、江华等共同指挥。参战部队兵力3倍于敌,分为3路纵队,一纵队主攻青口镇,二纵队攻取青口以南各据点,三纵队在青口、赣榆区县城之间阻击增援之敌。

1941年3月,由八路军115师组织,教导二旅和山纵二旅配合发动了青口战役。由符竹庭、曾国华、孙继先、江华组成青口战役指挥部。八路军从9日开始向青口沿海一带发起攻击,先后恶战6天,计攻克敌伪据点海头、兴庄、朱堵、张城子、李城子、大沟南、塘沟,并一度攻入青口及下口,共毙敌800余人,俘虏伪军大队长以下800余人,缴获长短枪800余支,迫击炮2门。此次战役扩大了滨海根据枪800余支,迫击炮2门。赣榆区县城以北地区和东海县西北部为八路军控制。此次战役扩大了滨海根据地,打通了滨海区从海上与华中地区胶东半岛的联系。

战役概况

日寇侵占赣榆县后,多方招降纳叛组织伪军。一九三九年元月,成立伪县政府及所属保安大队。1940年12月中旬,策反张星三成功。第二年1月,李凤和投降。至1940年2月,编成伪“剿共军”3个团;第一团团长李凤和,驻青口镇南小荒至碱滩一带;第二团团长张星三,驻石桥村一带。1941年3月中旬,八路军第115师教导二旅与山纵二旅联合成立青口战役前线指挥部,以教导二旅六团为第一纵队,山纵二旅独立团为第二纵队,集结于临沭县莒南县赣榆区3县边界地区;以教导二旅四团和十三团一部为第三纵队,在郯码地区活动。日伪军对八路军意图全无觉察,仍在作第一次“治安强化运动”准备,计划于3月21日始实施。

战役经过

3月19日晚,第一纵队奔袭海头镇成功,继攻兴庄,夺后,大沟南日伪军据点,皆顺利攻克。25日22时展开总攻,一纵队以其第九连攻克下口日伪军据点,缴军粮数万斤,拆毁海青公路桥,构筑工事,准备阻击新浦援敌。其余部队向青口猛攻,迅速攻入城内,占领日军仓库,先头部队深入青口城东南角。二纵队围攻张城、李城等伪据点。驻张城300余伪军全部投降,驻李城200余伪军投降,另一中队企图突围未逞,全被俘获。三纵队以部分兵力佯攻大沙河镇,大部分兵力横扫末山至句庄湖一带为据点。张星三、李凤和两团闻讯,急往赣榆区收缩,途中被二纵队重创。侵占新浦的日伪军以5汽车的兵力增援,被八路军阻击部队击退。

26日拂晓,侵占新浦的日伪军400余人分乘20部汽车,配坦克2辆,大炮4门增援,侵占连云港市的日海军一部开往下口。八路军阻击队抗击4小时,按预定计划全线撤出战斗。攻入青口镇纵深的老六团二班、七班原非友等18人,与主力部队失掉联系,在火叉巷与敌人激战两日,牺牲17人,1人被救归队,他们就是有名的十八勇士,牺牲后安葬在抗日山烈士陵园。

3月30日日伪军集结千余人向八路军进攻。4月1日抵城头村附近,遭老六团伏击,退至门楼河驻扎。六团随即夜袭门河,日伪军连夜退走,青口战役共攻入日伪军据点10余个,歼灭日伪军1600余人,缴汽车2辆、大炮2门、枪840余支、粮万斤。战后,日伪军全部退缩到青口镇赣榆区城、大沙河等据点,赣榆县城以北地区和东海县西北部为八路军控制。

攻克成果

青口战役,攻克敌伪据点多处,毙敌伪800余人,俘虏伪军800余人,缴获火炮3门,步枪800余支,驳壳枪40余支,毁敌汽车两辆,子弹和军用品无数。陇海铁路以北地区大部分为八路军控制,扩大了滨海革命根据地

参考资料